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7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极为严厉的警告,自从她和赵石认识到如今,也有将近二十个年头儿了,却从来没听到过这样的话,即便当年洗劫西夏人求亲的使节队伍,也只轻飘飘几句话,就定了下来……

赵石的话里,也透着浓浓的不详味道,说不定啊,朝堂上又有风波在酝酿。

靖佳公主使劲的点了点头,即便是为了儿子着想,她也不能参与到这样的大事当中去,女人八卦的天性,在她身上并不算明显,但逢到这样的事情,却想问个究竟,不由道:“你是说……”

赵石摇了摇头,想了想,才道:“陛下和我见面,对科举案一事,说的话太多了,而且言有未尽,你想想,朝中那么多的大臣,我才刚刚回京,便被问到此事,之后我又打听了一下,朝堂之上,对科举案从来讳莫如深,现在连提都不提了。”

“但在乾元殿上,陛下说了那么多,我一个武人,管得了什么科举案?之前还有礼部尚书方谦到府中专门问了我的意思,你想想,这是什么样的征兆?”

“陛下无人可问,朝臣各怀心思,久了,也许就成了陛下心里的一根刺,早晚要拔出来,是不是带着血,那就要看朝局了。”

赵石端起酒杯,引了一口酒,靖佳公主听的入神,连给他满酒都忘了,赵石只要自己将酒杯倒满。

思索了一下,继续道:“景兴鼎革至今,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同门下平章事李圃……老了,陛下跟先帝不一样,但革除旧弊之心却都一样的坚决,嘿嘿,李圃李大人却在这样的一件事上和稀泥……不定过上些日子,他就能回家调儿弄孙去了呢。”

“还是做个武夫好啊,能在公主府里进出自如,还能看着文官们斗来斗去……”

说到这里,赵石已经哈哈大笑,顺手揉了揉靖佳公主的脑袋。

这一番话,对朝堂大势鞭辟入里,虽然依旧偏于笼统,也以玩笑结束,但终归是有着些道理的,当然,这些东西,有的出自晋国公府幕僚,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不过归根结底,是对朝堂大势做出了一定的判断。

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小见大,而又从大入小,只要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便可以顺势而行,其实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和领兵打仗很相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当然,基础在于,这样的判断要正确。

实际上,正不正确,对于他来说,都不太重要,这明显是文官集团之间的倾轧,和他这个武人,关系不大。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304章 言战

赵石这些话肯定是不能外传了,不过也就是和靖佳公主说一说,即便是他的几个妻妾,他也不会跟她们说的如此详细。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公主府地位有些特殊,现如今好像在文人士子中有着很不错的名声,这对于将来而言,并非好事,所以赵石也就说的多了一些,深了一些。

最终,赵石还总结了一句,“士子求名,商人求利,其实都差不多,可用之,却要细观行止,说到底,可以托之以身家性命者,没有几个。”

靖佳公主轻轻叹息了一声,道:“世人皆有所求,又怎么独是士子商人?后宫女子求的是帝王宠爱,君王求的是天下江山,臣子们求的是荣华富贵,留名青史,妾身也非无欲无求,即便菩萨佛祖,也不是要求个供奉?”

“这么说来,最终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赵石眉头微挑,笑道:“就是这么个道理,这和行军打仗差不多,只要晓得敌军诸般动向,便能看清其所求为何,趁势击之,便能克敌建功,而大家都是如此,所以也不用太过较真,只需自家安享太平,管那么多干什么?”

靖佳公主莞尔一笑,又靠在了赵石身上,“妾身就喜你这不怕万事艰难的豪气,好了,不说这些烦心之事,妾身今后不再理会他们就是了,你出城一趟不容易,还是安心饮酒吃菜吧……”

赵石笑着道:“以后出城就容易了,国武监这里换了祭酒,虞候,整顿国武监诸事,便是之后我这里的大事,文官们再怎么折腾,都随他们去吧,总归能过几天逍遥日子才对。”

靖佳公主心里暖暖的,声音中带着喜悦,“那可是好,妾身还想着,是不是把承恩湖收到公主府名下呢……”

顿时,赵石便咧了咧嘴,女人执拗劲上来,还真不是一句两句能劝得动的。

不过靖佳公主这里也觉着说的话有些不妥,丁香微吐,咯咯笑着为赵石满酒夹菜,“以后你可得常来,对了,管管国武监的学生,这两年,一到春日,便成群的往桃林里钻,府中人等想要出去看看桃花,都要先派人将闲人赶走,折腾一阵下来,大半天就过去了,烦都烦死,还看的什么桃花了?”

“而且,这些家伙每每离去,还扔下许多废物,让公主府来善后,真是可恼,嗯,国武监不是些武人吗?怎么还学文人士子,聚会辩难了?尤其可恨的是,他们还在桃树上刻什么诗词歌赋,留给谁看?还伤了这里的花草……”

小小的告了一状,靖佳公主终于活泛了起来,明眸中带着恼意,嘴唇也抿了起来,显然,对于国武监生员们越来越不成体统的做法,已经不满久矣。

赵石却是不以为意的答道,“齐子平任职国武监祭酒,当初用他,是因为他在蜀中经过战事,又得先帝看重,你也应该清楚当初的朝局,国武监建下来了,又有猛虎武胜军在侧,许多人想收权,我也只能交出来。”

“不然的话,轮也轮不到齐子平来当这个国武监祭酒,如今赶了他去国子监,估摸着是正得其所,以后啊,你这桃林里只要看到国武监生员,用大棒打一顿,交给国武监,我来处置这些不知所谓的东西。”

提起当年之事,靖佳公主有些黯然,不过越听,眼睛眨巴着,越是有些吃惊的意思,听赵石说完,不由问道:“你还真想在国武监常驻不成?”

显然,公主殿下之前以为赵石在安慰自己,并没怎么当真。

赵石一边饮酒吃菜,一边解释:“总要找个事情来做做,其实,在我这里,大事只有两件,一个是国武监,一个就是明年的战事。”

“枢密院那里有李承乾,魏王殿下也不会总在府里养病,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我这个枢密副使,其实可有可无,再者说了,明年的战事没什么看头,杜山虎领兵入上党,金人那边乱的和蜂窝似的,上党诸地,已经是杜山虎到嘴的肥肉了。”

“张大将军一定趁势领兵攻虎牢,有点费劲,但河洛大军养精蓄锐已久,若连虎牢都攻不下来,也只能说是张大将军无能。”

“战事到了那会儿,应该要停一停,这就要看张大将军怎么想了,很大的可能是张大将军等不及,会挥兵出虎牢,进入河南,兵锋直指开封。”

“那样的话,战事求的就是一个速战速决,嘿嘿,照我看,张大将军要在开封城下吃点亏,而且,其后路不稳,若换了我是岳东雷,一定不去救开封,而是直接出兵河洛,击其必救,甚或是切断大军归路。”

话题来到战事上,赵石的思虑立马就清晰了起来,也不管身边听着的是个女子,只是滔滔不绝的说下去。

“如果局势真到了这个地步,不管杜猛林和张大将军怎么想,都要回军了,其实战事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想来,张大将军不会如此愚蠢,应该要留下足够的兵力来守洛阳,但留守兵力太多,又如何能功得下开封?”

“嗯,换了是我,一定调杜猛林部一起攻虎牢,然后留下杜猛林部守河洛,自己挥兵入河南……”

“但……我的军令杜猛林不敢不听,但张大将军嘛,杜猛林定然不愿为他人做嫁,攻取上党之后,很可能要试探着攻击太行径,这么一来,河洛就有些空虚了……”

最终,赵石意犹未尽的道:“这一战啊,变数颇多,不定张大将军鸿运当头,兵临开封城下,后周的什么皇帝,摄政王啊之类的就降了呢。

若是被岳东雷占了先手,破了洛阳,那就不用说了,河洛一朝糜烂,再失虎牢的话,大军后退无路,只能过河去河北跟金人较量一番,然后过太行经,在杜猛林接应之下回河中,一圈绕下来,大军还能剩下多少,实在说不准。”

明年的战局,其实在这寥寥几句话间,便呈现了出来,对于大秦和后周来说,都不太乐观。

至于张大将军会不会率兵南下两淮,这个提都不用提,有杜山虎策应,张大将军只要没晕了头,便不会率兵南下,去碰水泽遍布,坚城林立的两淮。

靖佳公主虽然对这些战阵厮杀之类的男儿事业并不感兴趣,但作为一个灵秀女子,并不会出言打断,而是支着脑袋,托着香腮,静静的聆听。

不过听到最后,还是有些吃惊,赵石话音未落,她已经忍不住问道:“这些话……跟陛下说了吗?”

赵石慢慢的饮着酒,眼中幽光闪动,片刻之后,才笑道:“没什么可说的,兵凶战危,战阵之上向来如此,枢密院的人也不是吃素的,这点事情都想不清楚,早该回家抱孩子了。”

他话说的粗鲁,靖佳公主听着却安心了些,轻轻锤了他一下,才道:“这么说来,明年的战事……”

话语之中难掩忧虑,赵石则摇了摇头,握住她的手,“你担心个什么,这是陛下和朝堂上的大人们头疼的事情,其实啊,战事一起,旁人再担心也是无用,还要看领兵之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我说的那些,是最坏的情形,以后周之国力,要阻挡住我大秦兵锋,便很吃力了,再想大胜,那是难上加难。”

赵石舒了一口气,像是自言自语的接着道:“明年的战事应该不会太长,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朝堂上会安宁许多,因为这只是战事的开头,战事连绵,四五年的时间都是短的……”

“若是遇到挫折,很可能明年战事结束,要起一番风波,后年再想进兵,可就难了,这么一来,正好给了陛下时间,所以朝堂政争也将激烈的多。”

说到这里,赵石呵呵一笑,“不管怎么着,枢密院那里都鞭长莫及,最多最多是派两个监军出去,但以之前战事来看,观军容使这个职位,已经在军中诸部销声匿迹了,这个可能性不大了。”

“所以啊,不管前方战事如何,我呢,就只管国武监这一块儿了,其他事都不去搀和,老老实实做咱的国武监山长……”

这个时候,靖佳公主才猛然发觉,眼前的这个男人,好像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即便身在长安繁华安宁之所在,身边更有美人相伴,但心好像却还在那血肉横飞的战场之上……

也许,他自己都没怎么意识到,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将领再次领兵出征做着准备。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305章 年关

一宿无话,第二日清晨,在公主府用了早饭,又去瞅了瞅儿子,才离开公主府,回去长安城。

临走之前,靖佳公主才微带酸意的嘟囔了一句,“听说国公府里多了个女幕僚?”

这事经过两个多月,长安差不多已经传遍了,赵石也没隐瞒的意思,只是道:“香侯府荐过来的,现在家大业大,信得过的幕僚也难寻找,那会儿我不是派人到你这里也你荐一个吗,现在也没动静,若是看谁合适,只管跟我说,我这里先用着。”

靖佳公主顿时被他带歪了,“读书人你多数信不过,目不识丁之人又有什么用?”

赵石乐呵呵的点头,“这年头,读书人确实让人信不着……”

靖佳公主也笑,“所以你就用了个女幕僚?听说啊,长的还很俊俏……不如我这里也荐个女官到你那里,也好让香侯府瞧瞧,公主府也有女才子。”

赵石立即正了脸色,“我的用的在此人之才学,与长相如何无关,这人来历有些……信不信得过,还要看以后怎么样,现在还说不准。”

至此,靖佳公主也不再纠缠什么,只是心想,满长安有才学的人多了,非要弄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在身边,也不怕人说嘴?

不过就算有些醋意,她这里也是鞭长莫及,说再多也是无用,点上一句两句,稍稍抱怨一下,也就成了,说多了,反而惹人厌烦,公主殿下是不会做那样的蠢事的。

离开公主府,一路疾驰,在午饭之前赶回到长安城。

这时晋国公府,已经张灯结彩,就等着过大年夜了。

今年的晋国公府,和去岁时又是一番景象了,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府中人丁增加了足有三分之一,府邸虽然规模没变什么,但府中各处修缮的更加细致,愈发有了京城豪门的气象……

待得大将军赵石灭夏回京,受封晋国公号,以大同府为封地,这么一来,晋国公府已然是长安一等一的门户了。

就官爵而言,大秦再没有一人能得此殊荣,甚至可以说,再过上若干年,也不会有人超过现在的晋国公府。

而现在,晋国公府的主人,大将军赵石也才三十出头的年纪而已。

晋国公府如今唯一缺的其实就是底蕴,比起那些立足长安的百年大阀来说,出身寒门的晋国公,也许能享一世之尊荣,但如果晋国公府没了大将军赵石,也许不出几年,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府邸,也就该败落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长安晋国公府,却是无人敢于轻犯,甚至于无人能够撼动其地位……

经过就封赏之事的明暗较量,让许多人意识到,皇帝陛下对大将军赵石之宠信,是如何的稳固不可动摇,和景兴年间的景象完全不同,所以,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轻试晋国公锋芒。

而大将军赵石并没有出掌枢密院,也没有任职兵部尚书,这无疑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也更是不愿再在这个时候招惹大将军赵石了。

但话说回来,大将军赵石也许将留京数载,甚至于,可能一直呆在京师不出去了,那么以后朝堂诸事,很多还得要看大将军赵石的偏向。

这样一来,许多人关心的事也就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关心,在今后的朝堂诸事中,大将军赵石到底会居于何等的地位,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大秦朝野之上所有成熟的官员们,必然要注意并考量的事情。

而大将军赵石自回京以来的种种,也被人拿出来细细琢磨,由此,很多人却是发觉,也许,大将军赵石回京任职还是很不错的。

将今科进士都扔去了西北,皇帝陛下自从跟大将军深谈了一番之后,就立储之事上也松了口,也许,明年祭天大典之后,便会就势立下皇储,显然,大将军赵石在立储之事上,很是劝了陛下几句。

兵部尚书李承乾升任枢密使,成峦成为兵部尚书,张承没有升任大将军,而是被调回京师,任职枢密副使,大将军的得意门生杜橓卿升任户部右侍郎,兼任国武监祭酒。

这些背后都有着大将军赵石的影子,虽然让朝堂重臣们有点不舒服,但大将军并未为自己争权夺利,也未表现的过于蛮横,而是照足了官场规矩,有交换有商量的任用了一些自己的门下。

这在官场而言,并非不可接受,同时也让人很是放心,不虞大将军赵石这样的武人乱来一通,弄的朝堂上乌烟瘴气。

官员们的适应能力无疑是很强的,很快就平静的接受了如今的朝局变化。

毕竟,景兴一朝过去已经五年了,在这五年当中,景兴一朝的老臣们,除了长安之乱让许多人倒了霉之外,便再无多大变化。

而景兴一朝的老臣们,多数已经老迈,无论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还是六部尚书,枢密院重臣,平均下来的年龄,都在六十开外。

也就是说,一代新人换旧人,陛下再是宽容,也不会让这些老臣在朝堂上呆的太久了……

这些事情,很多人早已看在眼中,也在不停的布置,但大将军挟功回朝,声势隆重,一下便抢了先手。

无论是张承,还是成峦,甚或是李士芳,李师雄以及杜橓卿,张世杰等人,各个年富力强,并大多站在了紧要的位置上,等待着借取更重要的职位。

有些人看到这个,悚然而惊,有人则在佩服大将军赵石的目光长远,有的则事不关己,在冷眼旁观。

如此种种,便是大秦成武五年末尾时,大秦朝堂上的局面了。

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有心的人们却是头疼的发现,领着枢密副使,兼任国武监山长的大将军赵石,这个位置太过……嗯,太过让人纠结了些,显然人家已经站到了岸边上去,想拉起下水,很是不易。

但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瞧着,总让人无法展开手脚,一旦让人瞅准了机会,说不定就要跳下水来,咬你几口。

与朝堂若即若离之间,晋国公,冠军大将军赵石,已然将自己弄到了一个比较超然的位置,让人无处下手了。

而这个时候,晋国公府内,鞭炮声声,喜气洋洋的过着年节。

晋国公的主人家,人丁不算兴旺,但幕僚,家将,下人们,却越来越多。

自从长安之乱后,晋国公府内规矩严了许多,但说起来,满长安各大府邸打听一下,下人们对长安晋国公府那里的待遇,都是眼馋的不行。

晋国公府豪富之名,早已传遍长安,府里的主人们向来大方,下人们的月钱,从来都是长安诸府顶尖的,在晋国公府中呆上两三年,也许就能在长安外围各坊置办个小院了。

无论是娶妻生子,还是婚嫁丧葬,府中都会补贴一些银钱。

男人们进了晋国公府做事,便不太愿意离开,女人到了婚嫁年纪,愿意出府的,则能要回身契,自行离开,当然,你若在外间乱说晋国公府短长,传到晋国公府那边,也不会有你好果子吃。

那些不愿离府的,则可在府中下人那里,挑选个人嫁了。

不过,现在晋国公府的规矩不同以往,不但入府的要身家清白,交从往来也要查上一查,但有半点虚假,送官都是平常。

而出府的人中,涉及府中机密事的人一定没有半个,晋国公府中的主人们对下人很是宽厚不假,但绝对不是可欺之人,对周围窥伺的目光,自从长安之变后,便没了半点容忍……

一到年关,晋国公府中的下人们便都很快活,因为只要把主人们伺候好了,便没其他什么事了,又都有着主家的赏赐。

家将们除了职责所在的那些人之外,其他人多数要聚在一处,大吃大喝一番,有些耐不住寂寞的,则出府去彩玉坊等处寻欢作乐。

晋国公府的家将,皆乃大将军亲兵出身,年纪老了,有的回乡去养老,有的则留在了晋国公府,当了晋国公府的家将,从显锋军,到羽林左卫,一直到猛虎武胜军,这些家将出身各异,资历深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