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秦军主要还是冷兵器为主,而热兵器装备只占全军两成左右。
秦牧驰马进入岳阳驻军的军营时,士兵正在热火朝天地训练,喊杀声震耳欲聋。
接任的岳州守将是刘永志,他是在浏阳一战中投降的大西军将领,也是唯一一个得秦牧重用的叛军将领。
刘永志自知作为降将,要想得到秦军这个团体的认可。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秦牧入营时,他正在校场上与士兵一同摸爬滚打,炎炎烈日之下,他和普通士兵一样,一身是泥,衣服全部被汗水浸透,就象从水里捞起来一样。
上来拜见秦牧时,秦牧发现他脸颊上还带着伤,他连包扎也懒得包扎。伤口被干了的血液把住,又沾上了一层尘土。
秦牧等他施完礼,随即下令道:“刘永志听令,命你立即率火器营,全速赶往二十里外的鹧鸪岭进行实战演练。”
“末将遵命。”刘永志洪声答应。
“本官在鹧鸪岭等你们,别让本官失望。”秦牧说完这句话,带着侍卫纵马出营,带着一股黄尘远去。
秦牧虽然没有限令刘永志多久赶到鹧鸪岭,但他最后那句话。无疑是给了刘永志一鞭,差点没让他跳起来。
咚!咚!咚!
中军大鼓紧急响声,如雷震耳,营中士卒闻声迅速集结。刘永志将营中事务暂时托付给佥事岳中良。然后对火器营千户林绍兴下令:“林绍兴听令,限你迅速率领本部人马,准备好战车,武器弹药。干粮,随本将出战鹧鸪岭,总督大人在鹧鸪岭等着咱们。这不是演练,这就是战争,谁敢敷衍拖沓,军法从事。”
刘永志军令一下,火器营一千二百士兵在林绍兴的指挥下顿时冲向马棚、车棚。
他们标准的配备是,每人一支鸟铳,药罐1个;铅弹300发,搠杖1根,干粮5斤,水囊1个,铁壳震天雷5枚(即手榴弹)。
另外,每什还有一辆马车,每车配一部百虎齐奔箭,五支迅雷铳。每个百户所还有一门轻型佛朗机火炮。
这些武器由于平时时常演练,都整齐有序地存放着,现在命令一下,千户指挥百户,百户指挥总旗,总旗指挥什长,在一声声大吼声中,士兵按照平时的演练,以什为单位迅速准备属于自己的武器弹药、干粮和饮水,场面忙碌而有序;
将近一柱香时间之后,一千两百人马随着一百多辆战车,轰隆地开出了军营,人吼马嘶声中,掀起滚滚黄尘向鹧鸪岭奔去。
半个时辰之后,刘永志率着火器营全员赶到鹧鸪岭,所有士兵身上都被汗水打得湿漉漉的,秦牧驻马岭上,一面黑色大旗迎风招展着。刘永志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赶到,秦牧也甚为惊诧,但他还是没有丝毫犹豫,未等大军停下来,立即让李式以令旗施令。
刘永志一望见旗令,又匆匆下令士兵立即御马布置车阵,十门佛朗机炮首先咆哮起来,紧接着是一百多门百虎齐奔箭齐射,无数火箭如飞蝗满天飞舞;
士兵则列队于车阵之后,百人一排,共分五排,以鸟铳进行分段射击,每个士兵要射击两枪,以检验他们的填充速度;
射完一枪后,士兵们迅速从火药罐掏出纸包,咬破纸壳,将定装的发射药倒入枪管中、用搠杖捣实药、装铅子、捣实铅子、开火门、下点火药、闭火门,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等待命令接着齐射。
呯!呯!呯!
两轮齐射之后,再投掷一枚震天雷。
由于所有武器都是实弹发射,没有丝毫做假,鹧鸪岭下一时间炮声隆隆,火箭漫天,枪声如过年放鞭炮般连绵不断,弥漫的硝烟让山下一片迷茫,只剩下影影绰绰一片。
这次刘永志无论是迅速和实战效果,都让秦牧非常满意,他给了刘永志很高的赞扬,同时奖励火器营二十头大肥猪,让他们宰来大餐一顿。
秦牧这些天,每到一地,都会这么干,他只看实战演练效果,不听报告,不看花架子。
这么做当然会增加不少花费,但他不怕花钱,只怕将来有钱没命花。
在北方,多尔衮占领京师之后,不象李自成那样立即大肆搜刮,而是用范文程的计策,采取各种手段拉拢汉族官僚地主,宣称先投顺者给予高官厚禄;
同时为崇祯帝发丧,打出潜汉人“报君父之仇”的名义,进而宣布废除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加派,这些手段使下来,北方还真有不少官僚地主投降了满清。
清军在保定、定州两次挫败大顺军,连李自成也受了箭伤,经此之后,大顺军一退再退,清军接着进攻山西,原大同总兵姜瓖不满李自成架空自己,于六月初六杀了大同守将张天林,投降了清英王阿济格。
说来姜瓖真不是什么好鸟,当初他手握重兵,李自成攻打山西时,他一箭不发就乖乖投降了,李自成因此非常看不起他,准备杀他,理由便是“朝廷以要害镇寄若,若何首降?”,当时还是张天林相劝,姜瓖才免去一死,现在一看李自败退,他立即杀害恩人张天林降清。
姜瓖的降清,让大顺军山西战局一时阵脚大乱,阿齐格势如破竹,大同以下各州各县望风披靡,清军紧接着进攻陈永福防守的太原城。
陈永福只有一万人马,由于李自成不计较他射伤一眼的旧仇,陈永福对李自成倒是很忠心,他实行了坚壁清野,死守太原。
奈何姜瓖的降清,让城中士兵人心惶惶,陈永福坚守不了几天,太原城便宣告被攻破,陈永福本人下落不明。
到此,清军已经控制了北直隶、山东、山西大部分地区。野心勃勃的摄政王多尔衮见进展如此顺利,不顾许多满清大臣的反对,奏请六岁的顺治尽快迁都北京。
多尔衮此举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北方的许多官僚地主看清清军的真面目后,开始大量南投南京。而偏偏无限天真的弘光君臣,这个时候还派使者北上,希望联合清军剿灭“逆贼”。
弘光派去的使者叫左懋第,在左懋第带去的诏书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安葬崇祯帝及周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予清朝、每年十万岁币,并“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缎万匹”、建国任便。
多尔衮对弘光的诏书不屑一顾。直接把使者左懋第给下狱囚禁了。
ps:接下来,打算用一章的篇幅把弘光朝的大事件简略交待完,然后直接跨越到清军南下的情节上,各位书友没意见的话,请投月票支持,有意见的话,请在书评区畅所欲言。
求月票!
求月票!
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254章 南明纪事
前阴似箭,岁月如梭。
崇祯十七岁八月十八日,杨芷在赣州顺利产下一子,赣州满城同庆,江西湖广的官员纷纷至书秦牧以贺。
而在京师,自清军入关开始,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
多尔衮见满清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以顺治帝的名义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但圈地运动和种族隔离政策并没有停止。
入关的满人中,约有一半驻扎京畿,号称“禁军”,即“禁旅八旗”,并赶走了原来居住在京师内城的居民以安置“禁军”,非旗籍汉人只准在内城中进行商业活动而不准常住。
其余的满洲人则作为“驻防八旗”而驻防在占领区各要地,在这些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一个个“满城”的雏形。
南京,弘光帝自发“中旨”召阮大铖之后,八月又颁旨恢复东厂,又命令原来的锦衣卫都督冯可宗恢复以前的侦缉工作。
左都御史袁彭年上书:“缉事可以不设,成命可以立回。”
弘光皇帝这回没有乖乖听话,还十分恼火,严厉斥责袁彭年是“狂悖沽名”,并将其降三级调离京师。
此举不但让高弘图等东林党群起反对,就连马士英与王铎等人也拒绝合作,当廷说出“臣死不敢奉诏”的话来。
而弘光帝依旧坚持设立厂卫。把自己置于满朝大臣的对立面,他毫无根基,国家又直面临覆灭的危机,他还这么干,这无异于找死。
这期间弘光还放纵酒色,左都御使刘宗周劝其戒酒,他推托说以后每天只喝一杯,然后让太监制作一个特大号的金杯,而且喝了一半又让太监倒满,继续喝。喝到一半再倒,反正君无戏言,朕就是一杯。
喝醉之后,此君还有淫虐幼女的恶习,宫中常传出有幼女被淫虐至死的传言。
南京朝堂朝着更混乱局势发展下去。
九月,顺治从盛京迁都京师。满清男女老幼一二十万人随行,浩浩荡荡南来。
十月一日,顺治在天坛祭天,并于紫禁城皇极门举行登基大典。再次即皇帝位,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此举并未给南京忙于内斗的君臣造成太大的震动,什么东林党、阉党、无党人士还在忙着内斗。
十月中。马士英排除了重重阻挠,阮大铖终于被授予兵部右侍郎的官职。
职方司郎中尹民兴奏:“崔、魏之潜移国祚,何殊逆闯之流毒京华?在此不殊,在彼为用。则凡不忠不孝者。皆得连苞引孽,移乱天子之庭,是育蛇虺于室中。而乳豺狼于春囿。。。。。。。”
新任左都御使刘宗周奏:“阮大铖进退,关系江左兴衰。”
弘光下旨叱责反对之人:“是否确论,年来国家破坏,是谁所致?而责一大铖也!”
弘光帝将国家破坏的责任直推东林头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东林党人一时沸沸扬扬。但这回,没有那么简单,再不是耍嘴皮子那么轻松了。
很快,左都御使刘宗周罢;
大学士姜日广罢;
革巡按御吏黄澍职。
吏部尚书徐石麟罢。
十月,起解学龙为刑部尚书;
起逆案杨维垣为通政司通政。
以张捷为吏部尚书。
大学士高弘图罢。
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人事变动,低下包含着多少阴谋诡计无须多言,刚刚成立的南京小朝廷,就象一只在八级台风中挣扎的破船,让人看了都觉得心中阵阵透凉。
但阮大铖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这样,他要的是将东林党一扫而光,他被打压太久了,受的屈辱太多了,一朝得志,他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当初污辱自己的人,他要报复,要进行彻底的清算,而且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他首先盯上的是那些在《留都防乱公揭》上签名,将他赶出南京的复社公子哥儿们。
他编制了两份黑名单《蝗蝻录》、《续蝗蝻录》,以东林人士为“蝗”,复社人士为“蝻”,牵连一百四十三人;
随后又编制了《蝇蚋录》,牵连九百五十三人,企图把东林、复社人士一网打尽。
阮大铖实行无差别打击,连在野人士也不放过,连他最铁干的哥们马士英也为之心惊肉跳,再这样下去大明恐怕真的要玩完了,于是开始在很多事情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而弘光帝似乎还嫌不够乱,还在这个时候大选秀女,不知是真的,还是饱受打击的东林党造谣,民间纷纷传说弘光帝有的怪癖,但凡被选入宫的秀女,必定饱受虐待,生不如死。使得江南一片大乱,有女之家纷纷嫁女,甚至强拉郎配。
而此时,占据燕京的多尔衮,早已开始在法理上宣扬自己入主中原的正义性,且极力质疑南京弘光政权的合法性,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抢占道义的制高点。
多尔衮致书首辅史可法时说道:“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阕,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
这些话从春秋大义上谴责南方诸臣将君父大仇抛之脑后,在金陵拥君自立,是有悖人伦的行为。
谴责之后,多尔衮开始宣扬满清是如何的仁义,大清“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整师入关,驱除“流寇”,并为崇祯帝后议定 谥号、发丧改葬,对勋戚文武诸臣也都恩礼有加,对黎民百姓则“耕市不惊,秋毫无扰”。
这一切无非是要证明清廷的所作所为顺乎天意, 合乎民心,清廷入主中原才是合情合理的。
最后多尔衮宣称清朝占据京师,“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清军前来“代为雪耻”,南明君臣非但没有感恩图报,反而“兹乃乘逆寇稽诛,王师暂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极力否认弘光政权存在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最后让弘光赶紧归顺大清。
通过这些话,满清狼子野心已显露无遗,然后到这个时候,南京君臣还抱着天真的幻想,希望能联虏灭贼。
首辅史可法还正儿八经地给多尔衮回了封信,用词友好,礼数周全。回信中主要阐述了几层意思:一,为南明弘光政权寻找法理上的根据。
二,表达了对满清出兵剿寇的感激。
三,针对多尔衮谴责弘光诸臣苟且偷安的行为加以辩解。
四,对于多尔衮的诱降与恐吓,史河法表明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五,表达与满清联兵讨伐李贼的良好愿望。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连首辅史可法都还对满清抱着天真的幻想,这已不仅仅是东郭先生可比的了。
他们认为,召阮大铖入朝是育蛇虺于室中,而乳豺狼于春囿。而满清十万铁骑入关,却是来替君父报仇,是友好人士。
一言而遮之,他们觉得和清兵相比,阮大铖可怕多了。
阮大铖也没让他们失望,努力地酝酿着,全力为翻“逆案”做着准备。
十二月,南京来了一个大悲和尚,他先说自己是当今皇兄,又说崇祯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北京城出家了,自己就是崇祯皇帝。惹得城中议论纷纷。
戎政张国维认为“此等妄男子,但当速毙之,一经穷究,国体不无少损。”
然而张国维的主张一传到市井间,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南京臣民在“街议”中都对大悲的癫狂言语信以为真,对张国维的的提议表示强烈愤慨,认为他要杀掉“烈皇”。
真是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而百姓还信以为真,弄得南京更是乱象纷纷,这下连弘光也不敢怠慢了,连忙下旨彻查。
大悲和尚说的话虽然牛头不对马嘴,但在讯问期间提到了两位大臣钱谦益和申绍芳,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弘光帝下旨:“九卿科道俱在城隍庙会审,端是诈伪,会词上奏,即斩首西市。”
然而阮大铖却从中看到了机会,他想利用此事大做文章,想就此再掀起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他秘密派人在南京街头匿名揭贴,说朝中有官员有意颠覆弘光政权,拥戴潞王即位,唆使大悲和尚来谣言惑众,并列出了所谓“十八罗汉”、“七十二菩萨”的阴谋集团,将史可法、姜曰广、钱谦益等东林和复社人物都列入这个名单。
这件事一直闹了两个月,闹得民心离乱,好在弘光并不想这件事继续闹下,下旨斩了大悲和尚。
但此案刚罢,紧接着又来了真假太子案,和童妃案,仿佛不把南京小朝廷折腾散架就不会罢休一般。
ps:呼!差不多了,还有半章就可以把弘光朝扔到一边,换主角来扛鼎,战云已密布,恳请各位亲多多支持,黄沙百战需要激情,月票打赏,啊啊啊!
。(未完待续。。)
第255章 黑云压城
弘光元年,改元之后不但未能给南京小朝廷带来丝毫的新气象,相反,党争越发激烈,大悲和尚一案闹了两个月,接着又来真假太子案,童妃案,把南京闹得乌烟瘴气。
与此同时,大学士史可法遣总兵高杰徇河南,正月十一日,高杰入睢州前,秦牧派来的夜不收人员警告高杰,许定国已有心投清,莫轻兵入城,其部下也纷纷劝高杰不可轻身涉险。
但在许定国派两个儿子前来做人质之后,傲慢的高杰还是带少量人马进睢州城赴宴了。
许定国成功诱高杰入睢州后,于睢州兵部尚书袁可立府第藏下大厅内大宴高杰,侑以歌妓美酒。将高杰灌醉,半夜起伏兵杀死高杰。然后许定国北渡黄河向豪格投降。
督师史可法闻讯顿足长叹:“中原事不可为矣,国事尽被许贼所坏”。
其实睢州之变,高杰虽然被许定国暗算了,但他的二十万大军并没有什么损失。
史可法本来应该趁高杰部将因许定国诱杀主帅,投降满清后产生的同仇敌忾之意,改变原先西去洛阳与清军合剿李自成的计划,收拢高杰部稳住河南。
时清军主力分两路,由多铎和阿济格率领,一路在潼关攻打李自成,一路远在陕北榆林与高一功、李过大战,河南和山东兵力极为薄弱,只有豪格的少量清军在黄河北面观望,史可法接管高杰部后是大有可为的。
然而史可法大叹一声中原事不可为后,竟掉头便跑。
高杰部下二十多万大军也跟着南逃,在南逃过程中,大分部溃散。
高杰手下士兵有很多是随孙传庭大败过李自成的关中劲卒,孙传庭在潼关战败后,这些士兵随高杰一路退走山西,窜入河南;
由于高杰军法不严。这些陕西劲卒虽然军纪散漫,但战力不差,之前在淮南抢地盘时,就曾打败过黄得功部。
史可法不思收拢军队,悲呼南逃,致使这支军队溃散,实在可惜。
江苏沛县有个文人叫阎尔梅,他是史可法的幕僚,他力劝史可法收拢这支军队,“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
就这样,史可法一路逃到了扬州。
高杰所部二十多万大军一轰而散,扬州以北成了不设防的地区。
对史可法大失所望的阎尔梅因此写了首诗讽刺他:
左右有言使公惧,
拔营退走扬州去。
两河义士雄心灰,
号泣攀辕公不驻。
此时,清军主力正在兵分两路攻打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为前锋;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为前锋。
李自成亲率十多万大军迎战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