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大事上,还要翰林院的书法家眷写。
朱栩抱着茶杯,看着小家伙,心里翻动着各种心思。
在他心里,对于几个孩子都有着安排,只是,这种安排,孩子们到底会怎么想,会不会按照他的想法走,就不得而知,且也控制不了。
儿大不由爹,哪怕是朱栩是皇帝,也无法控制一切。
外廷那些忧虑,朱栩虽然不屑,却也要避免。
等小家伙写完,朱栩开口道“烨儿,父皇记得,你今年八岁了吧?”
小家伙正拿过另一张纸,闻言转过头道:“嗯。”
朱栩手里不直接的摸索着茶杯,道:“父皇在你这个时候,已经对未来有了一些想法,你呢,有没有什么想法?”
朱栩十岁登基,在登基的前三年,也就是天启三年已经初露锋芒,在朝野引起了一丝波澜。
小家伙自幼聪慧,听着朱栩的话,小脸认真的思考了一番,道:“儿臣喜欢看书,喜欢城东的作坊。”
朱慈烨自小也是泡在朱栩的书房里,奇奇怪怪的书看了不知道多少,对朝政的心思不多,反倒是‘物理’方面很感兴趣,看的非常多。
去年在神龙府那个煤油灯他一语道破,就是这个原因。
朱栩看着小家伙,小脸稚嫩,眼神平静。
“继续写吧。”朱栩笑着说道。
小家伙‘哦’了一声,再次拿起毛笔。
朱栩将茶杯放下,沉默片刻,转向外面道:“曹化淳,告诉烨儿的老师,给他每天腾出一个时辰,一旬腾出两天,由他自由活动。”
曹化淳从侧门转过身,道:“遵旨。”
朱慈烨仿佛没有听到,依旧专心致志的练字,抄写的一本正经,丝毫不乱。
朱栩微笑,继续忙着他的政务。
不知道过了多久,天色将跏泵糇呓矗霉坏雷啾荆溃骸盎噬希绾J〉淖啾ā!�
朱栩随手接过来,道:“什么事?”
刘时敏等朱栩看了一眼,道:“奴婢已经要军情处,锦衣卫将相关情报送上来了。但从多尔衮的这份奏报上看,绥海省的叛乱似乎越演越烈。”
倭国被剿灭的有些突然,哪怕明朝拉拢了倭国不少势力,但亲倭,亲幕府的大有人在,在倭国各地掀起反抗明朝的战事。
倭国多山多林多岛,地形狭小,复杂,这些战事大大小小,遍及整个倭国,多尔衮八只手也难以应对全面,是以非常头疼。
朱栩看着这道奏本,旋即不动声色的合上,扔到一边。
多尔衮在奏本里说,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叛乱多达数百处,涉及的乱民有十多万,征夷大将军府兵力不足,有些难以应对,请朝廷派兵镇压。
“你怎么看?”朱栩随手又拿起一道奏本,开始看起来。
刘时敏对这些比曹化淳还谨慎,道:“奴婢以为,倭国不曾圣化,当尽快教化,沐浴圣恩,方能息兵祸。”
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也算是司礼监秉持‘内监不得干预朝政’的坚定表现了。
朱栩习以为常,只是随口一问,方便他说话罢了,拿起笔,一笔批示这道奏本,一边道:“多尔衮此举,一来是向朕表达他没有在倭国一手遮天,处境艰难,消除朕的戒心;二来,想要借此要求更多权力,真正的在倭国一手遮天……”
刘时敏低着头,没有说话。
他读的书比曹化淳多,在宫里三十多年,经历的风风雨雨更是无数,哪里会看不出一些问题。
朱栩批示完,随手合上放到一边,又嗤笑一声,摇摇头道:“另外,多尔衮可能还想着养贼自大,做土皇帝。”
刘时敏脸色微变,头垂的更低了。
在景正朝,谁敢拥兵自立?谁又有这个能力?如果多尔衮真这么干,结局注定凄惨无比!
“朕给他这个机会!”
朱栩随手又拿过一本,目光冷峻的看着刘时敏,道“传旨给张国维,将本国岛的两个新兵营交给多尔衮,再告诉多尔衮,五年内,给朕训练二十万大军出来,朕要倭国彻底平静,再无一丝叛乱,做不到,朕拿他的脑袋祭旗!”
刘时敏抬手,道:“臣遵旨。”
刘时敏刚要走,朱栩又道:“传旨内阁,设金边省,任命洪承畴为金边巡抚,吴三桂为总兵,板仓重昌加命副总兵,率领倭国两万精兵进驻金边,归吴三桂调遣。命二人梳理金边内务,消灭一切民乱,不得有误!”
刘时敏神色微惊,迅速道“遵旨。”
刘时敏刚要走,朱栩又道“再命蒙古,朝鲜,琉球等各出兵五千,供吴三桂调遣,同时从内帑,给各方拨付五十万,以做奖赏。”
“遵旨。”刘时敏道。
他虽然不动声色,但对金边的兵力情况一清二楚。
首先是安南的士兵三万,金边两万,明军一万,这就六万,外加倭国,朝鲜等的三万五,这就是近十万大军了!
一个小小的金边,何须十万大军?
刘时敏心思透彻,不曾多言,缓缓退下。
朱栩坐在软塌上,继续看着他的奏本,挨个批复,仿佛刚才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司礼监拟定朱栩的意思,传到内阁,要求内阁尽快拟定旨意。
这也就等于是传达给内阁,孙传庭等知道了朱栩的意思,倒是没有什么意外,写好圣旨,送回司礼监,朱栩盖印后,便有天使开始出京传旨。
不提朱栩这两道圣旨现在以及以后的影响,现在的孙传庭又面临问题了。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字:钱;两个字:缺钱。
改革并随的就是大笔的钱粮出去,大明如此之大,问题又那么重那么深,不说其他,单单购地一项,眨眼间就超过了五千万两白银。
这么一大笔数字,哪怕孙传庭再能腾挪拆借,也不足以填这个无底洞。
他没有盯着皇家银行不放,而是打向了倭国的那些有名的银矿,金矿的主意,甚至在此之前已经命人去勘探,准备接手,开挖。
第1447章 转移危机()
孙传庭的一举一动都在朱栩眼里,内阁那边组建的矿务局,不止针对大陆,朝鲜,倭国,琉球等都在考察内。
尤其是倭国,倭国盛产金银早就传遍国内,在开战之初就有人吵嚷,何况是现在极度缺钱的孙传庭。
矿务局在倭国幕府旧臣以及一些投降官吏的供述下,在倭国圈定了六座金矿,十八座银矿,已经在着手开采。
这些银子是无法直接使用的,需要在皇家银行兑换新币,然后才能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借用皇家银行的渠道,释放出去。
第一批船抵达,皇家银行进行烧铸,评估,得到的是六百万两,但是这不符合皇家银行新币的流通计划,不能在突然之间兑换给内阁,以免造成通货膨胀,破坏既定节奏。
傅涛是拒绝不了孙传庭的,暗中的官司就打到了朱栩的御前。
这已经是八月底的事了,天气热的如同火炉,整个京城都被炙烤的要燃烧起来一般,入眼看去,如同颤抖的镜子,整个世界都被扭曲了。
乾清宫内。
兴子穿着宽松的丝绸和服,垂着长发,正在给朱栩按着肩膀,她已经有了三个月身孕,有着动人的孕妇之美。
听着外面禀报傅涛来了,朱栩拍了拍兴子的手,道“麻烦事来了,你歇会儿吧。”
兴子现在的汉语已经很顺利,眨了眨眼,道“是。”
等兴子一走,傅涛快步进来,行礼之后,就急切道“皇上,首辅这边,真的是给臣出了大难题……”
朱栩坐在桌前,倒了杯凉茶,道“说说具体的。”
傅涛站在朱栩对面,一脸焦躁,道:“矿务局的第一批是六百多万,臣还能勉强兑付,可从矿务局那边打听到,这只是第一批,第二批会在十月抵达,第三批会在年前,外加多尔衮在倭国上缴的金银,高达一千多万两,今年可能额外多出近三千万白银……依照首辅的意思,将会全数用在‘新政’上,臣担心这么大规模的新币释放,会急剧扰乱市场,冲击全国的物价,反而不利于改革……”
傅涛的皇家银行,一直在致力于建立稳定的货币市场,控制物价平衡,因此在新旧币兑换,发行新币都小心谨慎。
孙传庭不知道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亦或者是改革过急,正要求皇家银行快速兑换给内阁。
朱栩喝了口茶,听着没有立刻表态。
孙传庭倒不是不知道货币稳定的重要性,而是内阁研判觉得,现在流通的新币远远满足不了整个大明市场的流通需求,别说三千万,一两个亿都没问题,只是一个节奏,时间,消化过程的把握。
而在朱栩看来,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来是固有的小农经济下对货币流通的天然需求不大,二来就是天灾情况下,所有人紧衣缩食,商贸发展不畅,新币流通受限。三来,就是民间对‘现银’依旧极其重视,藏匿太多,新币只是一种流通必要,而不是资产,不会真正的拥有,积累。
在内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傅涛不希望内阁打乱皇家银行的计划是有道理的。
朱栩需要平衡这两位的不同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要求。
沉吟片刻,朱栩看着朱栩,道:“皇家银行要学会怎么转移国内的危机,既然这六百万不能在国内消化,那么就在国外,比如,你用这六百万现银在国外购买物品回国,交给孙首辅,要首辅变现……这只是个列子,具体怎么办,你们可以研究清楚再做,明白朕的的意思吗?”
傅涛看着朱栩,若有所思的道:“是,臣明白。这样一来,国内不但不会有通胀危险,还能增加财富,扩大货币流通,缓解通胀……相对的,国外大量金银流入,财富减少,就会形成快速通胀……”
最重要的,自然还是让傅涛摆脱了孙传庭的压力。
朱栩听着傅涛的话,暗自摇头,这些,傅涛未必不懂,或者说,皇家银行那边肯定有过商议。但这是在对首辅耍滑头,没有朱栩的首肯,他们哪敢。
朱栩这么一句话,就是尚方宝剑,傅涛可以甩开手做事,日后孙传庭苛责,就能有圣训挡灾。
傅涛又回禀了一些其他事情,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商贸集团的购地计划。
“皇上,”
傅涛神色认真,道“商贸集团那边购地在迅速扩大,已经高达三千万亩,但主要是一些灾情严重,相对偏远的地方,一些富饶之地,很难买到,即便如此,已经耗干了商贸集团的流通现银……商贸集团那边不敢打扰贵妃娘娘,一直在催促微臣想办法……”
朱栩对这些自然很清楚,严格来说,皇家商贸集团是无需做到这种程度,无非是朱栩的因素在里面。外加没有布木布泰在,扛不住内阁的压力,很多事情已经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硬着头皮在做。
朱栩道:“这件事,首辅做的急了,看的也不够全。你待会儿去内阁的时候,给首辅提一提,购地的事,不能是内阁在做,要求地方也组建贸易机构,一来对接皇家商贸集团,推动地方商业发展,二来,也要加入购地计划,给他们划分出任务线来……地方上,现在应该能信任一些了,内阁不能事事冲在前面,独自扛着压力……改革是朝廷的集中意志,地方上不能躲,不能避,更不能隔岸观火如同局外人!”
傅涛登时会意,略带惊喜的道:“是,臣明白。”
朱栩又交代傅涛道:“新币推行的要加快,不止是陆上,朝鲜,琉球,绥海,安南等也要加快速度,这是天下一统的必要步骤,不能懈怠。”
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朱栩一直在不断的同化这些周边之地。
傅涛点头应下,又对朱栩禀报一阵,这才离开乾清宫,回转内阁。
傅涛倒是会活学活用,直接答应给孙传庭兑换六百万两,十天内到账内阁。
不等傅涛的钱给到户部,第二天商贸集团的催款信就到了内阁,要三百万弥补购地亏空。
在第三天的时候,海外今年到岸的第二批粮食已经在广州府靠岸,高达五百万石,在第一时间通过皇家商贸集团的销售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其中内阁就又要了三百万石用以赈灾以及工部的工程所需。
也就是说,孙传庭还没有到账的六百万,三天之内就已经用完了。
不等孙传庭说话,傅涛通过皇家银行的分行,联合舰队,外事院,皇家商贸集团的各种渠道,开始大把的撒银子,一千万白银通过不同的方式出去,一船船货物排队的出海,在不久后又姜广满载而归。
在朱栩的首肯后,皇家银行正在通过大笔的货币与贸易,一边转移国内的通胀威胁,一边借此大力发展海贸。这种情况下,相当隐晦却也相当粗暴的将大明的天灾危机不断的转移出去
第1448章 理顺朝廷()
孙传庭缺钱,用尽了办法,但大明已经被天灾消耗的精疲力竭,他尽管掌握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但能筹集的钱还是极其有限。 小 说 .
不过,孙传庭也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手段,强力稳住朝局,推动‘新政’,没有再出现大篓子,并且有进一步稳固的迹象。
这一天,孙传庭冒着酷暑,前往城外查看今年的农事。
天气比去年还要热,北方普遍大旱,传统的谷物难以种植,可以想见的,今年必然还会减产,灾民进一步增加。
乾清宫,东暖阁。
傅昌宗,周应秋,赵晗,沈四个阁老,被朱栩同时叫进了宫。
这里有冰炭,虽然潮湿,确实比外面要凉快不少。
朱栩与四人喝过茶,笑着道:“听说,内阁设立了冰炭局,短短半个月就进账几十万?”
这件事对内阁来说,多少有些不光彩,在外界看来,他们这些阁老为了钱是无所不用其极,连基本的体面都不要了。
众人面色尴尬,沈倒是一笑而过,道:“臣等也是无奈,请皇上见谅。”
这种冰炭,以往都是无偿发放的,现在不止达官贵人要掏银子,全国各地的大户也能买,只是更贵。
这个时候的冰炭,堪比黄金!
朱栩自然不在意,道:“这些是你们内阁的职权,朕不插手。听说,近来朝野有些不平静?”
可以说,大明朝野从来没有平静过,尤其是自嘉靖之后,外廷逐渐有了与皇宫对抗的勇气与能力,各种各样的斗争就从来没停过。
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天启朝的东林与阉党,将朝斗党争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但朱栩这次说的不是这些,而是近来朝野对于空缺官职的蠢蠢欲动。
目前,大明朝廷空缺的位置有,内阁次辅,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十八个侍郎中的六个,外加刑部正在被逐步的降级,引起的暗潮自是更多。
傅昌宗等人明白朱栩的意思,悄悄对视一眼,周应秋率先说话,道“皇上,孙阁老之前与臣等私下说,次辅,吏部尚书暂时空缺不补,其他的都还在酝酿中。另外,税务总局,商务总局,执法局等,内阁也在计划调整,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名单……”
孙传庭要抓权,那么明显制衡首辅的次辅自然要空缺,吏部他也不可能放手。唯一能争取的,或许只有礼部尚书。
这些内阁,六部的人看的分明,不会妄动,但官场一个萝卜一个坑,眼见这么多空缺,谁不想让前面的人动一动,他们也就能跟着进步。
因此,不少人纷纷‘劝进’,要求补缺这些位置。
朱栩对周应秋的话不置可否,神色若有思忖的道:“说说你们具体的想法。”
赵晗瞥了眼傅昌宗,周应秋,接着开口说道“皇上,臣认为,内阁可以不补,但天官这个位置不能空,尤其是这个时候。”
赵晗是前任的吏部尚书,号称天官,深知这个位置的重要,更何况,现在吏治推动的极其快速,数百个知府陆续到任,孙传庭还在计划明年对县一级进行调整,这不是几百了,是数倍于知府,高达三四千的州县!
孙传庭本就事多,如何能兼顾齐全?要是有个纰漏,岂不是送人把柄?
朱栩不动声色,转头看向沈。
沈沉吟一声,道“礼部现在责任重大,尤其是涉及到舆论方面,外加修的典籍越来越多,不能大意,臣也希望能尽快补全,以免出岔子。”
朱栩转向傅昌宗,道:“傅阁老,你怎么看?”
傅昌宗是朱栩的舅舅,十多年的股肱之臣,外界眼中的‘帝党’领袖,在座的四人,更是**裸的帝党。
加上靖王,汪乔年,内阁八个人中,六个是帝党!
傅昌宗见朱栩开口问他,知道是有定案了,认真思索一番,道:“次辅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吏部,礼部倒是有,臣恭听圣训。”
在内阁,孙传庭虽然倚重‘帝党’的力量,但随着威信日增,加上朱栩的信任,已经有压制帝党的迹象,傅昌宗等需要顾忌孙传庭的态度,话语多有保留。
朱栩也不为难他们,拿起茶杯,随口的道:“听说,外面不少人认为孙阁老改革过急,希望你们或者朕来制衡一下,让他慢一点,你们是怎么看的?”
孙传庭这一年的动作,不止是外面议论纷纷,内阁六部压力一样极大,尤其是孙承宗的退隐,其实也是这种情形下不得已的选择。
连孙承宗这样的四朝元老,执掌大元帅府的军方巨擘都要避退,可以想见,孙传庭的改革有多么急躁,多少人的利益被损害,又有多少人为之惴惴不安。
傅昌宗,周应秋等人身在内阁,自然更为清楚,齐齐皱眉,不知道如何开口。
孙传庭的改革计划来自于朱栩,这样的急功近利没有被阻止,说明朱栩是默认,甚至是支持的,他们能怎么说?
但是,孙传庭的改革太快了,别的不说,就说明年就要对县一级的官员进行大规模的调换,这样很可能会让地方不稳,出现大乱子。即便不出乱子,想要这些人掌控地方,也不是三两年就能做到,何况还要他们推行田亩,户籍等改革,地方还不知道怎样反弹……
这些阁老们心事重重,忧虑不已,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
他们不说,朱栩也能猜到,抱着茶杯,缓缓转动茶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