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董事局的几个常委一看,也知道差不多了。于是就做出了一副极为惊讶的样子,向众多官员询问了详细的情况,然后都是勃然大怒,并埋怨他们,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早点说。
这可把这些官员气坏了,麻痹的,这段时间各地混乱不堪,你们居然说不知道,这不明显骗傻子吗。但他们也不敢说别的,只是哭诉着,希望公司能以天下社稷为重,让各地驻军停止劫掠百姓。
公司马上做出了决定,并将之前刊印的公文下发各地,严厉的训斥了各地的驻军,并命令他们马上停止行动。而且还要严格的自查自纠,对有关的责任人和临时工进行严肃的处理。
虽然说得很严厉,可却只字未提把抢走的佃户还于地主的事情,而且还没有丝毫赔偿损失的意思。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好在各地驻军部队也都陆续的停止了行动,被羁押的士绅地主也都纷纷释放。各地的士绅地主在长出了口气的同时,看着空无一人的村子,以及狼藉一片的土地,只能是欲哭无泪。
公司派出各地的民委会工作组,上门对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乡绅进行安抚。对各地地主士绅遭到的损失也给予了同情,并承诺回去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严厉的查处相关责任人,还天下百姓一个公道。
远东军在此次行动中表现出了铁血的一面,狠狠的震慑了各地的传统封建势力,使得这些曾经在大明嚣张无比的读书人,再也不敢在暗地里轻易的搞什么小动作了。(。)
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大伙反了吧()
李山河端坐在战马上看着旁边的村庄,几百个衣衫褴褛的村民背着他们各种破烂的家什从土地身边走过。
这些村民一个个蓬头垢面,衣不蔽体,他们满脸凄苦的表情,一步三回头的走出了村子。虽然身后是一座座破烂的茅草屋,但那毕竟是生活了几辈子的家。
道路两边是远东军官兵和武装警察部队和火枪民兵,他们端着枪押送着这些老百姓,雪亮的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慑人的光芒。
“排长,我们仔细搜过了,村子里的人已经全部劝离。”
李山河点了点头道:“我们也走吧……”
他说完拨转马头离开了村口,村子里的野战师官兵也都纷纷上马,呼啸的离开了村子。
这次他带领着一个野战排和一个连的武装警察部队,以及两个火枪民兵连,已经接连强行迁徙了几个村子。
他们押着数百名村民,与远处大队人马汇合,然后浩浩荡荡的向着远方走去。队伍里的老百姓对远东军强行把他们带离家园,心中都非常的抵触。
在迁徙的过程中,还发生了数起过激的反抗事件,都是村子里一些性子暴躁的青壮,但马上就被远东军一顿枪托砸倒在地,然后用绳子把他们绑起来拴在战马上。
其余的老百姓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面对凶悍的远东军,还有那一把把雪亮的刺刀,都不敢有丝毫的违逆,虽然极不情愿,但也都收拾好了家什离开了自己的家园。
整个队伍走了近一天的时间,终于来到了附近的一条官道,这里已经汇集了大批衣衫褴褛的村民,汇成了一条连绵不绝的洪流,满脸麻木的向着远方艰难的前行。
李山河一挥手,命令队伍停止前进。数千名老百姓走了近一天,早就已经筋疲力竭,而且一天也没有吃东西,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胸了。
队伍刚一停下来,他们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纷纷拿出家里仅剩的一些干粮简单的垫吧一口。
青壮男女还好,老人和孩子就惨了,他们已经到了极限,若是再走几天非得死在路上不可。
周围弥漫着一股令人压抑的悲凉气氛,队伍里很多女人都在低声哭泣,老人长吁短叹,青壮男子则是满脸的悲愤,满脸怒火的看着周围端着刺刀的远东军官兵。
就连平日里四处撒欢的熊孩子,也都被饿得没了精神,一个个靠在父母的身边,双眼无神的看着远处连绵不绝的人流。
“娘……我饿……”一个十岁左右大小的女孩儿,满脸企盼的看着旁边的一个女人。
旁边的一个几岁大的男孩也说道:“娘……我也饿了……”
女人抹了把眼泪,看了眼家里的男人。粗壮的汉子也是满脸的愁容,他无奈的冲女人点了点头,然后把头转向了另一边。
得到了家里男人的同意,女人把藏在怀里的一块干巴巴的饼子拿了出来,然后使劲儿的掰成两半,分给了两个孩子。
早已饿得不行的男孩看到了饼子,一把从娘的手里抢过了饼子,然后快速的塞进了嘴里。女孩却把饼子掰成了三块,递给了旁边的爹娘。
粗壮的汉子欣慰的笑了下道:“二丫……爹不饿,你和你娘吃吧……”
女孩坚定的摇着脑袋,直到爹娘接过了饼子,她才将那一小块饼子塞进了嘴里。虽然饼子干硬粗劣,但是二丫饿了一天,如今吃在嘴里也绝对是美味了。
“熬了这么多年,眼见着年景越来越好,可……”女人说到这里,再也说不下去了,用手不断的抹着眼泪。
粗壮的汉子听了女人的抱怨,心里也不是滋味,不耐烦的呵斥道:“你哭个什么,我们到哪不是种地,如今灾年已经过去了,有了地就饿不死。”
旁边的一个村民听了,叹了口气道:“如果他们让大伙去别的地方种地,那倒没什么。如今新朝刚立,就怕这刚坐天下的皇帝,让我们去做苦役,那大伙可就惨了,到时候能回来一半就不错了。”
周围的村民听了,全都慌乱了起来。如果真是让大家做苦役,那这个村子可就毁了,以往每逢为官府除劳役,即便在老家附近干活,回来的时候,再强壮的汉子都得掉一层皮。
粗壮的汉子一皱眉头道:“不会吧,以往官府让我们出劳役,都是选些村子里的青壮。可如今村子里的老少爷们一个没落,什么苦役也用不着老人和孩子吧。”
“那可不一定,据说以前有的地方修河道,也都是整村整村的去,最后人连一半都没有回来,朝廷什么时候管过大伙的死活。”
“那……实在不行,大伙反了吧……”
“放你娘的屁,你家没有老婆孩子,没有老爹老娘啊……”
“不反就有活路吗?反正都是个死……”
粗壮的汉子看了眼正在鼓噪的村民,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大伙饿得连力气都没了,你让大伙怎么反。你们看看那些兵,都是精锐里的精锐,以前大明的官军和他们比,那就是天上和地下一般。
他叹了口气道:“大伙先别急,等等再说……若是真逼得大伙没了活路,那老子就带着你们反他娘的……”
这个粗壮的汉子叫周通,以前是官军出身,自小练过一些枪棒,也曾是好狠斗勇的人。周围的村民听了他的话,也都安静了下来。
这时,十几辆马车顺着官道拐了下来,停在了队伍旁边。一帮远东军官兵从车上跳了下来,冲着旁边的站岗的火枪民兵喊道:“马上组织好队伍,分粮了……”
周围队伍里的老百姓听了,顿时激动了,纷纷从地上爬起来,想要冲过来抢粮,队伍也彻底乱套了。
附近执勤的远东军官兵抡起皮鞭和枪托,拼命的抽打着混乱的村民,忙碌了半天才把队伍重新组织好。
十几个押送马车的远东军官兵,为他们每人分发了一个布袋和一个装满了水的木质水壶。布袋里是一个个分装好的纸袋,里面装着炒面。为了防止发生疫病,水壶里的水,也是烧开的凉开水。(。)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迁徙()
这些老百姓走了近一天,都是又饿又累,接过炒面就不管不顾的抓起来往嘴里塞,只嚼了几口,一个个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这些“熟面”吃起来味道还不错。
远东炒面经过多年的改良,如今无论是营养,还是口感早就今非昔比了。由百分之八十的小麦粉,再辅以百分之二十的玉米粉、豆粉、干菜粉、鱼肉粉,以及适量的盐炒熟而成。
炒面制作简单,方便储存,而且营养挺丰富,这东西在崇祯大旱的那几年,不知道救活了多少大明北方的流民。如果没吃过炒面的人,冷不丁的吃起来味道还是非常的好吃。
虽然炒面还无法和部队的压缩饼干等野战食品相提并论,但是对于这些底层的苦逼百姓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不得的美味了。
只是这东西不能常吃,干巴巴的不说,吃多了会非常的烧心。就像在战场上部队官兵吃得压缩饼干似的,偶尔吃还不错,吃多了绝对让你看到压缩饼干就想吐。
周通吃了几大口炒面,又喝了点水,肚子里已经没有了刚才饥饿的感觉。他掂了掂手中的布袋,足有三四斤重,心里也不由得安心了不少,至少接下来不会再挨饿了。
他转头看了眼旁边的两个孩子,发现他们正一把把的往嘴里塞着炒面,地上堆满了撕破的纸袋。周通连忙呵斥道:“别吃了,你们想撑死啊……这可是咱家几天的粮食,得省着点吃,你们俩把袋子交给你娘。”
那个几岁男孩满脸的委屈,但还是乖乖的放下了布袋,不情愿的系好交给了旁边的女人。二丫倒是挺懂事,虽然也想再吃几口,可还是把袋子交给了娘。
这时,周通看到几个粗壮的官兵走了过来,大声的朝他们喊道:“还有两三天的路,哪家若是有老人和孩子,可以在马车上挤一挤……”
队伍里的老百姓听了,全都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好事儿。
“我再说一遍啊,哪家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可以来马车上挤一挤,还有两三天的路,年岁大了可不一定熬得住……”
这一次倒是有几户人家扶着几个老人走出了队伍,这些老人年岁太大了,走了近一天的路,他们已经快扛不住了。
他们的家人把老人扶上了马车,也都是长出了一口气,毕竟再走几天,这些老人可真熬不住了,非得死在路上不可。
看到有人带头出来,其他农户也都纷纷扶着自家的老人上了马车。只是这几年的年景不好,各村的老人基本都没熬过来,数千人的队伍,只有两百多个上了岁数的老人。
十几辆马车分发完物资,虽然已经空出来了大半,但还是坐不下这么多人。一个远东军带队的干部又打发人去找来几辆马车,这才把队伍里的老人安置好。
这时,一个二十几岁的后生跑出了队伍,“噗通”一声跪在几个远东军的面前,咣咣的磕了几个头,然后喊道:“军爷,我家婆娘怀着身子就要生了,求您大人大量,让她也上车挤一挤。”
远处的李山河听了,连忙走了过来,看了眼那人身后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并没有说话,而是来到队列的前面喊道:“谁家还有孕妇或是婴儿的,都出来吧……”
他说完转身一招手,叫过一个战士说道:“你去再找几辆马车……”
跪在地上的那个年轻后生听了李山河的话,激动得不能自已,不断的往地上磕头。李山河走过去一把拉起了他。
“别给我磕头了,你还是看好你家的婆娘吧……”
他说完又向队伍的后面走去,一边走一边大声的呼喊,把队伍里的孕妇和婴儿都找了出来,让她们也都坐上了马车。
队伍里刚刚还对远东军深恶痛绝的老百姓,自从分到了炒面,就对远东军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他们看到这一幕,心态再次发生了改变。
别看这帮官军凶横,但是却比以往明军好太多了。若是大明官军押送这些老百姓,哪能为大伙提供口粮啊,就算朝廷提供了口粮,也得被那些明军兵痞克扣一空。
就更说让老人、孕妇和婴儿乘坐马车了,若是那帮大明的兵痞在这里,队伍里的女人都得被他们祸害个遍。
不管怎么说,数千百姓的队伍再次出发的时候,他们对押送他们的远东军官兵,虽然谈不上感激、拥护,但也至少不是那么深恶痛绝了。
队伍里的百姓因为吃了炒面,也都来了精神,尤其是队伍里的熊孩子,也都呆不住了。他们开始在队伍里嘻嘻哈哈的四处乱窜。
远东军官兵对这些撒欢的孩子,倒是并没有怎么管,只是有的孩子玩疯了,跑出了队伍,他们才会过去把他们拎回来,然后扔给家里长辈,并喝骂他们一顿,让他们管好家里的娃。
整个官道上聚满了迁徙的老百姓,组成一条长长的队伍,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边。队伍的旁边是荷枪实弹的武装警察部队和火枪民兵。
骑着战马的远东军官兵,则是不断的在队伍的周围来回巡视,随时处理突发事件。还有大批的马车跟着长长的人流随行,有的上面装满了各种物资,还有的挤满了老弱妇孺。
不时就有一队流民从某个路口加入进来,不断加入这个庞大的迁徙队伍,一路向前艰难的行进。
李山河骑在战马上,看着连绵不绝的迁徙队伍,心里也不免有些激动。
这段时间他带着部队执行了几次任务,在各地押送迁徙的老百姓。为了加快迁徙的速度,各部队采取的政策都极为粗暴。
虽然远东军大都是辽民和流民出身,也都经历过非人的苦难,当然了解这些底层百姓的艰难。但是他们越是了解,就越是希望尽快把这些底层的贫苦百姓救出苦海。
因为他们都在大明受过非人的磨难,也都在远东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当然知道在这个世上,只有跟着远东才能过上好日子。(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章 迁徙(二)()
接下来的两天,迁徙的队伍不断有人离开长长的队伍,向着他们的目的地走去。长长的队伍一路走了五天才将所有的迁徙的农户分别安置在各地。
而这也仅仅是北直隶一个府的数万户农民而已,整个中原很多地区都是这样一副场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远东军在中原各地“劝离”的佃户和奴仆,人数甚至超过了千万。
这还是因为就近安置,远东军迁徙的各地佃户和奴仆最多只需走上几天,就能到达新安置地区,由当地的民委会工作组负责接收。
尤其是流贼肆虐最严重的山东、山西、陕西和河南等省,如今已经非常的萧条荒芜。已经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
很多地区都是十室九空,最严重的地区甚至方圆几百里几乎没有了人迹。当时正值崇祯大旱,几年滴雨未下,大批百姓成了流民向江南地区逃荒。
即便留下的人,也都没什么好日子过。今天流贼过来祸害一遍,明天大明的官军又来祸害一遍,使得这些地区的百姓根本活不下去。原来很多人口稠密繁华的县城村镇,如今俨然成了一座死城。
公司只能从人口稠密的地区向这几个省大规模迁徙人口,充实这几个省。很多迁徙的百姓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才从邻省走到这些地区。
好在这些地区别的没有,就是荒芜的无主土地多。公司民委会工作组,可以组织新迁徙过来的百姓,趁着冬天来临之前进行大规模开荒秋翻,争取在明年春天,让这些地区的所有土地都能顺利进行春耕生产。
公司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士绅地主家的佃户顺利的安置下去,然后还要保证他们的温饱,趁着这个冬天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
这次迁徙的农户人数实在太多了,想要像在辽东那样进行大规模冬训,明显不现实。只能从中选择一些青壮男子,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简单的培训。
明年公司将在中原各个地区大规模推广现代社会的优良种子,以及先进的现代种植技术,所以这个冬天还要对所有的农户进行一番培训。
想要安置如此多的百姓,其中的工作可想而知。马上就要冬天了,光是为他们准备越冬的房屋,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好在各地土地虽然荒芜了,但是各地村镇的房屋还都保留了下来。只是这些房子因为几年都没有人居住,如今都已经变为残垣断壁,显得破败不堪。
但再破败的房屋,总不缺房梁和土墙的框架,只要在入冬前修缮一番,完全可以度过这个冬天。毕竟中原各省虽然寒冷,可是和辽东、外东北相比那都真不算什么。
距离明年秋收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些农户手中都或多或少的剩下一些余粮,可这些余粮只能让家人勒着肚子糊弄个半饱。
尤其是秋收前几个月,这些底层的百姓的余粮基本都已经见底儿,只能四处挖野菜、树根,熬过最后这两个月,等待着秋收粮食下来,等把收获的粮食的大半交了地租,然后守着仅剩下的一点余粮熬过下一年。
这些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底层贫苦农民,年复一年起早天黑的忙碌,可一年到头依靠仅剩这点儿余粮度日,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着,只要赶上年景不好的灾年,那就意味着家破人亡的窘境。
那些地主士绅可不管你什么灾不灾年,地租那是照收不误,而且还丝毫不能少交一粒粮食。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写照,这种情况甚至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
虽然士绅地主中也有品性仁慈的人,可在明末这个时期,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极致,绝大多数地区的地主,残酷剥削佃户和奴仆是普遍现象。
而且士绅地主和当地官府的胥吏相互勾结,采用各种无耻的手段,把朝廷的各种税赋转嫁到了他们治下的佃户身上,使得这些无产无地的佃户还要替地主负担朝廷的各种税赋和徭役。
再加上接连几年的崇祯大旱,这也彻底绝了北方底层贫苦农民的活路,这才使得各地遍地饿殍,流贼四起的混乱局面。
这就是明末人吃人的社会写照,看看遍地的流民,再看看无数的流贼武装,只要有哪怕一丝活路,中原传统的底层农民也不会造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个中原王朝的末年,都是土地兼并达到了极致。往往这个时期,传统的地方封建势力剥削底层农民得手段也都是令人发指。
再强大的王朝,末代的衰落,几乎都是因为传统封建势力无比贪婪的剥削,让底层农民没有了活路,才造成了一次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后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