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韩遂对付汉朝没把握,可对付西域诸国,那就信心万分了,就算割地赔款,但只要击败汉朝军队,令汉朝没有心思再攻西域,韩遂照样有把握对抗西域诸国。

    究其原因,自然是如今的汉朝,在伏泉的掌控下,变得太强大了,至于韩遂会不会投降汉朝,暂时希望不大。看看其在真实历史上所为,伏泉知道,对于这位野心家而言,除非是事情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否则他是绝对不会退步半分的。

    也正是考虑到这些,伏泉在战前了解到西域形势后,就和诸谋士一一商讨,最终便定下了这两路出击的战略,至于如何进攻,那就是各部将领自己的战术能力了,军事起家的他,懂得什么东西该死死抓住,什么东西该放手,以现在没有即时通讯的时代,权利该下放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的下放。

    玉门关,始置于前汉世宗孝武皇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玉门关、阳关即是此两关。

    因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后为了巩固边塞国防,便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同时为前汉玉门关都尉治所。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其始建于前汉世宗孝武皇帝元鼎年间,前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

    作为大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其一直是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阳关凭水为隘,据川当险,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又与玉门关南北呼应,因此一直是古代兵家在西北地区必争的战略要地。

    玉门关与阳关,一南一北,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此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他们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是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出敦煌郡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

    六月初,伏德率两万五千精骑,七万余匹战马,出玉门关数百里,便遇到了第一股数十人的斥候敌人。

    看其穿着,虽有些西域胡族衣饰,但还是汉人无疑,当下命先锋马超率百人战之,俘三人,其余皆亡。

    分批细细拷问,汉军得知,韩遂知道汉军出塞后,便一面修书西域各国求援,另一面便是整合兵马,与汉军决战。

    而韩遂大军的具体实力,也被侦知,其大概有骑兵两万余,步卒四万,合约有七万人,皆为汉胡杂军。

    得知韩遂如今的实力后,却是令所闻诸将震惊不已,实在是当初只能带着万人左右兵马出逃的韩遂,这才在西域几年,便有如今兵力,这兵力可是当初他逃跑后的数倍以上。

    当然,在场也有人对比并不感到意外,毕竟,韩遂纸面实力是如此,但真实实力,至多精锐两、三万人而已,不会再多了。

    之所以韩遂实力增长这么多,原因也很简单,他在进入西域后,便实行了不降变杀的残暴手段,一下子就拿下了不少移支和车师二国的地盘。

    这二国都是西域诸国中,实力不大的国家,其中车师在西域未隔绝前,更是因为实力弱,在大汉和西域诸国间徘徊,那戊己校尉治所所在戊己校尉城便在车师国内,若非是西域大势不可为,也不会有胆子反叛。

    二国的实力弱,与韩遂这些从凉州逃来的边地精锐比,自然不敌,被韩遂初期蚕食大半地盘当然没什么不可能了。

    接着韩遂有了地盘,便四处扩张了,不过这家伙很有心机的没和那些西域大国斗,只是不断吞并小国。

    本来,那些西域小国也是向其他大国求援的,只是西域大国并未理会,毕竟,西域诸国虽然反叛大汉,可内里都是一盘散沙。

    在见到只有韩遂这一支人数少的汉人逃亡军来西域后,他们根本没有在意那些西域小国的求援,毕竟,他们怕的也只是汉朝,而且,那些西域小国,也是他们暗地里想要吞并的对象。

    因此,在韩遂攻略那些小国时,如于窴、鄯善、疏勒等西域大国,不仅对各小国求援不理不睬,反而还在可以占便宜的情况下,悍然出兵,吞并了那些小国的地盘。

    也正是因此,韩遂利用西域大小国之间微妙的关系,不断为自己谋利,在得到更多地盘和人口后,不断征兵,打造军械,甚至军械不足,还暗地里通过伏泉安排在凉州的所谓走私家族的暗线,用西域的珍宝换取汉朝军械,这才有如今的实力。

    而西域大国也正因此,为他们曾经的贪婪和漠视付出了代价,有了实力后的韩遂,终是暴露可他的野心,率兵接连攻打西域大国,并且胜多败少,实力和地盘不断扩大。

    这其中,伏泉暗地里给韩遂的军械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如今时代,敢和大汉比军械的,恐怕还没有人可比。

    当然,伏泉如此默许,自然不是为了养虎为患,让韩遂独大的,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让韩遂和西域诸国消耗,以备将来汉军征西域,减少西域本地的反抗阻力。

    也正是因此,伏泉一直禁止强弩这些东西入西域,只是给予刀剑箭矢等方面的帮助,反正西北之地武库多,就是给韩遂换装数十万人,都绰绰有余,何况也就几万兵马。

    而且,能用这些汉军多余的库存,去换的西域珍宝财货,弥补国库经用,伏泉反而觉得是赚了。不过,这些东西自然不能传出去,知道这事情的,除了经手的伏泉亲信官吏外,也就只有皇帝和太后知道。

    至于为何告知二人,得到二人允许,自然是伏泉不想留把柄,若是有人知道此事,告他通敌卖国,那不是惹得一身骚吗?说不得,这也会成为他倒台的主要依据。

    了解韩遂主要实力后,汉军又一路西行,期间又遇到几路韩军,虽一一捕杀,但终是令几人逃脱,使得韩军知道消息,两军最终会面于西域天山下一处空地上。

    碍于韩军立寨安守,而汉军远来,周师劳顿,故而伏德于韩军五十里外立寨,待军士休整后,再与敌对阵。

    韩遂也不知是在西域崛起,性子猖狂了,还是发疯了,主动下战书,约定三日后决战,伏德年轻,受不了激,也未和麾下将士讨论,便应战,众将无法,只能各归营地准备。

    三日后凌晨时分,天尚未亮,只能看到黑夜中的一丝白光,在汉军最西侧带兵安营的张辽,已经起了身。

    苦等三日,终于将要迎来大战,张辽心里可是欢欣不已,其实他的睡眠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两个半时辰而已。

    只是,张辽不仅未觉疲倦,反而精力充裕,自觉足以打死一头老虎,乃披甲戴胄,行出大帐。

    此刻张辽的身份,乃是征西将军麾下别部司马,掌一千骑,此番,他是和高顺一起,少数被伏泉调派的并州兵将,就是原来的并州大将吕布,至今还因为前番政治上的黑历史,被伏泉安在幽州继续做着辽东属国都尉,难有寸进。

    虽说护辽东属国都尉,也是两千石大员,但是自大汉在伏泉手下在外驱除四夷,在内平定内乱,就是幽州边地,都难有战事。

    而吕布被安排在幽州,就是他实力再强,可没有战事最终也是无功,而无功的话,自然也是难有寸进。

    在张辽看来,恐怕这就是所谓的明明看似重用你,其实就是让你坐冷板凳到死,至于原因,是个人都知道,还不是当年吕布和丁原,先有助何进之事,后来又在何进亡后,主动带兵围孟津,这种政治前科,现在能让他继续做一方大员都是伏泉仁慈所为,除非是他气消了,放过他,否则终生都难为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了。

    当然,吕布还可以继续做武将,可丁原就差了,当年丁原被伏泉以天子名义一纸诏书,调入京师为九卿少府后,未及半年,就被朝廷以穰灾名义罢免归家。

    此后,这位曾经也在大汉北疆立下不少功绩的并州刺史,就仿佛被朝廷忘了一样,一直未被起复,而朝堂之中,明眼人都知道为何,除了少数党人偶尔会在朝堂举荐他外,再无人敢提他,可以说此生丁原是废了。

    不过,丁原、吕布因为是主谋,为伏泉忌惮,而张辽却很幸运,虽然他当年也参与丁原、吕布之事,但毕竟是忠于王事,丁原、吕布二人当年为其州内上官,又有大将军何进手书,由不得张辽听令。

    因此,伏泉并未因他当年参与而一直记恨,此番出征西域,特别调了他和高顺,这两个并州有数战将,出师西域。

    对比,张辽很感激,特别是伏泉任命他为一部司马,这更让他感恩。虽说司马一职,对比他以前的职位是贬职,但别忘了,这是在西征军中,西征军队一共才三万人,张辽掌兵一千,这可不是小数目了。

    毕竟,此番西征,伏泉虽然没有安排关羽、黄忠这些朝廷有名大将参与,但也是从天下将领里,提拔了不少英才来,张辽能从这么多人里面,成为司马,足可见伏泉对其看重,是以,张辽也对伏泉的抬爱,大生士为知己者死之心。

    至于对于伏泉将昔日对他有提拔的丁原、吕布二人,如此对待,张辽却不记恨,终究于他而言,忠于王事而己任。

    若是当年伏泉早入雒阳,在张辽想来,那时一旦小皇帝刘崇取得大义,恐怕在孟津港外,他张文远是第一个率兵诛杀国贼丁原、吕布的,即使二人对他提拔有加。

    终究,为将者,只有忠,非为个人而忠,而是为大汉而忠。

    。

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战() 
一阵西域的寒风,卷起风沙无数,将刚出帐的张辽熏得鼻腔难受,好在这些日子,他早已习惯了西域环境。

    记得开始进入西域的时候,张辽可没少被风沙卷鼻子,虽说这西域战功是人人都想拿的,但这罪可不是人能受的。

    “司马……”帐外侍立护卫的部曲亲卫,一见张辽出来,纷纷行礼,这些人,皆是随张辽从并州带来的乡党亲信,多为张家亲族,约有二十余人。

    当然,莫看张辽出征能有这么多亲族护卫,就以为张氏是当地的豪强,其实不然,自前汉武帝时,张家先祖就已经没落,不过当时的张家先祖,不姓张,而姓聂,名壹。

    聂壹乃是前汉雁门马邑一带的豪商,是前汉著名的“马邑之谋”的发动者,由于他当时经常在边境做生意,使得匈奴人对其非常熟悉和信任,并且也正因此,匈奴单于才会出兵马邑。

    可惜,前汉准备已久的伏击,被一个小小的尉史揭穿,最终无疾而终,而作为“马邑之谋”的发动者,聂壹自知得罪匈奴一族,在汉室又失去功劳,甚至还闯下了滔天大祸,令得汉室耗费无数钱粮而毫无收获,为了避祸,聂氏族人取“伸展”之意改姓为张,并纷纷外迁。

    待一切风平浪静之后,又才有部分人回到故土,其中就包括张辽的先祖,为避免被人追究寻仇,张氏族人再也没将姓改回去。

    这就是张家祖先的往事,也正是因此,家族没落,背负着不少家恨,有着才华,并且希望重振家族的张辽,才会早早甘愿为郡吏,并且从军,为的就是出人头地,再振家声。

    此番,能被抽调来,远征西域,可谓是让张辽高兴之极,今日起得这番早,原因自然是对于即将到来的汉军和韩遂军的决战,期望不已,毕竟,只有战功,才是他升官并且振兴家族的基础。

    见众人行礼,张辽轻轻“嗯”了一声,而后转身,举目望去,昏暗的视野内,似见炊烟升腾,若隐若现,正是已经快到饭时了。

    自伏泉掌权以来,因军功起家,对于汉军以往种种克扣兵卒,贪污军费之事,可谓是严加禁止,并且时时派人监督。

    汉军明文规定,大战之前,只要条件允许,士卒伙食中必须要有肉食,此时虽然出塞,但大军从凉州所带牛羊还是很多,完全够兵卒连续几番大战饱食的。

    自大汉连续扫平鲜卑、北匈奴、屠各、乌桓、羌人等异族后,所缴获牛马羊本就多,再加上伏泉掌权后,靠着这些牲畜的基础,用了种种措施,除了在边地屯田外,同样鼓励边地官署百姓重视畜牧。

    如今,数年之功已成,三边之地,牛马成群,甚至已经可以把多余的劣牛劣马,输入中原耕种,可谓是一片兴盛之像。

    而自马腾执掌敦煌郡以来,出身凉州,熟知出塞远征后勤准备的他,除了预备出塞大军的近十万匹战马外,同时也找上了凉州刺史臧旻,告知想法,取得其应许,集结了凉州之力,准备了二十余万牛羊,以备大军食用,否则,仅凭敦煌郡的实力,马腾虽然举如今敦煌的全郡之力,也能凑出这些牛羊来,但必定会就此令敦煌郡实力大损。

    此番,汉军出塞,虽说在大战略上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可是自己本身,也得带粮食才行,否则还未与敌人交战,自己就饿死了,那不是亏了?因此,只能学习过去胡人远征的套路,直接带着牛羊出兵,这样保证兵卒的基本伙食。

    橱役们从深夜便开始杀牛宰羊,盛入大锅,温火烂炖数个时辰,肉香味道可谓是浓郁到极点,纵然张辽所处距离那里甚远,亦是顺着微风飘入张辽鼻孔,令人不由食欲大开,垂涎欲滴。

    这时有亲卫道“本待少顷呼唤司马,起身用餐,不想司马却是自行醒了……”

    张辽颔首,并未多说什么,没过多久,鼓声响起,睡梦中的汉军将士,闻鼓急忙翻身爬起,晕头转向的争抢衣靴,吵吵嚷嚷中,穿戴完毕,拿着兵器,争相奔出大帐,牵了自己马儿,找上各自队列。

    张辽负手而立,看得心里连连点头,不说其他,单说兵卒集合速度,这西域诸国所有军旅,就是韩遂那老贼的兵马,也都只有跟在汉军后面吃灰的份。

    当然,这还是骑兵,若是换成步卒,汉军的速度可能更快,只是,此番远征,骠骑将军顾忌后勤等原因,并未派出。

    不过,这倒没有什么,虽然没有步卒,汉军的优势军阵发挥不出,但是张辽相信,有着马镫、马蹄铁这等利器的三万汉骑,必定会让西域诸国胆寒。

    想到自己第一次骑上装备有马镫、马蹄铁的战马时的震惊,张辽依旧忘不了,当他策马挥舞长刀时的样子,这两样利器,完全可以让普通骑士,瞬间变成勇士。

    这也难怪骠骑将军当年为凉州牧时,麾下大将黄忠能创造出汉军骑兵,面对两倍强敌,损伤数十,大败击溃敌军的神话,也真是难为骠骑将军能想出如此精妙的东西了。

    张辽麾下这一部人马,以并州北方诸郡人为主,夹杂着一些中原兵,和他的侍卫来历一样,其中多有边地雁门郡乡人。这些乡党,都是他随军到敦煌后,和其他汉军将领,各自挑选的。

    伏泉提前屯兵敦煌,却并未立即安排屯长以上的长官,便有此意,实在是他从天下各地抽来的兵马太多,这些精兵都有汉军素来的地域性歧视,冒然安排兵将,只会谁也不服谁,那倒不如让他们各地有名将领自己挑选安排,重新整编。

    自古乡党之间,联系最深,伏泉深知此理,便有意任由这些他安排的后世大将选拔。张辽不是无能之人,甚至其他司马、校尉也一样,选兵的时候,都是先以乡党为主,到最后再补充其他兵马。

    对于这场西域征伐,他们每个将领都知道轻重,都想要在沙场上博得一份功勋,自然选兵十分用心。

    汉军士卒井然有序,以什、队为单位,围坐一团,吃着大军远来,所带的不算多的麦饭,嚼着大肉块,喝着肉汤,这种食物,对于这样行军乏味的兵卒而言,端是美味。

    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军中基层长官,主动拿出手中美酒,与麾下兵卒共饮几口。出塞的大军都不是新兵蛋子,多数人习惯杀戮,战前喝口酒,不仅不会扰乱心神,反而会更加醒脑子,提升不少武力值。

    吃得尽兴时,这些老兵便利用战前可能是最后的休闲时光,谈及过往经历,或道出某某糗事,乃至说些荤段子,互相缓解了紧张情绪。时有爆笑声传出,并不断向周围辐射,不一刻,整个营地的汉军,都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气氛下,当然,对于这些经历战事不少的精兵而言,自然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假象而已,等到天明,两军交战时,也不知他们还有没有机会吃口大肉,喝口美酒,互相聊天打屁了。

    张辽并没有急于用饭,而是带着部曲亲卫游走各处,抚慰士卒,每经一地,将士纷纷起身敬礼,眼中皆是带着一抹钦佩之色。

    虽然张辽今年不过二十四岁,却已成名甚久,其少时,便为雁门郡贼曹掾,短短一年间率郡兵平马贼、寇盗、胡匪十数股,成为北疆赫赫有名的少年勇士。

    后来张辽更是因其武力过人,任为并州州吏,随吕布等人,东击黑山,西御屠各,屡斩匪首、胡酋,弱冠出头,就已在何进麾下,于京师雒阳混得风生水起。

    对并州人,特别是并州北方人来说,没有了并州大将吕布的领导,张辽就是他们的英雄,连与他同样战功不低的高顺都比不上,因此这些被张辽选来的并州兵,知其统领,乐效死命。

    张辽强忍饥饿,绕营一周后,不时和麾下兵卒亲切关心,说上几句,等到看着他们吃完饭,这才和部曲亲卫,回去草草吃些肉饭填饱肚子。

    汉军大营西门距离对面韩遂军最近,各处汉军用食完后,列阵完毕,张辽手握长刀,紧紧盯着汉军营寨门,就欲出营。

    在西门扎营的好处,无疑很明显,那就是麾下兵马,会第一个和敌军交战,此刻张辽的内心和鲜血愈加狂热炙热,他要拿下这出征西域的第一功,为并州扬名,令家族振兴。

    其时,天色仍未大亮,那穿破黎明的白光,某些时候,更像是边地皎洁的月光一样。

    只是,军令可不管这种风景,半晌以后,“咚!咚!咚!咚……”的缓慢而沉重的鼓声,一下一下的敲响,转瞬间横扫整座大营。

    已经策马列阵的汉军兵卒,立马将他们原本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