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3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邮和淮安的城防体系,可不像扬州这么坚固。

    明军在扬州待了这么久,并且在金陵城失陷后就是对扬州城的城防进行加固,并且还部署了这么多重炮。

    淮安城,可没有这个条件,而且郝柏年也不会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整备城防的时间。

    此外,这年头不管是守城还是攻城,火炮的作用已经是不可替代了,这些明军撤退了,但是他们之前部署在扬州城里的火炮可是带不走多少的。

    这些火炮,哪怕是五斤野战炮,那也都是大家伙,匆忙之间要想带走太多的火炮,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郝柏年面对明军的撤退,并不着急,甚至都没有派出骑兵部队去堵北边的城门,他传令给第三骑兵支队,持续保持警戒,谨防逃出城的明军杀一个回马枪,比如说回过头来袭击第三军部署在城外的炮兵阵地。

    同时也让派出小规模的其骑兵部队进行跟踪,保持对城外明军的跟踪,为第三军的下一步行动提供情报支持。

    至于第三军的主力步兵部队,则是进一步加大对城内明军的进攻力度,尽早的占领城内的四面城墙以及城内的重要建筑,避免明军狗急跳墙,做出放火烧军械库、粮食仓库乃至把整个城市都烧毁的情况。

    当初衡阳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大唐陆军对此可是记忆犹新,自然是不想要这种事再一次上演,要知道扬州城现在开始,已经是属于大唐王朝的城市里,里面的每一片瓦片,每一块砖头,都是大唐王朝的宝贵财富。

    扬州,是属于大唐的,是属于圣天子李轩的!

    郝柏年是要把扬州城献给天子的,自然不可能让明军一把火给烧了。

    大唐陆军还在持续向着城内各要地挺进,并持续进攻明军所把守的北方城墙,而明军方面为了保住最后的撤退通道,也是抵抗的比较激烈。

    但是,明军的抵抗主动都是徒劳的!

    攻入城内三个小时后,大唐陆军宣告已经是彻底占领了四面城墙,把城内残留的明军堵在了城内,同时各部队也是控制了部分城区的重要区域。

    下午时分,大唐陆军对城内残留的明军发动新一轮的大规模猛攻,大量披甲的士兵成群结队的在各条街道上进行突进,把任何干预抵抗的明军彻底绞杀。

    到这个时候,城内残留明军的抵抗已经是失去了组织,只有小规模的部队,数百人乃至数十人规模的抵抗了。

    而这个时候,还留在城内的明军,基本都是属于被放弃的弃子,众多高级将领们早已经是带领着他们的嫡系部队出城了。

    下午五点,第三军初步控制了城内各处要道,并控制了衙门、仓库等重要建筑。

    一个小时后,郝柏年率领第三军的高级将领们进城,成功实现了在扬州城吃晚饭的愿望!

    当然了,吃晚饭也只是一句玩笑话而已,郝柏年进城后,自然是不可能喝酒吃饭,他进城后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的。

    最为重要的就是召开一次战后会议!

    战后会议结束后,郝柏年当即亲自手书一封捷报送往金陵城。

    李轩是在第二天的傍晚时分接到这份捷报的,捷报上的内容非常的详细,不仅仅简单报告了攻城始末,而且列出了此战伤亡以及战果,甚至连下一步的行动郝柏年都是在捷报上报告了。

    扬州一战,大唐陆军第三军以及大唐海军的运河舰队相互配合,一共动用了五斤以上的火炮两百三十余门,耗费五斤以上实心弹、榴弹等五万余发,开创了大唐王师在单场战役里的弹药消耗量记录。

    阵亡兵力三千余人,伤两千余人,损失火炮、火枪等各类军械一批,不过物资的损失问题不大,而人员五千人的损失,也是在李轩的预估之内。

    攻克扬州城,李轩的心理底线是伤亡万人,如今五千的死伤,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毕竟他们要攻打的可是扬州,而且还是有着十万明军防守的扬州,这十万明军,已经是明军在江北地区里最后的一支主力部队了,而且还是装备了大量枪炮的新军。

    在攻城作战里,第三军预估一共击毙、重伤明军三万余人,轻伤无数,另俘虏了大约五万余人,其中至少有两万人是阵前起义。

    而成功逃出城的明军估计也就两万人左右!

    另外缴获碗口炮、佛郎机炮等各类散弹炮大约三百余门,五斤野战炮四十余门,七斤野战炮十余门,九斤野战炮六门。

    缴获各口径火绳枪约三万支,为什么说是各口径呢,因为如今明军使用的火绳枪口径不一,以十四毫米为中心,小的有十二毫米十三毫米,大的也有十五毫米甚至十六毫米,不等地方、不同工匠造出来的火枪,口径大多不一。

    当然了,人家明军也不傻,他们也会进行挑选,然后在一支部队里集中使用口径大体相同的火枪,以方便统一训练和作战。

    而唐军缴获了这些火枪后,同样也是会进行分类,把不同口径的火枪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口径的不同装备不同的部队。

    然后缴获的其他东西,各类冷兵器不值一提,刀剑长矛什么的大唐王朝自己都不缺,弓箭在大唐王朝也是不再大规模装备了,那些传统铁甲也是被板甲所代替。

    唯一价值比较大的就是明军囤积在扬州城的大量军粮,这可是一批足够十万大军吃上三个月的粮食,即便这个三个月是按照明军标准,放在大唐陆军这边来,顶多吃一个月。

    但是有了这么一批粮食,第三军往后两个月都不用为军粮发愁了,可以极大的减轻后勤压力。

    拿下了扬州,李轩的心情特好,当天晚上,很难得的陪着白太后、董皇后她们吃了一顿家宴,席间旁人都是可用看到李轩的喜悦。

    李轩这能不高兴吗,拿下扬州,就是代表着已经打开了北上的大门,哪怕是扬州城里逃出去了两万人,哪怕是高邮、淮安那边也有几万明军,但是也是无法阻挡大唐陆军北上的步伐了!

    捷报里,郝柏年已经是向他阐述了后续的作战计划!

    后续的作战没有太多的花哨,那就是沿着运河持续北上,拿下高邮、拿下宝应、在夺取淮安,杀入黄河、洪泽湖流域。

    紧接着持续北上,同时西进沿着淮河杀入凤阳府,彻底奠定江北大局。

    而这个后续作战方案,其实不用郝柏年主动提出来,他也是能够猜得出来,因为只要看一看地图上运河、黄河、淮河的走向,那么基本上就不难判定出来大唐陆军的进攻方向。

    大唐陆军的大规模战略性进攻,基本上都是沿着江河进行的,哪怕是明军那边现在都已经是知道了,要不然当初他们也不会试图在扬州坚守的。

    家宴的时候,白太后和寻常的老太太一样,唠叨叨叨,不过说的都是一些家常,对于军国大事,最近两年白太后已经是不怎么掺和了。

    而董皇后更是不管这些了。

    当然了,实际上她们就算是想要插手军国大事,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李轩不允许!

    用罢晚餐,李轩也没有去其他嫔妃那里,而是陪着董皇后,董皇后自然也是懂事的,直接把珠儿也是给叫了过来,然后三人好生折腾了半夜。

    折腾完毕后,李轩躺在床头,任凭珠儿伏在身上清理着,然后转过头和董皇后说话,这说着说着,李轩突然道:“老丈人那边过的还好吧?”

    李轩的老丈人,那自然是董芸芸的父亲了,今天晚上之所以突然说起他,那是因为李轩听闻自己的这个国丈不老实,正在上下活动,试图重新出仕呢!

第八百四十三章 偷懒的礼部官员() 
    董芸芸之父,之前也是前明进士,大唐崛起前在江南为官,但是大唐王朝崛起后,而且他的女儿董芸芸还成为了大唐皇后,这大明的官自然是当不下去了,一度还被明王朝那边逮了去,准备押送到京师来个凌迟啊什么的。

    最后虽然被军情司那边的人进行劫狱给救了回来,不过着实受了一番苦头,当初被接送回来后就是大病了一场,这一病就是差不多两年,李轩也知道此人前期是真的病的了,但是后来无非就是‘称病’而已。

    理由?

    当时的大唐王朝还不咋地,只不过是刚占据了贵州东部,刚开始南下广西而已,在很多人看来,包括李轩在内的大唐君臣们,其实都把自己当土匪看待。

    当时李轩最大的野心,就是能够占据两广等西南一带,割据地方偏偶一方。

    外人就更不代价大唐王朝了,当年哪怕是大唐治下的那些读书人们,对大唐王朝都是避之不及,躲着走。

    要不然大唐王朝的第一次科举,也不会一直拖到定都肇庆之后,才开始举办了,就是因为之前世人对大唐王朝没啥好印象。

    而董家也是书香门第,耕读传家,这想法和其他的士绅们一样,都对大唐王朝的未来不看好,而且是打心底里厌恶大唐王朝。

    但是董芸芸的父亲当官当的好好的,突然就冒出来了一个山大王,把自己的女儿给抢亲了,而且还害得他差点被朝廷凌迟,这要说当初没有怨气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奈何贼船已上,哪怕董家是被强行拉着上船的,但是既然是上了,那么也就别指望能够下来了,这反对是反对不了的,但是你让他屈服也死不太可能的,所以董芸芸的父亲就玩称病不出了。

    不过虽然这个国丈对大唐不待见,但是既然都娶了人家女儿,哪怕是当初抢来的,但是该给的待遇还是不能少的,因为这是礼法需求。

    所以李轩给他封了个子爵,不高不低,其他方面的待遇也不差,嗯,除了给官!

    但是最近,他却是听闻自己的这个国丈不老实,正在上下活动,试图重新出仕呢!

    对于外戚,李轩自然是防着的,这倒不是怕他们夺权之类的,而是怕他们影响未来的储君之争。

    所以李轩对于外戚的态度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他也是重用一部分外戚,用来平衡外臣,比如说国舅白云奇、白太后娘家远房侄子白林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白云奇如今是御书房行走大臣,而白林义则是近卫军作战司参谋长,都算得上是位高权重。

    但是另外一方面,李轩又是限制着他们,后宫诸多嫔妃们的父兄,李轩基本都是没有重用的。

    说白了,李轩虽然用外戚,但是用的都是白太后的娘家子弟,但是对于董家以及其他嫔妃的娘家,李轩的态度就是能不用就不用。

    要不然的话,其中一个嫔妃的父兄权势大了,以后定然会带储君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最近,一直都是保持着‘称病’的董父,最近却是上下活动,连折子都是给他上了几次,也没说什么大事,就是刷一刷存在感。

    同时李轩也是听闻,董母最近是带着董家女眷经常出入皇宫,名义上是看望董皇后,但是在这种时候,稍微有点政治敏感性的人都是能够猜得出来,董家这是打算迂回作战呢。

    董芸芸也是聪明人,听到李轩突然说起父亲,再联想最近一段时间母亲和嫂子经常进出皇宫看自己,这也是猜到了一些。

    当即是道:“父亲他那是老毛病了,估计一时半会的好不了!”

    李轩听罢,当即道:“嗯,回头朕赐下一些人参药材,再让御医去看看,让老丈人好好休养!”

    董芸芸道:“臣妾代父,谢谢陛下的恩典了!”

    “你我夫妻,本是一体,这么客气做什么!”李轩呵呵笑着。

    次日,董母又是来进宫觐见,不过董皇后说身子不舒服,就不见了,另外赏赐了部分金银珍玩和药材,并传话让董父好好休养。

    当日,董家宅院里,几个董家男人坐在一趟,个个都是皱着眉头!

    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是知道,那一句好好休养是什么意思,简单直白的说,就是好好呆着,别折腾!

    而且不用猜也知道,这肯定是陛下的意思。

    董芸芸只不过是个传话的人而已!

    “唉,这一时半会的也只能这样了,最近几天都别外出了,好好待着吧!”上头的董老太爷如此道。

    旁白的一个年轻男子道:“三妹她怎么这样,难道就没有劝一劝陛下吗?”

    “不许胡说,那是皇后!”

    “还有怎么劝?陛下的为人,难道你不知道,那可是说一不二的人,陛下的决定,岂是区区妇人所能干涉的?我等之前也只不过寄望陛下看在一丝情面上而已。”

    “而且,倘若为了出仕,就让娘娘惹恼了陛下,那才是得不偿失,罢了,如今一群外戚里,除了白家外,其他的和我们董家也是一样,不着急,等上几年再说!”

    如今对于董家而言,最重要的自然不是什么当官,而是皇后董芸芸的地位以及皇子问题。

    皇后董芸芸的地位,那自然是不可能出现什么意外的,她是李轩明媒正娶的皇后,而且还是共患难,一起从黄竹山里走出来的,除非出现谋逆大事,否则的话,董芸芸的皇后宝座,那是铁打的,就算李轩厌恶她了,也是不可能轻易废后的。

    而只要董芸芸的地位保住了,未来再剩下一个皇子,那么这个皇子就是嫡皇子,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大唐王朝的储君,未来的皇帝。

    而这,才是董家最看重的东西!

    董家的情况,也只是目前大唐王朝众多外戚的一面而已,当官虽然也重要,但是他们更希望自家的女儿在宫中的地位能够稳住,然后生下皇子,继而争夺储君之位。

    如今的大唐王朝虽然还没有彻底统一华夏,但是大家都是能够看得出来,统一华夏的可能性极大,一旦统一了,那么大唐将会是又一个正统中央王朝,政治地位是和明、宋、隋、前唐、汉等汉人正统中央王朝相当的。

    所以很多人虽然对大唐王朝的各种政策有所不理解,甚至是反对,但是并不妨碍他们试图在这个新王朝里争权夺利。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那些读书人了,如今大唐礼部皇家出版社所出版的各类新式书籍,那可是非常的好卖,众多读书人开始钻研这些新式书籍,然后报考大唐科举。

    而大唐王朝也是投桃报李,这科举是年年都办,而且每年的录取人数是越来越多,只要你肯学新式学科,学好了参加科举当官那是稳稳的。

    而在前面多期的科举逐渐改革之后,李轩还在继续深入改革,以顺应未来的发展。

    而科举和教育,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李轩对教育的改革也是逐步深入。

    今年的会试结束后,也就是五月份,大唐王朝对官办教育体系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正式化改革,明文确定了官办教育的制度,分为小学、中学、预科、大学四个阶段!

    其中小学为六年制,中学为三年制、预科为三年制、大学为四年制或三年制。

    这些体系都是李轩一直想要实行的现代学制,现代的学制虽然说各国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基本都是脱离不了这个大框架,而在现代社会里能够被各国所接受,自然也是证明了其优越性。

    而具体的学科上,效仿幼军营、以往的少年学院、高等学院等,设立国文、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各类新式学科。

    当然了,在小学阶段,教育以国文、算学为主,其他的则是接触一些常识,中学阶段才开始学习物理、化学等。

    同时依旧可提前参加考试升级。

    不过正式取消了学费免费,小学采取低收费,但是中学开始则是采取正常收费。

    为了推行新式教育制度,以往的少年学院、高等学院一律改为小学、中学、、预科。

    同时大力新建小学、中学。

    如今各地的官办学校已经是逐步成型,不敢说每个县,但是在每个府、州、都至少有多所小学,一个府确保有一个中学,同时再每个省都是至少筹办一所预科学校(高中)。

    同时鼓励各种民办的私塾进行转型,经过申请后,即可取得相应的小学、中学、预科、大学资质,并且大力鼓励民间的士绅捐资筹办私立学校。

    李轩给礼部那边定下的最低目标就是,每一个县,都必须要有一所官办的小学,每一个府或省直隶州,都必须要有一所中学。而预科学校则是根据每个省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开设。

    比如地广人稀的贵州,一所预科学校足以,但是在江南,十所预科学校都是不够用的。

    而最近,李轩又是筹划着,继国子监、皇家理工学院后,再开办一所大学,这将会是一所全新的综合性的大学,专门招收各省预科学校毕业的学生。

    因为随着学制的确立,小学、中学、预科学校的数量会急速增加,每年毕业生的数量也是逐渐增加,他们虽然可以考入国子监或者是皇家理工学院,但是录取的人数有限,大量的预科毕业生总得有一个继续就读的渠道。

    当李轩给礼部那边下了要求后,礼部的官员动作迅速,没几天功夫就是给李轩拿出来了一份筹办新大学的计划方案来,而看到了这个方案后,李轩却是有些哭笑不得,这些礼部的官员也是真够懒的,竟然是学了陆军的扩军方案,打算把国子监一分为二,然后各自补齐学科,摇身一变,就是把一所大学变成了两所。

第八百四十四章 正德借兵() 
    礼部的官员虽然偷懒,直接照抄了陆军那边的扩军模式,来一个一变二,但是这样也是目前大唐王朝要筹办一所新的大学最好的办法了。

    对于如今的大唐王朝来说,推广新式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士子的反对,实际上士子们前期虽然反对,但是现在他们却已经人命了,因为科举里的考试内容,新式学科的内容越来越多,士子们想要自学难度极大。

    而最近两年,国子监的毕业生几乎是霸占了榜单,这自然是让非常多人不满的,他们一方面是骂着国子监的学生不要脸,一方面又是想要进入国子监,而同时也是有一些人开始自行开办教授这些新式学科的书院。

    如今大唐王朝推广官办学校,这对于目前读书只为了当官的士子们而言,可是一个利好。

    此外,资金问题虽然也大,但是也不是不能克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