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
“……”宋仁军一时答不上来了。
第五部 征战天下 第八十三章 布局中原(2)
(更新时间:2006…2…13 21:45:00 本章字数:3951)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好心还是恶意,是很难分清楚的!双方各执一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我们在做事之前,老是考虑着人家的出发点是什么,那也太难了一点,我们不是神,怎么知道别人的想法?因此,西方世界提出了一种唯结果是论法,只看结果如何,不管你是如何去做的!由此出发,不管你出发点是好还是坏,只要是做的事引起了坏的结果,就要受到惩罚!或者说,只要你做的事引起了好的结果,就会受的奖励!我现在的治国思想也受此影响,不论是谁,不论是用什么方式,只要是对中国有利,我就去用,我就去做。”
“你就不怕掉进别人设的长远陷阱中去?有些表面看来很好,但实质上是不安好心的,这件的事海了去了!”
“如果我连这点阴谋都分辨不出,那我还做什么国家领导人?鱼儿对付诱饵的最好办法不是躲开诱饵,而是吃了诱饵但不上钩!”
“真绝!”宋仁军叹了一声,随后又道:“不过也样也太危险了,只要有一次失误,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鱼相对于渔夫来讲,它处于永远的弱势地位,只要失误一次就会丢了性命。但是渔夫处于永远的强势地位,只要有渔夫存在的一天,鱼就不能得以安全!与其生生世世受渔夫的欺压,还不如兵行险招,吃掉渔夫的诱饵而不上钩,这样多次,渔夫不是饿死就是改行了。如此,鱼可以解除自己最大的敌人,从而永保安宁!”
“这样聪明的鱼恐怕天下少有!”
“嘿嘿,我们现在做的不就是这样的事吗?想方设法,不择手段,一劳永逸的解决掉我们所有的敌人,只有从肉体到思想上永久的消灭了我们的敌人,才可永保我们炎黄子孙,万世安康!”
“事情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吧,既使兵行险招胜了,那怕这天下只剩下我们炎黄子孙了,那还是会有饥饿,还是会有战乱,还是会有国家分裂!”
“从我已经打下的基础上看,统一全球也不是不可能啊!你知道吗,一统全球对于我,对于我们,对于中国人来说诱惑有多大?人一生才多少年?如果你的一生都献身于一统全球的事业当中去,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壮丽啊!
人的一生应当如何渡过?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说法,对于我来说,我的一生只是能看到一统全球的曙光就无悔了!相信和我一样有野心,一样有志气的中国人,都会无怨无悔的将自己的一身献给一统全球——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你只道吗?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个机会是多么的难得?人类以往数百万年的历史中不可能出现,数十年之后的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再次出现。
在我们之前,由于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人类是不可能统一的。正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元朝一样,最多也就横跨欧亚大陆,要想进一步扩张,根本不可能。今后几十年,由于原子弹这样的不可防御武器的出现,也不可能有人,能够做到一统全球。我们来的这个年代刚刚好,既有足够一统全球的科技实力,又不用担心终极毁灭武器的出现!如果现在我们不去做,那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唯一的一次一统全球的机会,也就会因此丧失了,这样对于人类来说是一项最大的悲哀!”
“哈哈,主席你这个想法很诱人啊,我都要被你说动了,不过,一统全球之后又当如何呢?中国人也不会因此而过上幸福的生活吧,还是会有饥饿、战乱、分裂!”
“靠!我们一生才多长时间啊,用得着去考虑,全球一统之后的人们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吗!再说了既使你去考虑,又能考虑到什么?几十年前的人,哪会想到今后的世界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吗?那怕你是神也想不到吧!子孙自有子孙福,我相信我们的接班人会比我们做得更好的!我们所要做的是给我们的子孙们打个好的基础!”
“主席!我……”宋仁军脸涨得红红的,好像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又不敢说的样子。
“呵呵,别急,慢慢来!”
“我服了!”宋仁军一副豁出去的样子。
“什么服了?”
“彻底的服了!”
“呵呵,我们兄弟间用不着说服!”拍了拍他的肩膀,伸出我的胖乎乎的右手,道:“是兄弟的握握手!”
“嗯——”我们二双大手紧握在一起。
我看到一脸苍桑的宋仁军脸上,竟流出两行热泪。
“这些日子冷落了你,让你受委曲了,不要介意啊!”
“……!”
“听说你这些日子看了不少兵书,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我这那是看什么兵书啊,不过就是瞎闹着打发时间!”
“嘿嘿,我们从小朋友,我还不知道你的个性?有什么好的想法,都给我抖出来!”
“知我者主席也,看来我想藏是藏不住的啊!我最近不过看了看中国古代战略布局罢了!”
中国古代战略布局,我一听马上就明白了,原来宋仁军还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啊。
随着中华帝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到了对满清,算最后总帐的时候了。如果现在发动对满清的全面进攻,这在军事上毫无问题!不过,由于扩张得过快,在内政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想再等等,将全部的内政问题给理顺了,再发起对满清的总攻。不料天不遂人愿,一夜之间,全球竟出现了数处未来人,这些未来人的到来,打破了以往的秩序,让这个原本明朗了的世界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增强自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不二法则,如何再进一步的增强自己呢?从全球战略布局来看,我们该抢占的地方都抢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只有国内了,如果统一国内,中华帝国将再扩大一倍的领土,增加二倍的人口。这将极大的增强中华帝国的实力,只要全国统一了,中华帝国就是世界第一大国,今后任何时候都只我打别人,没有别人打我的可能。
不过,在国内制造多过的伤亡和流血是我所不愿看到的。那么如何合理的进行战略布局,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全国的解放,就是摆在我面前最急迫的问题了。
这些日子我翻阅了不少书籍,想从历史上得到点启发,经过努力,总算是理出了一点头绪来。只是没想到宋仁军现在也正研究着和我同样的课题。刚刚我们才冰释前嫌,现在又忽闻其所想的正是我所想的,知音之感,由然而升,怎能不叫我大喜过望啊!
“快说,快说,快说!”我连连催促。
宋仁军倒来水,喝了口茶,这才悠悠道来。他就是这样,等把你胃口吊起,然后再慢腾腾抖包袱,对于他这个德性,我早就清楚了,也不恼,静候着他说。
“主席!你可知我们中国的地形,实际上是一张不规则的围棋棋盘?”
“快说,别卖关子!”
“桓谭《新论》有云:
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乃是一种棋盘型格局!”
宋仁军接着分析。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大体上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上。
古人惯讲“山川都会”。一般说来,在那些既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容易形成战略要地。
几列东西向的山河与几列南北向的山河纵横交错,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大体上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其中,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带的一系列山脉——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方城册,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转向鄂西、湘西山脉而接云贵高原——为中国的东、西部之间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南北之间也分出几个层次,其主要的分界线则为长江、黄河、淮河及秦巴山地,此外,中条山、大别山也起到了补充作用。
这几列纵横交错的山河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些地理单元的腹地一般都有一定的空间容量,外围有险要的山脉或者江河为之险阻;有大大小小的江河周流内外,既是这些地域内部流通的运输线,又将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
山脉和江河的战略意义各不相同。山脉的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河流的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
一般说来,山地的断层地带或者江河源流穿切山岭所形成的河谷低地便于作为穿越山地的交通孔道。如关中四塞、太行八陉所扼通道及穿越秦巴山地的几条栈道便是如此。江河主要是作为人力、物力运输的交通线。以江河作为险阻,还须在那些重要渡口或支流与干流的交汇处建立据点,以确保对这些江河的控制。如黄河的孟津和蒲津、长江的瓜洲渡和采石渡、淮河的颍口、涡口、泗口等处,便都伴随着重要军事据点的形成。
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则易于在纷乱的局面中建立根据地,形成局部的秩序,积蓄力量;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则便于向外部投递力量,便于向外扩展,也便于介入全局。上述九大战略要地大都拥有这些条件。
其中,关中主要是指陕西省的秦岭以北部分;汉中地区则因其相对独立,单独作为一个战略要地;东南主要是指江苏、安徽两省的中南部;中原则主要指河南。其它几地则基本上同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在称法上,关中和中原都沿用了古代的称法,因为这种称法本身就极富战略色彩。
在这个棋盘型格局中,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分处其四角。四角之地,都各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般都有比较优越的山河形势,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和可以凭恃的山川险阻,能够一种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态势;有优越的经济条件,足以供养、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易于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力量。一种势力兴起之初,占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可以建立起根据地,从容经营,积累力量,为日后进取天下打下基础。
第五部 征战天下 第八十三章 布局中原(3)
(更新时间:2006…2…13 23:51:00 本章字数:5744)
关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淆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在地势上,关中对东部平原地带呈高屋建瓴之势。关中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通道;武关控秦岭东段之险,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散关扼秦岭西端之险,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扼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四塞险固,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从而使关中具备一种能进能退、可攻或守的态势。
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燕山山脉起着抗击塞北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居庸关、山海关、松亭关、古北口、冷口、喜峰口等关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脉的几条交通孔道。太行山脉为河北的右侧翼的重要屏障。紫荆关、倒马关、井陉关、滏口等关隘扼守穿越太行山脉的往来通道。在河北平原腹地上有一些东西向的河流,如拒马河、沱河、漳河等,在中原政权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也能够加以利用,建立河防体系。对于由塞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言,河北尤其是河北北部地区的意义就在于它将农耕经济的中原地区与游牧经济的塞北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在他们的统治受到来自中原的挑战时显得为尤重要。
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南北对抗,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对抗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南方在长江沿线置列有一系列军事重镇,扼守长江的几处要点。古代长江下游易渡之处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刮洲渡,分处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建康方面也加强对两处渡口的防守。在这两处渡口的南岸,分别有京口(今江苏镇江)和采石,北岸分别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历阳(今安徽和县),都置兵戊于守,立为重镇。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经营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战略意义。历代保据江南者,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守江必先守淮”的议论亦随处可见。南方在淮河一线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镇,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与淮河的交汇口。在淮西,主要是钟离(今安徽凤阳)和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淮东,主要是山阳(今江苏淮安)和盱眙。寿春正对颍口(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颍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涡河之冲。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古代泗水自山东南流,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道,山阳和盱眙即控制着泗水方向的来路。在泗水方向,若取更积极的态势,还可以经营彭城(今徐州)以图北方。随着南北力量的消长变化,其攻守之势也随着而变化南方强盛时,可以前出淮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南北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
四川居长江流域的上游,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其防护之厚非其它地域可比。长江三峡是其与东方之间的往来孔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河谷低地是其与北方之间的往来孔道。两个方向的往来孔道俱极险要。大抵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北面为陆路,行栈道。这两个方向又分别归重于两大重心:重庆和成都。由重庆东出,经三峡穿越巫山,可入湖北,大抵以奉节(古夔州)为其门户,矍塘关(亦称江关、捍关)即在此处;从成都北出,由金牛道、米仓道可入汉中,另由阴平道可通陇上,大抵以剑阁为其门户,剑门关即在此处。在重庆与成都之间,又有几条江河水路相连通。
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分处四边。四边之地,一般也有比较险要的山河形势,但这些地域综合条件不如四角。它们都夹在两角之间,彼可以来,此可以往,既是双方联系的纽带,又是双方对抗时争夺的焦点。其地形特点也与它们的地位相符,既有供双方出入的交通孔道,又有可以扼守的险要;而且,它们与中原之间有比较捷近的通道。兴起于四角的政治势力,要想摆脱割据一隅的偏霸局面,向外扩展,必先争两翼,控制夹该角的两边。
山西在整个北方地区具有枢纽性的地位。山西地形的主体是由东西两侧的山脉夹中间一系列珠状盆地构成的。东面太行山脉构成河北西部屏障,西部昌梁山、中条山与黄河一道构成关中的东部屏障。山西境内山河分布错综复杂,形成了一系列小型珠状盆地。这些盆地地形都相对封闭,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在这些小区域内,分别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和重要关隘。它们分别面向不同的方向,显示出不同的战略意义。山西的山河形势使山西具有一种极为有利的内线作战的地位。山西地势高峻,足以俯瞰三面;通向外部的几个交通孔道,多是利于外出而不利于入攻。这是山西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也是山西在北方枢纽地位得以形成的地理基础。匈奴刘汉灭西晋之战、北魏百年兴亡的历程和五代政权的频繁迭兴均能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山西在北方的枢纽性地位。
山东地形的意义在中国东部的大平原上显得尤其突出。山东地形的主体是鲁中南低山丘陵,三面都是平原,东面为渤海和黄海所环抱。山东的一些重要军事据点基本上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的四侧,大都依山临河,控扼一方。黄河在北方地区东西纵贯,为东、西部之间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在中国东部的大平原上南北纵贯,为南北之间的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开凿以前,淮河支流泗水徜加开凿,便能连能长江和黄河,从而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山东便处在这两条大动脉交汇的位置上。另外,胶东半岛为古代海上运输的一大中转地。山东在南北之间尤居枢纽性地位。南北对峙之际,山东常是争夺的焦点。中国政治重心东移后,连接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正处在山东的监控之下,所以山东地位举足轻重。明初朱元璋北伐以攻占山东而打开大都门户、“靖难之役”中朱棣以跃过山东而南下金陵,尤能显现中国政治重心东移之后,山东在南北争衡中的地位。
湖北居长江中游,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性地位。湖北外围有延绵的山脉为之险阻,又有大的江河通往境外,从而形成它“用武之国”的战略地位。从湖北沿长江上溯,穿越三峡,是为古代人入川的主要通道之一;若是上下游之间对抗,则湖北可阻遏川中势力之东出。湖北居东南之上游,立足东南的政权,无不恃荆襄为上游屏障。但在江南政权内部,荆襄地区却每每成为一个隐患。据上游之势的荆襄地区常给东南构成很大的压力。东晋南朝时期,据荆襄游称兵反建康方面者比比皆是。另外,从湖北藉汉水北上,还可经略中原,进图北方。襄阳、武昌、江陵是湖北境内的三大镇,犹如鼎之三足,撑开湖北形势,使湖北在面向不同的方向时显示出不同的战略意义。顾祖禹在谈到它们的战略意义时精辟地论道:“以天下言之,则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