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塞北长史府的威风。

    此事报知小皇帝和宋太后后,便当即命人将塞北长史所取的成绩传遍朝野,同时重重的封赏的塞北长史府诸人,这无疑狠狠打了朝堂内不少人的脸。

    不说那些一直不赞同建立塞北长史的朝官们,就是朝堂上那些党人,也像是被重重打了一下脸,毕竟他们可是一直骂刘宏“昏君”的,现在刘宏都能开疆拓土,和桓帝刘志一样,他们还能叫他昏君吗?毕竟,哪有能开疆拓土的昏君,即使他不是明君,但也不能用“昏君”来形容的。

    而有了好的开头后,伏泉便继续上奏,让朝廷同意塞北长史府继续扩充地盘,扩充幽州以北诸帝,他可记得幽州北塞也都是后世不错的沃土良田,既然现在屯田功效那么好,他当然要将东北诸地利用了。

    一切都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对于连番征战的大汉朝廷来说,的确需要休养生息几年,而伏泉也正好利用这几年时间,慢慢为他的那些还未出世的想法做好准备。

    三年后,光熹三年,九月,自刘宏死后,守孝三年的万年长公主刘葭,已至适婚年纪,经宋太后和皇帝刘崇下令,以骠骑将军伏泉公忠体国,为国之肱骨,为公主最佳适婚人为由,令骠骑将军伏泉尚万年长公主刘葭。

    皇帝嫁姐,嫁得还是权势天下第一的骠骑将军,天下为之轰动,而作为皇帝刘崇的唯一姐姐,其嫁姐所出的嫁妆,也是不菲,乃是普通公主出嫁的三倍有余,令世人震惊。

    这三年大汉休养生息,国库是渐渐充盈,而随着幽、并、凉三州屯田也渐渐落实,边地军队已经可以自足,不需要中央朝廷不远千里运粮后,府库更是省了很大一笔钱粮。而逐渐懂得朝堂权谋的皇帝刘崇,自然知道他有这局面是因为谁,再有宋太后所教要牢牢稳住伏氏,利用伏氏治天下的策略,刘崇自然在公主出嫁的赏格上,下足了力气。

    以前结婚之日并不热闹,《礼记·郊特性》曰:“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婚礼不贺,人之序也。”而《礼记·曾子问》亦有言:“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

    古礼都是提倡婚姻不用大办特办,然而婚姻终究是“大吉也,非常之吉也”的喜事,在大汉这么一个崇尚音乐的国度,“婚礼不庆”自然名存实亡,即使是后世,同样如此,为一场婚礼,娶一个老婆,倾三代之力者,数不胜数。

    在盛大的音乐中,这对带着浓厚政治联姻的新人开始结亲,伏泉一身华贵衣袍,挂刀环佩,俊朗不凡。而早已出落有致的刘葭则是长裙交叠,璧瑞簪珥,装饰之盛,艳如春华,笔墨实形容不出万一。

    两人缓缓步入内堂,此堂内没有外人,皆是双方家属,先拜堂,先拜天地、再拜祖先、三拜尊长,而后相对而坐,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侍者端上清水,一对新人净手,拿起筷子各夹畜肉享用,另有侍者斟酒,两人交换杯子,在喝下前用剪刀剪下彼此一绺头,绾在一起表示同心,此为“结”,前汉苏武就曾有诗言:“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喝下合卺酒,两人手紧紧拉在一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生今世,永不相负。

    至此,正婚礼毕,新郎新娘该出去,到院内会客了。因今日成亲的都不是一般人,一个是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一个是皇帝的亲姐姐,两人其中一个都是身份尊贵无比,更何况是一起,几乎京师雒阳有资格参与婚宴者,还有各地伏氏亲朋故吏都来了,甚至于小皇帝刘崇和宋太后以及其他皇族都来了,宴会足有数千人之多,可谓是一时盛景。

    千人会餐非同易与,不只骠骑将军府奴仆,连伏氏宗亲,不其侯府的人甚至京师的刘姓宗室都动员起来,分为十方,各顾一地,忙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才不致出差错,同样也好在骠骑将军府够大,几经扩建,方才容纳得下他们。

    伏泉携带蔡琬穿插其中,说实话他很不适应汉代的婚礼,客人在酒席上当着新娘的面嬉闹戏谑,笑骂无忌,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顾,比之现代还要疯狂百倍,很难想象平日一本正经,知书达理的汉代人也有这么放浪的一面。

    若是换做旁的新郎,宾客肯定会不断捉弄新郎,不让其早去洞房,可是伏泉不同,在场之人给他们几个胆子,都不敢说戏弄伏泉,更何况皇帝、太后还在,若是让他们对自己不满,岂不是仕途有忧?

    夜幕深深,伏泉微醺进入新房,随着门关灯熄,高贵的公主就此成了妇人……

第六百七十三章 盐铁之利() 
大婚之事已毕,伏泉和刘葭这对年龄在大汉朝来说,年龄差偏大的新人,也是难有休息机会,毕竟按照礼仪,婚后还要拜见双方亲人以及祭祖等等。

    故而,那段日子里,伏泉不是带着刘葭去不其侯府拜见在京的唯一宗亲伏完一系,便是去皇宫内和京师其他的刘氏宗室近支拜访。

    期间,也是拜访了伏泉曾经的情人刘坚,不过随着刘坚人老色衰,伏泉和她除了偶尔刘坚来府里打着探亲名义看望桃桃见面,也没有什么私下会面了。

    这次带着刘葭去拜访刘坚,伏泉虽然面色平静,但是心里也是尴尬,总有一种带着正妻见小三的感觉。

    不过,好在随着这些年的冷淡,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淡了,刘坚除了心系桃桃以外,对于伏泉也没什么脸色了,因此除了热情接待刘葭这个宗室晚辈,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外,就是把伏泉晾在一边,完全不顾及他那骠骑将军的身份。

    对比,伏泉只能眼观鼻,鼻观心的故作视而不见的忍受着,谁叫两人之间有那关系,虽然感情淡了,但是伏泉也不会说去因这种小事去对付刘坚的。

    更何况刘坚此举,配合着她话语里时不时传授刘葭的驭夫之术,伏泉十分怀疑刘坚是故意给自己看的,想要报复自己,毕竟,终究说来两人之间也是有不少欢愉的情分在,可不是随随便便就会因为生活的某些事情而减弱的。

    处理完京中诸事,伏泉然后便是命家仆整备好马车,带着骠骑将军、阳都侯府的一应妻妾子女,回到家乡琅琊祭祖省亲。

    其实,京师之中,伏完的府邸里有临时祭祀的伏氏先祖的祭堂,往年京师的伏氏族人,都是在这祭祀先祖的。

    否则,琅琊伏氏祖地离京师一千余里,这真要每逢节日,都要回乡祭祖,真这样的话,想要在仕途上有寸进,那不是连黄花菜都要凉了吗?

    虽说大汉以孝治天下,但是这用到仕途上,该能缩减的东西,也都要缩减才行,真要满朝官吏都为了个“孝”字,不做事的话,这大汉国的行政体系,其实也就完了。

    本来,若是纳妾,比如将卞萦、杜白她们收入房中,就没有这告祖的麻烦事情,最多也只是需要去不其侯府的家庙里告祭一声也就罢了。

    可是,刘葭不同,不说她是明媒正娶的正妻,就是她公主的身份,也由不得伏泉不按照规矩办事,回乡循礼祭祖。

    因女眷太多,一行人用了近一个月功夫,才到目的地,到得琅琊后,他们自然是受到了当地官吏的热烈迎接。毕竟,伏泉和刘葭身份都不一般,虽然是有些“老夫少妻”,年龄相差了十余岁,但一个是权倾朝野的骠骑将军,一个是先帝独女,当今皇帝的亲姐,由不得他们在各方面不接待细致,否则若是处事接待不周,被皇帝知晓,他们这些臣子还能有好结果吃?不说其他,就是上计考评的时候,一个办事糊涂的评价,那是绝对逃不掉的。

    在不其侯封国内,伏泉带着刘葭见过诸位伏氏亲长,这些人有些祖辈余荫,无不是青、徐二地闻名的学者大儒。

    只是,很显然,伏泉这辈子多是住在京师,对于祖地琅琊都没有什么印象,又如何对这些都是幼年时候见面的长辈有太多印象呢?

    和这些长辈强带尊敬和欢笑,除了一起祭祖,还要一一登门拜见,敷衍了好几日,方才让伏泉松了一口气。

    这种感觉,伏泉觉得,就像前世带着新婚妻子,去见那些根本不常联系,却突然冒出来的七大姑、八大姨那样难受,明明就没有那么亲的联系了,却还要装得像是天天都见面一样亲密,真是虚伪的很啊!

    祭祀完祖庙,用了约莫半月功夫,总算把该办的事情解决,伏泉和刘葭告别各位长辈,这才带着众人回京。

    一来一回,却也是耗时了三月有余,来回颠簸,莫说是府里的女眷孩子受不了,就是还经常骑马的伏泉,也是有些受不住。

    当然,这般折腾,对伏泉而言,也不全是无用之功。毕竟,他除了完成了祭祖这必须做的事情外,沿路也在观察州郡地方世族豪强的实力,终究随着这三年他不断有意无意的在中、基层提拔寒门士人,而将朝中高位多给予世族豪强,各地世族豪强的势力也随着他们在当地官署的势力锐减,而不断减弱。

    自古世族豪强势力壮大,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官商勾结,盘剥地方而已,若是没有当地官府的支持,那些世族豪强势力,又怎么可能一步步壮大呢?因此,伏泉直接将他们的地方根基一步步拔除,自然可以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将他们削弱于无形了。

    至于让世族豪强中人掌握朝中高层,看似国家大事,多由世族豪强中人接手,让他们提出有利于他们的建议,可是,不要忘了,这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的手里。

    而皇帝刘崇现在虽然渐渐执政,但是听从建议还是伏泉和三公,可是如今三公司徒是伏泉伯父,太尉又是天下人都认为的伏泉老丈人,最终那些有利于世族豪强的提议,在下诏时候会被削弱多少,完全就看伏泉的意思。

    因此,可以说从上到下,世族豪强都没伏泉通吃了,他们纵然意识到这些,想要反抗,但是伏泉掌控天下兵马,又有曾经的袁绍带领党人顽固者谋逆之事,前车之鉴在此,终究还是没人敢真正的动刀兵,只能任由伏泉慢慢温水煮青蛙般的将他们宰割。

    回京师将骠骑将军府这些日子所积累的必须处理的案牍,处理完后,伏泉稍得清闲,便又将目光转移到继续对付世族豪强上来。

    有着前番去琅琊一路上的观察,伏泉知道,在地方上,世族豪强逐渐失去对官府的掌控后,他可以实行下一步计划了。

    这一次,伏泉准备将削弱点,放在另一个打击各地世族豪强的点子上,那就是收回如今被各地世族豪强垄断的盐铁之利。

    前汉初时,大汉开放盐铁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后来到汉武帝时,战事连连,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

    本朝立国,因盐铁专卖随着各地世家大族,掌握地方资源,私卖甚重,所以前汉国策盐铁专卖早已名存实亡。

    后来,因为经营盐铁已经是是官、私并存的形式,而且官府贩**例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提,民间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本朝直接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借由民间的大宗量的盐铁货物贸易,获取税收以养国。

    可是,到了今日,各地所收盐铁之税,日益减少,可以说本来应该占据朝廷税收大头的盐铁税,几乎是只剩下一点儿汤水到朝廷手里。

    本朝之所以如此府库空虚,财政一直赤字,除了因为汉羌百年大战,拖垮了大汉以外,这些朝廷该得到的税收,日渐被下面世族豪强私吞,自然也是关键。

    至于证据,只提并州一地便可,虽然并州是边塞苦寒之地,土地贫瘠,但并不代表它就该穷,甚至每年都要冀、兖二州接济,方可度日,毕竟,并州可是大汉有数的盐铁大州。

    并州九郡,太原、雁门、五原、朔方、西河、上郡,此六郡多产盐,尤以太原郡为最,出盐极多,亦产铁,按理再穷困,也绝对不会到州郡府库连维持数万边军日常所需都不到的地步,毕竟本朝不是不知道盐铁贸易巨大,对其可是一直课以重税的。

    而且,民间能经营盐铁的,可都不是小民经营,而是地方世族豪强,朝廷对他们,也只能指派专门人员监督、收税。

    然而,就是如此,伏泉翻阅他派人找来的,大汉往年各地的盐铁记录,发觉各地的税钱都是少得可怜,而且是越来越少。

    中间缘故,不问亦知,肯定是监督收税者,与地方世族豪强狼狈为奸,损公肥私,窃取国家利益为己有。

    历朝历代,乃至后世,盐都属于国有资源,而后汉世族豪族强竟能垄断盐铁之利,势力之盛,由此可见一二。

    由此想想后汉那些能靠着越来越少的税收,连番支持国家大战,还能不断压制周边异族的皇帝,是多么不易,也难怪出了见钱如命的皇帝,实在是真的越来越穷了。不过,即使如此,后汉也未和明末那般,收不到税,只能加重田赋而亡国,亦可见为何“汉独以强亡”?

    伏泉而今是已经掌控天下,盐铁之利,贸易巨大,而且他在边地实行屯田,现在还是投入多,回报少的时候,自然不能见该到手的钱财白白流失,所以遂动了收回盐池的心思。

    朝会日,伏泉便上奏收回盐铁官营,此话一出,立刻便引得满朝世族豪强出身的高官激烈反对,其中,犹以司空杨彪反应最甚,毫无疑问,身为顶级门阀的弘农杨氏,必然在弘农或者附近拥有当地盐池利益。

    至于为何杨彪会为司空,却是因为原来的司空马日磾因为去年穰灾而被罢免,而后便换了到了资历的杨彪为三公,也由此,弘农杨氏也是继已经势衰的汝南袁氏之后,第二个完成大汉四世三公的家族。

    其实,本来穰灾,不少世族豪强出身的朝臣有意拿下蔡邕,换另一个懂军事的资历够的人,来顶替。不过,这被伏泉强行入宫,找了皇帝、太后拒绝,而后是坚决的拿下了在司空位置上做得很好的马日磾。

    究其原因,是这位大汉的皇亲贵族,这几年得势,已经有些和自己面善心不和了,再加上伏泉有些跋扈朝堂,为政有意提拔寒门,打压世族豪强,马日磾身为大汉一流门阀右扶风茂陵马氏的掌控人,又如何还能和伏泉保持以前二人的亲密关系?

    大儒也是人,也是要考虑家族利益的,再加上朝中其他高官的支持,因此根本不用想,他们会联合,对付伏泉的诸般削弱他们的举动。

    因此,马日磾不可留,而伏完作为伏泉伯父,在司空之位必须留下,蔡邕更是伏泉用来搪塞朝官的军事傀儡,又有蔡琰的缘故,自然也得留下,所以这一切自然就成了定居。

    只是,让伏泉没料到,他拿下了马日磾,却让杨彪这狐狸冒头了,虽然知道杨彪是肯定能当三公的,但是让他在这局势上位,确实令伏泉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伏泉也没办法,毕竟,三公不是别的职务,朝臣有资历为三公的就那几个,而杨彪也是天子刘崇的四个帝师里,唯一一个没有成为三公的。所以,伏泉就算强硬阻止,也不可能打帝师的招牌,忤逆小皇帝的意思,只能同意杨彪继任为司空。

    而随着杨彪为司空,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局面形成,自然作为世族豪强一员,杨彪接过马日磾的大旗,继续团结朝堂的其他高官,对于伏泉各项削弱世族利益的政策,各种反对和敌视了。

    因此,这才有伏泉刚刚提出收回盐铁官营,就被朝堂高管群起而攻的事情了。

第六百七十四章 监者渎职() 
有着身为司空的杨彪率先进言,满朝群臣中的高官,都仿佛有了主心骨一样,纷纷进言盐铁不可收。

    议郎王允出列道:“启禀陛下,自本朝以来,盐铁于民间兴盛,福及万民,朝廷岂可轻易强取之?岂非与民争利乎?以臣所见,万万不可如此,前汉世宗孝武皇帝之鉴,尚在眼前,若非其强收盐铁,夺财于民,岂会有天下民怨沸腾,反叛不断,社稷崩塌之危也?故世宗孝武皇帝纵武功赫赫,有大败匈奴,开疆拓土之不世大功,然其治下,户口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却是不争事实,此皆与民争利之果,臣恳请陛下,万万不可下此亡国之诏也!”

    待王允这话说完,在场朝会高官,无论是想到反驳伏泉理由的,还是没想到理由的,纷纷眼前一亮,齐齐出列行礼道:“臣等恳请陛下,万万不可与民争利,强收盐铁,下此亡国之诏!”

    只见得,朝会之上,高官尽数反对,唯有伏泉不断安插的寒门出身的朝官,并未与那些世族豪强出身的朝官联合,反而多数人在他们反驳伏泉后,极力上奏收回盐铁官营是善政,要求皇帝下诏实行。

    场面极其僵硬,坐于上首的皇帝刘崇和宋太后,一时之间,都有些没反应过来。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朝官中的寒门士人,实力上明显比不过那些世族豪强的高官,声势很弱。

    望着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伏泉本就是世族出身,对此心中早有准备,因此并未吃惊,毕竟他的举动是在吸干世族豪强的血,这些世族豪强子弟如何会答应这再次开办盐铁官营的政策?

    眼光将在场反对之人,一一扫过,最终停留在自己的老熟人王允身上,伏泉在他身上流连许久,这才收回他那饶有深意的目光。

    伴随着的,是伏泉心中一丝冷笑,这老狐狸隐忍那么久,没想到却因为伏泉戳中其家族核心利益,竟然就让王允一下子跳将出来,口若莲花的反驳自己来了,不得不说他不止是工于心计,这张嘴皮子也是厉害。

    说来王允这些年也能隐忍,当初朝廷平定太平道之乱时,王允先是想利用伏泉,借着张让宾客和太平道蛾贼勾结的信件,准备扳倒张让等宦官,结果伏泉有意识的率先从中脱身,王允只能自己去做,最终的结果是他不仅没有扳倒张让等人,反而后来因此把自己也陷进去,被张让等人寻到把柄,诬陷下狱。

    后来若非杨赐与何进相助,其命休矣,好在最终被赦免脱身,不过也因为宦官势大,其力量有限,担心为宦官报复,只得改名换姓,离开京师雒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亡命。

    而随着之后何进和袁绍要为刘辫夺权,招外兵入京,同时也要招揽各种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