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沃轩辕-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咝瞬灰选�

“这位小少爷是你的儿子吧?”来到朱斌面前,老人抱下了景平帝乐呵呵地问道。

这话倒让武英王大是尴尬,含含糊糊地道:“不是,是我的侄子。我看今天天色不错,就带他出来交游。打扰了几位赶活,在下实在是抱歉得很!”

“不打扰,不打扰。”老人笑道:“我那孙子也和他一般岁数。我瞧你们的穿戴,还带着那么几个家丁,想来是京城里出来的富贵人家吧?”

朱斌点点头道:“在下姓陶,在京师里做点小生意。”

“我姓申,也没啥名字的,大家伙都叫我申老汉。”那申老汉为人甚是豪爽:“你看这点已经是吃饭的时候了,附近也没什么酒家什么的。我家离这不远,客人要是不嫌弃的话,不如就到我家去随便吃点。”

那朱斌本来就是带着景平帝来体验民间生活,了解百姓疾苦,一听之下也不谦虚。对黄溪使了个眼色,让他们落在后面,自己和景平帝一起随着申老汉进了村子。

这村就叫申家村,也不大,百来户的样子,村子里的人大多姓申,大多好客热情,见申老汉家来了客人,你端来一碗菜,我拿来一坛酒,不多时便在屋外空地上摆上了一桌酒席。

朱斌仔细看了,这酒席甚是简陋,大多是些蔬菜之类,唯一的一盆肉,不知腌制了多少时候,只怕还是到了过年才拿出来吃的。这时为了自己和景平帝这两个陌生人,居然也端了出来,朱斌心里颇是感动。

“才刚刚经历过战乱,实在穷,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申老汉给朱斌面前的碗里倒满了酒,说道:“不过这菜却是自家种的,新鲜得很,客人不妨尝尝。”

那景平帝在宫里可从来没有吃过如此新鲜的蔬菜,也不客气,拿起筷子就大吃起来。

朱斌客套了句,吃了几口菜,说道:“我听说皇帝新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补救战乱中百姓的损失。现在你们的日子是苦了点,可再耐心熬上一段时候,相信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申老汉还没有接口,边上他的大儿子已经不以为然地说道:“屁,官府的话可以相信?就算朝廷拿才出几个救济银子来,还不大半都落到了当官的口袋里?再说了,朝廷又弄出个什么国债出来,这不想着法子想要挖空咱们老百姓的腰包吗?”

“在客人面前胡说什么。”申老汉训斥了声,接着又赔罪似地对朱斌说道:“客人,他年轻不懂得事体,你别往心里去,不过啊,哎,朝廷最近颁布的一系列法令那倒是实实在在为咱们老百姓考虑的,可要真能执行起来那才算数……”

朱斌默默点了点头,百姓对官府,对朝廷的不信任,那是天长日久积累下来的,要想凭着几个张贴的公文,就换回百姓的信心,那看起来不太现实。有的时候失去的东西,要想再拿回来,那得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才行。

朱斌举起酒碗敬了他们一碗:“这次陛下圣明,一心想着百姓,想来不会错到哪里去。还有那个什么武英王朱由斌,也再三下令,一旦出现贪污不法,祸害百姓的事情,不管那人是多么大的官,在朝廷里有多大的权利,也照样刀下无情……”

“这武英王倒还有点模样。”申老汉酒喝得急了,咳嗽了两声这才说道:“我听去过江南省的人回来说过,江南省被武英王治理得路不拾遗,百姓们富裕得很。可治理江南一省,和治理一个国家那是大不相同的,难啊。”

“可治理江南一省,和治理一个国家那是大不相同的……”

这句话颇具哲理,让朱斌听了频频点头:“老人家,以前吃过官家的饭?”

“俺爹以前当过兵,还曾经是个把总呢。”申老汉的儿子颇为自豪地道:“可后来得罪了官长,一气之下,便不干了。要不然,说不定在闯贼进京的时候,还能和那些流贼好好地干上一场……”

朱斌笑了出来,和申家的人喝了几碗,忽然听见申家里屋传来了一阵阵的哭闹之声,那申家的人神色顿时黯然,申老汉告了个罪,匆匆走了进去,他的大儿子也是唉声叹气不止。

朱斌知道其中必然优异,也不好多问。等过了小半个时辰,申老汉从里屋出来,朱斌试探着问了一句,那申老汉却只是一味地灌酒,也不回答,愁着张脸,在那叹息不止!

“客人,我爹说不出来,给咱也不瞒着你了。”申老汉的大儿子把酒碗重重往桌子上一砸,满脸涨得通红地说道:“我原有个亲弟弟,闯贼祸乱京城的那会,到处抓人充入军队。我跑得快才得脱,可我那可怜的弟弟却被抓了进去。等京师被收复后,我弟弟趁乱从闯贼的军队里跑了出来。可不曾想,原想着天下太平了,咱们可以有好日子过了。天杀的官府却又把我弟弟抓进了大牢,生生的把他一条腿打断了。后来官府见实在诈不出什么油水,这才把他给放了出来。可,可却生生把我弟弟逼成了个疯子。”

申老汉擦着眼泪说道:“你说我那小子,又不是他自愿跑去当贼人的,他是被强迫的啊。我家这情况还算是好的,隔壁的那寡妇,也是一般不二。她那儿子跑在外面至今还没有回家。前些日子听说悄悄回来了一趟,可官府的眼线多,很快便有人报了上去……总算那小子命大,又跑出了村子。客人,你评评这个理看,天下有这样的事情吗?咱们好好的庄稼人,只想着把地给种好了,踏踏实实的吃上口饭,可为什么官府就不肯放过咱们?我那苦命的儿子,哎,只怕这一辈子就这么给废了……”

朱斌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这完全是自己的疏忽了。

自从京师恢复以后,自己每日里想着的只是如何追剿残寇,如何的治理江山,可这一层却压根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人家的孩子,有谁真的想从贼的?

那景平帝却也停下了筷子,耐心地听着大人们说话。不时地眨巴下眼睛,又点了点头,似乎领悟到了什么。朱斌看在眼里,想了会,对申老汉说道:

“我在朝廷里有个亲戚当着大官,等我回了京后,便央求着他看能不能免了这些人的罪责……”

申老汉一听大喜,一把抓住了朱斌的手:“客人,要是真能做到的话,你可就是我们的大恩人。我家的小子算是没用了,可村子里还有那么多人家呢。我代申家村谢谢你啦!”

饭毕,朱斌准备起身告辞,又和申老汉叮嘱了几句,便与景平帝一起离开了这里,外面黄溪和徐军早等得急了,迎上朱斌与景平帝便匆匆离开了这里。

“爹,你来看。”

才送客人回来的申老汉,见儿子在那大声叫着自己,来到正在收拾的饭桌前,见儿子手里拿着一张银票,和几张纸交给了自己,那银票是张一万两面额的,申老汉活那么大,几时见过如此巨大的数目,一时竟然呆在了那里。

那几张纸最上面的,却是几张他们根本就不相信的国债,加在一起又有万两之巨。这一笔从天而降的财富,让申家父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申老汉喃喃地说道:

“我就说这客人不是凡人。只吃了我们一顿饭,却留下这么一大笔银子,这让我们可又怎么承受得起?儿子,这钱咱们不能要。你快些追出去,赶上客人把银子给还了!”

第342章 游侠

申老汉瞪大了眼睛,说道:“我就说这客人不是凡人。只吃了我们一顿饭,却留下这么一大笔银子,这让我们可又怎么承受得起?儿子,这钱咱们不能要。你快些追出去,赶上客人把银子给还了!”

他儿子却并不着急,指着那国债下面,说道:“爹,这还一封信呢,也不知道是这客人什么时候写好的。”

申老汉从军时曾经识得几个字,打开信来只一看面色顿时大变,原来那上面写道:

“这次朝廷必然说到做到,所有政策法令但有实施不力的官员,百姓皆可与专设机构告之。国债一年后一定兑现,这点国债券权当抵押。朝廷在处置误陷流寇百姓时措施不当,贪官酷吏趁机横行,此为朝廷之责,这点银子权且当做朝廷赔偿。你可告知邻里百姓,在外流浪的家人可以回来了,从此后再没人能追究他们所谓的‘罪行’。我回去后定当在京师遍寻名医,以救治贵公子的病情。今日作客老爹家中,甚悦,它日老爹若得空到京师,千万来家中小聚,地址亦附于信后。朝廷政务繁忙,不敢久留,就此别过。朱由斌拜上。”

“朱由斌,朱由斌,这名字好熟悉。”申老汉拍打着额头,皱着眉头苦苦思索,忽然惊叫出来:“我的亲娘老子哎,朱由斌,岂不就是那义烈忠勇武英王吗?”

“不会吧,爹?”他儿子张大了嘴,不可置信地说道:“那客人要真是忠勇武英王的话,那我们今天说朝廷坏话都在他的耳朵里,等他到了京师,派出兵士抓捕,我申家,我申家的泼天大祸就要来了啊。”

“不妨事,不妨事,武英王既然留下了这信件,心中必然不会怨恨我们,看来,大明的气候真的要变了啊……”申老汉眼中泪光闪动,握着银票信件的手微微颤抖,猛然对着朱斌他们去的方向大声叫道:

“武英王,我代天下的百姓谢谢你啦!”

回到京师的朱斌果然说话算数,当时就颁布法令,凡是当年被流寇强征入伍者,一律无罪,可以放心回到家中,当地官府不得追究。凡因当地灾荒而被迫加入流寇者,只要没有犯下大恶,一律无罪归乡。

有小恶者,交由当地官府看管,但不入狱,也可以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只需每月向当地里正汇报一下动态即可,而根据罪行大小,这段看管期也分成几年不等,时间一到,官府看管即刻解除。

这道命令除了取悦于民外,却还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本来大明各地监狱里关押着无数的流寇,每日都要消耗着大量的人力物力看管。随着朝廷命令的下达,“流寇”们纷纷走出了大牢,各地官府的压力顿时大大减轻。

这一来百姓们对朝廷的信心大增,而武英王微服私访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再三渲染,传得越来越是玄乎。都说武英王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本事,掐指一算便知道全国各地发生了什么事情。谁都说不准身边的哪个陌生人就是武英王乔装改扮的……

间接为百姓谋来福利的申老汉一家,顿时成了当地的大名人。那张朱斌曾经坐过的椅子,用过的碗筷都被申老汉恭恭敬敬的供奉在家里。而那些远道而来,只为一看的客人,轻易里那是见不到的。

客人中却有一人,申老汉也不知道是该欢迎好,还是该骂走好。这人正是把自己小儿子活活逼疯的当地县令。朱斌自一回到京师,便下令将这县令先革职,而后查名罪行法办。可怜那县令哪想到会发生这么倒霉的事情,六神无主之下便跑到申老汉家里,苦苦哀求申老汉为自己在武英王面前美言几句。他也不贪心,官复原职是不指望的,只求不要继续追究下去就行。这县令总想着武英王既然能为申老汉出头,想来申老汉要么于武英王有恩,要么就是武英王的什么亲戚。否则,哪有一个堂堂王爷为平民百姓出头的道理。

不过,凡事有利必然有弊。接连发生的两件事情很快让朱斌变得不快起来。

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山东。其一是宁阳府知府竟然在半夜里被人摘了脑袋。在宁阳府的尸体边,还放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为官不仁,天下皆可杀之,今游侠铁鞭金代义烈忠勇武英王以杀之!”

这个宁阳府在任上时的确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朝廷早有所闻,正在着手调查,可哪里想到才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居然被人割了脑袋。

看着黄溪送来的报告,朱斌勃然色变道:“这个铁鞭金究竟是个什么人?”

“我已经派人查访过了,他是当地的一个游侠。”黄溪很快便答道:“这人在当地百姓中颇有一些口碑,从小练武,擅长用一条铁鞭,武艺很高,门生弟子众人,最高时听说达到了几百人的规模。而流传最广的一件事情,是在流寇进犯宁阳的时候,绑了当地的一个富商,准备第二天杀之。富商家人找到了他,哀求他出面帮忙。这铁鞭金倒也是个人物,带着他的铁鞭夜闯流寇军营,自挖大腿之肉以赎富商之命,寇首惊为天人,当场就把那富商放了。后来当地百姓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便都去找这个铁鞭金……”

“胡闹,有事找游侠,那还有官府做什么!”朱斌铁青着脸说道:“这些人打着游侠的旗号,实际上最是害人。勾连富人,裁断百姓纠纷,稍有不快即举刀杀人,完全无视朝廷律令,这些人根本不是游侠,完全就是一些恶霸。可笑我们有些官员对这种事情不但不出面禁止,反而还在任上把他们伏侍得好好的,当亲娘老子一样供奉起来。这样只会愈发增加他们的嚣张气焰。宁阳府祸害百姓,自有朝廷律令处置,岂是他铁鞭金说杀就杀的?这样的事情若是各地纷纷效仿,我大明必然毁在这些人的手里!”

黄溪不知道武英王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其实,所谓的游侠只能在特定的时代才能发挥他们的某些作用。但在国家政局稳定,正准备大力发展的时候,这些游侠就成了最大的危害。甚至,给当地带来的恶劣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游侠服饰鲜华,佩戴讲究,出入连骑,从者如云,但这一切却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持,而他们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的财力?

大部分的游侠不治生产,也因声名在外,权贵富豪乐与之游,也可顷致千金,无生计之虞。如汉大侠郭解、楼护即如此。前者迁至茂陵,诸公送者出千万;后者母死,送葬者致车也多达二三千辆。甚至一些称不上著名游侠的人,有时也可不费吹灰之力,获得稳定的生活。

但大多数活动在乡间的“游侠”,既不愿自食其力,又没有权贵的馈赠或同道资助,他们赖以维生的手段就不免越出正道,其方式较之常人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的地方。具体说大抵有剽掠、椎埋、掠卖、劫质、盗铸、私煮、发冢数项。

由魏晋南北朝而及元明,此风从来没有停止过。当年东晋祖逖手下一批游侠,当饥荒之年,劫掠富室,尚不能称为害民间,那么像南朝末时的王僧达,纠合乡里公行剽掠,就不仅以富室为限了。有些游侠更等而下之,干脆入山人海,干起了盗贼的勾当。

大明时的高捷日便与群盗剽掠行旅,挂着游侠的牌子,却做着无耻的盗匪勾当。

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动不动就说自己有某某奇遇,为自己在百姓面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当国家吏治败坏,民不聊生的时候,这些游侠便成为了百姓们的希望所在。认为官府做不了的事情,这些游侠可以替他们出头解决。

这次宁阳府被杀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堂堂的朝廷大员,居然被一个布衣百姓杀死,传来出去那是大明朝廷天大的笑话。在朱斌的眼里,这根本不是什么游侠,只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杀人犯而已。

而最为恶劣的是,铁鞭金居然公然打出了武英王的旗号。那些百姓们哪里知道其中的真实情况?只当这铁鞭金是朝廷的人,杀人那是奉了朝廷的命令。一旦更多的人群起而效仿,后果不堪设想。

“抓。”朱斌咬着牙道:“必须把这什么铁鞭金绳之以法。查明他过去所做的事,依照律令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从即日起,一切所谓游侠必须到当地官府自首。一切游侠组织必须解散。否则,朝廷将毫不犹豫地予以查封!”

黄溪却显得有些担心:“王爷,这些人在当地还是很有名胜的,百姓们不辨真情,不免私下议论朝廷,加上他的党羽如果借此散播流言,勾连不法富人,打击朝廷威望,属下以为这对王爷是非常不利!”

“再不利也要抓!”朱斌不暇思索地道:“这就好比身上长了一个毒瘤,明知挖起来会疼不可耐,但不挖任其蔓延,最后,只会取了自己的性命,早挖比晚挖好,至于百姓那边,要让官员们详细对他们解释,阐明游侠的危害,要相信大明的子民能分辨是非对错。”

黄溪点头应了,接着又说出了第二件让朱斌头疼的事情来。

原来自从朝廷改革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并一举解决了张溥的势力之后,一些张溥余党便纷纷跑到了山东曲阜,寻求他们的祖师爷,衍圣公孔胤植的保护,而那衍圣公孔胤植也都把他们收留在了家中。

这孔胤植做为这一代的衍圣公,地位非同小可,当地的官员看到了他也是必恭必敬,不敢得罪,此时朝廷犯人都在他孔家,抓又不敢进去抓,只得把这事上报给了朝廷,将难题交到了朱斌的手里。

听到孔胤植的名字,朱斌冷笑不止,这人可实在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他身为孔子的后代,他却毫无骨气可言,只一味的贪生怕死。在真实的历史上,在李自成贼军进占山东之时,孔胤植即授意曲阜世职知县孔贞堪乞降,结果孔贞堪被授“照旧管事委票”。

李自成贼军失败后,清军攻占山东,孔胤植即上《初进表文》向清廷表忠心。表文中称颂清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者韩并永”,表示“臣等阙里坚儒,章健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距恐后”等等。

为了答谢朝廷的“恩例”,顺治二年正月,孔胤植即进京谢恩。顺治皇帝特派字员慰劳,赐予甚丰。朝见时,孔胤植班列阁臣之上,并蒙赐茶赐宴。

正月五日,清帝钦赐孔胤植三台银印;五月十二日,钦颁令衍圣公孔胤植铃束族人及所属官员役专敕一道,同时在京都太仆寺街上赐宅一座,即北京的衍圣公府邸。

顺治二年六月,清政府发布全国剃发令,企图以武力强制推行满族习俗,宣布“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二十六日,衍圣公孔胤植隆重举行剃发式,“恭设香案,宣读圣谕”,令府内所属员役“俱个剃头讫”,可谓无耻之极。

要依着朱斌的性子,哪里管他是什么公,只管抓了了事。可现在的情况是大明绝不能再出现任何的动乱。尤其是孔胤植的特殊身份,更加成为了他做有力的保护伞。

天下的士子们可以任何朝廷的新政,可以支持朝廷新的科举制度,可要一旦动了他们的老祖宗,那些耿脾气的读书人,为了护卫他们心中的圣人,非拿自己的性命和朱斌拼了不可!

第343章 治统和道统的区别

这位孔圣人的后代,所做的坏事当真不少,而他的那位儿子孔兴燮,也更加不是个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