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太吉一直朵在准噶尔,朝廷索要多次都没给,他们暗藏心思,若是借机对我边关作些倒是不奇怪,我们直接打回去就是了。”
“不弄清他们的目的,我们只是打回去太草率,皇上,朝廷力求边境稳固,专心处理内务,这里要是战事久拖不决,定然会怪罪的。军情处,你们刺探到了什么?”
军情处的校尉神色凝重,道“诸位大人,下官查遍过去半年的情报,没有发现异样。准噶尔刚刚征讨哈萨克回来,不会这么快与我们开战。事发突然,诸位大人,军情处还需时间探查。”
“那参谋处有什么想法,可有预案?”一个都尉道。
参谋处的校尉直接道:“诸位大人,末将已经观察到,来的是建奴骑兵,人数不过三万,不管是坚守不出,还是出城一战,咱们都是胜算极大,问题在于,诸位大人是要速战,还是慢来?”
众人一怔,旋即会意。建奴人来的太突然,太吊诡,不能贸然出城,可若是缓来,他们坚守不出,被朝廷知道,说不得就是怯战不出。
祖大寿看着众人的表情,直接道:“所有大炮,箭炮等火气准备,大篮子升的再高些,本将要让瓦剌看看,我大明的重镇是多么的坚不可摧,敢来冒犯,是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众人立即明白祖大寿的策略,同时应声道:“是!”
宁夏镇不知道演练多少遍的守城方阵迅速动了起来,大炮高抬,火器密布,在巍峨高大的城墙上,越发显得不可攀。
图尔塔带着建奴人,不顾一切的冲来,直到离宁夏镇不远处,这才松口气,他看着宁夏镇高大如铁的城墙,顾不得口干舌燥的嗓子,一摆手,道:“上前,告诉他们我们的目的,所有人丢掉兵器。”
“是。”一个固山额真越众而出,打马冲向宁夏镇,手里还摇晃着白色旗帜。
第1166章 受降()
宁夏镇大城头上,祖大寿等人本来还颇为紧张,但看着一个骑兵摇着白旗冲过来,都有些惊疑不定。
军情处的校尉拿着望远镜观察,不断综合大篮子的情报,来到祖大寿身旁,神色迟疑的道:“大人,方圆几十里,没有瓦剌人,只有建奴,而且建奴人也不都是骑兵,老弱妇孺都有,他们还主动扔掉了兵器,事情不太对……”
祖大寿放下望远镜,神情不动,看着跑过来的那个建奴人,道:“用吊篮。”
“是。”一个士兵应声,快速去安排。
宁夏城依旧严阵以待,炮口高抬,一个个火把跳动,一万人纹丝不动,静等敌人来袭。
很快,那个女真的固山额真上了城,被押解到了祖大寿身前。
他跪在地上,道:“祖将军,我怀里有我大汗给大明皇帝陛下的亲笔信,还有我总理大臣图尔塔给您的亲笔信。”
祖大寿没有动,直视着他,道:“你们要干什么?”
这个固山额真眼神含泪,悲呛道:“我我大汗过世了,蒙古人容不得我们,我们……想回家。”
祖大寿双眼一睁,道:“黄太吉死了?”
固山额真咬了咬牙,道:“是。”
祖大寿审视着他,片刻点点头。
一个士兵上前,从这个固山额真怀里掏出两封信,检查一番,递给祖大寿。
第一封信,封面上写着:大明皇帝陛下,朱由栩亲启。
方正楷体,每一个字都仿佛贯穿纸背,硬朗霸道。
祖大寿前后翻着看了看,没有拆开,递给军情处。拿过图尔塔给他的,上面用别扭的汉字写着:祖大寿将军亲启。
祖大寿看了眼,旋即拆开。
图尔塔在信里说了很多,他们在准噶尔的遭遇,黄太吉病逝,还有就是表示投诚,希望大明不计前嫌,让他们‘回家’。
祖大寿看着这封信,一直不动的表情起了一丝变化。
当年的大金国何等强盛,从努尔哈赤开始,明朝就是败多胜少,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大金国气势如虹,明朝逐渐处于劣势。
金国的灭亡,可以说相当突然,对建奴来说是,对大明来说也是。
大明的朝廷官员,京城内外,甚至是军方,包括孙承宗等人,都没有料到,直到金国灭亡,都是在震惊中缓慢接受的。
而金国那边,是一次失败之后,步步失败,被明朝占得先机,步步为营,逐步蚕食下灭亡的。
这种灭亡速度,比他们崛起的要快很多,回过头看,也是显得很突兀,短短的两三年时间。
要知道,当时是金国处于进攻地位,明朝被动防守,可逆转仿佛就在突然之间,谁都没有料到,准备好的时候。
这一切,自然归功于深藏不露,韬光养晦,高瞻远瞩的皇帝陛下。
祖大寿在辽东抗击后进不知道多少次,对金国的强横了解最多,但现在看着跪在地上的固山额真,看着手里的信,一时间有些恍惚。
好一阵子,他身旁的总兵咳嗽一声,才将他回过神。
祖大寿走到城边,看着不远处的两三万建奴人,又眺望远处,茫茫一片,没有蒙古人骑兵。
他瞥了眼其他人,眼神询问。
几个副总,都尉等倒是很热切,这是不战而胜,大功一件!
但建奴人相当敏感,尤其还涉及到黄太吉,他们要是不请示朝廷贸然处置,恐怕会被秋后算账。
军情处的校尉沉默片刻,道:“大人,下官觉得,可以接收进来再说,然后请示秦大都督,同时上书皇上,朝廷。”
秦良玉是西部战区的大都督,统管一切兵事。
其他人一听,纷纷点头,道:“大人,这是个办法,只要分开看押,隔离监视,相信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祖大寿看向这个固山额真,目光闪动,道:“好,本将容许你们入关,但一切都必须听本将安排。还有,具体处置本将做不了主,需要皇上,朝廷决断,你们可明白?”
这也就是说,建奴这两三万还是生死未卜,而一旦入了关,要是明朝不答应,那就是死定了!
这固山额真显然是得到了足够的嘱托,直接道:“好,我明白了,我们同意。”
祖大寿脸上又动了下,旋即淡淡点头,道:“好,你回去吧,告诉图尔塔,听我们的安排。”
“是。”这个固山额真脸上都是悲戚笑容,看不出其他,答应一声,被押着,用吊篮送下城。
等他走了,一个副总兵道“大人,他们答应的这么痛快,会不会有阴谋,想要里应外合?”
另一个副总兵道:“末将倒是觉得不像,这些建奴人估计是真的走投无路了,黄太吉一死,准噶尔对建奴最后的情分,顾忌没了,肯定会吃掉他们,他们心里肯定也有数。”
祖大寿摆了摆手,道:“不管他们有没有阴谋,这些建奴人都必须接进来,不能留给瓦剌。”
众人瞬间会意,没有再多说,目光眺望着图尔塔带领的建奴人,神色各异,心里也是各有想法。
图尔塔听着祖大寿的要求,心里一松。祖大寿说的虽然看似苛刻,实际上都是应有之意,不算意外。
图尔塔看了眼身后不远处的马车,黄太吉的身体已经传来臭味,他需要尽快下葬。
‘大汗,我一定会带你回家的。’图尔塔心里默默的说道。
祖大寿很快大开城门,一队队骑兵冲出,一边戒备,一边看护。
明军严阵以待,严防死守,不敢给图尔塔一丝机会。
图尔塔倒是没有耍幺蛾子,一切听从安排,只是向祖大寿提出了一个要求,合理的安葬黄太吉。
祖大寿倒是同意了,小心谨慎的看押者,同时在等待秦良玉以及京城的旨意。
就在建奴人刚刚进城,一大队骑兵出现是明朝的监视范围。
祖大寿等人一惊,一面严加看管图尔塔等建奴人,一边上城,紧盯着远方奔来的骑兵。
但是这群蒙古骑兵并没有靠的太近,远远观察一番便迅速调头离开,消失在明朝的监视范围。
“大人,是准噶尔的人。”军情处的校尉与祖大寿道。
祖大寿默默点头,片刻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蒙古我亡我中国之心不死,不能放松分毫!”
一个副总兵接着道:“末将认为皇上的战略是对的,暂时压住他们,稳住边境,集中精力,财力物力休整内务,等我大明缓过力气来,一举收拾他们,彻底解决祸患,给后代子孙一个千年和平盛世!”
众人都跟着点头,这是军训手册上的,每个人都要读,都要背。
祖大寿没有多说其他,面容肃然,道:“日夜监视,不得停丝毫,建奴人那边不能放松,秦大都督的信到了第一时间告诉我。”
“是。”一群人齐齐应声。
图尔塔人虽然被关进了战俘营,但待遇还不错,除了自由,并没有可待。
他们之中不是没有怨言或者其他心思的,但都被图尔塔压了下来,外加明朝的严厉监视,倒也没有什么情况发生。
最先接到信的,就是在四川的秦良玉,她一面写奏本连同祖大寿的奏本一起送入京,还给朱栩写了密信。
而她本人,当天就赶往宁夏镇。
她知道,黄太吉一直是朱栩,大明朝廷的一个心病,现在黄太吉死了,他剩下的人来投降,这是一件大事!
预示着所谓的金国彻底的灭亡,标志着大明对辽东的平叛战争的彻底结束,意义重大!
京城中的朱栩,正在与内阁开扩大会议,商讨今年的夏收以及税粮等事宜,当看到曹化淳送来的飞鸽传书,里脊喊出了孙承宗,来到他的三楼班房。
孙承宗对这个消息也是颇感意外,看着祖大寿,军情处的信件,反复琢磨,好一阵子道:“皇上,黄太吉此人野心勃勃,志向远大,能力,谋略,当世也就皇上能压他一头,即便他死了,臣也担心他会临死一击,祖大寿擅自将人接进城,臣担心宁夏镇会有变数。”
朱栩坐在椅子上,喝了口茶,抬手示意曹化淳给孙承宗搬椅子,上茶,心里犹自在思索。
历史上,黄太吉确实在这个时候附近死的,要说炸死多半是不成的,那他会有临死前的最强一击吗?
若真是如此,宁夏镇还真可能危险。
宁夏镇是阻挡漠西蒙古的重镇,若是这里被打开缺口,那四川,陕西等地就是一马平川了。
朝廷在军改,各处军队相对分散,若是有一支大军突然冲入,还真是狼入羊群。
朱栩放下茶杯,神色平静,手指在桌面上慢慢敲击,忽然道:“这件事,未必如阁老预想的那么差。祖大寿不是鲁莽的人,准噶尔亦或者瓦剌还没有胆子挑衅我大明,既然秦良玉已经去了,咱们就安心再等等。”
孙承宗听着,神色渐渐放松,微微倾身,道:“皇上说的是,就等秦大都督的信吧。反过来说,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对我大明来说,确实是除去了一块心病,辽东之地,是再无威胁了。”
朱栩笑着点头,黄太吉要是死了,他确实会轻松不少,手指犹自在敲击着桌面,片刻道:“这件事先不要外传,内阁那边也不要通报,帅府那边同样严格保密,咱们都耐心等等。”
孙承宗自然会意,道:“是。皇上,如果这件事真的,这两三万建奴人,皇上有何打算?”
实际上,建奴人的去处,最好的自然就是南安南,交给多尔衮,让这些建奴人都在一起。
但是多尔衮现在已经有五万大军,要是再加上着两三万人,暗中或许还有些,七七八八,很容易凑足十万大军!
十万,这已经不是小叔子,足以对大明造成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在南方,北安南几乎是不设防,再到云南,一大片地方,简直是无人之地,这多尔衮要是真反了,后果不可想象。
朱栩自然明白孙承宗的意思,笑着道:“阁老,你不要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帅府是不是在挑唆暹罗与多尔衮,让他们开战?”
孙承宗一怔,旋即咳嗽一声,道:“皇上,暹罗坐大,实数出乎臣的预料,但说挑拨,臣等并没有做。不管是多尔衮,还是暹罗,都是野心勃勃,开战是迟早,或者必然,非臣挑唆。”
朱栩笑着不点破,道:“既然你说没有,那朕就当没有。多尔衮的实力还是弱了点,这些人朕就送给他了,无需担心什么,朕心里有数。”
孙承宗看着朱栩,见他神色笃定,知晓朱栩定然有安排,便没有多说。
朱栩这个时候又拿起茶杯,眯着眼从大门看向南方的天空,心里暗自低语:‘朕其实很好奇,多尔衮,你什么时候反朕呢?’
第1167章 黄太吉的信()
秦良玉很快就率军赶到了宁夏镇,大军将图尔塔的三万多人分开严密看押,然后与祖大寿等人商讨。
祖大寿站在秦良玉桌前,道“大都督,末将已经详细调查过,建奴入关后,只有准噶尔的军队来追,但离的很远,见建奴入城了,就返回,没有只字片语。和硕特那边已经向准噶尔试压,宁夏,甘肃等暂时没有发现瓦剌异动,是以末将推测,两镇暂时还不会出现战事。”
秦良玉翻阅着军情处的奏报,以及参谋处的一些预制方案,风尘仆仆的脸上都是肃然,好一阵子才道:“嗯,与我的推断差不多,但两镇不能有任何大意。本大都督已经下令陕川甘三省一级战备,随时会驰援两镇,你们也不得懈怠,做为军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丝毫的侥幸!”
这是训练手册的铁血宣言之一,要求大明所有将士熟烂于心。
祖大寿等人一听,立即道:“是!”
秦良玉挥手,招来一女兵,而后道:“皇上,帅府的信很快就会到,本大都督会坐镇到确定瓦剌不会因为这件事寇关。”
“是。”祖大寿等人没有异议。秦良玉统领西部战区,军职最高,他们受她节制。
女兵很快回来,在秦良玉耳边道:“库伦城那边申大人的密信到了。”
申用懋,驻扎在库伦城,与漠西,漠北蒙古有诸多联系,并且暗中对各部落监视。
秦良玉拿过来看了眼,旋即抬头向祖大寿等人道:“申大人说,蒙古那边没有异动,他们来自西面的威胁很强大,暂时分不开身,不会与我大明两面开战。”
祖大寿等人面色稍缓,申用懋的话,比他们得到的情报更为可靠一些。
秦良玉说完,面色斟酌,道:“依旧不得放松,待皇上的旨意一到,本大都督就会处置这三万建奴人,其他的你们一切照旧,不可懈怠!”
“是!”祖大寿等人应声。
秦良玉没有闲着,检查了一番宁夏镇的军队训练,关城守卫,装备,钱粮等,最后,她还算满意,训诫一番,京城的飞鸽传书也就到了。
秦良玉看着朱栩的密信,没有迟疑,当天便押解着这三万多人离开宁夏镇。
明朝以接力的方式,将这群人送入南安南。
经过这一么一段时间,京城中的朱栩,终于接到了黄太吉的亲笔信。
乾清宫,御书房。朱栩坐在椅子上,端详着桌面上这封信,表情有些怪异,或者说,便秘。
这封亲笔信,很奇怪。
并没有什么话,说的都是……家长里短,他在沈阳时候与几个兄弟的关系,宫里妃子的情况,孩子的情况,然后就说明他近来的身体情况,稍微提及了整个漠西蒙古的情况。
朱栩捏着下巴,感觉被一口气堵着,上不来下不去。
按理说,两人是敌人,对手,黄太吉现在这个国破家亡,客死异乡都是他造成的,结果黄太吉死前还这么从容淡定,写一封家长里短的信给他,仿佛对他一点恨意没有,还有种古怪的惺惺相惜之感。
朱栩仔仔细细的端详了好些遍,好一阵子才嘀咕一句话“朕才是主角好不好,怎么搞得朕是恶人……”
要是不知情的人看到这封信,朱栩绝对是反二。
看久了,朱栩觉得烦,递给曹化淳道:“看看,能不能看出些什么。”
曹化淳看着朱栩表情变幻了好一阵子,闻言连忙接过来,仔细的看了一遍,旋即眉头一皱,递还给朱栩,道:“皇上,奴酋这是故意的,奴婢以为不用理会。”
朱栩看了他一眼,嘴角露出嘲讽。
曹化淳低头,道:“奴婢说的是实话。”
朱栩懒得理他,将这封信叠好,放回去,道:“黄太吉的手段自然不一般,这分明是在给朕心中种刺,但是,他小看朕了!”
曹化淳躬着身,站在那没有说话。
他自然不是看不出黄太吉这封信的目的,有时候,越是平淡的手段越能起到作用——对那些最难对付的人。
朱栩将信叠好,塞回去,道:“在司礼监封存吧,黄太吉这一死,去了朕一块心病,最近宫外有什么好玩的吗?”
曹化淳抬头看了朱栩一眼,心里有些担心,想了想,道:“皇上,在城外,新起了一种赛马,可以自己带马过去,赢了有大奖,听说很有意思。”
朱栩听到这个就眉头一挑,道:“就是永宁去的那个?”
有了他的允许,永宁那丫头现在满京城的跑,哪里有热闹,哪里就有她,上次偷偷带着她的小红马去赛马,差点被人识破身份,现在被张太后关在后宫闭门反省。
曹化淳道:“公主没有参加,是那个李定国得了第一。”
朱栩眉头动了动,走几步,出了东暖阁,看着渐渐热起来的天气,道:“宗室里,还有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人才吗?”
曹化淳想了想,道:“平王,靖王,唐王三位王爷家里,还是有几个不错的,且都二十出头,可以为皇上作些事情了。”
朱栩站在屋檐下,看着外面的天空,暗自摇头。
明朝宗室的养猪政策,将宗室都培养的跟猪一样,根本没有几个上得了台面,现在想要找些人出来做事,也是千挑万选都未必能堪大用。
朱栩站了一会儿,道“下旨,皇长子岁在开蒙,召集宗室,勋贵,二品以上大员的适龄子嗣入宫陪读,由……内阁挑选,报于朕。”
曹化淳抬头看了一眼朱栩,躬身道:“遵旨。”
这时,一阵暖风出来,将屋檐下的铃铛吹的叮叮当当,清脆悦耳。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