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3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教育体系。

    在财政上,他免除苛捐杂税,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并实施统一的农业税,又征收商税、关税、同时把盐务直接官营,从中征收盐税。

    工商业上,他推动工商业,尤其是制造业、海贸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商税以及关税的收入。

    行政上,他推动政权下乡,建立镇、村这两级行政机构,直接把统治机构建立到了村一级别,加强对乡村基层的统治力度。

    这些以及更多的改革,都是在短短一两年时间不到施行的,而且这个过程也是遭到了众多旧势力的反扑,但是李轩却是毫不手软,尤其是士绅一体纳粮当差这一改革,更是引起了众多反叛,但是李轩却是坚决镇压,丝毫都不给他们希望。

    而现在,李轩却是觉得还不够!

    大唐王朝正在和明王朝打仗,需要集中一切力量打仗。

    这就需要更多的军费,更多的枪炮,乃至更多的粮食!

    六月二十六日,李轩召开了内阁会议,没有经过任何的讨论,直接宣布,把审判权力从法务部剥离,然后设立皇家法院。

    这个机构一听名字就知道不简单!

    因为这是大唐王朝里第二个被冠以‘皇家’前缀的机构,虽然说第一个带皇家前缀机构的皇家科学院并没有什么鸟用,但是这个皇家法院却是不一样,因为李轩赋予了该机构司法审判权!

    一切民事、刑事案件的审判权力,将会通通交给皇家法院审理,并且规定,皇家法院的工作不受内阁以及各地方衙门的干涉,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是一个和枢密院、海军统帅部、督察院、翰林院一样,又一个向李轩直接负责的权力机构。

    并规定皇家法院要把分支机构开设到县一级,独立办公!

    紧接着又是宣布,今后:巡警部、督察院、皇家法院这三家独立司法机构的人员升迁,只能是在本机构内进行,不得转调其他部门,其他部门的官员也不得调任到上述机构。

    督察院设立反贪司、渎职司等新机构,专门从事对百官贪赃枉法事进行调查!

    而这些都是公开机构,而在翰林院里,李轩又是成立了翰林院巡察科,不定期派员以钦差名义巡察各地,调查重大不法事,接受当地民众告御状。

    又设立翰林院信访科,规定天下百姓,皆可邮寄书信到信访科进行举报,也可亲自到信访科举报。

    为了防止举报书信被地方官员拦截,书信可直接投递到归属军方管理的驿站,随同官方公文一共邮寄!

    这些,都是关于吏治上的一些措施,虽然李轩觉得最后用处可能也不大,但是终归是一些措施,而且李轩也不指望能够多有用,只要颁发下去,让百官有所忌惮,那么也就算是成功一半了。

    随后,鉴于民众容易受到鼓动生乱,李轩命令礼部方面设立朝报司,专门负责办一份面向天下人的朝报,向天下人通报朝堂动态、政策、以及对政策的详细解读。

    每五天一报,由礼部朝报司直接主办,样稿随同公文加急派到各地,并在当地的重要城池印刷后,直接派送到各县各镇,并在显眼的地方张贴!

    而这一份朝报的名字,即为‘大唐朝报’,算得上是一种官方主办的近代报纸了,不过这可不是大唐的第一份报纸,因为除了大唐朝报外,大唐内部已经是有了邸报。

    大唐王朝是一个封建王朝,而且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明王朝等传统封建王朝的极大影响,邸报这种东西自然也是有的。

    不过邸报只是在官方内部流传而已,主要刊登的都是一些重大消息,和普通民众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现在的朝报,却是一份专门面向百姓的官方报纸,所以要怎么办礼部的官员们还是有些搞不太清楚。

    因为从古至今,都还没有搞过这种事呢,这一个搞不好,恐怕就要闹出大乱子来,因此很快礼部的官员们就是找到了礼部,询问筹办朝报的章程。

    当然了,他们的问题并不是说怎么印刷,怎么把朝报送到天下去,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要刊登什么内容。

    对此,李轩对礼部官员给予了口谕指示:朝报的办报核心有以下几点: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帝李轩永远永远都是正确的,英明无比的;再次,要正确引导民众支持朝廷的各项政策。

    在这两个大方针之下,具体怎么做呢?

    概括起来就是:皇帝和重臣们都很忙,忙什么?自然是忙着为民众谋福利,尤其是皇帝李轩,天天都忙着关心民众福祉,比如说前段时间李轩不是去肇庆兵工厂视察了吗,可以来一篇皇帝慰问工人,受到工人亲切爱戴,甚至那些受到慰问的工人们感动的都哭了的文章

    然后是大唐臣民都无比拥护皇帝以及各项政策,比如最近受到广东西部台风灾害影响,导致两广地区粮价上涨,就可以以此为题,来一篇‘民众喜迎粮价上涨’的文章。

    再过来就是大唐治下的民众都无比幸福,大唐之外的民众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果是战争报道,必须坚定一点:大唐王师英勇无比,战力彪悍,伪明军队都是渣渣!

    总之这份朝报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要正确的引导民众的思想,别让他们瞎几把搞,有事没事就造反!

    对于李轩的口谕,礼部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是人精,而且礼部作为大唐王朝里最清贵的养望衙门,里头集中了一大批科举小能手,写文章是他们最擅长,甚至是唯一擅长的事了,当场表示朝报的内容没有问题。

    礼部方面也是委婉的提出了困难,说是礼部经费紧缺,这办朝报所需的经费口恐怕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长年累月的持续支出,礼部方面表示支撑不住啊!

    对于李轩也是深以为然!

    礼部的确是个穷光蛋,实际上大唐王朝的各个部门,全都是穷光蛋,以为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是充当军费了,行政费用是严重不足。

    地方政府都还好,他们有个地税,地方官员只要勤勉动脑子,发展当地经济,这国税上去了,地税自然也就上去了,如此自然也就养得起地方政府了的官员们了。

    但是中央里的各部门却都靠着财政预算拨下来的银子过日子呢,礼部虽然清贵,但却也是实打实的清水衙门。

    所以李轩给了他们一个法子,谁说这朝报一定要免费的?完全可以收费嘛!

    而且还可以出售广告位啊!

    这刊行天下的朝报呢,其中的商业价值可是大的很,收费的话,哪怕是一份报纸只收一文钱,,但是发行量够大的话,这发行成本也能够收回来一部分了。

    另外可以出售一些广告,当然了,广告必须经过礼部的严苛审核,乱七八糟的商业广告不许接!

    而且因为各地方的环境不同,所以面向不同省份发行的朝报,也可以报道一些当地的政务,然后也可以接一些地方广告,不过前提是,这些地方政务的报告以及广告,依旧是由礼部直属主办,并且需要呈递到礼部审核,然后每一期都需要给李轩过目审核。

    李轩审阅后,礼部才能正式刊发。

    也就是说,虽然会报道地方政务,但是朝报的主办,依旧是礼部直接主导,礼部派驻到地方上的相关官员,只有印刷、采集新闻的权力,但是没有直接主办朝报的权力。

    而朝报的最终审核权,是在李轩手上的。

    听到李轩说可以发广告,一开始礼部的官员们都还是有搞不懂,甚至是有些排斥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朝报虽然是面对普通百姓的,但也是极为严肃的,乃是朝廷重要的舆论工具,是不能让铜臭玷污的。

    但是虽然心里不满意甚至是排斥,但是礼部没有足够的经费却是事实的,虽然朝报可以收费的,但是因为成本不低,这收的贵了,普通百姓买不起,发行量上不去,也就起不到教化民众,宣扬政策的作用了。

    但是如果收费低到民众可以接受的地步,那么朝报就会出现大幅度的亏损!

    毕竟编写,印刷,运输都是需要钱的!

    最后礼部的官员们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屈服于经费,选择了谨慎刊登广告的方式!

    礼部对待商业广告是相当的谨慎,所以这第一份商业广告自然是可能是民间的广告,那样太没逼格,这大唐王朝里的第一个商业广告,乃是肇庆兵工厂的招工广告!

第六百六十六章 宣传不分真假() 
    礼部对于第一份大唐朝报,是保持了相当谨慎的态度的,因为他们很清楚,这可不是之前的邸报,只在官方内部流传,外面的普通人根本就无法接触到。

    大唐朝报一旦刊发,那可是面向整个天下的,大唐内部的官员们不用说了,肯定是会订阅,以了解朝廷上的动向,社会上的精英阶层,也就是那些读书人、地主、商人等人也是会看的,他们需要从这一份公开的朝报里了解到大唐王朝的政策动向。

    甚至是普通民众,哪怕是不识字的人也会通过那些读报人来了解朝报上的内容,因为上面的内容同样和他们息息相关系。

    甚至这些朝报都会流传到伪明控制区里传阅。

    关系如此重大的朝报,也是由不得礼部不谨慎,他们光光是为了第一期应当采用什么内容,文章该由什么人主笔,里面应该透露出什么信息都是经过反复讨论。

    而到了最后,不仅仅是礼部,甚至是整个内阁方面都是参与了进来,即便是陆军和海军也是想要插一脚,想要借此扩大军方在民间的宣传力度,增加影响力。

    到了最后,朝报的主办,甚至都是成为了一个朝堂上的政治博弈,各大部门都是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而谁都想要在这份向全天下刊发,并且极有可能引起极大反响的朝报上获得一足之地。

    为什么会争夺?

    因为这第一份朝报会是什么样子的,基本上就可以定型为以后的朝报也会是什么样子的,因此第一期朝报上有什么内容,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经过各方讨论后,一致确定,以之前李轩视察肇庆兵工厂的题材作为头版,这篇文章,将会由整个大唐王朝内部里文章功夫最了得,礼部右侍郎沈贺荣主笔。

    这个沈贺荣可不简单,此人乃是江南贫寒之家出身,自幼便是天赋过人,在科举场上可是连战连捷,年仅二十六岁便是博得了一甲进士的功名,排名第三,也就是俗称的探花。

    随即按照惯例进入伪明翰林院,在翰林院里干的风生水起,熬了七八年后,眼看着就有机会一步登天,甚至高升为侍郎、尚书这个级别的高官了,但是前两年站队失败,还得罪了当朝内阁大佬,结果就是被人一脚踢出了翰林院,贬到了广东担任右参政。

    换句话说,他在翰林院这个养望重地里,政斗失败,从而被贬的!

    带着满腹怨气到广东后,恰逢伪唐崛起,不用多久两广陷落,他本来也是准备跟着其他官员士绅们出逃的,奈何没跑掉,最后被抓了俘虏。

    一开始他还是颇有骨气,但是被软禁了几个月后,又是被一群同为降官的频繁劝说,加上大唐王朝出手丰厚,只要他愿意反正,一个国子监祭酒就是他的了。

    最后他还是没有忍住投了贼,当了几个月国子监祭酒后,就是升任礼部右侍郎,成为大唐王朝里的数十名高官之一。

    虽然说大唐王朝前后共有十三部,还有其他众多直属机构,这正三品的侍郎没有明王朝那边这么值钱,但好歹也是侍郎呢,以前沈贺荣在明王朝那边奋斗了一辈子,都是没能跨过这一门槛,但是现在投了贼后,却是实现了心中夙愿。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可是礼部侍郎,不管是在大唐还是在明王朝那边,都是属于清贵养望的职务,所以一开始投贼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有根刺的,但是现在,他早已经是把自己当成了大唐臣子。

    至于家族什么的,早在他被俘后,朝廷那边就已经是派人到江南他的家人全部下狱!

    在明王朝那边,,城池失陷后,官员不管是降贼或者是被俘虏又或者是逃跑,其实都是差不多没好下场,只不过是处理的严重与否,比如说降贼的,绝对是抄家灭族的,被俘虏的,谁知道你是被俘虏还是投降啊,不管怎么说,气节肯定是丢了,所以也会革职法办,位置高的家人也会下狱、流放。

    逃跑好一点,顶多就是砍头外加一个抄家,不过家人的性命还是能保全的。

    城池失陷后,明王朝的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们要想保全家人,其实只有两条路:自杀,战死!

    没有第三条路!

    朝政失败、家人被下狱,这也是沈贺荣最后反正,彻底投贼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探花郎,那文笔功夫自然是相当了得的,很快,他亲笔写的头版文章就是被礼部以及内阁的其他重臣们传阅了。

    一个个都是赞叹不已!

    有多好呢?好到柳八苟这个内阁首辅都看不懂到底好在那!

    没办法,柳八苟虽然平日里以读书人自诩,但是谁都知道,他其实是个道士出身,这文章水平顶多也就和那些老龄童生差不多,让他去分析一篇探花郎的文章利弊,那可真是为难他了。

    不仅仅是沈贺荣说出来的文章让一片人叫号,其他准备刊登在第一期朝报上的文章,也都是出自大家,嗯,清一色都是由伪明降官出身的官员们所主笔的。

    没办法,大唐王朝自身的官员那文化水平还真不咋地,柳八苟、钱梦久、王文华就是三个最典型的例子,一个个撑破天了也就是个老童生的水平,而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大臣,尤其是重臣,大不多都是伪明降官反正的。

    也许有人要说了,这些人写出来的文章,清一色的之乎者也,这朝报又是要刊发天下的,普通人看得懂吗?

    恩,真说对了,普通人还真看不懂,这倒不是因为之乎者也的文章有多深奥,而是因为普通人根本不识字。

    这年头的识字率相当的低,这朝报虽然说是面向天下的,但实际上主要还是给那些认字的人看的,普通人要想了解朝报上的内容,得听那些读书人读报!

    等准备刊登于第一期大唐朝报的内容送到李轩这边审阅的时候,李轩发现礼部办事还是过于谨慎了,而且这些文章说的内容也是过于官方化、理想化。

    李轩把所有文章看了一遍后,总结了四个字:空洞无物!

    这倒不是李轩不喜欢这些歌颂功德的文章,相反,他还相当的喜欢,因为对自己这个皇帝,对大唐王朝歌功颂德,这本来就是大唐朝报存在的核心意义。

    难不成李轩脑子烧坏了,办一份骂自己骂大唐的报纸啊?

    他不满意的是,这些文章只说李轩好大唐好,但是具体哪里好了,怎么好了却是没有说。

    你要说李轩好,你得拿出证据来了,你不能说简单的说李轩勤务政务,关心天下百姓啊,你得说李轩一天工作至少二十个小时,某天训斥官员,某天亲切看望退役伤残士兵之类的。

    还有,你说大唐王朝现在是国泰民安,民生生活富足,怎么国泰民安啊?你不能用几个形容词就蒙混过关啊!

    你得举例子列数据,比如说,在我们大唐,哪怕是没有土地的佃户,一年也能够积攒下多少几十两银子,去年年初才刚被大唐统治,现在呢,已经是建了新房娶了媳妇,还刚生了个胖乎乎的娃,正在准备购买属于自己的田地呢。

    你看,我们大唐治下的农民生活的多好啊!

    比如说那些工人们薪资已经超越全球,每月平均达到了多少两之类的,每天回家的时候都能带上几斤肉,提上一瓶酒,优哉游哉的吃肉喝酒,家人天天都能吃上白米饭。

    你看啊,我们大唐的工人已经成为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

    总之,要想让民众们信服,你就不能光说好,你得拿出详细的数据以及例子来解释怎么好!

    如果再把数据稍微的艺术化一番,效果翻倍!

    毕竟宣传工作不分真假,唬住人才是王道啊!

    所以到了最后,李轩是几乎把所有的文章都给打了回去,大唐朝报不需要这些纯文学类的文章,他需要的是数据详细、例子详实的报道文章,哪怕这些数据和例子是假的!

    最后,他又是给礼部那边再提了一个新的意见,让大唐朝报加入一个科普板块,专门用来介绍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

    算是一个潜移默化给民众开智的手段吧!

    初稿被李轩打回了后,礼部的那些官员们也是没有沮丧,毕竟朝报这玩意,从古至今都是没有的,这第一次办,谁不也敢说办得好,所以就是继续修稿。

    等第二版的稿件送上来后,李轩看过后才是露出满意神色,这才是报纸文章嘛,甭管真假,至少要能唬住人啊!

    所以他是很爽快的批了一个准字!

    李轩批准后,礼部上下就是行动了起来,很快大唐王朝的第一份朝报就是正式发行!

    大唐朝报的发行,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第一时间普遍整个大唐三省之地,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最为重要的运输渠道就是军方管理的驿站体系了。

    其次,分散在各地的印刷也是相当的重要!

第六百六十七章 朝报刊行天下震动() 
    一份面向全天下发行的报纸,对于这个时代的交通、通讯技术、印刷技术而言,最难的有两点,一个运输、一个印刷。

    运输不用说了,根本就不可能把印刷好的报纸直接派往全国,那样的话,李轩得建立一个由数十万组成的物流企业,研发出飞机,火车,汽车,建设好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才行。

    但是也不能出现当地办报,当地印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话,礼部的官员们以及李轩自己,就无法掌控朝报的内容了,作为一种面向公众的宣传手段,上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必须经过严苛审核的,不然的话,朝报就不是大唐王朝的宣传工具,而是有可能变成针对大唐王朝自身的一柄利刃。

    所以从一开始,李轩就是决定了,这是一份五天才发行一次的周报,每一份朝报发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