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帐里一片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都在那安静地注视着朱斌。
朱斌缓缓地吸了口气:
“今夜饱食,明日三更出发。郑天瑞、黄飙、李天齐各引一军,我自领中军,进兵河北。又命刘风、郭飞、徐军部,不管河北战局,急攻北京,此时李贼自成主力已出,限此三人于二十日前拿下北京,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京师,要么北京,要么他们的三颗大好人头!”
自朱斌组建江南军来,这些将领还是第一次听到他用这么严厉的口气说话,只听朱斌又说道:
“此令,为江南军决死令,有怠慢者,行动缓慢者,皆杀无赦!各军务必于四月三十日前,集结于山海关,与贼做最后决战!”
“末将领命,愿随督帅决死关门!”
“大将出征胆气豪!”看着大步走出去的将士,朱斌默念着崇祯死前说的话,眼眶里有晶莹的东西在那打转,他轻轻地说道:“陛下,我们出征了,我们去为你和大明雪耻了,你在天上好好看着,那些奸臣逆贼给我们什么样的耻辱,我们便会十倍地奉还!”
“督帅,属下为你出诈死之策以蒙蔽天下人,可为何你连吴三桂也瞒了?”黎风在一边问道。
“你说呢?”朱斌平静地反问道。
黎风微微笑了一下:“因为要想振兴大明,天下便只能有一个大帅,要么朱大帅,要么吴大帅。督帅和吴三桂都是不世出的人才,江南军和关宁军都是天下精锐之师,两者各守一方,自然相安无事,可一旦为了恢复大明江山,将来肯定会在一起共同作战,到了那个时候,是听朱大帅的呢,还是听吴大帅的呢……”
“你只说对了一部分。”朱斌沉默了会,说道:“也许吴三桂的内心是忠实于大明的,但现实将逼得他别无选择,要么李自成,要么满清,以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付几十万贼军的,甚至就算加上我们江南军,血战之下也必定会元气大伤,就根本无法抵御满清了,这一点我和吴三桂心里都清楚得很……”
他一边说着,一边和黎风走出了大帐,看着天空上的点点繁星,他说道:“他和满清对峙的时间久了,自然知道清军的强大,所以他会做出借兵这样的举动,但他却不知道,这样的借兵却只能使他从此后堕入深渊,从此之后万劫不复……”
“所以督帅这么做,就是认定了既然事情早晚都会发生,不如借助他的手,来最大限度地消耗贼军和满清的力量,而后,就是我江南军鼎定战局的时候了。”黎风注视着朱斌说道。
“是的。”朱斌面无表情地说道:“我只是学会了一点,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必须要牺牲自己身边的东西,朋友、亲情,甚至是家人……没有人可以阻挡我,从现在开始,决没有任何人再可以阻挡我!”
黎风身子微微哆嗦了下,低着头道:“督帅,你变了,变得让属下陌生,变得让属下有些害怕。你当年曾经说过,早晚有一天要杀了,当时我还以为是戏言,但也许将来会变成真实的事情……”
“我为什么要杀你?”朱斌淡淡地笑了一下:“难道我大明死的人还不多吗?十多年来,中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鞑子猖獗,流寇横行,千百万的汉人就这么死了,如果咱们自己人再杀自己的人的话,这江山,只怕真的要变成鞑子的江山了……”
黎风稍稍定了定神:“督帅,你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没有,自从大军到了山东,泄密事件一下字就没有了,若说是我们消息封锁得严密,但在江南也一样如此操作,可结果却还是不断地发生泄密事件……”
“我已经注意到了。”朱斌微微点了点头:“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间隙并不是江南军中的将领,而是在他们身边的人,甚至,也可能是我身边的人。我已严令黄溪,彻底密查各级将领身边的任何一个家人,包括,我的……”
黎风轻轻吐出了一口气:“此刻我江南主力尽出,江南布防形同虚设,万一有变的话?”
“这些我都已经有了安排。”朱斌抬首向天:“我希望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最好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我朱斌手里的刀一定不会容情!”
第253章 山海关下的激战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段的起点,居诸关隘之首的“天下第一关”,它的关城与长城连接,浑然一体,加之地形险要,构成了一座极其坚固而不可逾越的险关!
山海关的主体建筑关城,呈四方形,周长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环以护城河,宽五丈,深二丈五尺。关城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关门:东门叫“镇东”、西门叫“迎恩”、南门叫“望洋”、北门叫“威远”。
在东西两门外,与关城紧密相连有两座小城,称罗城。它是为加强关门的防御能力而建的。在东门外的,叫东罗城,西门外的,叫西罗城。
东罗城建于万历十二年,其城墙高二丈三尺四寸,周长五百四十二丈四尺,东、南、北三面各设一个门,门外有护城河环绕;再有水门两个、角楼两个、敌楼七个。在与东罗城相交接的城墙上,还有两座楼,用以屯兵设防。西罗城在关城内侧,西门外。迟至崇祯十六年才动工修建,只修了一个西门,明朝就灭亡了,工程随之而停止。
在关城南北两侧两里处,长城的内侧,南水关、北水关附近,各建一座小城,称翼城。南侧的,叫南翼城;北侧的,叫北翼城。城墙高二丈余,周长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各设南北两个门。南北翼城是驻关的防兵屯驻之处,它从南北两个方向拱卫关城。
山海关城,依山临海,与长城连为一体,于城外设城,门外设门,构思奇妙,防御十分严密,自成一完备体系。只要有足够的军队防守,任何强大的敌人很难破关。
自努尔哈赤开始,特别是到皇太极时期,一直在窥视关门,一心想得到它。可是,他们深惧山海关防御无暇可乘,坚固无比,从不敢履险攻打关城,每次进兵总是绕道内蒙古地区,从长城薄弱的龙井关等处入口。他们望关门而兴叹二十余年。
像清军如此强大善战竟不敢兵临关门之前!李自成亲率大顺军前来攻关,不能不冒几分风险。
在吴三桂探知李自成率军攻关的消息后,一方面派人出关向清朝请兵;一方面又派出高选、李友松、谭邃环、刘泰临、刘台山、董镇庵等六人作为他的代表,前去李自成军营诈降。
他的目的是先稳住李自成,延缓其进军,争取时间,既加强关城防御,又便于清军在大顺军抵关前赶来。
高选等六个人,行至三河与大顺军相遇,见到李自成后,诡称吴三桂愿意投降,希望不要进攻。李自成对此真假难辨,虽不敢全信,仍对吴三桂抱有希望。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军事进攻,他还是把这六人带在军中,企图亲去招降吴三桂。因为受到这六人的诈降欺骗,李自成没有急于行军,行速缓慢,给吴三桂腾出了请兵与备战的时间。
李自成率大军行军九天,迟至四月二十一日才到达山海关。黄昏时清军才至山海关外十五里的地方。李自成兵临山海关前,迎接他的不是吴三桂或他的代表,却是在石河西已摆开阵势的辽兵!
他当即识破了三桂诈降的诡计,这时,高选等六人企图逃跑。李自成大怒之下,下令逮捕他们处死,其中一人没抓住,身中三箭逃遁。
正像吴三桂给多尔衮的第二封信中所报告,他已遣精锐兵马出关城,在山海关以西,即石河西岸占据战略要地。吴三桂部下一位姓佟的副将,并由一个姓臧的将官协同,奉命率部列营排阵,自龙王庙至谭家颇罗,又征召当地乡勇三万余人,协助吴军。
吴三桂虑及关城兵少,粮饷不济,就求助当地士绅,组成民间武装,其中有不少士绅、生员参加组织“乡勇”,他们助饷白银近八千余两,战马一百二十余匹,以助吴三桂之关宁军,他们共同督率这支“乡勇”,经过短期训练,投入战场。
李自成到达山海关时,曾派使者最后一次通令吴三桂投降,结果遭到断然拒绝。当发现关宁军已列阵迎战,不再对吴三桂抱有幻想,迅即部署兵力。
其一在石河西,以主力作正面进攻,一派唐通率少部骑兵迅速从九门口出关,绕到关外,至一片石立营,以截住吴三桂东逃之路,与关内一侧大顺军夹击关宁军!
战斗首先在石河西展开。
这是一场拼死的恶战,关宁军与大顺军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以战胜对方。吴三桂之前锋,与大顺军死战,连杀数十余阵。大顺军又发动突袭,冲入佟副将营内。
吴三桂发现后,急率兵解救,将大顺军击退。而其督率的乡勇同关宁军配合作战,向大顺军发起一次次冲锋,生员谭有养、刘以祯等冲入农民军营中被击毙。
战斗从早晨开始,一直激战到中午,关宁军与乡勇有些招架不住,西北防线被突破。有数千名大顺军骑兵飞奔至关城的西罗城北侧,正要登城,守御此处的吴将又以伪降欺骗攻城的农民军将领,暗中传令偏将从北坡鱼贯而下,偷袭敌军,同时,城上守兵轰击,大顺军的攻击接连被打退,遭受到了严重伤亡。
大顺军大战石河西,李自成又以部分兵力攻打北翼城。他集中兵力直取,欲打开一缺口,而占领山海关,因此日夜狠攻。
负责指挥守北翼城的山海关副总兵冷允登拼死防守,屡次击退,又屡次进攻。至次日晨,大顺军蜂拥强攻,竟直扑到城下,有的已登城,情况十分危机,冷允登只得率亲丁拼力堵击。
正在呼吸存亡之间,急请吴三桂拨兵支援,及时赶到,才把已爬上城的大批大顺军击落至城下。当地乡绅马维熙、刘克礼、吕鸣章等十人率乡勇“总理”和“协理”镇城与东、西罗城,奋力搏杀之下,终于保住了东罗城。
关宁军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承受住了身经百战的大顺军的不间断的重击,与之大战一整天,曾几度危机,又几度转危为安。战况已显示出吴军的顽强战斗力,称得上是一支劲旅。
而这是其他各镇明兵所不能比的,也不是大顺军向北京进军中所遇到的那些一触即溃的明兵。关宁军并不是如李自成等人所想像,以为它不堪一击,大顺军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山海关。
当天晚上的时候,吴三桂见大顺军锐气正盛,便把主力撤回关城,双方转为炮击不止,爆炸声在夜空中轰鸣,如天际的雷声,显得沉闷、有力,似乎大地也为之抖动,刚进至距山海关十五里外的清军不由得一阵阵心悸……
多尔衮刚出营,吴三桂的哨骑便来报告大顺军已占领一片石。
他当即命令诸王各率精兵向大顺军发起攻击,图赖率前锋兵与唐通的骑兵数百人相遇,一举将其击败,生擒两人。这次战斗,规模不大,但却表情清军已开始参战。
而更激烈而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是次日的第二次石河大战。
吴三桂料定明日必有一场恶战。他为清军迟迟不进关而十分焦急,一夜之中,连续多次派使者至清营,敦请多尔衮尽速入关。处事谨慎的多尔衮终于彻底相信吴三桂请兵的真实性。至下半夜时候,他下令清军向山海关移动,黎明时,推进到离山海关只有四五里的欢喜岭。
欢喜岭,又叫凄惶岭,位于山海关以东四、五里之地。以往出征或戍人至此,因离家乡而至塞外,心情凄惶,戍人返归故乡,至岭,眼望山海关,以举足到家而欢喜得名。
只见关上烟尘弥漫,听得炮声响声不绝。
吴三桂得知清军已至欢喜岭,还不见清军行动,又急忙派出山海关士绅冯祥聘、吕鸣章、曹时敏、程邱古、佘一元五人代表民意前去敦请。
他们到了威远台,多尔衮立即接见,并以文程陪同,赐坐赐茶,待为上宾一般,范文程向他们说明清军此次出兵的意图,请他们转告山海关军民不需疑虑。
多尔衮则把他们出征前规定的定夺,以及帮助吴三桂报君父之仇的堂皇之言解释一番,这使佘一元等五人置信不疑,倍加感激。说完,又一次赐茶,就告辞回关。
这次会见结束,多尔衮派范文程随同佘一元五人返回山海关,面见吴三桂,晓谕军民,通告清军即刻入关。范文程是清朝的高级决策人物,他的到来,对吴三桂是个很大的鼓舞。
此时吴三桂决定亲自面谒多尔衮。这正是多尔衮所渴求的。他迟缓不进兵的目的是,迫使吴三桂亲自出马,当面把话说清楚。这里面当然包含了诱吴三桂投降的基本意图!
天已经大亮了,哨探不断送来农民军正在迅速集结,准备攻城的消息。吴三桂更是焦急。他感到此时必须亲自走一遭,当面敦请进兵。他点齐十余员将官、精骑数百前去清军大营。
多尔衮得知三桂亲自前来,大为兴奋,击手对周围人说道:“天下在掌中矣!”
一见到吴三桂,多尔衮开门见山地问道:“此来何意?”
吴三桂斩钉截铁地回答:“请大兵共诛李贼!”
“此意果真?”多尔衮似笑非笑地道。
坐在一旁的洪承畴不等吴三桂回话,便抢着说:“三桂报君父之仇。岂得不真!”
接着,吴三桂慷慨而言,情词恳切,声音与泪俱下,力请进兵,以报君父之仇。
多尔衮不禁为之动容,说道:“你们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领兵前来成全这一美事。崇祯时事,在今日不必说,也不忍心说。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你们可以通告大小官员百姓,勿须惊慌。”
多尔衮要的当然不是吴三桂对明朝的忠心,更不是感情愤激的眼泪,他想得到的是吴三桂投降,以及出兵助战应得的报酬。因此,话题很快就集中到具体条件上来,双方展开了一场开门见山的紧急谈判。
吴三桂提出酬谢清朝的条件,归结起来,一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请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三个条件以前两条最为重要。
满清在出兵前,曾详细讨论并确定它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河北数省,以自己的力量有限尚不敢有更大的希图。它不曾料到会有吴三桂请兵之事,如今他亲自前来,愿与清兵合击李自成,这等于借助吴兵消灭清的劲敌,而吴三桂又借助清兵之力雪君父之仇。
两者在对付大顺军这个问题上利益完全一致。多尔衮何乐而不为!
吴三桂提出“裂土”酬谢,把黄河以北土地让给清朝,是完全符合它的既定的目标的。当时,军情紧急未能商细节,就基本原则问题达成了协议。有此意料不到的成果,多尔衮兴奋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而满族的习俗,凡有大事,如政治、军事性质的结盟等,必得举行仪式,拜天,各出警言,以昭信守。
因为清与明素无盟约,多尔衮要求正式盟誓,又提出大顺军与关宁军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于是让吴三桂与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形势紧迫,容不得犹豫,吴三桂慨然应诺他道:
“说的是。我并非懦怯,使我再得万名骑兵,何惧于贼!今为兵少,故向您乞师,盟誓、剃发无恨!”
说完,即行剃发,表示归顺清朝。这是清建国以来,一直到了满清入关前,继李永芳第一个降顺后,吴三桂是最后一个降清的明朝重要将领,也是清入关之际第一个降清的人!
第254章 白衣江南军
就在李自成与吴三桂血战于山海关的时候,河北大地却忽然平地响起一声炸雷,无数面江南军的大旗,忽然在各处高高飘扬,无数身着孝服江南军的士兵,忽然如同洪水一般涌向河北!
与此同时,嚣县之刘风、郭飞部五千精骑,潜伏于河北徐军之十七股三千八百江南精锐,几乎在同一时刻亮出江南军战旗,以不可阻挡之势,风卷残云,迅速歼灭附近之贼军,狂飙突进,向北京方向凶猛进击。
这是江南军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集中起来的十二万余大军,毫无保留的投入到了这次被武英王亲自制定,亲自指挥,命名为“决死”的军事行动之中。
初,随军之江南司院少卿张溥,侍读顾炎武等,以为“决死”二字不祥,提议另取它名,武英王告之诸人:“先帝驾崩,我等俱为已死之人,今苟且偷生于世上,若不能先明死志,为先帝报仇雪恨,还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诸儒生皆称武英王贤德,张溥亲自执笔撰文“春秋大义武英王”,洋洋洒洒数万字,一日间一挥而就,于江南军进军当日,命门下弟子遍传于各地。
全文从武英王朱由斌如何得先帝赏识,出任浙江巡抚,如何屡立战功,挽狂澜于既倒,又如何最终因功升任忠勇武英王、江南总督等事详细说明。
最后还着重以万字的笔墨,便如亲临其地一般,详详细细地描绘了京城城破那日,忠勇武英王明知必死而慷慨赴死,与先帝“两个人”面对五十万贼军,谈笑于生死之间。先帝于龙驭归天之前,又如何国家大事相托……
几日间,武英王以死明志,江南军白衣孝服出征之壮烈举动天下尽知。
朱斌,百官楷模,诸王之首,大明子民闻武英王死讯,无不黯然神伤,此刻听闻武英王仍在,江南精锐仍在,那颗渐渐冷却的心,却一下最强烈地跳动了起来,凡江南军所到之处,河北军民无不踊跃相助。江南军进军的速度,甚至大大出乎了诸将领原先的设想。
尤其张溥这篇妙笔生花的“春秋大义武英王”,更是把朱斌几乎推向了一个神的位置,贼子奈何他不得,金虏奈何他不得,甚至就连五十大军奈何他不得,他就是神,一尊只有他,才能带着天下军民重振大明的“神”!
“忠勇”二字名下无虚,北京城破当日,百官皆降,唯有武英王死赴国难,原先那些对朱斌不利的风言风语,也顿时烟消云散……
这就是笔杆子的力量,有的时候一枝笔能够抵得上千军万马。当初江南军将士,对武英王如此厚待于张溥等人,心中很是有些不满,但现在的情景,才让他们终于知道了武英王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张溥,天下士子之首,读书人无不唯他马首是瞻,以师礼待之,张溥对于武英王的极力推崇,这也让天下之士子、乡绅归心于江南。一时间,江南军大营囤兵之地,各地士绅皆闻风而来,倒弄得负责接待的张溥等等人手忙脚乱……
天时、地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