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赫斯曼的目光在列宁的病房中扫了一圈,发现托洛茨基、斯大林、加米涅夫和克列斯廷斯基都在,还有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雅和情人阿曼德,真的有一点交代后事的意思。

    “路德维希,”列宁从阿曼德手中接过杯水,喝了一口,“失去右岸乌克兰对我们的打击很大!而我的有生之年,恐怕看不到收复那里了。因为,我已经决定和波兰议和了,会请波罗的共和国的皮尔堡总理设法斡旋……”

    “一定会成功的。”赫斯曼皱眉说,“英国人不会愿意看到波兰人拿下整个乌克兰的。而且法国人也不会支持波兰人继续东进,他们需要波兰的军队南下进攻匈牙利!”

    法国人在匈牙利遇到了麻烦。主要问题是罗马尼亚人不愿意再战,塞尔维亚人忙着收拾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而希腊人又在大举入侵小亚细亚半岛。而法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又特别高涨,不可能动员几十万大军去攻打匈牙利。于是法国人就从北非调来了MSL军队。而这些法属北非的殖民地军队又让特兰西瓦尼亚的基督教徒们想到了奥斯曼帝国……结果,匈牙利战争就没完没了拖延着。

    而让波兰联邦从北面进攻匈牙利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仿佛是结束匈牙利战争的最佳手段!

    “毕苏斯基也不敢要!”列宁哼了一声,他知道自己对匈牙利布尔什维克党是爱莫能助了。“半个乌克兰是波兰能够控制的极限,再多就消化不良了。”

    在如今的波兰联邦中,波兰人还是多数,有约2000万。如果拿下整个乌克兰,那么波兰联邦的人口结构就将发生逆转。而且左岸乌克兰生活着大量的哥萨克和俄罗斯人,他们可不容易统治。

    列宁看着赫斯曼,“但是我们还是要在将来收回右岸乌克兰,就和你们要收回西普鲁士和波森一样,不是吗?”

    “是的!”赫斯曼立即回答,“这是必须的!”

    列宁重重点头,看了眼赫斯曼,又看看他的四个政治J委员,“好的!从现在开始,俄罗斯和德意志就是最好的朋友了!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两国的军队可以在华沙城下会师!”

    赫斯曼知道,从现在开始,苏联和德国真正成为朋友了!至少在白色波兰覆灭之前,双方就是同志加兄弟!

    ——

    第二更奉上,求收藏,求推荐

第127章 为什么是1939年?() 
在柯尼希广场的总参谋部里,现在虽然是工作时间,但是进进出出并没有几个军官。在高高的拱形圆屋顶下面,两个人踏在花岗岩地板上的脚步声听起来好像是一排兵士在齐步走。“库尔特,现在这里有点儿冷清,”赫斯曼说,“不过希望还是有的,至少我们有个很不错的开局。”

    和赫斯曼一起的人是库尔特。斯图登特,他们是一起从俄国返回的,中途还在里加停留了几天,视察那里的工厂。在他们离开里加的时候,苏波(波兰)将在里加进行和平谈判的消息和苏俄同波罗的建交的消息,同时从莫斯科传来。

    他们穿过了一间相当大的会议室,又通过一条长长的走廊,走进了一间挂满了各种飞机照片的办公室——光是看看这些照片,就能猜到这里是总参飞行办公室了。

    “哦,我们在俄国可真是大获成功啊,”斯图登特说着,向一把有点破旧的扶手椅做了个手势。“不过你也给容克斯和福克出了个大难题……我想列宁一定很感激你吧?”

    “我可不单是为了俄国才为难容克斯和福克的。”

    “不是为了俄国?”斯图登特打开一个柜子,从里面取出了厚厚一叠文件夹,然后放在办公桌上开始翻动。

    “不单是,”赫斯曼强调道,“我们需要两条腿走路,这样就需要加倍投入,和苏俄的合作将会分担‘一条腿的投入’,我们自己搞另外一条。”

    “好了,找到了。”斯图登特从一堆文件夹中取出了一个表皮上写着“转缸式发动机”字样的文件夹。“法国人的奇葩发动机,土地神系列……14个一起转动的气缸,可以输出160马力,功率/重量比达到0。667。”

    这就是二战中和直列液冷式发动机并驾齐驱的星型空冷式发动机的鼻祖。法国人发明的转缸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散热方式非常奇怪,是让汽缸旋转。因此会产生巨大的惯性能,导致飞机很难操作。

    “让BMW公司去改进,想办法让汽缸不转就是了。”赫斯曼接过了文件夹,打开后翻看了起来。里面的资料很全,不仅有详细的图纸,还有各种测试数据。德国人在战争中缴获过不少转缸式发动机,而且自己也仿造过。

    斯图登特说:“先让他们仿造土地神9N,1923年内在此基础上拿出马力超过400,不会旋转的9缸空冷式发动机……BMW公司应该有这样的本事。”

    历史上,美国的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在1925年拿出了类似的产品R…1340黄蜂发动机。而那时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才刚刚成立,只有区区20名员工而已,根本不能和BMW相比。

    赫斯曼希望BMW能抢在普拉特。惠特尼之前拿出产品,这样就能取得星型发动机的专利。

    “就这样吧,”赫斯曼将斯图登特给他的文件夹放进了一个手提包。“我把它带走没有问题吧?”

    “没有关系,我这里还有。”斯图登特说。“而且给你的那份不过是简介,详细资料还有很多,还有样品。”

    赫斯曼说:“那些都送去BMW公司吧。”

    “那么我们要不要招标一款相同马力的直列式发动机?”斯图登特问。

    “暂时用不着,”赫斯曼摇摇头,“经费有限,得省点花。等到我们和俄国人的合作开始产生大量现金流时,再搞直列式发动机的开发也不迟。”

    相比星型发动机,直列式发动机的运用还算比较广泛,可以运用到汽车上面。所以赫斯曼暂时不打算资助直列式发动机的研制,而是想让德国的汽车公司和机械公司自己去搞。

    毕竟和苏俄的合作是需要很大投入的。因为俄国人可以拿出来和德国交换的商品,主要还是石油。俄国人可以拿出的是原油而不是成品油,这就需要德国建立起相应的石油加工和销售产业。

    而要做到这一点,工业促进委员会少不了要向巴斯夫公司和拜耳公司提供大量的贷款。

    此外,石油战略储备设施,现在也要开始建设了。

    根据赫斯曼的计划,未来的战争将会极度依赖石油,因此德国必须要在战争爆发前至少储备2000万吨原油——可以至少维持2年战争的消耗。

    如此之大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不仅需要大量的储备设施,而且也不可能在战争爆发前的几年内储备完成——等到元首上台,英美法苏都会提高警惕,当然不会敞开了卖石油给德国了!因此,储备石油只能从20年代开始,而且要细水长流,每年储备个一二百万吨,等到二战开始前也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除了储备石油,煤变油的研究和投资也已经秘密提出来了。赫斯曼希望在1939年前,德国能够形成年产500万吨的合成燃油能力。这当然也涉及到了巨额的投资——不仅要投资合成燃料工厂,而且还需要投资煤矿。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去奥地利和捷克投资煤矿。

    另外,有色金属的储备工作也要从20年代开始。和石油一样,有色金属资源也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短板。几乎所有的有色金属德国统统缺乏,而没有这些有色金属,德国的军事工业在战时就要遇到大麻烦。

    而储备有色金属还不仅是花钱购买的问题,有时候还需要到国外去找矿。在赫斯曼的记忆中,奥地利有欧洲最大的钨矿,捷克有比较丰富的锰、石墨和铀矿——捷克的铀矿早就被发现并且开采了,不过不是用来制造核武器,而是当成瓷器的着色剂使用。赫斯曼准备找个机会收购那里的铀矿,然后将每年生产出来的铀矿石都储备起来。另外,比属刚果也拥有丰富的铀矿资源,据赫斯曼所知,那里的沥青铀矿在1921年起就被人开采利用了。比属刚果的铀矿,也是必须要想办法弄到手的……

    等到奥托。哈恩和丽泽。迈特纳发现了核裂变现象,这些东西可就有大用了。

    所以,在未来的几年里。工业促进委员会需要拿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投资,手头绝对不算宽裕,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给最需要的部门。

    “1939年?为什么?”总参政治处的处长办公室里,库尔特。冯。施莱彻尔上校,翻看着赫斯曼刚刚拟定好的石油和有色金属储备计划——这份计划将在1921年度的工业促进委员会工作会议上通过。而施莱彻尔上校在如今的总参谋部里算是个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工业促进委员会、军官联合会、航空委员会等等的都有他一份。赫斯曼拟定的计划要得到通过,就必须取得他的支持。

    “这一年有什么特别?”施莱彻尔抬头看着赫斯曼,“石油、铝、锰、铬铁、锌、铅、铜等等的储备,还有那个什么铀的储备,还有人造汽油工厂,都要求在1939年8月31日前完成。你能告诉我1939年9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

    求收藏,求推荐

第128章 再不打就老了() 
“1939年9月1日啊,我打算在那一天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赫斯曼压低了声音,用极其严肃的语气对库尔特。冯。施莱彻尔上校说。

    “什么?什么?第,第二次世界大战!?”施莱彻尔猛地跳了起来,眼睛圆睁着,抬起右手指着赫斯曼。“你,你,你是认真的?”

    赫斯曼认真地点点头,“上校,我当然是认真的。我们打输了一次世界大战,现在应该考虑报仇雪恨,准备新的世界大战了!而我个人认为比较合适发动战争的时间是1939年!”

    在另一个时空,德**方在希特勒上台后才开始计划发动战争,时间则定在1944年到1945年。也就是说,德国是在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

    “可是,为什么是1939年?”

    “上校,我是1892年出生的,而您是1882年出生的。到1939年时,我48岁,您是58岁,都不算太老。到时候我可以指挥几个集团军去扫荡波兰和法国,而您则能担任总参谋长居中调度。如果再拖延下去,我们就老了,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和脑力去领导德**队赢得战争了。我们既然在准备战争,那就有责任去领导德**队取得胜利!”

    这也算理由?施莱彻尔当然想过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没有赫斯曼的时空中,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领导德国悄悄备战的人就是他!推动德国和苏联合作的人也是他!

    但是他多半没有想过在他的有生之年就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现在已经是20年11月了,只有不到19年时间……”

    “上校,这不取决于我们!”赫斯曼皱起了眉头,“这取决于德意志人民的意志!当德国人民需要战争一雪前耻的时候,作为军人我们不能退缩!”

    “人民需要战争?”施莱彻尔怀疑的摇摇头。他的思维还是第二帝国式的,虽然在威廉二世宣布战争的时候,德国人民也在为他欢呼。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还是皇帝和容克贵族要打,底层人民对战争的拥护程度是不能和二战中的德国人相比的。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正好相反,中下层人民对战争的支持程度远远超过上层——不必替德国劳动人民辩护,纳粹党就是他们用选票推上台的。而荣誉军官团当中却有不少人是反对纳粹,比如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蓝色马克斯勋章的福尔贝克和卢克纳尔伯爵(用海鹰号帆船打破交战的那位)还有战前担任过总参谋长的路德维希。贝克上将等人。

    “当人民吃够战败之苦后,他们就会需要战争了!”

    赫斯曼振振有词地道:“割地和巨额的赔款给德国人民带去的不仅仅是屈辱,还有未来悲惨绝望的生活。有史以来,任何一场社会经济危机,主要都是由身处中下层的民众来承担的。因为德国战败而产生的痛苦,会让中下层民众备受煎熬。

    特别感到痛苦的,将是我们这一代德国人和我们的孩子那一代人……我们曾经生活在辉煌鼎盛的帝国当中,曾经拥有无比美好的生活。但是战败和《凡尔赛条约》毁掉了一切!而我们的孩子那代人,有些人会记得童年的美好,有些人则会从他们的父辈口中知道德国曾经是怎样的国家。面对惨淡的人生,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坦然的。他们会憎恨给他们带来苦难的敌人,他们会梦想回到过去,会梦想一场让德国重新站起来的战争,他们的梦想,最终会化为德国的政治路线!

    而且,也只有战争政策才有可能拯救德国,拯救两代德国人的人生。面对《凡尔赛条约》至少我看不到任何和平的前途,所以德国正在一步步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不可逆转的。而我们这些军人的责任就是为德国去赢得新的世界大战。”

    历史上,希特勒拯救德国经济的办法就是准备打仗的战时体制:撕毁《凡尔赛条约》,赖掉魏玛共和国的欠账,实行外汇和贸易管制,增发货币用于扩军备战和创造需求。

    虽然希特勒实行的刺激需求的政策和罗斯福新政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种政策在德国可以推行的原因就是准备打仗(真的准备打)——不准备打仗就不能撕毁《凡尔赛条约》,也不能赖掉债务。而不毁条约不赖帐,德国政府刷出来的马克就是废纸,根本不能用来刺激需求。

    “上校!”赫斯曼看着施莱彻尔,他知道施莱彻尔的能力,也知道这个军人政治家的悲剧下场。“根据可靠情报,最终的赔款将会高达2000多亿金马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如果我们赔不了,他们就会来占领鲁尔区!德国的前途惨淡,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将会面临长期的贫困和屈辱。战争将是唯一的出路,这是历史的趋势,只能顺应不能抗拒!”

    施莱彻尔摸着自己的大光头,看着眼前这个本来该是他小弟的中校。脑海中却浮现出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形象——在未来,他会是又一个兴登堡,而赫斯曼会是另一个鲁登道夫吗?可是谁当威廉二世呢?

    “谁来领导德国发动战争?”施莱彻尔突然发问。“会有另外一位皇帝吗?”

    “或许会有,”赫斯曼说,“但是在我们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会复辟王朝,因为中下层在战争胜利前不会信任我们。”

    身为一个容克精英,保皇党的立场是不能动摇的!

    “不会信任我们?”施莱彻尔问,“那么谁来领导?”

    “当然是一个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政党了。”赫斯曼带着苦笑说,“你我在11月革命的时候都要穿上士兵的衣服去占领王城官邸和国会大厦不就说明问题了?中下层人民不信任我们,他们有自己的意志,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

    “难道我们要去当那些民选政客的奴仆?”

    “当然不是了,”赫斯曼说,“我们应该扶植他们,监视他们,同他们合作,和他们分庭抗礼。”

    “路德维希,你已经有人选了?”

    “已经有了一个,”赫斯曼说,“他是史塔西的合作通报者,代号‘下士’,目前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宣传部长。”

    “代号下士?他是什么人?”

    “是个奥地利人,战争期间在德军服役,最高军衔是下士,得到过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二级铁十字勋章。”

    “一个下士,还是奥地利人!赫斯曼中校,你在开什么玩笑?”

    我是在开玩笑吗?赫斯曼发出一声叹息。“上校,他是个搞煽动的天才,比列宁还厉害!如果您有时间,我们一块儿去慕尼黑见见他。”

    ————

    求收藏,求推荐

第129章 我们就需要一个疯子() 
1920年11月底的某一天,在慕尼黑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的中心,在数千名穿着野地灰的旧军服或是咔叽布工装的男人和同样朴素打扮的女人中间,摆着着一个用几张桌子和椅子拼起来的演说台。将要发表演说的人——被后世,当然是另一个时空的后世称为恶魔和全人类的罪人的男人,阿道夫。希特勒已经站在上面,穿着一身劣质的西装,留着标志性的牙刷状小胡子。

    演说已经结束,但是现场的气氛依旧热烈,人们喊着打倒《凡尔赛条约》和打倒社会民主党政府的口号,如痴如狂。一些纳粹党的干部正捧着募捐箱在人群中挤来挤去。

    “为了德意志帝国!”一个捧着箱子,穿着旧军装的青年挤到了赫斯曼和施莱彻尔跟前——这两位都从衣橱里面找了最旧最破的西服穿了,不过看上去仍旧像是很有几个钱的工场主或高级公务员。

    赫斯曼和施莱彻尔都摸出了几张马克纸币塞进了箱子。

    “谢谢,谢谢你们。”那青年道谢后又去找别人募捐了。

    “库尔特,您觉得怎么样?”赫斯曼扭头问施莱彻尔。

    “歇斯底里!”库尔特。冯。施莱彻尔摇摇头,又看看周围,“不过确实很有煽动性。路德维希,列宁也是这样的?”

    “当然!”赫斯曼点点头,“列宁和他一样,立场鲜明,一开始就把自己要干的事情告诉群众!”

    “什么?”施莱彻尔愣了愣,“你难道认为这个希特勒所说的就是他想干的事情?”

    “是的!”赫斯曼说,“就是这样!如果他上台,就会撕毁《凡尔赛条约》,将所有的德意志人都团结在一起,摧毁波兰,并且遏制布尔什维克,再去和法国人打仗。”

    在刚才的演说中,希特勒将德国现在所面临的困难,统统归咎于《凡尔赛条约》的压迫,还强烈指责了侵吞德国土地的波兰——这段时间,德国和波兰的领土纠纷不断升级。在得到了波森和西普鲁士后,波兰人又把苗头对准了西里西亚。但是波兰人在西里西亚只是少数,于是就采取武装起义加公民投票蚕食的方式,试图分割西里西亚。而协约国则在西里西亚问题上一再袒护波兰。因此反波兰、反对《凡尔赛条约》的情绪正在德国国内升温。

    同时,由于支付赔偿而丧失了大部分黄金,以及魏玛共和国政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