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创它们?”华西列夫斯基看地图上面6个齐头并进的大黑箭头,眉头皱了起来,“它们或许只是6个装甲师的先头部队。”
由于苏联空军现在已经失去了战场的大部分制空权,因此很难侦察到德军身后的情况。而且侦察部队和游击队的报告也五花八门。
有的说德军的车辆在公路和旷野上排出长队,一眼望不到边。
有的则说跟着这6个装甲集群背后的部队都是步行开进的步兵,同样数量惊人,队伍排到了天边。
“现在肯定不是反击的时候,”华西列夫斯基想了一会儿,笑道,“德国人仅仅推进了30公里,他们还没有远离自己的后方,我们还可以把他们放近点。放到莫洛杰奇诺或是扎斯拉夫尔再打也不迟。”
莫洛杰奇诺距离立白边境有一百零几公里,而扎斯拉夫尔在明斯克城外十几公里,距离立白边境则更远,超过了150公里。由于苏联人早就打定主意在白俄罗斯战场上打大纵深防御,因此尽可能对道路和桥梁进行了破坏(道路被破坏的问题不大,因为白俄罗斯是大平原,要绕过被破坏的区域不难,但是桥梁被炸毁还是挺麻烦的),这150公里的路并不好走。
而且红军还会在德军挺进的道路上设置据点,安排伏击,一路削弱德国人的力量,以便为最后的决战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
“司令员同志,我们可以效法德国人在华沙战役中所采取的短促突击战术。”利亚平少将接着提出建议说,“我们不必追求给予敌人歼灭性的打击。6个齐头并进,而且彼此距离不远的德国团级装甲集群是很难歼灭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瓦图京中将的突击第1集团军给予他们迎头痛击,力争歼灭5000名德军,击毁300辆以上的坦克及各种装甲车辆。”
“靠突击第1集团军不够,步兵太少了。”华西列夫斯基想了想说,“再加上拉库京同志的第24集团军的第52军。先让52军去拉斯扎夫尔以北布防,给予敌装甲集群充分消耗,然后再让瓦图京同志指挥突击第1集团军打击敌人的侧面!”
……
在华西列夫斯基和利亚平筹划反击的次日下午,在里加的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里,曼施坦因和参谋长蒂佩尔斯基希中将在研究前线发回的战报。
进展出人意料的顺利,特别是担任主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该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党卫军第5装甲师在第一天就推进了30公里,在27日上午又推进了10…15公里。
“大将,非常顺利啊,看来苏联人不想和我们在边境地区决战。”
“那是当然的。”曼施坦因一笑,“和我们打了2个多月,俄国人一定已经知道他们的装甲部队打不过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以空间换防御的战术是完全正确的。而且立白边境有什么啊?一大堆集体农庄而已,丢了也不要紧。”
“但是俄国人一定在准备反击。”蒂佩尔斯基希中将说道,“华沙战役的时候苏联人已经有了可以对抗虎式坦克的T…34/57坦克。现在又过了一个多月,以苏联人粗制滥造的本事,一定有了更多的T…34/57坦克。”
现在德国(欧共体)和苏联在机械化装备生产方面对比大概是这样的:坦克产量苏联占很大的优势;飞机的产量双方基本持平;汽车的产量德国(欧共体)一方具有很大的优势;船舶产量也是德国(欧共体)一方拥有极大优势。
之所以会这样,和德国在战前没有庞大的拖拉机制造产业有关。一方面德国在间战期间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不能大搞拖拉机产业;另一方面德国也没有这个需求,农用拖拉机产业的基础是大农业,当时西欧的家庭小农场用不着多少拖拉机。
而苏联和美国都有大片的土地需要耕种,苏联又发展了农业集体化,对农机的需求很大。所以苏联能够发展出四大拖拉机制造基地,积累了大量能够生产拖拉机的技术工人。
因此苏联的坦克产能根本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只是质量。
另外,57mm炮虽然很难加工,但是历史上苏联也造了将近10000门!
在大炮兵这块儿,苏联人相对德国一国也有产能上的优势。不过现在法国这个盛产大炮的国家倒向了德国,所以在大炮产量上是欧共体占有优势。
当然,这都是拿苏联去和欧共体比,还没算上美国这个民主兵工厂呢。
而对美国来说,产量不是问题,质量也不是问题,美元更加不是问题。问题只是怎么把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飞机、大炮和坦克运去苏联。
在原本的历史上,美国人有四条援苏航线:北大西洋航线,北太平洋航线,地中海航线和印度洋…伊朗路线。
而现在印度洋…伊朗路线肯定是没戏了。苏伊士…红海…波斯湾航线已经被打通,欧洲联合舰队也多了个印度洋分舰队,而且日本海军也有一支舰队进入了印度洋。英国属地印度的对外交通都被封锁了!
另外,印度洋…伊朗航线中的伊朗现在受德国保护,隆美尔的军队还驻扎在伊朗呢。
在原本的历史上,老美通过印度洋…伊朗这一路运了四百多万吨物资去苏联,现在是彻底没有了。
至于地中海航线就更别指望了,美国人的船连直布罗陀海峡都过不去。历史上这一路一共运了68万吨物资去苏联,对苏德战争而言,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北大西洋一路在历史上的运输量仅次于印度洋…伊朗这路,总共运了不到400万吨的东西去苏联。现在这一路由于北大西洋制海权暂时被德国掌握,所以从苏德战争开始就断了。现在莫洛托夫正在伦敦…华盛顿两头活动想要尽快恢复这条生命线。
而北太平洋航线在历史上才是苏联最重要的生命线!
历史打着GC主义红旗的资本主义巨轮一共运了近870万吨物资去苏联——日本人在苏联最困难的时候居然也没去切断这条生命线!这些日本鬼子多害怕苏联红军就可想而知了,想来他们在诺门坎和张鼓峰必然吃了苦头。
在这个时空,无敌的大日本皇军一样不敢切断北太平洋的苏联生命线。
哪怕德国人向日本转让虎式坦克的生产图纸,提供样车,并且给予生产许可证,甚至同意提供关键零部件,日本鬼子也不敢去招惹可怕的苏联远东方面军。
“大岛大使,你们害怕苏联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虎式坦克出口问题和大岛浩磨叽了一段时间的赫斯曼当然知道北太平洋生命线的重要性。所以就把切断北太平洋航线的问题拿出来和日本人讨论了。
今天他得到了最终的答复——日本人宁愿不要虎式坦克的技术,也不愿意切断苏联的北大太平洋生命线。
“那么我们向太平洋派出潜艇部队怎么样?只要你们同意,我们照样可以向你们提供虎式坦克的技术。”
赫斯曼当然不会就这么放过北太平洋航线——4年870多万吨呢!而这个数字背后可都是一条条德国纳粹的性命!
他对大岛浩说:“我们现在有很多潜水艇,都无所事事,只能停在港口中生锈,如果你们能允许我们的潜水艇使用你们控制的港口。这些潜艇就能到太平洋作战,不仅可以切断北太平洋的航线,还能对付美澳航线,这对你们进军澳大利亚也是有利的。”
在夏威夷被日本占领后,太平洋上的战局就是围绕美澳航线展开的。美国人拼命向澳洲输送军队和物资,不惜让几艘大型舰队航母充当护航舰。而日本人一心想要切断美澳航线,也出动了航空母舰去破交。
但是却没有取得什么太大的战果,因为南太平洋太过辽阔,而日本人的航母又太宝贵,不能冒险,即使发现了美国运输船团,只要没有摧毁护航的母舰或是没有发现对方航母,都不敢放开手脚去炸商船。因此常常错失良机!(未完待续。)
第717章 大包围…陆军要知耻()
“岛田君,德国人想把他们的U型潜艇派到太平洋来,你看这样可以吗?”
RB东京的内阁总理大臣官舍内,东条英机在内阁会议上面将大岛浩发来的消息告知了海军大臣岛田繁太郎。
岛田繁太郎一张圆滚滚的面团脸上是一副无所谓的表情。这个时空可没有让RB海军伤筋动骨的中途岛大海战(中途岛在夏威夷战役后不就就被RB占领了),所以他这个海军大臣的日子过得可得意呢。
现在大RB帝国的大好局面,都是海军打出来的!现在海军才是RB的功臣!而陆军……一帮胆小鬼,只敢跟在海军屁股后面拣点小功劳。
“U型潜艇来不来,关键要看陆军的意思。”岛田繁太郎缓缓地说,“虽然德国人的U艇在性能上不如帝国海军的大型潜艇,但是胜在数量众多,如果到了太平洋确实可以威胁到美澳航线。不过……它们对北太平洋航线的威胁恐怕更大!”
“U艇能够切断北太平洋航线?”东条英机追问道。
“那是当然的。”岛田嘿嘿一笑,说,“美国的轮船可以挂上苏联的红旗,可他们的军舰是不能这么干的。靠苏联太平洋舰队的那点反潜能力,怎么可能打败德国的狼群?”
红旗挂上资本主义巨轮本就是个默契,作为交换,苏联和东亚某国也不会对RB的满洲生命线下手。但这个默契只存在于商用船只,军用船只是不能这样的,要不然美帝的航空母舰挂上红旗去偷袭吴军港怎么办?
所以这些打着红旗的美国轮船只能由苏联的战舰护航,不能让美国的驱逐舰来帮忙。
而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实力有限,驱逐舰就13艘,护卫舰(都是1000吨以下的小船,相当于德国的雷击舰)有19艘。而且苏联红海军从没打过反潜护航战,根本没有经验,遇上在大西洋战役中磨练出来的德意志海狼基本死路一条。
说着话,岛田的小眼睛一眯,看着东条英机,“但是潜艇是从水下发射鱼雷的,谁知道这是RB的潜艇还是德国人潜艇?而且,苏联人的北太平洋航线一断就会面临完全被封锁的局面,万一狗急跳墙在满洲与我开战。关东军只怕……”
“哼!”东条英机冷冷一哼,“我关东军有25个精锐师团,60余万大军,还会害怕苏联?”
“哦。”岛田繁太郎小圆眼珠子一瞪,心说:陆军终于知耻啦!
“不过……”东条英机话锋一转,一本正经地说:“我帝国乃信义之邦,素来是重信守诺,环球之上无人不知。如今我帝国与苏联之《中立条约》墨迹未干,如何能借他国之手,行毁约开战之事?若如此行事,何以领袖亚细亚诸国建设大东亚共荣之圈?”
果然还是不知耻的陆军马鹿!岛田繁太郎在心里面好一阵鄙视大RB陆军。
“但是德国方面也要给个交待。”东条英机皱起眉头,摸了摸自己的大光头。
苏联是不能得罪的,至少现在不行……这两天苏德之间可打成了旗鼓相当。苏联夺取了华沙,德国包围了列宁格勒,要真论起来仿佛还是苏联占些上风。
这说明苏联红军真的很厉害啊!据陆军派驻德国的代表团报告,苏联人的坦克都很厉害,什么T…34、KV…1和KV…2的,个个都几十吨重!炮筒子都老粗老粗的,装甲还特别厚实,RB陆军的94式37mm反坦克炮和一式47mm反坦克统统都打不动它们。
而且苏联坦克的数量还多得要死,据说一年能产2万辆各种坦克!拿出十分之一关东军也受不了啊!
所以和苏联开战是万万不行的,这个风险太大,根本不能冒。
但是德国也不能得罪,现在陆军指望德国提供虎式坦克的技术,海军指望德国援助特殊钢造战舰航母还想要德国的雷达,陆海军的航空兵也指望德国提供新式发动机技术。
要是没有这些东西,RB想要长期在太平洋上保持对美国的优势也是很困难的。
“那么就让德国的水面舰艇到太平洋上来吧。”东条英机问岛田,“岛田君,如果德国派出一支小小的水面舰队到太平洋,能够威胁北太平洋航线吗?仅仅是威胁,不是切断。”
威胁和切断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让苏联和美国蒙受损失,后者是逼苏联拼命。
岛田繁太郎想了想,回答道:“如果是水面舰队的话,有一艘塞德利兹级的航母和一艘重巡洋舰再加几艘驱逐舰就足够威胁北太平洋航线了。”
东条英机点了点头,“嗯,那就这样吧。一艘航母,一艘重巡洋,五艘驱逐舰,再多就不行了。而且不能利用RB和RB帝国控制的港口为基地。”
“那让德国舰队去哪里?”岛田繁太郎问。
“那就金兰湾吧。”东条英机挠了挠头说,“现在不是在和法国人讨论法属印度支那问题吗?就允许法国再租用金兰湾50年吧。”
……
“什么?金兰湾?还有一支总吨位不超过8万吨,并且只能拥有2艘主力舰队分舰队?知道了,我们考虑一下。”
赫斯曼啪嗒一声挂上了RB大使馆打来的电话。RB人惧怕苏联的态度让他有点恼火,不过现在他也没多少精力处理这事儿。因为白俄罗斯前线已经爆发激战了!
在8月26日到29日的四天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都比较顺利,以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官是莱茵哈特)和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官是霍特)为主力向南平推了大约120公里。
不过他们的狂飙猛进也就到此为止了,第4装甲集团军在扎斯拉夫尔附近遭遇到了苏军的有力抵抗,暂时被阻挡住了。而第3装甲集团军则在扎斯拉夫尔东北约44公里外的洛戈伊斯克受阻。
但是阻挡两个装甲集团军先头部队的都是苏军的步兵而非坦克集群。苏联的白俄罗斯方面军似乎想先以明斯克坚城削弱德军,再以坦克集群发起反击将德军击退——这是赫斯曼个人的看法,而在接到大岛浩电话的时候,赫斯曼正在同凯塞林和哈尔德交换意见。
“帝国元帅,RB想把金兰湾给我们?”凯塞林仿佛被封锁北太平洋航线的事情勾起了兴趣。
“哼,”赫斯曼轻轻哼了一声,“但他们还是怕苏联,不敢让我们完全把苏联的北太平洋航线掐断。”
“那么有没有可能让RB的战列舰到大西洋来?”哈尔德说,“听海军的人说,RB现在有2艘大和级,只要来1艘,我们就能在秋分后保持北大西洋上的优势。”
现在德国海军也在研究秋分后的北大西洋形势,情况是比较让人头疼的。因为4艘苏联级和2艘喀琅施塔得级原本不在计划中,现在突然加入了英美阵营,的确会在秋分后扭转北大西洋上的双方实力对比。
不过帝国元帅赫斯曼对此似乎并不担心,还否决了在苏联向德国宣战前攻击路过德控海域的苏联战列舰的方案。
赫斯曼摇摇头,笑道:“还是不肯啊!”
大和号和武藏号是RB的镇国之宝,根本不舍得借给德国,而且长门号和四艘金刚级也不行,不过扶桑级和伊势级倒是肯借的。但是这种级别的战列舰到了北大西洋也没啥用,因此哈尔德就建议让RB派出2…4艘老式战列舰和至少1艘航空母舰用于印度洋作战了。
“RB那边的事情以后再说吧,”赫斯曼接着说,“今天还是研究白俄罗斯的战局,你们俩怎么看?”
“可以再等两天。”哈尔德说,“也许苏联人正在调集装甲集群准备反击。”
凯塞林点点头,似乎同意了哈尔德的意见:“可以等一等,巩固一下阵地,修缮一下后方的道路……现在和苏联的交战不是闪电战了,而是正面决战。在装甲部队分出胜负前,战场的主动权就悬而未决,我们不能冒进。”
现在苏德之间的交锋模式的确不是闪电战,因为苏联是准备好了主动开战的,不存在突然袭击一下闷棍打趴下红军的可能性。而且苏军现在的装甲和机械化作战能力比较强大,也学会了德国人集中使用坦克的战术。
因此,在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分出胜负前,的确不能认为拥有战场的主动权。
哈尔德这时又说:“推进到扎斯拉夫尔…洛戈伊斯克一线也不错了,可以先稳一稳,然后再集中装甲部队向明斯克西南的捷尔任斯克迂回,在那里切断铁路线……”
他刚刚说到这里,施陶芬贝格就快步走了进来,向赫斯曼行了个军礼:“帝国元帅,空军的夜间侦察发现苏联人的装甲集群了!它们正从捷尔任斯克向北运动,可能想要攻击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侧!”(未完待续。)
第718章 大包围…战争雷霆()
“火箭炮!快隐蔽!”
不知道是谁突然大喊了起来,本来站在一辆半履带装甲指挥车旁的古斯塔夫。施瓦辛格少校反应很快,连忙扑倒在地,又一个翻滚,将身体挪到了半履带车的履带旁边,双手护住脑袋。就在这时,刺耳的“咻咻”声和剧烈轰鸣声就接踵传来,趴在半履带车旁的施瓦辛格还感觉到背上有一阵炽热的风暴掠过。
他知道有一枚苏联的火箭弹刚刚在自己的附近爆炸。如果他不是及时卧倒在一辆坚固的半履带车旁,现在多半已经去见上帝了。
苏联火箭炮的轰击来得快,去得也快。一阵猛烈到足以让人以为是世界末日来临的巨响过后,弥漫着呛人硝烟和炽热空气的战场上突然就变得异常宁静。
早就在华沙战场上见识过好多次火箭炮齐射的施瓦辛格少校不顾耳朵里传来的嗡嗡作响,两手用力一推地面,整个人就从草地上爬了起来。
他举目四望,首先入眼的就是6辆体型硕大的“犀牛”坦克歼击车,全都完好无损。因为这个时空的“犀牛”拥有顶部装甲挡板,虽然只有10mm厚,但也足够防御火箭弹的破片打击了。除非被直接命中或是火箭弹在非常近的距离上爆炸将车辆掀翻,否则是不会造成太大损坏的。
然后他又看到在两翼展开的19辆披着伪装网的4号H型坦克也安然无恙。他的战斗群本来有22辆4号H型,不过现在有3辆在修,能够开动的只有19辆。如果算上6辆全部完好的“犀牛”苦力炮,主力战斗车辆的完好率接近90%。这么高的装备完好率,一方面说明德国的4号系列战车技术成熟,质量过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这几日作战的烈度是极低的——这说明苏联红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