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5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也是柳八苟举荐向翰义的原因!

    他并不是因为向翰义是自己派系的人举荐他的,也并不指望着举荐了向翰义就获得他的忠诚,因为在柳八苟看来,所有臣子的忠诚,包括他自己的,都应该是献给圣天子的,一个臣子对某个大臣献上所谓的忠诚,这本来就是一种大逆不道的事。

    因此,他在松江府知府的候选人举荐上,并没有举荐有任何明显派系的人,而是举荐了向翰义这个没有明显派系倾向的人。

    向翰义在大唐官场里,一直都是属于比较低调的人,他以前在地方任职,后来在商部企业司任职,名声算不上多么显赫,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之中一个不怎么起眼的人。

    然而正是因为不怎么起眼,所以如今包括陈立夫在内的很多人,都是对向翰义感到陌生,这个名字他们自然是听过的,但是向翰义的详细情况如何呢?却是知道的不多了。

    而未知,代表的是风险!

    所以哪怕是陈立夫这种喜欢搞事的人,听到向翰义这个名字后,因为记忆里并没有太过明显的资料,所以也是觉得先低调一段时间,看看向翰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有什么样的看法再说。

    陈立夫在上海码头公司连续住了几天,把上海码头公司的事情安排妥当,并在在他的干预下,让上海码头公司的第三期码头建设工程重新复工之后,就是离开了此地,然后也没有做其他的大动作,就这么安静的等待着自己的顶头上司,松江府知府向翰义抵达上海。

    不仅仅是陈立夫,整个松江府都是在等待着向翰义的到任。

    在众人的等待中,向翰义却是没有第一时间就直接抵达上海,而是中途绕了个路跑到了苏州,他去干嘛,直接是去见他的顶头上司,江南道道员霍守奇。

    虽然他这个松江府知府是整个帝国里独一份的从三品知府,但是在霍守奇面前,依旧是晚辈。

    霍守奇从龙的时间可比帝国内的众多中高级官员早多了,而且前途闪闪发亮,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被调入京畿成为阁臣了。

    这样的人,自然是不能忽视的。

    向翰义跑到苏州见霍守奇,根据知情人透露,他和霍守奇的会面时间足足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期间还一起吃了一顿简便的午餐,但是他们的会面到底谈了什么,自然是没有人知道的,除了那些无处可在神出鬼没的翰统鹰犬。

    在三天后,一封关于这一场会面的翰统例行报告就是被装进了密封的信封,然后被传回了京畿,负责监控江南道官员动态的翰统负责人,简单的看了这份报告,他自然是不会对报告上的普通事情感兴趣,他只关心他们的谈话内容并没有什么关于谋逆、结党营私之类的内容。

    在发现他们讨论的只是普通的政务之后,哪怕上面说的是关乎整个松江府,乃至江南道的民生经济事务,而且还和陈立夫有关,但是他也是没有丝毫的动容。

    直接在报告上盖下了自己的私章以及所在部门的公章,然后重新密封,最后这份报告将会和每天从帝国各地汇集上来的诸多翰统秘密报告一样,被送进翰统被重重保护的秘密档案室里封存。

    这封报告将会和翰统的近乎所有报告文档一样,安静的在这个档案室里躺着,一年又一年,永不见天日!

    当然了,这份报告的内容,依旧被写入每日简报里呈递给圣天子,只不过一份数千字的报告,已经是被浓缩为一句话:“宣平十年十二月初七,松江知府向翰义拜见江南道道员霍守奇,谈及民生事务,无异样!”

    其他的都不是重点,重点只是后面的三个字!

    说白了,翰统根本就不关心这些官员们的其他事务,只要他们不搞结党营私,谋逆,搞的天怒人怨影响帝国统治,翰统通常都是懒得搭理。

    即便是当初翰统发现上海县的县令周礼德贪腐了,翰统报告的重点也不是此人贪了多少钱,而是重点提及松江府的腐败情况,认为这种大规模的,普遍的官场贪腐行为,将会影响到松江府的经济发展,继而动摇帝国的经济,必须进行遏制。

    翰统的报告,针对的并不是周礼德,而是针对的大规模贪腐行为所导致的动摇统治这一点上。

    这一次向翰义拜见霍守奇,他们谈论的内容虽然很重要,但是却不是翰统的关注重点,所以他们都是懒得搭理。

    但是翰统懒得搭理,不代表其他人不关注啊!

    向翰义跑到苏州拜见霍守奇了,陈立夫和其他松江府的人自然是关心无比的。

    就连之前和向翰义一起东下,但是却中途被向翰义抛下的贾文柏,也是相当的关注向翰义到底和霍守奇谈了什么。。。

    可惜的是,他们都不知道!

    霍守奇身为江南道道员,自然是不会搭理麾下中低层官员们的猜测,而向翰义身为当事人,更不会说什么了。

    向翰义拜见了霍守奇之后,这才是前往上海,这一次路上倒是没有出现其他的意外情况,向翰义的座船一路顺利的抵达了上海。

    向翰义的船只还没停靠码头呢,就是看见了码头上的一大群人在等候着呢,不用详细看也知道,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松江府的官员,也就是他以后的下属,还有少部分则是松江府的上流社会的人,包括德高望重的士绅,大公司的高官等等。

    等船只停靠在码头上后,向翰义也是没有摆什么铺,而是对着随从以及陪同他一起来的江南道吏务厅的厅长道:“下船吧!”

    说罢,他就是带着一群人下船!

    向翰义刚下船呢,岸边码头等候的一群人就是在陈立夫以及贾文柏的带领下,上前迎接!

    行礼过后,陈立夫上前两步到向翰义身前道:“职部陈立夫拜见府尊大人!”

    向翰义看了眼陈立夫,这人的名字他是听过不少遍了,但是人却还是头一次见,这人比他想象的还要年轻一些。

    官场上关于陈立夫的传闻不少,各种各样的都有,嗯,普遍都不是什么好话,这也就给很多人一种负面印象,认为陈立夫的相貌也应该是比较猥琐,一眼看上去就跟奸臣似的。

    但是真看到陈立夫了,却是发现这人有着一副的好皮囊,如果不是身上穿着儒服官府,别着正四品官员的胸章,恐怕还会把这人当成是一个分度翩翩的风流才子呢。

    还别说,早年陈立夫还真是风流才子一个,在秦淮河上闯出了偌大名声的,可是秦淮河上的大家们争相免费提供暖床服务的大才子,暖床一夜,这花魁的身价都能凭空上涨不少。

    但是陈立夫是何等人也,绝色女子见得多了,家中娇滴滴的绝色小妾好几打,哪能被这些花魁们轻易迷惑啊,也就是有几次实在推脱不过去,这才勉为其难的留宿一夜。

    这陈立夫,以寻常人的目光来看,其皮囊的确是不错,而身为一个传统读书人,四书五经,琴棋书画,诗词等等都是样样精通。

    能够在前明时代就考中进士的他,其诗词功夫自然不会差,即便不算顶尖,但至少也是一流水准,多年前在秦淮河上填的一首浣溪沙·夜游秦淮,如今还是在秦淮河上的女子广泛弹唱呢。

    此外,此人的竹图也是一绝,被当代不少的大画家都是夸赞过的,说他的竹图带着一股坚韧不拔的灵性。

    这样的人,如果不为官,哪怕一文钱都没有,但是也能够在秦淮河上混的很潇洒,更不要说陈立夫还有钱啊,大把的钱,这让他就更受秦淮女子的青睐了。

    可惜的是,自从他入仕之后,夜宿秦淮这种事,已经是很少做了,顶多就是偶尔约上三五名红颜知己好友去游山玩水。

    才子佳人结伴出游,自然是和夜宿秦淮那种低俗的事截然不同的,此乃风流韵事!

    看到这样的陈立夫,向翰义就是心中暗道,这样的人,当官是可惜了,当什么官啊,游山玩水多好啊,说不准以后还能够给他们大唐留下一个风流才子的故事呢,就和柳永一样。

    不过如果让陈立夫知道向翰义的想法,肯定是对他一脸愤怒!

    他陈立夫的,是要当官的……是都要当大官的!

    因为他要匡扶圣君、打造宣平盛世!

    他这样的男人,岂是那些流连于庸脂俗粉,被粉红骷髅所迷惑,最后醉生梦死的无能之辈所能相提并论的。

    可惜的是,向翰义的想法没人知道,陈立夫的想法,同样没人知道!

    至于他们打算怎么做的,自然就更没外人知道了。

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奇葩的尤金鸿上折() 
金陵城,李轩今天早早的就是离开了前殿,回到了后宫!

    自从忙完了松江府的官员大调整后,李轩突然就发现,自己突然就是闲了下来,虽然说每送上来的折子还是很多,但是大多都是说的鸡毛蒜皮的事。

    上午的时候,他批阅了大概四十多本折子,然后就是没啥兴趣批阅了,为啥,因为这些折子有一半说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而更让他无语的是,剩下的一半都是地方官员上送来刷存在感的折子。

    鸡毛蒜皮这些都不说了,毕竟事情虽然小,但总归是事,而且御书房已经是给出了审阅意见,翰林院也是整理出来了总结,所以他简单看总结再看御书房值班大臣的处理意见,一般没啥问题的话,直接就是批一个‘知道了’或者‘阅’。

    但是,那些刷存在感的折子他就特无语了!

    什么叫刷存在感的折子?

    就是地方上的官员为了保持自己不被圣天子李轩所遗忘,有事没事就上折子,比如说现任贵州巡抚尤金鸿,他是十月份刚上任的,上任后已经是上了十多封折子,这才多久?两个多月而已,在还不算他在前往贵阳上任的时间,如果扣除这个时间,这个人到任贵州巡抚的时间顶多也就个把月,然后这个人,愣是送来了十多封折子。

    而且这些折子里,大部分说的都是废话。!

    他的第一封折子,人刚离开金陵城,没有三天时间就是送来了一封折子,这第一封折子说的是辞别之类,为以后不能亲自聆听圣天子的教诲而感到不舍,这个还算正常的,李轩批阅:勿念。

    意思就是,别废话了,赶紧去贵阳上任去吧!

    第二封折子是尤金鸿抵达了当涂的时候,写的,折子上说当涂当夜刮起了北风并且大降温,询问圣体是否安康,要多穿衣服保重龙体,李轩当时批阅:朕安,时值寒冬,卿当速往贵阳主持御寒事务,以免百姓衣不遮体。

    第三封折子,是尤金鸿抵达了九江的时候送来的,这一次没啥废话,只是简单的请安。

    李轩批阅:朕安,卿之孝心朕已知晓,勿再频繁请安。

    然后,没几天,李轩又是收到了尤金鸿的折子,还他妈是请安!

    李轩当时就很不客气的批阅:“朕安,无事勿请安!”

    后来一段时间,这个尤金鸿安份了一段时间!

    但是半个月后,这个尤金鸿到任了,又是送来了折子,说的是自己已经到任了,问李轩龙体是否安康。

    李轩继续忍,批阅:“朕安!”

    数天后,李轩又一次受到此人的折子,这一次不是请安了,而是说贵阳下雨了,看到下雨,李轩还以为贵阳要爆发洪涝什么的,结果一看,尼玛,就是一场普通的冬雨。

    这下雨就下雨,大唐辣么大,每天都有地方下雨好吧,这又不是什么特大的暴雨或者是久旱逢甘霖这种事,一场普通的雨而已,值得你堂堂一个巡抚专门写个折子送上来?。。

    当时李轩批阅“知道了!”

    然后,没几天,这人又送来折子,说贵阳府的雨停了,出太阳了,天气很好,顺便又请安!

    李轩批阅:“朕安,寻常琐事勿再上折!”

    然后,尤金鸿过几天又上折子了!

    说年关将至,他想要上京给圣天子拜年,顺便又请安。

    李轩批阅:“朕安,卿初任贵抚事务众多,勿返京拜年”

    但是这人死性不改啊,继续上折子,说自己不去拜年就难受,恳请李轩允许他回京拜年,李轩很不客气的批阅:“不准!”

    期间还有其他几封折子,虽然说了些政务,但也都是鸡毛蒜皮的事。

    今天上午,他又是收到了尤金鸿的折子,说既然自己无法回京拜年,他就派自己的长子代替自己返京向圣天子拜年,并呈送年礼。

    李轩当时就火了,提拔这个尤金鸿之前,怎么就没觉得这人这么啰嗦呢,之前此人在山东担任布政使的时候老实的很,任上也算是办了几件好事,但是现在怎么就屁大点事就上折子,没事也上折子请安,你堂堂一个巡抚就这么闲?

    这搞的李轩特别无奈甚至恼火!

    恼火是因为这人三天两天上折子说鸡毛蒜皮的事,无奈的是,这人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在贵州巡抚任上也算干的不错,没出什么乱子,自己都不好随便拿掉他。

    这搞的李轩看完折子后特别想要骂人,最后他在折子上写了一大段的批语,洋洋洒洒两三百字,然后通过密折传送。

    什么批语?需要用密折传送的,自然不是什么好话!

    用白话文简单翻译一些就是:王八蛋,没事别乱上折子,要是敢再乱上折子,朕直接把你贬到印度戈河州去!

    就是不知道以后这人会不会老实下来,如果还继续这样子,李轩说不得真的要让下头准备几个贵州巡抚的候选人了。

    这个尤金鸿,只能说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代表人物,实际上这样的人很多,基本上有资格上折子的官员,大多都是免不了会上请安折子之类的刷存在感,只不过中低级官员送上来的这种没有一点含金量的请安折子,大多都是会被过滤掉,但是尤金鸿可是一省巡抚啊,他的折子,哪怕是请安折子,也没人敢过滤掉。

    而其他的各省巡抚、道员乃至一些重要知府等地方官员,普遍也存在这种情况,要么就是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要么就是单纯的请安折子。

    毕竟大事也不是天天有的,很多地方都是平安无事,官员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很好的理由上正规的折子。

    每天审阅的折子,大部分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这让李轩有些烦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不看也不行,尤其是重要地区的知府以及巡抚、布政使、道员这些级别的地方官员的折子,总是要看的,要不然的话,怎么了解地方的情况啊。

    今天被尤金鸿又恶心了一把,李轩干脆是处理完折子后,就直接回宫了,这御前会议也不开了,准备召见的臣子也不见了,反正今天的御前会议也没啥事,召见的臣子都是寻常的述职以及就任报告,没啥重要的事,拖到明天也不碍事。

    这种情况,实际上在今年年初开始,就是差不多这样了!

    统一战争期间,大唐帝国的上下都忙碌的很,刚结束战争的宣平八年下半年以及宣平九年,各种恢复民生以及改革事务也比较多,李轩依旧是天天忙着。

    但是进入到宣平十年后,基本上没有了战争,改革事务也是暂时没有大规模的改革,今年的大事,大体上只有科举改革以及税部拆分,再加上松江府那边的事了。

    除了这些外,其他的基本都是鸡毛蒜皮的事。

    不过对于李轩来说,很多事只算是鸡毛蒜皮的事,但是对于其他人而言,却不是这样。

    比如今年年关将至,一年一度的财政预算分配也是即将开始了,军方和内阁已经是开始为了明年的军费比例开始争论,而军方内部的陆军和海军也是为了军费内部分配比例进行争论,内阁那边的各部门也是同样如此,都是为了争夺财政预算而争论。

    但是财政预算这事,每年都会有一次,李轩早就有了一整套的完善应对方案了,早已经是习以为常,甚至他自己内心都已经是有了大概的分配方案了,臣子们的争论,李轩基本上都是不怎么管的。

    反正大框架已经确定了下来,而细节问题,就让臣子们去争吵嘛,他是不管了。

    明年,也就是宣平十一年的财政收入预算,财政部给出的数字是八千六百万两银子,比今年多了点,但是多的也不算多。

    最近两年,大唐帝国的财政收入,大体上是维持了稳步上升的态度,从早几年的六千万,再到七千多万,再到八千万,再到八千六百万,增长的幅度没有翻倍,跨越式的增加,但是每年都是保持着这种稳定的增幅,这种情况在李轩看来,是非常健康的。

    目前大唐帝国已经统一了全国,基本上是全盘接受了前明的疆域,此外还多了一个高丽半岛以及部分东北地区,不过这些地方都是穷地方,提供不了多少财政收入。

    因此在农业税方面,这几年帝国所收取的农业税在宣平八年之后就是大体保持稳定,因为土地是恒定的,即便是这几年因为帝国鼓励屯垦开荒,但是这种鼓励政策都是带有免税政策的,也就是说,最近几年开荒的土地都是收不上税的,农业税还是依靠原来的现有土地。

    如此也就让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了帝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而经济增加了了,财政收入自然也是会增加。

    受限于目前帝国对整个工商业的统计还是比较原始,很难实际统计出来国民生产总值之类的数据,各类数据统计,对于目前的帝国而言还是比较麻烦的。

    唯一能够准确统计的,大概就是财政收入了!

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一亿两财政支出预算() 
目前大唐帝国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而在税收的政策保持恒定,大体变化不大的时候,基本上也能够从税收收入推断出来整个经济增长的幅度了。

    对于目前的财政收入增加幅度,李轩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在没有大幅度增加税收比例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还能够保持这种增长幅度,那么说明经济的增速还是比较稳定而健康的。

    不提经济增速的问题,财政部预算司,给出来的宣平十一年的财政预算收入是八千六百万两银子,如今军方和内阁的各部门,就是为了瓜分这八千六百万两银子而争论着。

    这种争论,基本上每年年底都会发生一次,不管是李轩还是那些臣子们,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