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葛萨尔大笑起来:“女真勇士什么时候怕过死?只需给葛萨尔留下几百士兵,必然保得各位脱生!”
纳穆泰心中感激,捶着胸脯说道:“好兄弟,从此后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你的妻子就是我的妹子,有我纳穆泰在,就有你全家的富贵在!”
……
朱斌和麾下诸将终究对这地形不熟,全凭着一张地形图围剿敌人,未曾防备还有这么一条隐蔽的小路,等到发现纳穆泰逃跑,正想追赶,却被葛萨尔带人死命缠住。
眼看纳穆泰这些女真将领逃跑,朱斌心中恼怒,指着被团团包围的女真人,说道:“一个不留,全部给我解决了!”
这一来,明军下手再不留情,弓箭、火铳,统统泼雨似的向女真人身上招呼过去。葛萨尔已抱必死之心,眼看着周边士兵一个个倒下,丝毫不为所动,咬牙死死挡着明军的攻势。
不消顿饭的功夫,葛萨尔身边士兵几乎死绝,葛萨尔惨笑一声,看到朱斌从山坡上慢慢走下,狂吼一声,挥刀就向朱斌冲去,若是能拉上敌军主将垫背,死得也算值了!
将将冲出几步,斜刺里杀出一员明军将领,厉声道:“金狗何敢猖狂!”这人正是朱斌麾下悍将刘风,只听刘风暴吼一声,战刀风一般的向葛萨尔砍下。
那葛萨尔奋力向上一架,“叮当”一声巨响之后,葛萨尔竟然大刀脱手飞出。
也不是这葛萨尔力气不如刘风,实在是他从滦州杀到这里,一路奔波,连续作战,气力早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刘风又是以逸待劳,他哪里还能挡得住这员猛将?
刘风边关之将,大小战斗不知打了多少,最会抓住机会,一见葛萨尔大刀飞出,更不迟疑,双手握刀猛力劈下,竟然生生将葛萨尔的一颗脑袋砍成两半……
后面朱斌正想叫抓个活的,已见葛萨尔血肉横飞,一具尸体倒地,心里大叫可惜。
随着葛萨尔的身死,战斗结束。明军官兵清点尸体,只这一战,便砍杀了后金甲喇参领以下四百二十九人,实为大明与后金作战以来一场空前的大捷。
“浩然,你可来得晚了。”见从后面一路追杀来的郑天瑞赶到,朱斌嬉笑说道:“这里全都解决了,可没你的份了……”
郑天瑞笑道:“只要能杀金狗,管他是谁杀的。”
朱斌指了指满地的尸体:“将这些尸体的首级全部割下,以石灰仔细腌制,派出五十名士兵护送,将这些首级和盔甲刀枪等物,一路护送到京城,且向圣上报捷!”
郑天瑞怔在了那:“抚帅,不用先告诉孙承宗吗?”
“我也想先告诉啊……”朱斌苦笑了下:“可这里面的玄机,哎,不说也罢,只管按照我的吩咐去做吧,日后我再仔细解释给你听……”
从来到这个时代的饿一窍不通,到现在对大明官场和崇祯这个人的了解,朱斌已经慢慢摸索出了一条为官之路。
自己之所以这么做,说穿了就是纯粹为了讨好崇祯。这次功劳本来就是崇祯送给自己的,这样一来可以让崇祯高兴,毕竟这是场畅快人心的大捷。二来也是向崇祯传递一个消息,自己心里只有当今圣上,也只忠于当今圣上!
自己在崇祯的心中,本来就是个“老实人”,这么做了,或许只会让崇祯以为自己憨厚,一点不懂得人情事故,一心只想着对皇上负责,虽然未免有违惯例,容易遭到非议,可在崇祯的心里,却又是另外一种想法了……
朱斌有时候也觉得自己这么做有些卑鄙了,可要想在这个环境生存下去,要想在这个朝廷把官当下去,好好的做些事情,就算再卑鄙的事情,朱斌也绝无反悔愿意做下去……
随着迁安、滦州等地的连续丢失,后金军队又遭到伏击,损失惨重,这时候阿敏才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可此时明军气候已成,士气高涨,反击已无可能。
随后,孙承宗率部步步紧逼,连连得胜,万般无奈的阿敏,被迫下令全线撤退,亲率大军出山海关,明军顺利收复滦州等四城,史称“遵永大捷”!
这是大明王朝一次空前的胜利,自滦州等四城被后金占领以来,汉人百姓已经不知多少时候没有见过自己的军队了,这次看到明军奋勇,驱逐后金,城里的百姓欢呼声、庆祝声日夜不绝,明军士兵成为了乡民中最受欢迎的人……
而孙承宗、朱斌这两个名字,也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人物。尤其是朱斌,自从从军以来,无一败绩,屡次大破女真名将,加上他又年少,百姓最喜编织美好的故事。很快的,关于朱斌的种种传说就传遍了九边之地。
“少年英雄”、“百胜名将”,类似的绰号层出不穷。“年方十八,用条金枪,银盔银甲,与女真猛将葛萨尔大战八十回合,刺葛萨尔于马下……”
“一千多女真士兵围住了朱斌,朱斌却毫无惧色,一条枪、一个人只杀了个七进七出,杀得金狗胆战心惊,望见白色人影无不风靡……”
这些荒谬不经的故事到处都能听到,弄得刘风倒是老大不乐意,那葛萨尔明明是自己杀的,可到了那些老百姓的嘴里,怎么变成了抚帅的功劳?他抚帅大人可是从战斗开始,从始至终连刀都没有拔出来一下过……
而孙承宗却没有心思去理会这些无聊的故事,滦州等四城已经收复,目下他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稳固这一战果,争取将战线继续向前推进,有可能的话一直打到女真的地盘上去,甚至一举而解决边关之患。
“帅爷!”就在孙承宗殚精竭虑的时候,山西总兵马世龙走了进来:“我刚得到了一个消息,朱斌设伏成功之后,命人割取金狗首级,并派人连夜往京城告捷,这分明是根本没有把帅爷放在眼里!”
孙承宗也有些吃惊,他坐了下来,端起茶水,却没有送进嘴里,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这才战颜笑道:“我明白了,这也是朱巡抚的自保之计。哎,他年纪不大,能够考虑到这一点,很好。若他能忠心报国,当是个百年难遇的奇才,说不定我大明的希望就在此人身上……”
马世龙可根本听不懂孙承宗在那说些什么:“帅爷,难道就这么算了?不如向朝廷奏上一本,弹劾于他,我就不信朝廷人人都和他交好,还没人能够治他了……”
“咱们朝廷中这样的事难道还少吗?”打断了马世龙的话,孙承宗叹息着道:“总是你整我,我整你,朝廷就消耗在这无谓之争中,在这样下去,何时才能中兴大明,这事以后不要再提了。”
见部下气鼓鼓,一脸不服气的样子,孙承宗笑了笑说道:“好了,去把朱巡抚、祖总镇,和各位将军青睐,就说我有要事和他们相商!”
第141章 构筑大凌河
遵永之战的巨大胜利,让明军官兵的信心膨胀到了极点,大部分的将领都希望一鼓作气,以得胜之师一直打到关外去,将后金彻底消灭,原来他们对后金的畏惧之心,不敢战不愿战的想法,此时居然随着这场大胜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朱斌却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想法危险到了极点,认真人在遵永之战的失败,愿意是各方面的,还包括了很多巧合的因素在内,对女真的战斗力根本就没有造成任何的损伤,盲目的自大,只会让这样的胜利变得毫无意义,甚至给明军带来未来的惨败……
但是明军将领高涨的士气,前所未有的信心,却又不是自己能够劝说的……
“诸位,遵永之战赖众将齐心,兵卒奋勇,终于一举而收复四城。我已向朝廷报捷,嘉奖很快就会下来。”孙承宗笑着对部下说道。
一时间营帐内喜气洋洋,道贺声不断,只有朱斌始终皱着眉头,祖大寿不以为然。
孙承宗清了清嗓子:“下一步我军该如何行动,不知诸位可有何想法?”
“还用再想什么,一举打出关去,狠狠地揍金狗的屁股,再把皇太极给拉到圣上的面前!”一人大声说道,这话顿时引来一片喝彩声。
孙承宗向那人看去,原来是宁远巡抚邱禾嘉,他微笑着说道:“邱巡抚勇气可嘉,不过金人元气未伤,此时决战不甚明智……朱巡抚,不知你有何高见?”
朱斌大是头疼,心里想到怎么又问到自己,我要是有什么“高见”,只怕你的位置就得本大人来坐了:“不敢,朱斌年少,不懂事理,加上我奉圣上之命前来援助,遵永之战已了,这几日便要回去,因此不敢胡乱谋划,耽误军中要务……”
“既然朱巡抚不愿赐教,我也不好勉强。”孙承宗的样子看起来有些失望,定了定神说道:“我的意思,是再修大凌河……”
“不可!”他话还没有说完,朱斌已经一下大叫了起来。
孙承宗想不到他态度如此激烈,奇怪地道:“本帅话还没有说完,朱巡抚缘何态度如此激烈?莫非,莫非朱巡抚心中另有想法?”
朱斌这才发觉自己失态,掩饰着道:“哦,没什么,没什么,刚才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这才控制不住,让各位见笑了!”
孙承宗打量了他几眼,这才继续说道:“大凌河城位于锦县,锦县离锦州东三十余里,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如果大小凌河能够修得像宁远一样,那就等于在山海关前又多了一道雄关。我军若要固辽,那就必修此城!”
“可是女真人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朱斌低声喃喃自语道。
他对这段历史再熟悉不过了,袁崇焕曾经两次抢修大凌河,可是两次都被女真人拆毁。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再取得遵永大捷后,孙承宗第三次抢修大凌河,可这也让原本准备修养生息一段时候的皇太极,不惜起大军与明军决战于大凌河。
大凌河之战如果按照史书的记载,明军毫无疑问将遭到惨败,而这也是大明王朝这座大厦崩溃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场大战之中,后金军队第一次使用了自己研制的红衣大炮,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跨跃,后金军队在武器装备上跨入了当时的先进行列。从此,后金有了独立的火器营,这在日后统一中原的战役中发近了重要作用。
这一战共俘获明军将领七十余人,其中不少是高级将领,基本摧垮了关外明军将领体系。并且更加可怕的是,从此后,大明在山海关一线,精锐的辽军被彻底摧毁,明军在关外的精锐从此后不复存在!
可这一切又让自己怎么对孙承宗说,难道告诉他自己是从未来来的,熟知大明的历史?朱斌在这一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恨过自己,恨自己明知一段即将发生的可怕事情,可却没有力量去阻止它的发生……
孙承宗哪里会想到他在想什么,他兀自在那兴致勃勃地说道:“我欲以锦州总兵祖大寿,领本部兵马督军筑城,祖总镇,不知你可愿意担此重任?,为圣上分忧,为朝廷排忧解难?”
这次祖大寿倒没有任何地推托,爽爽快快地就答应了下来。
完了!朱斌心里哀叹一声,彻底完了。不光是大凌河即将惨败,祖大寿也从此后将投降鞑子,从一个大明将官成为一个可耻的叛徒。
显然孙承宗非常器重祖大寿,见他如此爽快就答应下来,心中高兴,当时就与众将商议如何构城等等,把个朱斌冷落在了一旁,可朱斌又哪有心思听他们说这些?见人人聚精会神,自己悄悄信步走了出去……
看着军营中兴高采烈的大明将士,朱斌心中叹息,要不了多少时候,这些人将会尝到失败的滋味,难道,有些事情真的无法逆转的吗?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他的背后被人轻轻拍了一拍:“怎么,文邦,不声不响就走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回头见是祖大寿,朱斌掩饰着道:“没有什么,只是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而已……”
“莫要再遮掩了。”祖大寿微笑着说道:“我知你对构筑大凌河甚不满意,只是我却觉得奇怪,一旦构筑成功大凌河,于我大明大为有利,却不知你为何如此反对?”
听他话里的意思,朱斌知他也是极力赞成建城的,心知再劝说也没有用:“但愿我想的是错的吧,祖总镇,朱斌不知天高地厚,在这劝您一句,一旦城成,女真人若来攻时,千万不可被其围城,并且不要对援军抱有太多期望,最好能在被围初时即弃城突围,千万,千万!”
祖大寿眼中一片迷茫:“这我就不懂了,若按照你的说法,那还要构筑大凌河做什么?况且,就算金人来围,我大明军队岂有不救之理,不知文邦心中究竟是何用意?”
朱斌苦笑不止,什么用意?本来我就不赞成筑城,现在是你们非要筑不可。援军?朝廷倒的确是派了援军,可那些援军也得打得过皇太极才行啊!
他默默地看着祖大寿,也许这是自己最后一次见这个人了,大凌河之战后,不知多少人的命运会因此而改变,祖大寿,孙承宗,甚至还有吴三桂……
……
朱斌离开的时候,没有和任何人告别,再怎样的告别也没有用了,这些人不知将来有多少人会战死在大凌河,只因一个看起来一点错也没有,实际上造成了重大恶果的决定!
郑天瑞和刘风也发觉出了巡抚大人不太对劲的地方,可他们想问又不知从何问起,一路上谁也没有说话,只顾着默默地向前赶路。
“停下,准备纸笔!”忽然,朱斌勒住马缰,大声说道。
后边亲兵急忙找来纸笔,朱斌对郑天瑞道:“浩然,我说,你写,一字也不要差了!”
郑天瑞见巡抚大人神色肃穆,不敢怠慢,急忙拿起纸笔,凝神倾听:
“臣武英将军,浙江巡抚,监管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地方,提督军务朱斌,上稿圣上。臣闻听兵部尚书,大学士,辽东经略孙承宗意欲重新修筑大凌河,臣不胜惶恐,以为此事切不可行!
金人初遭到遵永之败,士气不振,正欲修整,而此时修筑大凌河,势必为金虏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起举境之兵征讨亦未可知。如此决战,我大明之军尚未做好准备,胜败决难预料。若败则动摇国之根本!
臣朱斌泣血哀告,修筑大凌河之事断不可为。方今之计,当紧守山海关,拒金虏于关外,而可寻求时机歼灭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说一句,郑天瑞写一句,等他全部说完,郑天瑞和刘风互相看了一眼,抚帅今天这是怎么了,从来也都没有见过他像现在这么严肃过!
“浩然,你亲自带着奏章去京城。”朱斌慢慢地说道:“记得,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交到圣上的手里,我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办法!”
“是!”郑天瑞应道:“现在就走吗?”
“走,走,现在就走,一刻也不能耽误,你骑我的马去,这马脚力甚好!”朱斌牵过自己的那匹战马,将马缰交到郑天瑞的手中,不断一迭声地催促着道。
看着郑天瑞渐渐消失的背影,朱斌不知道他此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上了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要上的奏章,可是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能起到作用吗?
天上忽然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朱斌仰首,喝了几滴雨水,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雨水竟然也是苦的,一直苦到心里……
在朱斌加急递送奏章的时候,遵永大捷的捷报已送到了崇祯的手上。
这份久未看到的捷报,让崇祯心中大快,甚至在用膳的时候,还多喝了几杯酒,对宫女太监,居然还开了几句玩笑,这可是这些下人们不知多少时候没有看到的事了!
这时周延儒正好进来,崇祯兴致正高,见他进来,兴致勃勃地笑道:“周延儒,你来得正好,看到遵永大捷的捷报没有?”
“臣已经看到了。”周延儒给崇祯请了安,说道:“这全赖圣上鸿福,保佑我大明江山,激励我大明将士,三军用命,这可克成奇功……”
“哎,过了,过了,这全是边关将士的功劳,和我这个当皇上的有什么关系?周延儒,你可越来越会拍马屁了。”崇祯笑着说道。
周延儒见皇帝的话中一点责怪的意思也没有,笑道:“臣说的可都是肺腑之言,没有半句假话。若我大明将士都能如此,一个小小的金虏算得了什么,挥手间旦夕可平……”
“这话朕可爱听。”崇祯让周延儒坐了下来:“不过这次倒有个意外收获,本来我派朱斌去助战,是有另外一层想法,却没有想到这次大捷,居然全靠了朱斌之功,看来冥冥间自有天意,列祖列宗保佑着我大明,这朱斌,可也真是朕的一员福将啊!”
周延儒当然知道皇上说的另有用意指的是什么,那是找个机会提拔朱斌,不过要说朱斌是福将,那是当真一点也没有错了,到哪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且这朱斌也总能屡战屡胜,百试不爽,这事可当真难以理解了……
“臣以为,朱斌和孙承宗虽然各有功劳,不过似乎还是朱斌的功劳更加大些。”趁着皇帝高兴,周延儒借机说道:“有大功者自然应该奖赏,还请圣上明裁。”
“这个朕已经想过了。”崇祯沉吟着道:“朕准备封朱斌爵位,他本来就是皇亲,早该封爵了,加上他屡立战功,朝廷里想来也没有人反对……”
这一来,朱斌可当真在满朝文武当中炙手可热了,周延儒心里想到。
“还有一件事情,是个大事。”崇祯正了正神色,说道:“朕想着把浙江、苏州、松江、常州、镇江这五个地方合并为江南行省,以朱斌为江南巡抚,统一军令、政令,周延儒,你看朕的主意如何?”
实际上这些地方本来就都统一掌握在朱斌的手里,换个叫法不过顺耳一些,周延儒怎肯拂了皇上的兴致,恭恭敬敬地说道:“圣上英明,明鉴万里,臣并无半点意见。”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见周延儒手里拿着两份奏章,指着道:“光顾着高兴了,说正事吧,你那么急着来,可是有什么重要奏章要呈上?”
“正是。”周延儒上前半步道:“朱斌和孙承宗同时上了两道奏章,可奇怪的是,里面的内容截然相反,臣和列位臣工商议半天,都没个统一意见,因此这才前来请圣上裁断!”
第142章 皇太极
“哦?两份内容完全相反的奏章?”崇祯顿时大感好奇,说道:“都奏了些什么,把奏章拿来给朕看看!”
两份奏章让崇祯眉头大皱,一个是竭力赞成筑城,一个泣血反对修筑,两人都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崇祯不熟边塞之事,一时间也拿捏不准。
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信任朱斌的,这人是自己的福将,有时候行人做事虽然有些出人意表,但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可是孙承宗的高垒深墙的方案,却也甚对崇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