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作者:何木风-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哥等等,朝中有一些元老级的大臣也支持八阿哥。一方面,八阿哥允禩的确才德兼备,聪明能干,交际能力突出,很是得朝臣之心。另一方面,康熙总是不死,允礽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即使他自己不着急,别人也着急。就像是看着一棵果树上的果子多年不落,果树的主人不摘,外人也很想去摘一下了。八阿哥就是这个外人,而且在很早以前,他就想摘这个果子了。 
  清朝因为是少数民族以武力征服天下,所以,在他们这些人眼里,最有效而让人信服的方法就是使用武力。这种思想波及了立储问题上来,就是允礽虽然被立为太子,文治多么优秀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看武功。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所以,八阿哥党里的头目并不是大阿哥,而是老八。 
  皇三子给老爹报信说大阿哥曾请喇嘛用巫术镇魇太子,康熙感叹了一阵后就想到了这是不是太子之争的延续。从各种史料来看,康熙的确考虑过要立八阿哥做皇太子。因为这个儿子的确有做太子的能力,并且,朝中大臣对这位太子的印象也是非常的好。在一次征询大臣们立太子的意见时,他满心欢喜地提到了八阿哥的才能。这种明目张胆的暗示对于那群乖巧的臣下来讲简直就是告诉他们,自己要立老八为皇太子。大臣们自然不会丢掉这个给未来皇帝拍马屁的机会,以大学士马齐为首的朝廷大臣们纷纷上疏让康熙立皇八子做太子。 
  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康熙看到了朝臣们随声附和的奏疏的时候,脑筋一拧,他大怒。他想,好不容易把太子党剪除了,又冒出了一个皇八子党。什么时候兴起了拉党结派了?这种习气要不得。这个时候,被人家告了一状的大阿哥站出来了,对康熙说,父亲您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的话,我会尽我所能来辅助他。康熙还没听完他的话,就把他踢翻在地。这位老头当时想的肯定是,你怎么尽你所能找几个巫师神汉来咒别人死? 
  如果单从康熙踢翻大阿哥这件事来看,康熙简直是个混蛋。首先,是他暗示大臣们皇八子是个不错的太子料。当大臣和大阿哥按照他的暗示这样做的时候,他又反悔了。我们可以说,他是个糊涂老头,因为年纪大了,而患上了喜怒无常的坏脾气。 
  但是,当时的情况只能容康熙如此做。允礽被废后,皇八子党的势力从以前的遮遮掩掩变成了明目张胆。与大臣结交,大臣们自然也是聪明居多,看到康熙已老弱成那副德性,迟早要玩完的,便找将来的靠山,而皇八子无疑是最佳人选。在允礽没有被废黜时,势力还如三足着地,康熙在这两股势力中仍旧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另外两股势力当时并不针对他,而是各自在咬。可当他把允礽这股势力切除后,另一股势力就开始咬他了。虽然,作为文治武功的康熙大帝并不怕自己的小毛孩,但他必须要考虑身后事。他可以安安全全地去死,但死后,他的大清江山谁来做主?他的孩子们会不会立即在他棺材前抽刀拔剑,一不小心再把自己的尸体刺一窟窿?    
  这一切对于一个老人来讲,是必须要考虑的。老人都害怕死,并不是害怕死亡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而是怕死后不该发生的事。   
  他决定,再次立允礽为太子。虽然,这个废太子还在发疯,但一个疯人平息眼下的事情是最好不过的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前保存着这份诏书,诏书中用满文和汉文合璧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 》 》 再立再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废太子允礽复立。短短的五个月,允礽从失去太子之位到再得到太子之位,一点也没有欣喜之情。太子之位对于他来讲,几乎等于可有可无了。如果他不疯,他的真心想法就是想当皇帝。康熙再立他,他或许也应该知道为什么,第一,是为了稳定内部各皇子之间的倾轧纷争,在立他的同时,康熙将诸子大都封王。第二,康熙之所以再立他,是因为康熙的确很疼爱他,又因为发生了喇嘛事件,康熙认为他是被冤枉的。他的所作所为的确受到了妖术所致。 
  无论我们是否相信康熙相信妖术这一说,但就其当时的情形来讲,复立允礽的确是平息一切矛盾的最好办法。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允礽都有被立的资格。第一,他是废太子,而当时康熙所找到废黜的原因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是有人搞鬼,所以,这就是一件冤案,现在复立他不过是给他平反而已;第二,皇八子的势力正在逐渐扩大,必须要找出一个与他抗衡,或者说吸引这股势力转向的力量。这力量必须是允礽,其他人没有条件也没有资本。 
  这样看来,康熙之所以再立允礽,一半原因是出于感情因素,另一半是出于把皇八子压到自己身上的重量分出一半给允礽。可康熙老头似乎忘了一件事,允礽的疯病的确是受到其他皇子的压力所致,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总不死,而让允礽感觉前途渺茫。他欲复立允礽时问他,当初你做了什么还记得吗?允礽回答,朦胧,朦胧,什么都不记得了。康熙便对大臣们说,太子的确是被坏人给搞成这样的,现在重新立他为太子,希望他的病马上能好起来。假设,允礽的疯病没有好,那么,立这样一个疯太子又有什么意义?假设,他的病好了,允礽会忘记自己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却还得不到皇位的事实吗?他会忘记自己最亲近的大臣索额图被父亲处死的事情吗? 
  史料证明,允礽的疯病好了。所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左右,康熙发现诸大臣为太子结党会饮,其步军统领托合齐,尚书耿额、齐世武都在其中。康熙恼火非常,他认为这是太子又想成立太子党。步军统领托合齐本是太子乳母的丈夫凌普的朋友,曾任内务府总管,凌普的贪横弄权为康熙所深知。步军统领其实就是九门提督,等于后来的京区卫戍司令兼警察署长,如果成为太子的死党,康熙的安全就很容易受到威胁。当初索额图担任的领侍卫内大臣,也是正一品,也是握大权的要职。清制,武职之正一品官与文职之大学士相当者,即为领侍卫内大臣,掌统领侍卫亲军。现在去了索额图,来了托合齐,康熙当然放心不下。不久,他便以对付索额图的办法将托合齐、齐世武处死。处死理由为:两人贪污受贿太子二千两白银。并发了一道上谕说:〃诸事皆因允礽。允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货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 
  允礽在这件事以后,病又复发。但这次病症主要表现在言语上,〃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他向着苍天大喊,质问苍天,并且也间接地质问父亲。   
  他在太子之位并没有四十年,他似乎在四舍五入。也许四十年不过是一个虚数,他那声长叹还可以这样来叙述:古今天下,岂有一辈子太子乎?   
  他被复立太子后,企图重新结纳亲信,扩张势力的欲望本就很正常。这时的他已经三十五岁,而其他几个皇子的势力正在慢慢地扩大,这样的形势放在任何人面前都会有所担心的。万一出变故该怎么办?万一,自己再被废了该怎么办?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预知,也不可能让他放心。就在他时时担心的时候,又有谣言说〃东宫虽复,将来恐也难定〃。这话对他来讲犹如惊弓之鸟。这个时候,他太着急了,慌中难免会出错,可这怪不得他。因为此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他嗅到了那种腥风的味道,他只是想尽快即位做皇帝而已。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康熙将允礽黜废,禁锢咸安宫。从此,允礽消失了,彻底地消失在皇帝宝座前。只是因为他那句仰天长叹的话,只是因为康熙觉得这个太子仍旧如从前一样结党营私。也是从这以后,康熙彻底放弃了再立太子的打算,后来,他虽然命大学士、九卿等裁定太子仪仗,但到死也没有使用,或许是没来得及使用。 
  允礽太子的第二春只不过三年零七个月,在这三年零七个月里,皇八子党并没有闲着。有关太子允礽的坏事一件都跑不了,他们都将这些事情上报给康熙,没有的事,他们就捕风捉影。康熙将允礽废黜后,他们安静了一段时间,可过不久,这些人又跳了出来。 
  有一天,康熙忽然发现,允礽已经没有力量再与皇八子党抗衡了。他的结党活动完全是小儿科,难成大事了。这样一个太子,即使有一天把位置传给他,他能保得住吗?康熙叹息,这个可爱的老头也不想想,是谁把太子的势力折腾成现在让他叹息的田地的。一方面,他想要允礽长得更加茁壮,另一方面却总挖允礽的墙角。矛盾,后人可以看到他矛盾的心态,而他自己却觉察不出来。也正是因为允礽的力量被严重削弱而允礽却想要增加力量,所以,太子之位的争斗更加白热化。最后,康熙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废黜允礽。后来史学家认为,允礽的再废,防止了政变的发生。如果不废,允礽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纠纷必将愈演愈烈。 
  但是,允礽的被废黜,并没有改变后来雍正对兄弟的杀戮,反而因为允礽的被废黜才导致了雍正这个奸诈小人的〃归来〃。   
  》 》 》 不该有的浮沉   
  如果可以给历史人物加一个属于人性的评论,那么在允礽的评论中,就应该有一句话是:他失败了,败在了人性上。从这位大清第一位皇太子也是最后一位皇太子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不适合打仗的满洲贵族。 
  康熙对他的教育完全是中原文化的那一套儒家思想,但是,允礽对这一套思想似乎并没有领悟透彻。在这位皇子身上,同时有满族马上的征战杀伐血液,而康熙又强行把仁义那一套儒家思想灌进他的血管里。两种血液并不会交融,只会抗衡。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这种抗衡只能导致了允礽既有儒生忍辱的一方面,也有骑士性情暴躁的另一方面。当两者到了完全不能融合的时候,就会突现出来。所以,允礽能做太子达三十多年,又不能忍到最后。 
  其所犯之疯病,我们宁愿相信是他的性格的另一面在作怪,也不愿意相信是巫术的力量。   
  和允礽有关的事情大概只有那么几件,第一件是他性情大变,把人往死里打,第二件是他偷窥康熙。   
  如果我们把第一件事放到当时的环境下来讲,大概有如下解释,第一个解释是他血液里本来就有的满洲民族的暴躁脾气被儒家思想围追堵截了多年而爆发出来的。第二个解释是因为大阿哥找的那个喇嘛在拿针扎一个小人,并且口中念念有词。第三个解释是,很可能是儒家思想的变相搞怪。孔子说,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允礽错误地理解成,有道则好好做太子,无道就拼命折腾,以示对康熙活了那么多年的反抗。 
  至于他的第二件事,就有点鬼怪了。偷窥这种行为本身是必须要有目的性在里面的,不然,就不是偷窥,而是偶尔撞上。如果历史记载属实,那么允礽偷窥康熙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还可以有如下解释。第一,允礽是故意的,因为他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实在是不想当太子了,要么让自己滚蛋,要么把皇位让出来,不然,我就以怪诞的行为来骚扰你。第二,他的确是被那个口中念念有词的喇嘛控制了,身不由己地跑到康熙帐篷边上往里看,并且还故意弄出大响动来让康熙察觉。第三,他想刺杀父亲,目的还是因为父亲活的时间太长了,自己做太子的时间也太长了。 
  第三个解释肯定不成立,因为当时康熙的帐篷旁边都是卫兵,允礽不带兵器肯定不敢刺杀;第二个解释属于迷信范畴,我们暂不考虑。可两个解释都否定了,第一个解释又不是很让人信服。这该如何是好呢?如果不能解释,那么,我们只能证明这件事情是假的。虽然康熙也说,自己在帐篷里正要脱衣睡觉,看见允礽贼一样的眼睛,吓出了一身冷汗。我疑心康熙在撒谎,不然就是史官在撒谎。     
  但如果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康熙对允礽的态度转变(据历史记载)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亲征噶尔丹的途中忽然病倒要十七岁的太子来看望他的那一年,他忽然发现这个苦心教育的孩子很不孝顺,枉读了那么多儒家典籍。 
  也正是从这以后,允礽也忽然觉察出了父亲对自己并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心理的落差让这位太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在上面我们分析过,康熙在允礽的心目中永远都是不会倒下去的,况且,康熙那次的病并不是很重,与太子同去的皇三子显然有演戏之嫌。之于允礽,一个永远不倒的父亲偶尔病重,难道自己一定要装出如死了亲爹一样的难受吗? 
  康熙对自己态度的转变让这位太子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心理脆弱和他所受到的教育严重地干预到了他的思考方向。他认为,父亲定是另有新宠了。太子在十六岁前并没有结党之所为,在十八岁那年,他曾大宴宾客于东宫。这件事更让康熙为之愤怒,其时,康熙还没有担心他能做出什么来,所以,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康熙只是斥责了几位参加宴会的大臣而已。可这件事依旧在太子心里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父亲真的有〃新宠〃了。 
  或许是出于撒娇,或是出于对父亲另有〃新宠〃的报复,他开始做出种种不合常理的事情来。在这里,我们还不得不把那个喇嘛抬出来,因为巫术的特点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也正是因为太子本身的原因和那个喇嘛,才让他后来性情大变。一部分是生理原因,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对父亲的提醒,甚至是挑战。 
  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能对当初允礽的确受了喇嘛的诅咒而表示怀疑。据告密的皇三子说,此是大阿哥所请的喇嘛所为,大阿哥本是皇八子集团的人,可以想见,当时的太子之争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这一切难道康熙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因为这样一个被千古传颂的英明帝王不会对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事无所察觉,更不会置之不理。他曾想尽各种办法平衡两股势力,直到难以平衡的时候,他则痛下杀手,将快要威胁到自己的那股势力铲除。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允礽的所作所为表示痛心,就仿佛是精心浇灌的一朵玫瑰花到后来却成了一盆仙人掌。他望着这盆仙人掌惋惜又痛恨。惋惜的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把玫瑰变成仙人掌的;痛恨的是,玫瑰怎么一点定力都没有,就被人变成了仙人掌。如果把他和允礽调个位置,相信,他也会从玫瑰变成仙人掌。那简直是一定的! 
  》 》 》 结局谁做主?   
  允礽被废黜十年后,在公元1722年冬,康熙忽然不行了。多年来的病情积攒到一起会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找上了这位老而不死的老头。据史料载,他当时传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以及步兵统领隆科多等人入见。在御榻旁,康熙讲了他的遗诏,最后一句是:〃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对于这份遗诏,后人有太多的评论与猜测。这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讲的是,新任皇帝,这个后来称为雍正的家伙是如何对待允礽的。   
  从历史可以得知,允礽第二次被废后,就被康熙禁锢在咸安宫。满脸憔悴,头发已白。十年的囚禁生涯早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废物,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东山再起了。虽然,他一直希冀的老而不死的父亲已经离去,但此一时彼一时了。我们真的很替允礽抱屈,在他被废后,康熙还活了十年。也就是说,如果他不被废,必须还要等上十年。老天睁着一双视天下苍生为刍狗的眼,看着人间帝王家里发生的一切。我们也替允礽高兴,他终于被废了,不然,再等上十年,他肯定会在等待中寂寞地死去。 
  在十年禁锢生涯结束的那一刻,当允礽看到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是皇八子时,他肯定很高兴。他本以为父亲一死,上台的肯定是八弟,那么,他将必死无疑。如今,不是八弟,也不是八弟党的人,他松了一口气。 
  可他放松得太早了,相反,这口气就根本不该松。雍正继位后并没有放了他,出于皇帝登极有大赦天下一说,便将其封为理郡王。而雍正这个瘪三在同一年命于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到那里继续幽禁。第二年,允礽死去。 
  他辛辛苦苦地等了三十年,等到一个十年禁闭,好不容易等到老父亲死去,迎接他的依旧是永无止境的禁闭。这样的一个命运,要它还有何用。   
  在他临死时,他是否还会记起自己当初扈驾在边行宫,夜间对月而作的诗:   
  赤乌才下黄金丸,碧霄飞上白玉盘。   
  边城盛夏无暑气,凉夜清露何??。   
  长空万里浮云净,圆光素影如悬镜。   
  行宫此夜满琼瑶,人间天上相辉映。   
  词客漫言边境苦,白草萧萧塞上土。   
  只今四海为一家,雁塞龙沙驻翠华。   
  但见居民安本业,曾无戍卒忆天涯。   
  寒辉顿觉炎威失,仿佛珠光射银阙。   
  今宵心迹喜双清,试咏新诗对明月。   
  与他的父亲康熙和他的弟弟雍正相比,他的文才绝对是第一。但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就如他在黄河边上所作的〃黄河天下艰难险,万古亘乾坤。不睹灵涛壮,安知禹力尊。水雷无定响,江河欲全吞。此际乘槎稳,安澜荷圣恩〃一样,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都跟着康熙到另一面〃荷圣恩〃去了。 
  从整个允礽两立两废事件来看,他自己多少要付点责任,但更大的罪魁祸首是康熙,也正如允礽所怨恨的那样:世间哪有做太子做一辈子的?   
  康熙长寿,于他个人来讲是好事,于允礽而言,却是大不幸。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可怜允礽而让康熙早死,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也违反人性。   
  我们讨论一个人在当时环境下的悲惨遭遇,过多地是将其纳入到那段大历史当中去。每个人都仿佛是一个符号,在大环境下机械地做事,身不由己地思想。喜欢大谈历史特谈历史的人总将允礽之结局归结为历史的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