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沃轩辕-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水在那奔腾不息,河里一条船也没有,李自成焦急地看着对岸,那边就是生路,只要能渡过了这条河,就等于躲过了官兵的追杀。

一条小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众人的眼里,船上那个年轻的船夫在那唱着不知道名字的歌。

李双喜一见大喜,急忙冲着船夫叫道:“船家,我们要过河,你把我们渡了过去,我们自然多有金银相谢!”

那船夫却也不靠岸,只笑着对他们说道:“不爱金来不爱银,我平生只最喜欢一样东西,若是各位老爷能给了我,小人那才真是不胜感激!”

“你要什么只管说来!”李双喜焦急地叫道。

那船夫哈哈一笑:“我要的是大反贼李自成的人头!”

所有人心里都是一惊,李自成拔剑在手,说道:“你是谁?”

“我是谁?这就不劳你操心了。”船夫一边笑着,一边指着他们的身后道:“李自成啊李自成,你回头看看,今天还能跑得掉吗?”

李自成和他的部下回身望去,上千名的江南军士兵,穿着雪白的衣服,端着雪亮的刀枪,正在一步一步,慢慢地向他们合拢而来……

李自成惨然一笑而道:“双喜,众位兄弟,咱们东奔西跑,却终于还是落到了朱由斌的圈套,今日便是你我的毙命之日了!”

正在这个时候,一边的范老秀忽然用力一夹战马,飞也似地跑到了江南军那边。

李双喜勃然大怒:“范老秀,你真的是一个叛徒!”

范老秀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愧疚:“闯王,你千万不要怪我,我的老婆孩子都在官兵手里,武英王把我派回来,为的就是要把你万无一失的引到这里,其实就算没有我,也会有其他人来的,只是那些乡兵却在无意中帮了个忙,把你给带到了这里,我范老秀这辈子对不起你……”

李自成非常奇怪地笑了:“范老秀,我不怪你,是真的不怪你,我李自成把你当成了兄弟,我是瞎了自己的眼睛!”

“李自成,你再也跑不了了!”江南军队伍最前面的郑天瑞冷冷地说道:“我家督帅有令,要么你的人头,要么你的人,总有一样我得要带回去,爽快的自己看着办吧!”

李自成低声对身边李双喜说道:“双喜,他们要抓的只是我,我知你熟悉水性,赶快跳到河里,或许能得一条性命……”

李双喜哪里肯抛弃义父,才想说话就见李自成说道:“不要和我争辩了,我李家不能绝后,万一你侥幸不死,以前就安心在找个荒郊野外过完这一生吧……”

李双喜愣愣地看着义父,忽然大叫一声,纵身跃入了奔流的河水之中……

李自成的嘴角露出了笑意,他用宝剑指向郑天瑞道:“兄弟们,你们都是久随我的老部下了,今天,就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战死在这吧!”

在他的命令下,那十一骑便如十一个丧失理智的疯子一般向对面上千名江南军士兵冲了过去……

大明崇祯三年,李自成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称八队闯将;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共推为闯王,从此后朱槿走上了自己军事生涯的顶峰!

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接连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接着又连下居庸关、昌平。

三月十七日半夜,京师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贼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大股贼军进入京城。

大明崇祯十七年六月三日,率军突围的李自成,被引入绝境之中,面对重重包围,李自成做了最后的顽抗,最终,李自成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为了江南军的俘虏!

第275章 国难银

南京。

作为大明原先的国都,再到陪都,然后又成了“国都”,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建文帝朱允炆,从永乐帝朱棣到崇祯帝朱由检,它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起落,它见证了无数代人的悲欢离合。

它那古老的身躯,依然显得如此健壮,高高的城楼,就如同两只大大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大明王朝的风起云涌,沧海变幻……

可是,它知道,自己的身体内部已经腐烂了,堕落了,原本平和,甚至是华奢华的南京城,如今正在被一群蛀虫,一点一点地吞噬……

“修建兴宁宫和慈禧殿的工程进行得如何了?”在南京城里高高的金殿上,那位才登基没有多久的“弘光帝”朱由崧打着哈欠问道。

“回陛下。”工部左侍郎宋谦和上前说道:“现尚缺银一百二十九万七千八百零六两三钱。”

他把数目报得如此精细,却是故意而为之。这位侍郎知道当今的皇帝虽然昏聩无能,但偏偏总喜欢装成精明的样子,你把数目后面仔细道来,他心里必然以为你这官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因此赏赐起来也绝不会吝啬。

果然,朱由崧心中高兴,赞了两句,又吩咐赏了他一百两银子,叫过户部尚书道:“顾尚书,着户部速拨银两给他。”

那户部尚书顾锡酬却是一脸的苦色:“陛下,户部哪里还有银子?”

“胡说,南京自古六朝金粉之地,又素来未曾遭到过战乱,焉能缺钱?想来是你这尚书小气,不肯把银子拿出来罢了。”朱由崧的好心情,顿时被顾锡酬的这番话破坏,怒气冲冲地说道。

顾锡酬连声大叫冤枉:“陛下,为拥迎陛下,已经花费了一大笔银子,招募兵勇为守卫南京,为先帝报仇,那银子更是如流水一般花出,还有,陛下经常赏赐臣下……”

他可不敢说出这位皇帝每天巨大的花费,自从到了南京登基以来,那银子用得简直可以组建一支相当有规模的军队了……

“朕,明明是你们户部无能,居然敢把责任推到朕的身上来?”朱由崧勃然大怒:“朕不过就是叫两个戏班子听听戏,赏赐一下那些有功之臣,这样能花掉多少银子?混帐,都是一群混帐东西,臣不为君分忧,大明亡就得亡在你们手里!”

顾锡酬被他骂得心头火起,只管低头不语,这皇帝从来不把银子当银子,又喜欢玩幼女,又喜欢叫上戏班子听戏,一高兴就只管几千几万的赏,别说南京国库里的银子早就用得差不多了,就连好容易征上来的那些税收,也都已经被花得七七八八……

眼下各处都需要银子,黄得功、左良玉、高杰、刘泽清、刘良佐这些驻守地方的将领,三天两头的派人来问自己催要军饷,可自己心里有苦说不出,又能到哪去变出银子来个他们?这户部尚书当得,还不如却当一个田家翁来得舒心……

“陛下息怒。”这时大学士马士英上来说道:“修建建兴宁宫和慈禧殿,乃是事关国家体面的事,不可以不进行,臣有一计,可为陛下分忧。”

“还是马相忠贞,能为朝廷排忧解难,深得朕心,马相速速说来。”见到拥戴自己成为皇帝的最大功臣开口,那朱由崧不知为什么心里就透着高兴。

马士英微笑道:“现在国家非常时期,陛下日夜不得安寝,为大明操碎了心,那些百姓们自然也该分担一点陛下的担子。臣以为,可开征弘光三年到六年三年间的税收,如此不但修建宫殿的费用解决了,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为军队解决军饷等问题。”

朱由崧心里大喜,正待说话,忽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高弘图大声说道:

“陛下,数天前朝廷才提前开征了弘光二年的税收,如今又要一口气征到弘光六年,这让百姓如何承担?眼下我大明才蒙国难,人心不稳,国家凋敝,最重要的不是修建什么宫殿,而如何收拾人心啊!”

马士英阴阴地道:“高尚书似乎多虑了吧?先帝曾为剿匪和对付金虏,把税收一直开征到了四十三年,这才能有大笔大笔的银子供朝廷使用,怎么到了本朝,高尚书就如此激烈反对?”

“先帝就是败亡在这的!”高弘图本身就是个急性子,这时也根本不管不顾,脸红脖子粗的叫出了这样的话来“马士英,你不要光盯着先帝做错的事情看,先帝还曾经说过,若是天下百姓每年人人都能有三两银子的节余,谁还会起来造反!”

“高弘图,你大胆,你大逆不道,竟敢诽谤先帝!”马士英早就想除掉了他,一见高弘图口不择言说出了这样的话,立刻对朱由崧说道:“陛下,高弘图公然评击先帝,等同于忤逆大罪,请陛下严厉责罚!”

朱由崧也一直就对高弘图这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阻拦的大臣看不习惯了,当时就顺着马士英的话说道:

“高弘图口出狂言,侮辱先帝,本应处死,可念在当初镇守南京有功,着免去一切官职,回家待罪去吧!”

这一来顿时让朝廷里有识之士大觉心寒。高弘图为人清正,耿直不阿,久镇南京,与史可法等人一起,素为南京官员之楷模,现在只为说错了几句话,就被罢免,这弘光朝,也许用不了多少时候,便又会同崇祯朝一样了……

退朝后的朱由崧兀自怒气不息,只叫着马士英和阮大钺这两个宠臣陪在自己身边,嘴里还在对那些劝阻自己享受玩乐的大臣们痛骂不休。

想想还是当初当福王是快乐,和老爹一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哪有这么多麻烦的人,现在当上了皇帝,做起事来却反而有了如此多的限制……

“陛下不必烦恼,那些个大臣不过是想博个谏臣的名声,把他们晾在那里几天便好了。”马士英劝慰道:“臣明日便亲自办理征税之事,保证十日之内便把陛下需要的银子收齐了。”

“如果朝廷里人人都像你们该有多好。”朱由崧叹息着说道。

阮大钺岂能让风头全被马士英抢走了,说道:“陛下,除了开征税收,臣心里还有两条计策,可以为陛下弄到更多的银子。”

朱由崧顿时大喜,只管催促着快快说来,只听阮大钺说道:

“其一,这南京城里的王公大臣们可不少,连老百姓都知道为朝廷分忧,这些个人更加应该如此做了。陛下可下一道圣旨,命令这些人按照官职大小,每人上缴‘国难银’,只说是要为先帝报仇,整顿军队之用,他们如何敢有二话?比如那保国公朱国弼,在南京的时间长了,家中巨富,拿出了几百万两银子那还算是少得了……”

这一来不光是朱由崧展颜,就连马士英也击掌叹道:

“阮兄好计谋啊,当初我便让朱国弼献出全部军队供朝廷调度,可他总是拖延着迟迟不办,这次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一举把它可剪除了,看那朱国弼还有何话说!”

朱由崧却急急的想听阮大钺的第二个办法,原来,这阮大钺的第二个计谋,却是认为江南乃大明最富裕之地,当年几乎半个大明的粮草军饷都由江南支撑,后来朱由斌和先帝崇祯翻脸,不再供应,这些年不知积攒了多少银子。

这时可趁着朱由斌在外征战,派一得力大臣,接管江南军政,只要把江南省把持在手里,就等于是拥有了一座金山,到时不管朱由崧想怎么花,那可当真是用也用不掉了,就算再重新盖一座南京城,可想来也是绰绰有余的了……

“哎呀,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马士英拍着额头说道:“早知道就不派史可法去杭州了,不然江南早归朝廷久矣,那史可法去了之后,一点消息也都没有,当真无能之辈!”

“这办法好是好,可万一朱由斌得知后,率大军杀到南京,那该怎么办?”朱由崧蠢笨归蠢笨,可在这一点上倒有几分精明:

“那江南军乃我大明最精锐之师,可不是好惹的啊!”

“不怕。”马士英笑道:“朱由斌从来都以忠臣自居,就算当年和先帝翻脸,也一直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咱们只需要先下手为强,就算朱由斌愤怒,他也不敢进攻南京,不然,他就是一个奸臣,反臣,天下可共讨之,那些个江南军将士谁还会服他?”

“马相此计大妙!”朱由崧拍手道:“不过,在此之前,咱们还得继续给他一顶顶的高帽子,让天下人都看到,朝廷待他是如此器重,朕是如何看重于他,到那时,这所有的理可都站在朝廷这一边了……”

“陛下圣明。”马士英和阮大钺齐齐说道。

最后商议下来,由朱由崧亲笔写了道嘉奖,夸奖朱由斌什么“惟凭忠义,当闯百万,遂能屡挫贼锋,凯奏收京,功成勒鼎……”“武英王克复神京,功在唐郭、李之上,倡义讨贼,雪耻除凶,功在社稷……”等等一通赞美之词。

又加坐蟒滚纻丝八表里、银二百两。户部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责令运送给江南军,督促朱由斌继续讨贼。江南军中有功将士,由武英王任意开列名单,以便给予升赏。

而为了更好的监视住朱由斌,掌握他的举动,这君臣三人又商量出一个非常“妥善”的办法来,派亲信重臣为代表,携带圣旨和赏赐,前往江南军中面见朱由斌。

以左懋第为正使,陈洪范、马绍愉为副使。为显得隆重一些,特加左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加给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太仆寺少卿,进总官兵陈洪范为太子太傅左都督,还有锦衣卫祖泽溥作为重要随员同行……

但就在这些机关算尽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在猝不及防间发生了,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起大军进逼南京!

左良玉本是山东人,行武出身,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他初于辽东从军,自崇祯十二年在玛瑙山战胜张献忠之后,声名大振,从此开始拥兵自重,蹂躏地方,朝廷无可奈何,一味的只是姑息牵就。

当朱由崧登基的时候,左良玉坐镇武昌,位处南京上流,扼据战略要地,部下实力又比较强大,弘光政权不得不讨好地封他为宁南侯。

朱由崧登极诏书颁发到武昌时,左良玉开初不愿承认,在湖广巡抚何腾蛟、巡按黄澍等人的劝说下,才同意开读,表示拥戴。然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跋扈自雄却比在崇祯时期更加明显了。

由于朱由崧主要是依靠马士英会同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四镇拥立的,左良玉没有参预,算不上是定策功臣。因此朱由崧对马士英最为信赖,把整个朝廷几乎全部交给了马士英打理,更加视四镇如骄子,这自然都引起了左良玉的极大反感,已经对朱由崧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可左良玉若要贸然出兵,却苦于没有很好的借口,就在这个时候,在南京接连发生的,所的“妖僧”大悲、伪太子、“童妃”三大案,却把一个天大的机会放到了左良玉的面前!

第276章 暗潮涌动

原来,所谓的大悲案,乃是在朱由崧登基后没有多少时候,有个叫大悲的和尚忽然来到南京,自称是明朝亲王,从兵乱中逃出做了和尚!

朱由崧派官员审讯他的来历,大悲起初信口开河说崇祯时封他为齐王,他没有接受,又改封吴王。声称“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作正位”。

朱由崧臣见他语无伦次,形迹可疑,严加刑讯,才弄清大悲是徽州人,后来跑到了苏州为僧,乃是一个骗子,经过九卿科道会审后,便将大悲处斩。

随后没过了多少时候,河南有一个姓童的妇人面见河南巡抚越其杰,自称是德昌王,即朱由崧的继妃,乱离中与朱由崧失散。越其杰和广昌伯刘良佐深信不疑,一面奏报,一面派人护送来南京。

朱由崧立即否认,宣布童氏为假冒,童氏送抵南京,下诏狱由锦衣卫审讯,审来审去,最后居然也没了什么结果……

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分,少年自称是皇太子朱慈火良。

少年抵达南京之后,高梦箕密奏朝廷,朱由崧派遣内官持御札宣召,后来被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接着也如童氏一样,没有了什么下文……

这三起案件被左良玉知道后,他虽然不识字,可究竟在官场混得久了,什么样的风浪没有进过,当时就感觉到,这是自己一次最好的机会!

左良玉伪称奉先帝太子密谕,前往南京救护,以讨伐马士英为名,全军乘船顺江东下。临行之时,下令把武昌居民屠戮一空。

当左良玉兵至九江后,邀江督袁继咸到舟中相见。左良玉从衣袖中取出“皇太子”密谕,逼勒袁继咸一同前往南京,清君侧,救太子。

袁继咸认为“皇太子”真伪未定,密谕不知何人传来,正言厉说色道:

“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

并且向诸将下拜,请求他们爱惜百姓。左良玉回答他道:“谋陷太子,臣下所为,与今上无干。若爱惜百姓,大家本心,先生何必过虑?”

随即他又拿出“誓文、檄文”给袁继咸看了一遍。

袁继咸回城后,命部将坚守九江,不准左兵进城。不料部将张世勋已经同左军部将领私下勾结,夜间纵火焚烧全城,顿时大乱起来,袁部诸将不能存身,劈门而出,乃同左军合营。

左良玉部兵乘势入城杀掳淫掠,袁继咸于绝望当中准备一死了之。左良玉派部将张应元把他掳入舟中,袁继咸一再投水自尽,都被救起。左良玉竭力向他表达自己并没有推翻弘光帝的意思,要袁继咸一道东下“调护兵将”。

而监军李犹龙也再三劝说徒死无益,不如见机行事。袁继咸无可奈何,只好同左良玉及其麾下诸将约定,一路严禁烧杀抢掠。

弘光朝廷接到左良玉叛变率师东下的报告,大为恐慌。

马士英决定由兵部尚书阮大铖会同靖南侯黄得功、广昌伯刘良佐以及池口总兵方国安等人一起组织堵剿。黄得功的军队被调到长江以南的太平府,刘良佐军部署于对岸江北。整个江北四镇的大部分军队都被调去迎击左军,江淮防线一时陷入空虚。

本来在这个时候,朱由崧应该先设法稳定住人心,而后稳步平叛,可惜,在马士英等人的撺掇下,朱由崧又继续了一步昏棋:

他下令强行开征弘光三年到六年的税收,强行开征国难银,美言以充当军费抵挡叛军。

随后,传来了左良玉病死的消息。左良玉部下诸将推其子左梦庚为留后,把袁继咸拘禁在船中,继续引兵东下,先后占领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通太平府。

就在弘光朝廷忙着调兵平叛之时,在南京城里,一场大变正在悄然地发生……

征收所谓的国难银,除了大肆捞取银子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却是重点打击保国公朱国弼,将这个祖辈盘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