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明1644-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6章 吴三桂求援清兵() 
山海关乃太祖洪武皇帝时所建,城墙高五丈,厚两丈,北边是连绵燕山,南边紧靠渤海,地势无比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号称大明天下第一雄关。

    “报,大帅,日前,李自成已亲率二十万大军,携带七门红衣大炮,六十门大将军炮,要来攻打山海关,此刻李自成大军离山海关还有一百八十里。”一名斥候兵跑进山海关将帅大堂对着吴三桂和一群早就聚集在这里的众参将们禀报道。

    “一日时间李自成只走了不到三十里?”吴三桂微微有些疑惑道

    李自成会来攻打他,这他早有预料,但却想不到李自成行军速度如此慢。很快吴三桂又想明白了,北京城离山海关大约有二百余离,应是红衣大炮和大将军炮重量太重,严重拖延了李自成大军往山海关的行进速度,李自成似乎并没有撇下这些笨重的大炮自己先行军的意思。

    “哼,区区乌合之众,李自成杀我父,夺我妻,此番前来,我吴三桂正好与之决战要了他的狗命!”吴三桂想通了之后,冷冷一笑,面上丝毫不把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放在眼里,反而打算等李自成大军到了之后,排开阵势跟李自成决一死战。

    “大帅不可,李自成虽然不足为惧,但其手下大军毕竟有二十万之众,末将认为我们还是不宜跟李自成硬拼为好。”一个参将这个时候反对道。

    “是啊大帅,末将也认为不宜跟李自成硬拼,我们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就是清兵也不敢轻易叩关,李自成虽有二十万大军,但也不能奈何我等。”另一名参将说道。

    “不错,大帅,我们山海关城墙上有足足十门红衣大炮和三十门大将军炮,射程比李自成的占有优势,定然能让李自成在关外碰得个头破血流。”所有人都赞成死守山海关。

    这里的所有将领都极为清楚,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吴三桂根本不可能跟李自成有任何和解的可能,必须不死不休,也对李自成的为人感到不耻,没有人在有投降李自成的心思。

    吴三桂听完这些将领的议论后,沉默了好一会,心里极为不甘,他要的是杀死李自成,报杀父夺妻之仇,而不是龟缩在山海关内当缩头乌龟,若是真的这样做了,那天下人会怎么看他吴三桂,杀父夺妻之仇人在眼前却只敢躲避,乃懦夫之举,还有何颜面再立于天地之间。

    吴三桂虽然这样想,但关宁军必须上下同心。

    吴三桂顿了顿,缓缓说道:“诸位可曾想过,如今京城和整个河北都已被李自成占据,关外又是清虏的地盘,我关宁军虽有天下第一雄关驻守,但内外皆无援兵,粮草炮弹都得不到补充,被困在城内岂不是成了瓮中之鳖,况且,我关宁军乃是骑军,野外交战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关宁军号称大明第一精锐,若是只会躲在城内任人宰割,岂不是会成为天下的笑话,诸位以为如何?”

    “这”所有将领无言,一个个相视有些茫然。

    想想他们本是大明军队,可如今大明日薄西山,连京城都被李自成给占了去,他们关宁军被两面敌军夹在中间,内外皆无援兵,犹如无根之木,心里空落,不得不茫然。

    吴三桂扫视所有将领,忽然说出了一个将关宁军所有将领震撼到提议,说道:“诸位,本帅很想知道,若是本帅写信向清虏摄政王多尔衮求援,诸位以为如何?”

    向清兵求援?所有将领都被吴三桂这个提议震住了,一个个睁大着眼睛,面面相视,他们关宁军跟清虏相斗了近二十年,双方仇深似海,吴三桂竟然提出向清虏求援,这岂不是代表着关宁军从此向清虏低头了,众人心里一时之间有些难以接受。

    “清虏摄政王会答应我们的求援吗?”良久,才有一个参将回过神来后说道。

    “本帅想,只要多尔衮不是蠢货,应该会答应我们的求援。”吴三桂极为自信的说道。跟多尔衮也不只一次有过交手了,吴三桂对于多尔衮此人的野心还是有些了解的。

    这可是一个无比重大的决定,所有将领相互对视,所有人都不敢先开口,只是,任何事情总要有所决断的,所有将领沉默了一会后,一同对吴三桂拱手道:“末将等都听大帅的。”

    吴三桂露出笑容,霍然站了起来说道:

    “好,既然如此,本帅决定即刻写信向清虏摄政王多尔衮求援,并且在山海关外摆开阵势同李自成狗贼决战,不杀死此狗贼,我吴三桂誓不为人!”

    “末将等谨遵大帅决断!”所有将领异口同声的道,没有一个反对,毕竟在他们眼里,大明朝的京城都被人占了去,崇祯皇帝也死了,大明朝算是灭亡了,他们都不想死,找清兵依靠就找清兵依靠吧。

    到了此时此刻,山海关的所有将领也知道,要想活命,击败李自成的二十万大顺军精锐,与清兵联合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了,至于联合之后会发生什么,没有人在这个时候预想,都是打着听天由命的心思。

    “大帅,末将有一个提议!”这时候,突然有一名参将又站了出来说道。

    “说。”吴三桂看向这名参将。

    “大帅,末将认为我们在与李自成决战之前,可以先设法消耗一部分他的力量。我们关宁之地多年以来因为地处边陲,常年与清虏交战,百姓们早已养成尚武的风气,关宁虽不大,却有数十万百姓,要临时征招数万壮丁并不成问题,这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我们可以将这些人一路安排在通往山海关的各个城寨,让李自成一个个的攻打,消耗李自成的大军,待李自成大军一一攻克这些城寨之时,必然有所疲惫与损耗,届时我们在与之决战,定能多有不少的胜算!”这名参将说出了心中的设想道。

    “有道理,就按照你说的这样办,若是将来能击败李自成,本帅记你一功。”吴三桂点了点头赞同道。

    “谢大帅!”

    定好了方略,吴三桂开始起草写给清兵摄政王多尔衮的求援信,并要求所有将领全部在上面签名,这样一来,大家就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脱不了干系。

    “哈哈哈哈”盛京城,清国摄政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等众关宁军的求援信,大笑不已。

    “敢问摄政王为何事高兴?”范文程对着多尔衮问道。

    “知道本王手上的这是什么?”多尔衮兴奋的扬着手中的信件,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后才高兴的道:“这是山海关吴三桂的求援信。”

    关宁军吴三桂向大清的求援信?大清所有文臣武将面面相觑,均无比纳闷。

    多尔衮不等有人询问,便笑容满面的自顾说明道:“数日前,李自成杀死吴三桂的父亲,霸占吴三桂的红颜知己,将吴三桂逼反,并亲率二十万大军已经开始北上讨伐吴三桂,吴三桂内外皆无援兵,是以向我大清求援。”

    “哈哈哈哈!王爷,此乃大清入住中原的大好时机啊,这是天佑我大清啊!”范文程一脸激动,甚至比多尔衮也不遑多让。

    要说什么叫汉奸,范文程此人便是最好的例证。不想着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出一分力,反而投靠异族,时时刻刻想着怎么帮异族人奴役自己的种族,好证明自己的才华,实现什么所谓的报复,整个大清,要说最想清兵入主中原的人不是大清的其他王爷,也不是多尔衮,而是大汉奸范文程。

    “不错!天佑我大清!大明朝日薄西山,连京城都丢了,只剩区区江南残明,不足为惧,李自成又如此愚蠢,竟然在这个时候逼反吴三桂,蠢到不能再蠢了,天下必然是我大清!”多尔衮说着,神情里尽是贪婪。

    大殿内,其他满清王爷贵族们也一个个全都激动与兴奋,想来他们也知道大清若能入主中原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话说,大清朝经过数十年的掳掠与励精图治,这些满清王爷们早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像强盗一般掳掠一点人口和财物了,这些年的屡战屡胜,他们的野心和胃口无比广大,做梦都想入主那片富饶的花花世界,奴役天下所有汉人。

    “十五哥,关宁军多年来乃我大清死敌,多年的交战,我们双方各有死伤,仇恨不如今关宁军竟向我大清求援,也不知道能不能信。”多尔衮同母胞弟大清多罗郡王多铎提出疑问道。

    “不管可不可信,如此好的良机,大清都要一试!”多尔衮说道:“大明只剩江南残明,吴三桂夹在山海关内外无缘,仅靠小小山海关一地,根本不可能抵挡李自成,向我大清求援是他唯一的选择,入关之事必然进行!”

    “传本王旨意!召集全国所有大军,出征山海关!”

    时间紧迫,当日多尔衮便果断回复吴三桂,同意派兵一同击败李自成,随即下令调集全**队,蒙古八旗,满八旗,以及汉八旗几乎全部出动,一共十五万大军出征,由多尔衮亲自率领,多铎,阿济格为左膀右臂,彻夜奔向山海关,一场改变天下格局的大战就要爆发

第57章 阎应元的机遇() 
南京城,山东大战的详情以及李自成亲率二十万大军征讨山海关吴三桂的奏报几乎先后送达南京城,百官很快知晓,在高宏图和马士英的带领下进宫找朱慈烺。

    “诸位爱卿怎么看山东战事和即将到来的山海关战事?”朱慈烺淡然的问道。其实心里早已对山海关大战的前后结局一清二楚。

    “皇上,吴三桂乃我大明山海关总兵,臣觉得理应救援。”高宏图说道,他身后的一帮东林党官员立刻附和。

    这些人对近在山东的济南之战不怎么感兴趣,反倒是操心山海关的吴三桂,岂不知这个时候吴三桂想必已经投入满清的怀抱了,即将引领清兵入关。

    朱慈烺虽然对山海关的事早有预料,知道吴三桂会投入满清的怀抱,但到底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传到江南,吴三桂在江南百姓眼里还是大明的总兵,朱慈烺该有的表态还是要有的。

    “这样吧,朕立刻下旨徐州总兵率领徐州军入山东解了济南之围后,连同史可法率领的山东军联军北上,以史可法为主帅,进军河北,以策应山海关之战,当然,若是大军能趁此机会一举夺回北京城自然最好的了。”朱慈烺说道。

    “皇上圣明!”群臣没有一个反对,倒是高宏图等一些人心里微微一动,听到朱慈烺有要夺回北京城的心思,这让他心里有些不愿意,这些年,大明连年跟清兵打仗,屡战屡败,这些朝臣都被打怕了,最害怕的就是面对清兵,如今他们在南京城一个个正享受着呢,谁愿意再回到北京城日日夜夜担惊受怕。

    随着朱慈烺命令徐州总兵率军北上的圣旨发去徐州,高宏图私心作怪之下也暗地里给徐州总兵写了一封信,让他解了济南之围后,千万不要进入河北,更不要去攻击北京城。

    徐州总兵原先也是东林党出身,曾受过高宏图恩惠,算得上是高宏图一党的人。

    朱慈烺发完圣旨之后,懒得理会这些群臣们是不是有什么小心思,训练新军才是他的第一要务,不过在这之前,保持江南稳定也是必须的,而要想保持江南稳定,山东则不容有失,必须趁清兵没有入关之前,好好布局一番。

    回到御书房,朱慈烺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江阴典史阎应元!

    历史上此人本是一品阶都没有的典史小官,却在清兵攻打江南之际得以领导江阴六万临时组建的义军,守卫江阴一座孤城,面对二十几万清兵,以及两百门各式大炮,如此强大的力量,愣是坚守了八十一天,使清兵连折了三王十八将,死了七万多人才得以攻破江阴,号称史上最牛钉子户。

    朱慈烺总觉得这样的战绩有些不太真实,江阴不过是小小一座县城,城墙不高,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面对清兵的两百余门大炮,就算轰也能轰成渣了,怎么阎应元就能坚守了八十一天,还杀伤了那么多清兵,太不可思议了。

    朱慈烺决定给阎应元一个机会,即是机会也是检验他的真实能力。若是阎应元真有才能,并且在这次机会当中展露锋芒,他必然会重用阎应元。

    朱慈烺随即发出一道圣旨,升任阎应元为山东泰安县县尉,主掌泰安县所有军务,还特地在后面加了一句话,若遇到一切紧急军务,均可自行酌情处理,任何人不得干涉。

    朱慈烺之所以不让阎应元直接进入济南城,而是放在泰安,就是考虑着给予他足够的自由,让他尽可能的可以展现自己的才能。

    朱慈烺发下的这道圣旨,传到内阁,高宏图马士英等六位阁臣一个个看着这道圣旨满脑子疑惑。

    “阁老大人,皇上发下这样一道圣旨是为何意啊?上面说江阴典史阎应元曾带人击退海上来犯海盗,忠勇可嘉,有功于大明,所以升任山东泰安县县尉。这都是三年前以前的事了,皇上为何会知道,而且还为了这样一件小事亲自下旨封他为泰安县县尉,太奇怪了,这圣旨我们发不发啊?”礼部尚书钱谦益问道。

    在大明朝内阁是有权利驳回皇帝发的圣旨的,每一道圣旨都要经过内阁商议赞同才会发出去,要不然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这也是朝臣们限制皇帝乱来的一道保障。

    “发吧,小小一个县尉之职罢了,上面还有县令,县丞压着,翻不了天,等过两日我们还要奏请皇上开始立后选妃,不宜在这个时候驳了皇上的面子。”高宏图说道,小小一个县尉,这样的事情还入不得他们的眼睛。

    高宏图这个东林党首脑都不反对,马士英等人还想着紧抱朱慈烺的大腿对抗东林党呢,自然也不会反对,随即六位阁臣全部赞同,圣旨发往江阴。

    六个老家伙虽然老谋深算,但全都下意识的忽略了朱慈烺圣旨最后的一句话,若是出现任何紧急军务,阎应元都可以自行酌情处理,而且任何人不得干涉,这就给了阎应元一旦有战,他所有的决策整个泰安都没有人可以干涉,哪怕是县令也不行。

    朱慈烺知道,不久之后,李自成败走山海关,整个河北都会被清兵占据,到时候清兵进入山东肯定不可避免,整个山东都会陷入战乱,泰安虽然现在只有不到两千人马,但只要阎应元真有才能,多的是表现的机会。

    江阴县,十几名皇宫御林军侍卫护送着一个宣旨的太监来到此地。

    御林军侍卫来到县衙,听闻阎应元此刻不在县城,而是出城巡视去了,便立刻让县令派人去将阎应元找回来。

    “典史,典史大人!”阎应元正在城外巡视,处理一桩命案,忽然见一名衙役前来找他。

    “小兄弟,你这么急着来找我,是县衙里发生了什么事吗?”阎应元问道。

    “的确发生了大事,不过不是关于县衙的,而是关于典史大人您的,朝廷派了公公前来,有圣旨给您,让您快回去接旨呢。”这名衙役微微喘着气道。

    阎应元皱眉,朝廷有圣旨给他?似乎不太可能吧,他一个小小的典史,又没干过什么,朝廷怎么会注意到他的。

    “大哥,朝廷怎么会有圣旨给你,不会是有人耍你吧。”阎应元身旁跟着一个青年人同样心有疑惑,皱眉道。

    阎应元摇了摇头说道:“假冒圣旨是要诛灭九族的,这里离南京城这么近,不会有人敢这么做,应该是真的。”

    “是不是真的我们回去看看就知道了。”青年人说道。

    阎应元点了点头,和青年人一起回到江阴县衙,果然发现十几名皇宫侍卫和一位公公正在县衙里等他,那位公公正坐在县令准备的椅子喝着茶。

    “公公,阎典史回来。”一见阎应元回来,县令便引见到公公面前。

    “阎应元见过公公。”阎应元微微拱了拱手,对于皇宫来的公公,阎应元心里还是有些敬畏的,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谁知道这次来是想干什么的。

    这名公公撇阎应元一眼,神情里尽是高傲,又缓慢的喝了一口茶后,才站了起来慢悠悠的从袖口拿出一道黄橙橙的圣旨。

    “江阴典史阎应元接旨!”

    “阎应元接旨!”阎应元跪在地上听候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江阴典史阎应元忠勇可嘉,现调任山东泰安县县尉,总领泰安县全境所有军务,出现任何紧急情况,均可自行酌情处理,任何人不得干涉,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阎应元叩拜之后,从公公手里接过了这道圣旨。

    阎应元心里有些茫然,不知道他一个小小的典史为什么会引起皇上的注意,本来就算要调任他为泰安县县尉,只需要吏部的一道公文就行了,可皇上竟然亲自给他下了圣旨。

    “得了皇上的亲自恩典,阎县尉是不是都高兴傻了,先别急着高兴啊,除了这道圣旨,皇上还有口谕呢。”公公笑眯眯的说道。

    “公公请说。”阎应元放低姿态道。

    “皇上口谕,阎应元上任泰安县县尉,可自行携带助手,要带多少人均可自行斟酌行事。”

    “微臣遵旨!”阎应元更加摸不着头脑了,连这样的小事皇上都亲自给他下了口谕,也太令人疑惑了,他一个小小的典史,怎么就得了这样的殊荣。

    果然是天恩难测啊!最后,阎应元只能这样叹息的想到。毕竟,任他再聪明,也不可能想得到其中的缘由。

    “公公前来传旨辛苦了,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还请公公收下。”跟随阎应元回来的那名青年人突然从自己的腰间摘下一个荷包袋塞给公公说道。

    阎应元微微皱了皱眉,但什么也没说。他自然知道青年人塞的荷包袋里装的是银子,心里虽然不耻这样的事情,但也知道是兄弟的一番好意,不能驳了兄弟的面子。

    圣旨已下,日次阎应元便收拾了行礼,拿着圣旨带了两名结义兄弟十数名亲信便前往山东泰安赴任去了,这一去将改变他的一生

第58章 相聚() 
崇祯十七年四月三十日,徐州总兵李化熙率领四万徐州军北上进入山东,准备解济南之围。同日,李自成二十万大顺军精锐抵达山海关外围,准备开始攻打山海关外围的两大城寨之一的榆城。

    与北方的紧迫局势不同,整个江南都处于一片宁静当中。

    南京城皇宫,朱慈烺正在批阅奏章。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