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为了能够迅速成军,练兵的主帅伏泉出乎众人意料的没有选择关羽、黄忠这等老将心腹,而选择了年轻的徐晃,此举当然招人非议,除了原本伏泉的心腹以外,私下里有不少人说他任人唯亲,让一个不满二十的少年郎领兵,这叫那些自诩为久经战阵的郡兵老将们如何能够服气。

    不过,徐晃明显很为伏泉争了口气,他自从随伏泉出仕以来,时常被伏泉劝勉看书,尤其是《左传》,加之其又与关羽乃是同乡,无可避免的对于兵书战法一道涉猎甚多。经过几年磨砺,如今莫看徐晃年龄依旧小,但是在治军方面,关羽、黄忠这些老将,却有些不是他的对手,二人带兵,军队战力很强,但能带兵却不一定能治军。

    两者看似一样,却有很大不同,带兵看的是军队在沙场之上的战斗力,而治军却是无论在平日,还是在战时,胜利或是败退,军队依旧能令行禁止,进退有度,显然在这一点上,历史早已可以证明徐晃比二人要厉害的多。在伏泉看来,只能说这是徐晃的天赋了,有的人天生就是名将之姿,而有的人却只能是猛将而已,纵然偶尔可以施展计谋,并且他们所率部队战力不凡,却依旧和名将相比起来,差的太远了。

    汉军队伍中央,一杆苍劲大旗迎风猎猎招展,上绣威风凛凛地一个“汉”字大旗下,旁边还有一杆小旗,上绣一个“徐”字。

    因前番平蛮乱之功,被朝廷封为奋威司马的徐晃一身戎装站于军前,身后一众将帅如影随形。随着郡兵在徐晃手下初见成型,徐晃也不知不觉间在他们面前立下了一些威势,此刻再无一人敢再对徐晃领兵有所异议。

    无论何时,当你做出成绩,成功打了一些鄙视你的人的脸时,对方总会放以往的不屑转化为敬佩,莫欺少年穷的传说有时候看似中二弱智,其实也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得有个前提,你得有个合适的机会才行,没有机会,一切皆是惘然。

    “见过君侯!”徐晃及伏泉麾下一种将帅行礼道,他们声音洪亮,呐喊声在万余大军前凭白增添出一分庄严气氛,这是汉军上尊下卑的气息。

    在汉代,军中多只称军中将领的官名,而很少称他的文官名,如果其人军中职位已调任,但他有侯爵爵位的话,那就称呼他的爵位名。虽然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地位空前高涨,但在军中却没有后世宋明文尊武卑的传统,将帅除了特殊情况,没有军功,难以封侯,也无法得到军中兵士的认同。

    伏泉几番大战下来,不说战功卓著,但也算此时大汉军中的少年名将,纵然他现在封得是爵位中最低一级的亭侯,但也无碍军中兵士对他的尊重,这不是他外戚的身份,而是他一刀一剑从战场上厮杀得到的爵位,实打实的军功得来的,所以这些将帅对他异常尊重。

    “恩。”伏泉颔首应了一声,扫视了众人之后,最后目光停留在徐晃面前,问道:“军中近况如何?尔等部曲兵马行列可已齐整,甲杖旗帜可已备齐乎?”

    徐晃行礼回道:“回禀君侯,军中人员无缺,各部兵马共计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二人,另甲杖旗帜皆已齐备,宵小之徒若敢言犯,末将必率军灭之,为君侯分忧。”说完,徐晃冷冷看了一眼度康,眼中威慑之意愈显,度康心中又是一冷,他丝毫不怀疑,若是伏泉此刻下令这年轻将军毙杀自己,自己可能一点儿逃命的活路都没有。

    “如此便好,孤率军南征北战数载,麾下兵马若是无衣无食,岂不令人贻笑大方乎?”伏泉有意的开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眼神望着度康,语气里却似乎有着一丝摄人的寒意,度康在他身边顿时感觉如果自己之后不顺从伏泉,这位“戾龙”说不得便要大开杀戒,带兵入山中剿灭他那近两千蛮兵。

    其实刚才的这段问话,乃是伏泉有意为之,他早就和徐晃商量好的,这是他的心腹王谋在伏泉事先提出将度康带去军营后,王谋提议补充的一幕,为的就是震慑这在蛮人叛军中十分有威望的度康。

    不然,像军中兵马是否完整,甲杖旗帜是否齐备的这些问题,早就在徐晃大军从江州县出发时,就会被随军的军需文吏考虑好,由各县补足了,哪里需要今日在阆中县城的军营,当着度康的面说出来呢?

    虽然度康已经“负荆请罪”,前来投降了,但是谁知道以后他会不会继续反叛呢?有些人在利益面前最是反复无常,所以才有今日军营中的震慑一幕,就是让他以后若再有异念,就要好好想想汉军的动员能力,以及汉军的人员军备,是不是他一个小小的板楯蛮能比拟的。

    当然了,此刻伏泉根本不怕汉军军队里的虚实让度康得知,毕竟此时度康就近两千残兵,在汉军绝对实力面前,度康除非是开了挂,不然只有逃命一途,近十倍的兵力差距,在汉军各名将指挥下,他能胜了真是奇迹。

    见伏泉与这年轻将军一唱一和,度康即使再笨,也该想清楚这其中的关节了,他明白这是伏泉给自己的无言威胁,若是再犯,自己必会被汉朝大军群体灭之。

    之后,伏泉转头对度康说道:“今日却是营中校阅之日,汝可愿随孤一观?”

    “明公有请,康敢不从命。”此时的情景哪里能容得度康反对,他连忙应和道,即使知道这是伏泉有意对自己示威,他还是得答应。

    前面的铺垫基本都做完了,看着度康眼中他本人掩饰不住的一丝敬畏,伏泉明白这铺垫已经达到了效果,而现在,却是该完成他今日的目的了。只见伏泉清了清嗓子,环视面前诸位汉军将帅道:“今日校阅,诸君需奋勇演练,胆有懈怠者,孤必严惩之。”

    “请君侯下令,吾等谨遵君侯之命!”对面一众将帅行礼大喊道,一股肃杀之气咄咄袭来。

    接着,伏泉被众人引入军营大帐,汉军便开始进入今日校阅的主题。

    营帐里,伏泉坐于上首,他从面前每一个人的身上扫过之后,确认在场的所有人在得到自己严令之后,个个都精神抖擞、侧耳凝听之后,才开始发号施令。

    “军令!”

    “诺,请将军下令!”伏泉麾下众多将帅纷纷收敛精神、吐气开声,大声肃然回应道。

    “今日营中校阅之事,各部曲皆需建以战阵旗号,旗鼓甲杖悉数齐备,孤以下,各部曲皆有统率,将步卒者入阵披甲胄乘马,将骑者亦乘马披甲,一如常式。不得有误!”

    “诺!”

    “行军之阵,斥候先发,少者在前,长者在后,刀盾披甲为前行,持矛戟者次之,弓箭手为后行。皆按中军号令行事,不得擅自进军,行列之中,乱序者斩!”

    “诺!”

    “行军结阵,旗号森明,短者持戈矛,力者持旌旗,勇者持钲鼓,次序分明,无故奔走呼叫者斩!”

    “诺!”

    “吹角击鼓,歩骑皆行,骑兵左右循阵,骑从徒走,及表乃止。有司举旗,各部曲皆应。旗居卒间,战阵方成,迟延不应旗号者斩!”

    “诺!”

    “接敌之时,中军三鼓。击鼓进军,举旗振铎,士众俱发,歩骑共进!”

    “一通鼓,甲杖整备,人马齐鞍!”

    “二通鼓,骁骑先发,挑战扰敌!”

    “三通鼓,歩骑出阵,依次进击!”

    “有逡巡不进者斩!”

    “诺!”

    “追敌之法,轻骑衔敌在前,步卒结什伍掩后,若闻中军鸣金之声,步卒止如初始,骑兵交相掩退。撤退之法,少者先行,长着拒后,骑兵拟击缓退,有司息鼓偃旗,冒进妄退者斩!”

    “诺!”

    “俘虏财货,大者公之,小者私之,斩首取其左耳以记功,令出乃行!”

    “诺!”

    上首的伏泉威严正坐,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台词,与帐下将帅在度康面前演戏。他每喝令一声,下首的众多将帅都要大声应诺,度康被伏泉特地安排在身边,跟随左右。

    此刻度康的耳边被轰雷般的应和声接连震动了七次,整个军中都是声如雷动,等到声音平息下来之时,他的耳朵里,似乎还残留有一点嗡嗡的鸣响声,平生之中,这是他第一次在军中见识到这般场景。

    他们板楯蛮人除了被汉军招募过,在汉军呆过的族人见识过汉军的阵势外,其他人都不了解汉军的军势如何。在他们看来,汉军应该和他们蛮兵差不多,有了先前叛乱时击败巴郡郡兵的经历,他们更对汉军有了轻视。

    即使伏泉之后两番击败蛮兵,但在他们眼里,这都是伏泉的指挥导致,汉军的战斗力依旧不行。可是此刻,度康还未见识到汉军的校阅过程,就已经被这校阅的前奏给震懵了,难道他以前的想法都是错的?没有伏泉指挥的汉军,依旧是天兵吗?

    耳边的震动远远比不上内心的震撼,帐内发布军令依旧,度康转头轻轻的看了看正襟危坐的伏泉,见他视帐中声响如寻常,一点也没有受到干扰,反而依旧在不断的下着命令,他的每一声命令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得到身边将帅的大声轰然应诺。

    这些将帅不得伏泉命令,丝毫不动,一旦得了命令,他们眼中必会发出一丝血红的炙热。度康对那很熟悉,他知道那是对军令,对战争的渴望,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将帅一定精锐异常。不由得,度康对伏泉产生一丝佩服,巴郡的郡兵在他手里产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真的出乎他的意料。

    “擂鼓、吹号,众军按各部计划,校阅演练!”

    “末将领命!”

    随着伏泉最后一声命令,这军营里早就准备好给度康看得校阅,正式开始了。

第二百四十章 蛮人不复反矣() 
军营的校场里,万余汉军在各校尉司马的命令下,排着整齐的军队方阵,以部曲为列演武。随着伏泉与度康在观武台上就位,诸位回归自家部曲的将帅也开始听从中军的号令旗帜行军,先是整顿阵型,齐步缓进,紧接着是举旗应旗,士卒大躁,准备接战。后面就是骁骑出阵,各部曲依次进击,凿穿敌人的阵型,两侧的骑兵迂回包抄,将贼人伏击歼灭。

    一时间,士卒的呼声如雷,歩骑令下俱发,扬起的飞尘随着喊声涌动,卷起如迷雾般的烟尘。身批铁甲的步卒手持长矛在前行的刀盾手的掩护下,冒着箭矢冲锋上前和贼人接战。关羽、黄忠等将此时并未如以往作战一样身先士卒,而是站于后军,观看本部部曲军势。他们不断催促自家兵马,向着前方贼人进攻,转瞬间,两军便已短兵相接,前面的贼人在汉军的汹涌攻势下如秋风扫落叶般倒下。

    蜀地郡兵与边地郡兵类似,也十分酷爱长矛,当然了,对于刀盾,他们也十分喜爱。毕竟巴蜀山地,有些地方碍于地理原因不利于长兵器,只有刀盾这类短兵器,才可以发挥余地。

    只见汉军兵卒有着后方精锐弓兵的羽箭支援,又在将帅的激励下“悍不畏死”冲向贼人,他们所使刀盾长矛熟稔精湛,刀盾突进猛冲,长矛如林而进,两个兵种不断交替突刺冲锋,将贼人中间的精锐兵马死死缠住,利用长矛的优势让他们死伤惨重。

    外围两翼严颜所率的近千骑兵,很快就迂回发现了被缠住的贼军的漏洞,交叉冲击,歼灭敌人的薄弱兵马,进一步地包抄敌人。虽然这一切,都是早已准备好的模拟指挥作战,校阅兵马而已,就是那些倒地的敌人也只是一些草人、木靶子而已,但在汉军兵卒的演练下,依旧显得那么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战场上的险峻。

    度康眼神震惊的看着汉军那令行如一的军阵,那不动如山、侵略如火的军势让他竟然出现了一丝胆寒,这和他印象中的汉军哪里是一样?即使是前番伏泉带兵平蛮乱时,他所率领的兵马也没有这种气势,度康相信,若是当时伏泉带的是这种兵马,自己手下的板楯蛮兵,可能根本经受不住伏泉部队的几番攻击。

    看着身边这蛮人极度震惊的表情,伏泉心里不由产生一丝冷笑,自己倾心招募的群兵,岂是这些蛮人所见的以前巴郡的那些羸弱郡兵所比,而这好戏也才刚刚上演。

    演练之后,校阅并未结束,既然是校阅,刚刚已经校验过兵卒的战斗力了,接下来就是要阅兵了,万余汉军再次列阵以后,在各部将帅的引领下,向着校台前来。

    伏泉与度康两人站于校台上,表情不一的观看着校台下的军阵,两人身后是几名看似漫不经心护卫,其实是在时刻保证伏泉安全的汉军兵卒,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这度康是不是真的接受招安,他会不会突然暴起发难,挟持伏泉呢?

    为了安全,伏泉当然不会真的就将自己和度康同出一处,擒贼先擒王的道理谁都懂。即使自己不怕度康要挟自己,但若真的被挟持,无疑会让知道内情的人贻笑大方,嘲笑自己竟然会如此不智,所以伏泉准备了这一个安全措施,他可不信度康能在几人面前,手无寸兵就将自己挟持。

    校场里,汉军数万人如同一部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上的零件,有条不紊的行进着,走到校台前,便整齐的挥动手中的兵器,在威严的大校场里,形成一股激昂的气势,旁人若是熟悉,便知道这是一种蔑视一切的气势,任凭对手如何反抗,依旧能将他们打败的一往无前的气势。

    前方,业已回营统兵的黄忠,带着麾下的一部千人刀盾兵,整齐走来,铁甲与脚步声似乎融合成一阵沉闷的丧钟声,敲击着任何胆敢侵犯汉军威势的宵小之徒。

    黄忠率部走近校台,只见他举起手中长刀,大喝道:“汉军威武!”

    “汉军威武!”

    “汉军威武!”

    “汉军威武!”

    一连三声,黄忠麾下的一千刀盾兵在黄忠喊完之后,纷纷也都举起手中长刀,大声喝着,声音震若洪钟,直有响入云霄之势,似乎世间再无军队可与汉军相抗。

    这一幕深深的震撼着伏泉身边的度康,板楯蛮人一直散漫自由,即使他们反叛成军,也一直都是如此,他何曾见过这种军势?即使他们板楯蛮当初打败的巴郡郡兵,也没有这种威势,不然真有这种气势,也不会被他们轻而易举的击败了。此时度康的心里极度震惊,他目光呆滞,盯住依旧行军的汉军一动不动,似乎要确定自己看得是不是真的一样。

    只是,显然汉军不打算仅仅只是震慑度康这一下,在麾下兵卒喊完三声“汉军威武”后,黄忠又举刀喊道:“犯吾强汉者,当何如?”

    “虽远必诛!”

    那一千刀盾兵在黄忠汉过之后,接过黄忠的喊声齐声大呼道,兵卒的声音又一次响彻云霄,比之前番他们的几次痛呼更加洪亮,度康一时不慎,感觉耳朵里又和在营帐一般,被震炸了一般,这就是他们祖先一直追随的汉军吗?竟然如此强大,如此有威势,他们板楯蛮如何能与强悍的汉军相斗?

    “此军如何,可比蛮军乎?”伏泉转头望着身边的度康道,他看到度康似乎有一些恍惚失神,故意在这个时候,问了这番话。最好的言语震慑,就是要在对方心神不舍间,直击他心中最不愿谈及的事情,而现在,度康最不想谈及的便是汉军和板楯蛮军队谁更强。

    “汉军衣甲精良,军阵章法有度,却不及吾军悍勇,康以为不及也。”度康咬了咬牙,死不承认的回道,他怎能不知伏泉的用意,汉军这是集体在给他下马威。虽然在他心里,也不认为他们板楯蛮在军阵之间,凭着个人悍勇以及自制的弓弩军阵,能够战胜汉军,但是此时他不能就此服软,不然凭白堕了自己地位,所以他死硬回道。

    看着面前的度康强硬反驳,伏泉听后并未发怒,只是冷冷笑道:“悍勇之兵虽是精兵良选,然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岂为强军?强军者,非徒占兵甲之利,而为明约束,熟申令,如此进退有序,令行禁止,方为强军。”

    “这……”度康被伏泉这一句话说得无法回复,因为他们板楯蛮受限于都是族兵,兵卒一直自有散漫的缘故,的确很难和经过严格训练的汉军比战阵,如果不能凭借自己的战术和兵卒悍勇战胜汉军,那么胜负是很难预料的。

    其实伏泉这话里的意思是一只强军应该有严明的纪律约束,军令达到令行禁止,这才能是强军。强军,永远是能做到不动如山、侵略如火的军势,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严明军纪,严守军令,不然,光凭着个人悍勇,依仗着兵甲锐利,永远不会是强军,只能是一支只会欺负比自己弱的敌人的军队而已。

    在伏泉的心里,一只军队只有经过不断的操练,达到纪律严明,令行禁止,这种军队才是强军无疑,一代兵家孙武何以练出后来差点灭楚的吴国强军,不就是靠的军队战斗时的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吗?

    当年年轻的孙武入吴国为吴王阖闾训练女兵时,为了约束吴国宫中妇女,竟然将阖闾的爱妃杀死以震慑宫女,最后阖闾却没有制裁他,原因就是孙武靠这一手将原本散漫无纪律的吴国宫女,彻底变成了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女人军。之后孙武更是得到阖闾的信任,阖闾知道孙武能用兵,便用他为将,这才有之后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吴军精锐。

    而吴军变得如此骁勇,在伏泉看来孙武只是将原本散漫的悍勇不畏死的吴人,靠着军法练成了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军队而已,所以才会有吴军的强盛。如今换做现在板楯蛮的情形,与吴军如何相似,即使他们依靠自己独特的巴渝舞,作战之时有着自己的阵型,但终归他们不是汉军这种经过严格战阵训练的军队,而伏泉之所以一改巴郡郡兵对比板楯蛮的攻守劣势,也是因为他在平定蛮乱前狠狠的操练郡兵而已。

    校场之上,擂鼓作响,号角激昂,汉军兵卒高喊着嘹亮的喊声,一声又一声的在度康面前回荡。一个又一个阵列经过校台上的伏泉与度康二人时,都重复着刚刚黄忠的动作,一句又一句的“汉军威武”和“犯吾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断的在度康面前重复,度康的脸色似乎涨成猪肝色一样,从未便好。

    终于,随着严颜带着最后那近千骑走过校台以后,这让度康有些心乱如麻的阅兵也终于结束了。今日,他终于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