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断大明-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栩暗自摇头,扔到了一边,看向曹化淳道“孙阁老还有多久能到京?”

    辽东,总让朱栩有些不安,没有孙承宗在,他心里一直不踏实。真要是让黄太吉一次性打到山海关,他这个皇帝,只怕比历史上的崇祯还要狼狈。

    曹化淳转身,道“回皇上,上次传信说是年前可到,应该就在这几日了。”

    朱栩深吸了口气,点点头,继续翻着奏本。

    经过六部,文昭阁,司礼监的筛选,到他这里的都是紧要之事,朱栩丝毫不敢马虎。

    很快,朱栩就看到了来自四/川的奏本,是秦良玉上的。

    秦良玉兄弟三人,掌握着近十万大军,威慑西南诸省,尤其是连接着灾情最重的陕/西,甘/肃。

    朱栩翻开,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暗自点头。

    秦良玉言称,遵照他的旨意,在各路修建要塞,重建各地重镇有了初步成效,几路乱民企图北上成/都,亦或者北窜陕/北都被挡住,歼灭在四/川范围。

    朱栩不时笑着点头,有秦良玉在,他倒是不担心四/川几省,而是要防备乱民流窜入川。

    他一直在对灾情最为严重的几省进行死防严守,想将局势控制在一定范围。

    一个内侍匆匆跑进来,对着朱栩道“皇上,太妃有请。”

    朱栩一怔,抬头看过去,道:“太妃说有什么事情吗?”

    那内侍道:“回皇上,宫里来了客人,太妃请您过去。”

    朱栩愣了愣,宫里还能来客人了?

    “嗯,你去吧,回禀太妃,就说朕马上到。”朱栩收拾着桌上的奏本道。

    “是。”那内侍躬身,转身出去。

    朱栩站起来,伸了伸手臂,若有所思的出了桌子。

    出了景阳宫,朱栩步行向仁寿殿,一边走一边问曹化淳道:“宫里进来了谁?”

    曹化淳道:“听说是太妃的故人,是太妃那边派人接进去的。”

    “故人?”

    朱栩嘀咕一句,刘太妃今年八十多了,她的故人怕是也不小。

    来的仁寿殿,只见除了刘太妃,张太后,还有一个中年妇人,领着一个十六七岁青春靓丽的富家小姐也陪坐着一旁。

    一见朱栩进来,两人慌忙站起来,那妇人开口道“民妇见过皇上。”

    朱栩打量了一眼,尤其是那位小姐,丹凤眼,柳叶眉,薄施粉黛,大家闺秀,且正是少女向少妇转换的时候。

    ‘这个应该不是给我预备的媳妇吧……’

    心里暗自嘀咕,朱栩脸上却一笑,摆了摆手,然后才对刘太妃,张太后行礼。

    刘太妃招了招手,笑容满面的道:“皇上,你来坐,我给你介绍一下。”

    朱栩依言坐下,那妇人与那小姐都小心翼翼的陪着,眼神里都是紧张又警惕之色。

    在外界都是将朱栩传成一个无法无天,想一次是一场,任性胡闹的熊孩子。

    刘太妃对着两人笑道“都坐下,不是外人。”

    说着,拉起朱栩的手,又拉过那位小姐的手,笑呵呵的道:“皇上,这位是已故的宁远伯的嫡亲孙女,名唤李解语,她的祖母与我本是闺中姐妹,只是后来她去了辽东,我进了宫,也有二十多年未见了。”

    朱栩一怔,宁远伯?

    曹化淳在一旁看着,连忙近前,低声道:“皇上,李成梁。”

    朱栩立时恍然大悟,然后看向刘太妃眼神就变了。

    李成梁,这位的威名可是胜于戚继光的,他镇守辽东二十多年,战功无数,镇压蛮夷抬不起头,若非他被罢去,辽东的局势坏不到这样。

    最为重要的是,李家,在辽东是一个大族,非常大的那种!

    自李成梁镇守辽东,李家满门富贵,其弟李成材曾任总兵官,其侄子李如松以下,人人登坛肘印,个个旋废旋起,其势力之大,“环神京数千里,纵横盘踞,巍峨如山,不可动摇”,以至于“自抚镇道将及巡方御史,不出李氏门下亲厚,无不立被斥逐,难进半步!”

    当然,辽东除铁/岭李氏之外,还有辽阳韩氏、崔氏,义州马氏,前屯杨氏和宁远祖氏,但他们的实力与威望,远不如李家!

    朱栩心思通透,很快想到了很多事情,只是还是不明白刘太妃的意思。

    李解语倒是没有寻常女儿家的娇羞,只是低头平静的坐在刘太妃身边,不喜不怒,不紧不怵。

    刘太妃看着朱栩,笑道“是这样的,解语的母亲病逝了,将亲事也给耽误了,对方退了婚,解语也不能再在辽东待着,闲言闲语太多。我想念他祖母,就接进宫来住一阵子。”

    朱栩神色不变的点头,心里还在飞速转动。

    对于北方的几个重镇,朱栩一直都没有轻动,对他们也多加笼络,李家,应该没有什么影响才对。

    张太后见朱栩心思不属,轻笑着接道“皇上,太妃的意思,是想将李小姐送到景阳宫,你哪里没有个人照顾,我们也不太安心。”

    朱栩看着张太后,更糊涂了,要是小一点他可以理解,当童养媳好了,这位明显大了太多了。

    李解语抬头看向朱栩,见他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恶,眼神里疑惑一闪。

    刘太妃笑呵呵的,拉了拉朱栩的,不动声色的用力了一分,笑道:“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皇上,待会儿解语你就领回去,我这宫里是随便她的来,你可不要不让他出景阳宫。”

    朱栩会意一笑,道:“都听太妃的。”

    同时心里在思索,刘太妃不可能简单的只为帮他拉拢李家,一定有什么深意。

    李解语又看了眼朱栩,疑惑的在心里道:‘难道这个皇上是个孝子?’

第两百八十四章 旧势力与新势力() 
朱栩在仁寿殿待了半晌,都是刘太妃追忆往昔,回顾过去。

    说来也奇特,李成梁活到现在也快百岁了,居然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孙女。

    这李解语坐在刘太妃边上,倒也不怯场,有问有答,声音没有南方水乡的娇柔,倒是透着一股英气。

    朱栩悄悄瞥了眼她的手,白皙如常,捏着手绢的手势却如同我枪。他有若有所思的抬头看向刘太妃,心里暗自嘀咕,转头瞥了眼曹化淳。

    曹化淳微微点头,示意已经派人去查了。

    刘太妃今天的谈兴很浓,又拉着朱栩的手说道:“李家于我大明有大功的,皇上你可不能轻慢了解语,不然我可不饶你。”

    朱栩腰板一挺,一本正经的道“太妃放心,朕每天都领着她给您老看看,保证一根毫毛都少不了!”

    “那就好那就好,”刘太妃说着又看向张太后道:“我精力不好,太后,你可得帮我照应着。”

    张太后连忙笑着答应,一副看自家侄女的模样。

    又过了半晌,刘太妃精神不济,这才让朱栩领着李解语回宫。

    朱栩走在前面,李解语跟在身后,曹化淳则在身侧。

    朱栩一边走一边若有所思,刘太妃不是多管闲事的人,但有大智慧,擅隐忍,此事肯定有所蹊跷,思索许久也不明就里,不由得转头看向李解语。

    李解语脚步停下,捻着裙子微微躬身。

    朱栩细细打量着,暗自点头,小姑娘年岁不大,确实是个小美人,可惜的是,他还很小。

    在朱栩的目光中,李解语始终平静以对,不急不缓,没有任何的窘迫与不安。

    他心里暗奇,忽的开口道“你进宫是为了什么?”

    李解语道“民女四年前居铁/岭,去年逃入关内,投奔亲族。”

    朱栩刚要说话,不远处刘时敏领着钱谦益快步小跑过来。

    钱谦益穿着翰林官服,远远的就要拜道“臣钱谦益拜见……”

    朱栩一摆手,刘时敏从他手里接过奏本,递给朱栩。

    笔墨未干,显然钱谦益写的也是匆忙。

    朱栩翻开看去,眉头渐渐的挑了起来,洋洋洒洒数百字,都是文言,佶屈聱牙,朱栩看的很是吃力,需要细细琢磨。

    李解语立在那,一直平静以对,没有任何慌乱。

    朱栩看着,瞥了眼李解语,继续看下去。

    事情并不复杂,晚年的李成梁在辽东的一系列安排被御史弹劾,罢官归京,论罪中病死。他的几个儿子或战死活兵败自杀,几乎也都没有善终。

    唯一活着的就是三子李如桢,还是因为没有守好老家铁/岭,现在被关在天牢,论了死罪,但一直有人营救,加上李氏功勋卓著,门生故吏太多,朝廷有顾忌,一直留到现在。

    留在铁/岭的那一支,是李成梁族兄的孙子,李思忠,在辽东事败,铁/岭陷落后,他投靠了努尔哈赤,但是后金排外很严重,一切都是奴隶宗家,尤其是李家与努尔哈赤交战太多,恩怨夹杂,其中与四大贝勒中的阿敏,关系极其僵硬,几次想要致死李家都没有成功。

    朱栩慢慢的看着,心里琢磨出味道来,眯着眼看向李解语,道:“李思忠,想要复归我大明?”

    李解语轻轻一弯腰,道:“军国之事民女不知。”

    果然不是小事情啊。

    朱栩心里暗叹,旋即也有所明悟。刘太妃的目的只怕不止于此,辽东现在的那几大家族与李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李家,对于辽东的控制,他就会强上几分。

    而且,钱谦益的奏本里也有叙述,李成梁对沿海各地军务影响也很大,哪怕是现在,有他的故将在,处置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朱栩一时间念头疯转,嘴里不由得感叹道“人老成精啊……”

    猛的又醒悟过来,这对老太妃不太尊敬,咳嗽一声,对着刘时敏道:“刘时敏,你给李小姐安排住的地方,不要离御书房太远,有什么地方想去的,派人领着,不用请旨。”

    李解语心里讶异异常,这不是她听说过的皇帝?面上不变,轻声道:“民女谢过皇上。”

    刘时敏领着李解语走了,朱栩站在原地未动。

    他思绪想到了太多,历史上,辽东诸多叛将,尤其是祖大寿等人,应该也是有李家的前列才投的降。

    又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那么第三个就容易的多了。

    朱栩背着手,心里转动着,自言自语道“李家归附,要好好利用……”

    曹化淳看着朱栩低语,上前一步,低声道“皇上,李小姐的母亲,出自戚家。”

    朱栩怔了半晌,然后才轻吁了口气,有种恍然大悟:“难怪,老太妃会这么上心。”

    戚继光镇守蓟州多年,威望远胜于李成梁,虽然戚家军已经没落,但影响力依旧在。相比于李成梁,戚继光对东南沿海的影响力就更大了,现在南方很多少数民族,还供奉戚家军,誓死效忠。

    若是有李家,戚家人帮忙,安抚各地因为军改的反对声,应该会有很大帮助啊。

    “看来,朕得好好照顾这位李小姐了。”朱栩眼神放光的嘀咕道。

    李解语被安排在景阳宫的偏宫内,倒是娴静,定时过来给朱栩‘问安’,简单闲聊几句,然后便去慈宁宫,仁寿殿,偶尔也会去御花园,但都不会与朱栩碰撞。

    随着李解语的到来,朱栩的注意力也都全部转移向辽东,各方面的情报也陆陆续续的报到了他这里。

    李家祖地在铁/岭,随着李成梁发迹,大部分都迁了出来,当年铁/岭一役,李家战死了大半,李思忠收拢了铁/岭李家残余投靠了努尔哈赤,现在是一个‘牛录额真’,不大不小的官,在后金并不显眼。

    倒是李家在与辽东当地的汉人,亦或者被劫掠过去的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要是李家能够归附,倒是个大事情,或许是一块隐藏着的多骨米诺牌……”

    书房内,朱栩一边翻着情报奏本,一边思忖着。

    “皇上,戚继光,李成梁,俞大猷,谭纶四人的旧部、后人已经查清了。”

    曹化淳手里拿着一个奏本,递给朱栩道。

    朱栩接过来,一边翻看,一边心里暗叹,老太妃确实是人老成精。他表面上看拥有近三十万大军,实则上根基不稳,尤其对地方上,近乎普遍的反对。

    但借助万历年间的名宿老将的余望,将大大有助于他稳定地方,收拢人心,继续推动改革。

第两百八十五章 孙承宗入宫() 
借着即将登基,年关的关口,朱栩开启了疯狂模式。

    从王公勋贵,三少三太,六部九卿,到各路督抚,科道,近乎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员,朱栩都见了个遍。

    然后就是参与各种文会,拜会杏林大佬,文坛名家,尤其是在野的曾经德高望重的朝堂高官重臣。

    紧接着派出内侍分头出京,带着圣旨,赏赐各地在官在野,有影响力的军政两界的大人物。

    景阳宫内,朱栩躺在藤椅上,闭着眼,胸口起伏,整个人,一根手指头都不想动。

    曹化淳端过来一杯茶,笑着道“皇上,还是有些效果的,不少人都给皇上说了好话,安抚人心很有成效。”

    朱栩哼哼了两声,深吸了口气,道“给朕?只怕是给信王的吧?”

    朱由检这一阵子也没有闲着,别说是新皇登基改元,哪怕只是普通年关,也是要大肆赏赐,感谢朝臣们过去一年的辛劳。作为总理大臣,他自然也责无旁贷。

    相比于朱栩的小毛孩,尤其是之前的‘胡闹’经历,朝野上下更喜欢信王。相比于朱栩的假惺惺,信王也更喜欢清流,尤其是东林人,你有情我有意,一拍即合。

    有了东林的帮忙与造势,一时间,朱由检威望盛隆。

    曹化淳对朱栩已经很了解,听着他的话也没有在意,道“皇上,孙大人预计明天就要到京了,奴婢已经安排了人,孙大人一进城就接进宫来。”

    朱栩费力的点了下头,道“嗯,再传旨四/川,命秦良明率军出川。行军要秘密,另外以将帅不合,调袁崇焕进京。”

    曹化淳愣了愣,点头道:“遵旨。”

    门外一个内侍走进来,道“皇上,李小姐来了。”

    朱栩睁开眼看过去,想了想道:“让她进来吧。”

    李解语进来,行礼后道“皇上。”

    李解语一如往常,稳妥安静,不急不缓。

    朱栩一点都不想动,还是坐起来,笑着道:“李小姐,有什么事吗?”

    李解语看着一脸疲惫的朱栩,心里也暗感疑惑,外界对新皇,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妖魔’,没有什么事情是朱栩干不出来的,但这几天相处在宫里,她发现并没有外界传说那么不堪。

    她微微躬身,道:“皇上,宫里可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民女做的?”

    朱栩抬头看着她,心里微动,笑道:“是不是觉得宫里无聊?”

    李解语抬头看了眼朱栩,又微低着头,道:“民女不是无聊,只是想为皇上分忧。”

    朱栩笑了笑,转头看向曹化淳,道:“太医院有女官吗?”

    曹化淳一怔,回忆了一阵,道:“以前有,现在没有了。”

    朱栩点头,看向李解语道“李小姐,冬天,宫里生病的人太多,有些病啊,只能女太医看,有没有兴趣学学医?”

    李解语看着朱栩,表情呆了呆。

    她想过很多种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朱栩会给她安排太医院。

    她只是呆了下,然后躬身道:“民女遵旨。”

    朱栩笑着点头,摆了摆手。

    曹化淳会意,对着李解语道:“李小姐,请跟我来。”

    李解语对朱栩微微一拜,跟着曹化淳转身出去。

    李解语一转身,朱栩又有气无力的躺了下去,低声嘀咕着:“要快点学,我要带你去辽东……”

    朱栩这一觉直睡到了天亮,直到曹化淳来喊,才浑身酸痛的醒过来。

    “皇上,孙阁老已经进宫了,正在换洗。”曹化淳一边看着朱栩梳洗,一边说道。

    朱栩点头,道:“嗯,弄点吃的来,朕跟孙阁老一起吃。”

    曹化淳答应一声,让人去安排。

    朱栩到了偏房,孙承宗已经在等着了。

    孙承宗一见,连忙单膝跪地道“臣孙承宗,叩见皇上。”

    朱栩看着他满脸的风尘仆仆,双眼血丝充斥,显然昼夜赶车,急切入京。

    朱栩心里微微感慨,这么一心为国的,大明不少,能合他心意的,怕也只有孙承宗了。

    “来,坐,一起吃。”

    朱栩笑着在桌子边坐下,对着孙承宗招呼。

    孙承宗也是进宫前随便对付了几口,看着朱栩,顿了顿便坐了下来,开口道:“皇上,除了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北方的几个重镇,其他该整编的,都整编的差不多了。”

    朱栩笑了笑,待内侍将饭菜上齐,朱栩拿起碗,道:“边吃边说,今天没有君臣,只当同僚。”

    孙承宗历任数朝也没有这样的待遇,没有见过这样的皇帝,心里激荡,躬着身,却没有吃,继续说道:“皇上,整编差不多完成了,西南诸省还好,有秦总兵压阵,各地还算稳定。不过其他地方,尤其沿海更省,湖广,广/西,不论是地方政务,还是军心都不够稳定,臣担心会出事。军改,太急,太快……”

    朱栩自然明白,点头道:“这个朕知道,最近朕也在忙着安抚,恩威并用,争取两三年内稳定下来……”

    这个其实是朱栩乐观估计,按照他的改革步伐,根本不会那么快,很有可能会激起更大的反弹。

    不过朱栩也无奈,危机迫在眉睫,大明又病入膏肓,不下重药根本没有效果,若不是有所顾忌,他甚至还想再激烈几分。

    孙承宗还不知道京城最近的大小事情,但却知道新皇登基,势必要大赏天下,确实是一个安抚人心,消减反弹声音的好机会。

    “皇上,想要稳住地方,首先要稳住军心,”

    孙承宗看着朱栩,斟酌着道:“臣认为,除了官位,银响之外,还要有功勋,以此笼络军心,外加严苛训练,优胜劣汰,训练出一支强军,只要军队稳住,地方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朱栩一边吃着米粥,一边点头。

    先军后政是他的战略,现在军制改革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要稳住军心,强兵强将。

    孙承宗的话,很显然也是知道他不懂军,说的都是认为他能理解的。

    不过对于军队,朱栩除了信任兵部,领军的将帅,在军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