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意?”
常母说道:“我儿归来,你就说是我失散多年的弟弟好了……”话音未
落,屋外边果然响起了沉雷般的响声:“妈!怎么啦?两只山猫呢?”朱元
璋一望,只见常遇春身高一丈,方面大耳,熊腰虎背,气宇轩昂,心中大喜,
忙上前去打了一躬。可常遇春一见三人,也大吃一惊:“啊!我道山猫怎么
不见?原是你们搞的鬼。呸!你们是哪里来的山神野鬼?敢到太岁头上动土;
赔我山猫,不然,休想出门一步!”说罢挽袖捋拳,就要动手。常母忙喝道:
“春!不要无礼!你道他们是谁?喏!这是你的娘舅!唉!我们姐弟被元兵
冲散已二十来年了。快来见礼。”常遇春忙过来向刘伯温陪礼。接着,刘伯
温就从朝廷到百姓,从天文到地理,山南海北地谈了起来。常遇春虽赞同改
朝换代,夺取天下,但他说:“我妈已年过七旬,又是双目失明,尽管有处
安身,小可眼前确是无法分身。且待我妈百年之后,我一定同来共举大事。”
这时,常母晓得儿子的脾气,就说:“春,你另外别无亲人,日后你定要听
娘舅的话。春!客人远道而来,家里没什么小菜,快去弄点山货回来再说。”
常遇春连声说是,就向三人拱拱手。接着,往外一纵,转眼不见了。把胡大
海也惊得直瞪双眼。这时,常母庄重地理理双鬓对朱元璋说:“好!我就把
春儿交给你们了。不过,要他如今就去,还得想个办法才行。我看只要如此
如此……不过,这要委屈你们一下。”他们三人听了,都觉得是个好办法,
就按照常母出的主意,故意装成被反绑在屋外的大树上。
等他们三人伪装好后,常母又一一查过,然后,就摸进后面那间草屋。
但不多久,猛听得“啪”的一声,接着就有浓烟喷出,霎时火光冲天。朱元
璋想不到有这一下,急得似乱箭攒心,但又动弹不得。这时候,只见常遇春
左手挟着一头野牛,右手拎着两只野猪,攀山越涧而来,后面跟着两只简直
象猎狗似的管门老虎。他一见火光,猛地惊呆了,忙把野物一抛,狂奔而来。
老远连声高喊:“妈!天呀!我的妈呀!”当他从火堆中寻出他妈尚未烧尽
的尸体时,忙跪在地下,抱尸号啕大哭。
这时,刘伯温流着眼泪对朱元璋说:“常母真是位识时的良母,为了解
除儿子后顾之忧,竟自焚而去,真是个巾帼英烈啊!”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是呀!日后我老朱如坐龙庭,一定要好好册封这
位深明大义的良母呢!”
常遇春呢,开始也曾怀疑这是三个远方来客所为,但当他怒气冲冲地找
到三人时,却发现他们都被反绑在树上,忙问:“这是怎么回事?”于是,
… Page 289…
刘伯温就按常母的交待讲了起来:“你出门不久,突然闯进一大批元兵,一
见我们三人,就拉我们到道地里盘查去了。据说一个当官的逼你妈交出十只
鸡,你妈求告说真的没有,可那些狗贼们蛮不讲理,伸手一已掌,将你妈打
倒在地。当我们三人赶过来和他们评理时,这班野兽仗着人多势众,反把我
们团团围住,硬把我们反绑起来,说我们多管闲事,要活活俄死我们呢!后
来这伙贼人就把你妈妈活活地烧死了,唉!这世道还是人过的吗?如今,你
已被元兵害得家破人亡,又无后顾之忧,就安心跟我们打天下去吧!”朱元
璋接着说:“是呀!你妈不是讲过,叫你听娘舅的话嘛!如今国恨家仇,都
逼着你造反,你就跟我们一道走吧!”
就这样,常遇春一心一意地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转战全国,当上了大
将,后来成为明朝一个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
张继舜搜集整理
… Page 290…
献 袍 桥
'中国'
一次,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从金华来到兰溪县樟林村,官兵们列队在
村前的草地上,朱元璋站在队伍前对大家进行军纪教育。他正讲着,突然雷
声隆隆,乌云四起,一场滂沱大雨从天上倒下来,把每个人都浇得透湿。卫
兵们急忙请朱元璋进营避雨,可是他仍然骑在马背上,端坐不动,并对卫兵
说:“我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把众百姓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只要能达到这
个目的,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淋点雨算得了什么呢!何况现在正在讲军
纪,这是今后最要紧的事情,决不可因雨而停下来。”接着,朱元璋挥动他
那有力的大手,用更加宏亮的声音继续演讲,虽然浑身上下都被雨水浇透,
但他全然不顾。
义军官兵们被朱元璋镇静的神态所感染,都专心一致地听他讲军纪,一
个个竟忘了自己是站在滂沱大雨之中。
演讲完毕,阵雨已停,太阳又高挂在空中,朱元璋脱下战袍,把它晒在
近处的一个小石桥上。后来,朱元璋当上明太祖,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就
把这条小石桥取名为“献袍桥”。
诸葛佩搜集整理
… Page 291…
冠多发乱
'中国'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就准备封赏功臣、亲属、亲戚和朋友。
功臣有数、亲朋无数,沾亲带故的都算上,那真是多如牛毛。要是都封,那
才真叫“獾咬刺猬——无处下嘴”哩。朱元璋为了此事心中闷闷不乐。
一天,刘伯温走进皇宫,对朱元璋说:
“陛下,这两天,您郁郁寡欢;今日万里无云好晴天,何不出去遛遛,
散散愁呢?”
“好唉!”
于是,两人换了便服,就出了皇宫。走了一段路,朱元璋向刘伯温问道:
“军师,哪里最繁华热闹?”
“城隍庙。”
“走,上城隍庙。”
城隍庙果然热闹。进了庙,朱元璋便看到大殿西侧粉墙下,围着一群人,
正在瞧着墙上一幅画,议论纷纷。
朱元璋和刘伯温也站到人圈外边,踮起脚,看了又看。只见墙上那幅画,
画的是一个人,头上长着一束一束挺起的头发,乱得象草鸡窝一样,每束头
发上顶一顶帽子。朱元璋跟许多人一样,瞧了又瞧,想了又想,就是不明白
什么意思。朱元璋回到宫里想了一夜,还是想不出这是耍的什么把戏?第二
天,一清早,就把刘伯温找去,问道:
“军师,你看城隍庙墙壁上画的那个人头上有许多头发,戴许多帽子,
这不是 ‘冬水田里栽麦——怪栽(哉)’吗?”
刘伯温笑了笑,说:“陛下,这个画画的人了不起啊!肚里有的是货啊!
他用画向陛下进谏:开国以后,要防止一桩事:冠 (官)多发(法)乱!”
“啊!原来是这样!”
朱元璋恍然大悟。当时,朱元璋头脑还比较清醒,他想了想,点点头笑
着说:
①
“这个人,有意思,他跟寡人打起‘坎坎’来,这个 ‘坎’打的好,我
立即采纳。传旨出去,今后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啦。”
刘伯温高兴地说:“吾皇英明!”
黎邦农搜集整理
① 坎坎,又叫“打坎子”,方言,绕弯子说话的意思。
… Page 292…
朱元璋画像
'中国'
朱元璋要画一张像,流传后世,找了不知多少画家来画,都不称心。不
称心就要杀人,他杀掉的画家无其数。
这张像就如此难画?不假。你不知道朱元璋的长相,难画哩!马脸猪嘴,
还添上三十六颗红麻子。画家一看,就抓头了,不知道该从哪下笔。
这天,朱元璋又找来画家三兄弟,要他们给自己画像。
第一天,老大去画,他仔细看了朱元璋的脸,三十六颗麻子数得一颗也
①
不少,就精工细描起来。画了半天,画成了活脱脱 一个朱元璋,马脸猪嘴,
三十六颗红麻子。哪晓得朱元璋一看,直是摇头,随手“卜嗤卜嗤”撕个粉
碎,桌子一拍,喊人把老大杀了。
第二天,老二去画,他不敢大意,仔仔细细地看了朱元璋的脸,连三十
六颗麻子的颜色深浅,部位在哪方都记得一丝一毫不差。他细细描呀,画呀,
忙了大半天,画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朱元璋,马脸猪嘴,三十六颗红麻子。
哪晓得朱元璋看了,还是摇头,伸手又把画像撕了,说是不象,桌子一拍,
又把老二杀了。
晚上,老三在家高低睡不着觉,大哥二哥都死在朱元璋手中,他明儿怎
么画这幅像呢?老三正在发愁,走进来一个陌生人,劈口便问:“你是想死
还是想活?”老三老老实实说,他正在琢磨两个哥哥哪点没画好得了死罪的
哩,那人哈哈一笑说:“不用想了,只怪你两个哥哥画得太象啦!这不是找
死?朱皇帝平生最佩服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你今儿晚上把他两人
的像看看透,明天只管照他两人的像去画,包你免去一死。”
老三心想,横竖是死,倒不如试试。
那人又说:“不过,你可要答应我一件事。”
老三赶紧问:“什么事?尽管说!”
那人说:“回来之后,给我画一幅朱元璋的真像。”
“这事不难。”老三一口答应。
第三天,老三上殿去画像。他装模作样,左看右看,把朱元璋看了个仔
细,然后下殿,提笔一样,不大的工夫就画成了:富富泰泰一个人像,看上
去又象唐太宗,又象宋太祖,就是没有一处象朱元璋,送上去一看,朱元璋
眉头一松,嘴已一咧,笑开了:“画得好!画得象!给我重赏,重赏!”
现在明孝陵陈列的那张画像,就是画家老三在宫里画的。
朱元璋的真像后来也传了下来,是老三回家以后给那位救命恩人另画的
一张。这张像奇丑无比,赛如从朱元璋的麻脸上活剥下来的。那人连夸:“好
啊!好啊!我们的子孙也能看到朱皇帝的尊容啦!”
他把这幅画小心地收藏起来,一代传一代地留到了今天,传说明孝陵至
今还收藏着一幅真像,八成就是老三在家里画的那张。
吴福林搜集整理
① 活脱:跟脱胎一样非常相象。
… Page 293…
忌 丑
'中国'
朱元璋龙袍一上身,就翻脸不认穷弟兄,连他当年讨饭、放牛、做和尚
等等的经历,也被看作是“丑事”,忌讳人家再提起它。
传说朱皇帝在老家凤阳,有两个从小结拜的弟兄。老哥姓张,老弟姓王,
他们也听说朱元璋的这些闲话,各有各的看法。那老张在药店做伙计,直心
实眼,他相信朱元璋当年说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那番话。多少次涨
红着脸跟人家抬杠说:“我兄弟哪会忘本?你们不要糟蹋万岁爷吧!”老王
却不信,他说:“当了三天官,忘了穷窝窝。朱元璋做了皇帝,连个信也不
捎一封,怕早就把咱穷兄弟忘得干干净净了。”
老张不服气,挎个竹篮来到了南京城,直奔皇宫而来。他说他是万岁结
拜的把兄弟,谁也不敢阻拦,就放他进去了。老张一进宫,正碰上朱皇帝摆
驾游园。他一见当年的兄弟如此威风,心里着实高兴。开口喊声:“兄弟!
我老张看你来了。”跑着来到万岁跟前,驾前御林军举刀一拦,喝道:“你
是何人?”老张可不买帐,又冲万岁爷大喊一声:“兄弟!”朱元璋把老张
一打量,“唔”了一声,心里又恼又羞,勃然大怒地喝道:“哪来的村夫野
民?”老张慌了,忙上前一步说:“我是你大哥老张呵!好兄弟,还记得那
年我们在一起放牛,煮豌豆荚子,大伙儿抢着吃。你力气小,只抢到点汤喝
了,气得把砂罐都砸破了呐。”这个老实厚道的老张,满以为把少年时代的
趣事提出来,万岁一定会想起他来的。哪晓得朱元璋见老哥抖了他的“丑”,
一声怒喝:“大胆刁民!竟敢到此胡言乱语,快拿下去斩了!”
几天后,马娘娘可怜冤死的老哥,暗里派人把老张的无头尸体运回了家
乡。乡亲们见老张死得太惨,莫不切齿怒骂忘恩负义的朱元璋。小弟老王跟
着众人把朱元璋骂了一通后,也说要去面见皇上。乡亲们吓了一跳,连忙劝
阻,说是不要再去送死了。老王嘿嘿一笑说:“我和老张走的不是一条路,
大伙儿放心,听我的好消息吧!”
果然,老王和大哥老张不大一样。这些年他跟着牛贩子跑了多少码头,
做了不少生意,心眼变活了,嘴巴练油了。他一进皇宫,远远就跪倒在朱元
璋脚下,连呼三声“万岁”!朱元璋一听。顿时喜从心来,细细把老王打量
一番,开了金口道:“你是谁呀?”老王把头一抬,花言巧语地说:“万岁
爷,还记得我们当年推你为主帅,攻破砂罐城,活捉豆将军,消灭汤元帅吗?
那是何等威风哟!”朱元璋听了把头点点,觉得这个兄弟把儿时的丑事说得
这么有光彩,心里舒服极了。忙离开御座,一把扶起老王,叫声“贤弟免礼!”
当即颁下圣旨,封老王为安乐侯,在家享福。朝上那些文武官员,听不懂老
王那话的含义,还以为他是从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功臣哩。
刘庆汉搜集整理
… Page 294…
火烧庆功楼
'中国'
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之后,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人密谋策
划,害了他的性命,夺了他的帝位。特别是那些功臣勋将,开国元老,更使
他觉得可怕。偏偏这两年又碰上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亮
晶晶的大星,从天上坠落下来。今天落了一个,明天又落了一个。朱元璋把
这些都当成了不祥之兆。又有几个奸臣邪将在他面前一嘀咕,胡说什么“天
象变化预示人象变化”,他就越发感到许多事情可疑可虑,朝中的功臣勋将,
被他借口谋反,一批一批杀掉。他杀人越多,疑心越大。连有的大臣给他上
庆贺表,他也疑心,把人家的好话当成坏话,立即论罪杀掉了。
这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宫中,闲着无事,疑心顿起,禁不住又打了几
个寒颤。正在这时,忽然又有检校来报,说某某大臣又在背地发了牢骚;某
某大臣又在家里邀人喝酒,聚友密会;如此等等。朱元璋一听,浑身顿时抖
动了一下,心想:这些人,非得狠狠对付不可了!
朱元璋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火烧庆功楼。随即传
谕中书,大意是:自从立朝以来,开国勋将,虽然各赐封爵,但还没有好好
为他们庆功表贺,如今皇业安定,天下太平,应即作准备,好好地再为他们
庆贺一番。另外又传谕工部,立即着手动工,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楼。
时光如水,不觉过去了几个月,一座富丽堂皇的楼房已经全部建造起来。
朱元璋亲自写了“庆功楼”三个大字,挂在楼门上。随后,他便选择吉日,
举行典礼,并亲自开列了参加表贺的功臣名单,张榜贴出。除了已加给那些
功臣的封爵以外,每个人又另加了一些名号,以表示皇上的恩宠。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到底被一个人看出了破
绽,猜中了底细。这个人便是“再生诸葛”刘伯温。刘伯温感到事情有点不
对头,联系到朱元璋疑心重重,接连杀了好些个大臣的事情,越发觉得这里
面有名堂。庆功楼建好之后,他细心观察,终于发现楼房后堆了好些干柴,
而且都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的人员亲自动手干的,心中就格外地清楚了。
刘伯温虽然看出了破绽,但却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他思索了一会,
感到事不宜迟,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上呈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
聩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
从应征以来,确曾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于是皱了皱眉头,说:
“就让他去了也罢。”随即用朱笔批了一个“准”字。
刘伯温获准还乡,便收拾细软,捆好行装。临走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赶
来欢送,他满心酸痛,强忍眼泪,不敢透出半点风声。但是,等到他看见徐
达时,他却再也忍耐不住,泪珠一下滚了出来。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
告老还乡;今日见了我,又偷偷地凄然落泪,其中一定有什么蹊跷。于是便
寻个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