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6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讨论之际,随着一声‘陛下驾到’,圣天子李轩也是走进了会议室,开口第一句就是:“报告你们也都看了,都说说,该如何应对!”

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宁可信其有() 
    平常开会的时候,李轩都是会给这些臣子们充分的争论时间,甚至很多时候他都不出声,一直等到臣子们争论结束,做出结论才说那么几句。

    不过大事要事的情况下,他却是会跳过这些,从而进入一个极大的反差状态,那就是他自己说,臣子们听着就行了。

    这一次虽然李轩也是说了那么几句,问臣子们该如何应对,也是给了几分钟臣子们发言的时间,但是面对臣子们的争论,李轩却是直接就制止了。

    这都什么时候,还吵,吵个屁!

    时间紧迫啊,现在大雨已经是逐步向北转移了,再等那么几天,估计淮河流域就会开始下大暴雨,然后是河南和山东地区,这么下个十天半个月,洪水就来了。

    李轩那有时间听着他们吵架啊。

    当场就是直接抬起了手!

    当李轩抬起手的时候,众多臣子们一个个都是正襟危坐,同时很自觉的闭上了嘴巴。

    这些大臣们,都是混在朝堂多年的老油条了,一看李轩这个动作就是知道,圣天子要讲话了,赶紧做好,同时记好笔记,要是听漏了那么一两句,从而办错了事,那么事情可就大条了。

    李轩环视一圈,见二十多个正二品高官以及七八个陆海军的上将、中将们已经是齐齐抬头看向自己,这才是放下了手。

    然后缓缓道:“这一次的气象预报,有可能是虚惊一场,但是也有可能是真的会发生,而一旦发生,那就是会波及数省地区,数千万百姓,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京畿各衙门,各地方衙门都要对此事保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洪抗洪的各种措施!”

    李轩继续缓缓说着:“内阁方面需要立即组织救灾物资,尤其是粮食以及药物!”

    “吏部和督察院以及农部、工部等机构共同派员,向各省道派出防洪督导组,督导各地地方衙门的积极防洪抗洪以及后续救灾事宜!”

    “再准备一笔救灾资金,不得少于五百万两,用于后续可能出现的救灾支出!”

    “同时要提前转移危险地区的百姓,避免大范围的伤亡!”

    李轩的语速不算快,说的话也是很简单,但是下面的大臣们,没听到一句话都是会直接记下来,因为这个时候,圣天子李轩已经是直接发布任务的,办不好就等着丢掉乌纱帽吧。

    甚至更加严重一些,如果因为工作出了差错,丢掉身家性命也是有可能的。

    李轩说完这几句后,又是把视线投向了军方的将领,开口道:“不管是敌人入侵还是天灾,面对危难时刻,帝国军人都应当勇敢的站出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一次军方应当积极参与防洪抗洪,保家卫国!”

    李轩并没有说的很仔细,因为他不用说的太仔细,防洪抗洪,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他李轩就算是有着后世的见识,但是也只能说一个大概,而具体措施,还是需要结合时代和地区,因地制宜。

    所以李轩的话,实际上只是一个总纲,具体怎么做,李轩不管,但是他要看到成效。

    说完这些后,李轩也是没有在会议室里停留,而是很快就是出去,留下那些大臣们自行讨论。

    离开会议室后,李轩又是召见了翰林院调查统计科的官员,让他们重点关注北方各地区的情况,尤其是河南、山东、皖北道、江北道这四个省道的情况,一旦有动乱的迹象,立马报告。

    天灾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这个后果不仅仅是对民生经济的影响,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动乱。

    这种混乱时期,总会有一些野心家试图趁机搞事。

    而李轩自然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

    等到午后时分,一群大臣们也是陆续走出了会议室,而身为众臣子之首的御书房值班大臣,大学士柳八苟也是向李轩递交了关于此次防洪抗洪的紧急措施。

    整体上,大部分的措施都是根据李轩所提的要求所制定的,所完善的只是细节而已。

    李轩略微翻看了后,就是点头道:“就这样吧!”

    得到李轩的正式批准后,大唐帝国也是迅速行动了起来!

    首先,是以三百里加急,部分路段甚至是五百里加急的方式,向北方各省道、州府,尤其是开封府、徐州府、淮安府这几个重点区域派出了信使,信使将会携带气象报告书以及内阁文件,要求各地方衙门要立即展开防洪抗洪工作,不得有任何的怠慢。

    这是为了给北方各地区的地方衙门发去警报,毕竟这年头,能够做出完整气象报告的也就只有皇家理工学院了,而其他地方的话,对天气的预报只能是依靠老人的经验来判断,就算是经验再丰富,他们也很难判断的出来,这一场雨有可能延续一个月以上。

    邮递司在这一天下午,派出了足足一百多骑,奔赴长江北岸的各省道,他们途径驿道纵马飞驰,这些骑士丝毫都不吝惜马匹的体力,用着最高速度朝着各自的目的地而去。

    这些骑士,穿着特殊而显眼的红色制服,同时还会携带一面黄色小旗,小旗中间有个大黑子‘急’,同时每个骑士佩有马刀以及遂发手枪,路上如果遇上不长眼的挡住,骑士都有权力直接开枪杀人的。

    虽然说邮递司已经是一个独立机构了,而且还会承接民间的商业业务,同时里头也没有现役军人担任军报使者了。

    但是这个独立机构依旧是内阁和军方共同派人管理,邮递司里的大量工作人员里,绝大部分依旧是军方退役人员。

    尤其是这些骑士,基本上清一色是陆军里的退役骑兵!

    而驻守在每个驿站里的人员,基本也是退役军官以及退役士兵担任!

    邮递司的使者,是被允许拥有武器,并且拥有对阻拦军报的人直接开火的权力,其权力,比同样是让军方控制的各大保镖公司还要更大一些。

    毕竟,在电报通讯搞出来之前,大唐帝国的驿站体系将会是最为重要的通讯手段,通过三百里加急,乃至五百里加急,把消息以及文书快速传递到各地去。

    当初如果不是因为驿站体系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越来越难,同时为了平衡成本,不断的加大承运民间信件、货物的业务量,导致军方很难直接管理这个机构的话。

    都不会出现内阁和军方共管的情况,而会是一直都属于军方管理。

    这些邮递司的邮递骑士们,从金陵城鱼贯而出,然后奔向各地,当然了,他们并不会说是一口气直接跑到山东,河南什么地方去。

    他们往往是是直接到了下一个驿站之后,就会把需要传递的信件交给接力的骑士,采用接力的方式不断的向前传递。

    通过驿站体系向北方各地传递信息的同时,御书房的值班大臣们,也是从各部门抽调了相关官员,然后组成了四个防洪抗洪督导组,分别奔赴河南、皖北、江北、山东四省道。

    他们虽然不可能做到一天跑几百里,但是也是都快马加鞭,一路上将会换乘马车前进,速度不会太慢。

    这,也是得益于大唐帝国一直以来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一些小地方,偏远的地方不好说,但是在重要区域,比如说大城市之间,都是有比较完善的官道相连的。

    大唐帝国的官道,其基础自然是前明时代的官道,大唐帝国的官道体系,是在前明的官道、驿道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新建。

    而大唐帝国的官道标准,其实也不算高,首先对官道的宽度没有太大的要求,普通的宽度是两米,而部分重要官道宽度可以达到了四米。

    这个道路的宽度也不是乱来的,而是有根据的,首先,普通官道,必须能够通行马车,而部分重要官道,必须能够同时通行两辆马车。

    而大唐帝国的马车规格,也基本是统一的,大唐帝国早年也是没有制定过什么马车的规格,而是在统一战争期间,为了让军方的后勤马车更好维护,制定了统一标准,那就是双马并排拉动的马车,其轮距为一点四米。

    随后,这个轮距的标准也是被应用到了所有的官方马车上。

    而官方的带头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随后民间的马车也是逐步改为这个标准。

    所以到了今天,除了特殊车辆外,大部分通行的双马拉动的马车,不管是两轮的还是四轮的,其轮距都是标准的一点四米,当然了,这仅局限于新建造车辆,如果是以前的车辆,轮距那就说不准了。

    同时,大唐帝国也没有强行规定说,所有马车的轮距就一定是要一点四米,这个一点四米,只是官府以及军方自己的单马以及双马并排拉动的马车轮距标准而已,实际上,官府以及军方都还有三马甚至四马并排的重型运输车辆以及炮车,其轮距可是大于一点四米,有极少数的车辆甚至都能够达到三四米的轮距呢。

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这雨,太大了!() 
对于轮距的标准,大唐帝国并没有对民间进行强行的规定,理论上来说,你喜欢造多宽的马车都可以。

    但是如今的马车,大部分也不是私人打造,很多都是马车公司,再不济也是马车作坊打造的,他们打造的马车都是有规格的,除非特殊需求,不然的话为了市场,他们造的马车也是和官方的马车一样,起轮距都是一米四。

    毕竟马车造出来是用来用的,而且大部分还是需要跑在国道上的,你要是搞的太大,那可跑不了。

    因此在这种影响下,实际上民间的马车,普遍也是使用的一米四的轮距。

    如此也就造成了,大唐帝国里的马车轮距,虽然各种都有,但是一米四却是属于一个大众标准。

    不管是军方的大量马车,还是说民间里的货运双轮、四轮马车,又或者是有钱人使用的普通双轮乃至四轮马车,其轮距都是一米四。

    因此大唐帝国的官道,也是根据一米四的马车轮距来制定官道的宽度的,轮距再加上必要的行人空间,因此普通官道的宽度就是两米,当然了,这其实只是理想标准,在一些施工困难的山区,其官道的宽度往往只有一米五六左右。

    但是,绝对不能低于一米四,低于一米四的话,那就是不合格的官道,主政官员会挨批的。

    而部分官道,则是有四米宽,因为部分官道是需要满足两辆马车并列行驶。

    而超过四米的官道的道路也有,不过比较少,而且也不算是硬性规定,有一些是军事需求,比如说天津到幽州城,再到宣府,大同府的官道,这一段路,就是典型的军事需求,其最低标准就是六米,部分路段甚至能够达到十米以上,而且道路的情况相当良好!

    这一方面是因为军事需求,而另外一方面,这片区域乃是属于北方平原地形,修路容易。

    而内陆地区,如果没有军事需求的话,主要是一些地形平坦,建设难度低的地区,同时该地的财政也比较良好,同时也有这个运输需求的话,那么就会修建宽度比较宽的官道了,比如上海到杭州的官道,那就是六米大道,宽敞的同时,而且路面结实平坦。

    浙北和江南都是不差钱的地区,而且此地属于平原地区容易建设,更加重要的是有着庞大的物资运输需求,才会有这种足足六米宽的官道。

    大唐帝国的官道,总体上来说,还处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很多还是延续使用前明时代的官道,说是两米以及四米的标准呢,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进行扩建,目前只有一些容易建设,或者是有着军事需求,又或者是地方财政比较宽松的地方,完成了官道扩张和新建的工程。

    但是,即便是有部分路段,还是前明修筑的官道,但是也是能够用的,只是没那么好用而已。

    四支督导组,他们有的乘坐船只沿着长江南下,然后通过京杭大运河北上,而有的,则是直接过长江,然后走陆路北上,都是坐船做马车,甚至在部分路段直接乘骑马匹的,所以督导组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这不快不行了,他们还要赶到各自的任务目的地督导当地的官员防洪抗洪呢,这要是迟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李轩对这一次的防洪抗洪是非常重视的,这四个督导组的组长,都是督察院的正三品佥都御史担任,并且是赋予了一定的临时权限,而佥都御史,在督察院里,本来就是平时巡视各省的大员,可不是什么普通官员。

    他们去到了当地,能够极大的震慑当地官员。

    督察院就是负责‘督察’这一环节,而指导嘛,则是由内阁的其他部分派出的官员负责,包括农部、工部等部门的官员的,在技术细节上,指导当地的官员进行防洪抗洪。

    督导组前往各省后,金陵城这边也是没闲着,众多大臣们开始调动大量的各种物资北上,尤其是至关重要的粮食,那更是重中之重。

    而负责提供以及部分承运任务的大唐粮食总公司,一纸令下,就是让下属的各省道分公司准备了大量的粮食以及运输粮食所用的船只以及马车,然后大量的粮食开始朝着北方运输而去,加强当地的粮食储备,以便及时救灾。

    当然了,大唐粮食总公司虽然是国企部所属企业,而且还是非常典型的政策性企业,但是好歹也是按照商业模式运营的企业,他们虽然提供了这么多的粮食,但是官方还是要给钱的。

    只不过是不用立即就给,可以欠账,同时价格也只是最低的成本价而已。

    粮食在北运,其他物资也是陆续北运。

    尽管洪水还没有来,但是大唐帝国却是已经几乎动员了大半个帝国的力量准备防洪抗洪了。

    五月三日,淮安府府城,江北道道员季令达看着手中报告书,在看看外头正在不断下的大雨,直觉告诉他,这一次麻烦大了。

    他手中的报告书,乃是京城通过加急送过来的,除了皇家理工学院的天气预报外,还有一封圣旨,圣旨上要求他必须高度关注天气,做好防洪抗洪措施,并且说,当地驻军将会为防洪抗洪工作提供帮助。

    如果只是当地下雨的话,那么问题不大,淮安府虽然处于淮河流域,不过却是处于下游,在中上游没有大量洪水下来的话,仅仅是当地下大雨,淮安府各地的防洪堤坝还是可以扛得住的。

    但是,奈何这一次下雨的不仅仅是淮安府当地的,而是一整个中原地区都下雨,尤其是河南那边,预计也会下大规模的暴雨,这雨水会汇集到黄河,然后不断沿江而下,冲击着两岸的堤坝,再加上当地也下雨的话,那么发生洪涝就是必然的。

    当即,季令达就是把属下的官员找了过来,然后吩咐下去,下属各州府立即组织防洪抗洪工作,为了减少扯皮开会讨论耽误时间,他直接要去,命令直接传达到各县各镇,下属各州府县不用高什么开会讨论了,直接照办就行了。

    而且他的指示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各地立即组织防洪抗洪工作,动员征召当地民众紧急加固堤坝,疏通河流,同时转移容易发生洪涝地区的民众到安全地带。

    不管黄河中游会不会下雨,也不管其他地方会不会下雨,但是小心总是没错的,更何况,上头已经是有了明确的指令,要防洪抗洪,到最后哪怕是屁事没有,虚惊一场,但是也不会有人来说他浪费人力物力。

    随着季令达的一声令下,淮安府下属的各府县都是迅速动了起来。

    大唐帝国立国虽然十几年了,但是统一华夏其实也就是最近七八年的事,帝国正处于立国初期,行政效率可是相当高的,不会说和那些立国百年以后的王朝一样,进入王朝中期后,整个政权都是陷入了一种懒惰期,各种乱七八糟的毛病多的是。

    如今大唐帝国的地方衙门,官员们为了升官,为了政绩,大部分还是很拼命的,因为大家都不傻,都知道在立国初期的这些年,是最容易出头的时候,再过几十年,等到阶级固化之后,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了,行政效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如今大唐帝国的大部分文官,都是自身培养的官员,这些官员学习的就是各种近代化知识,那么是刚进入官场没有什么实际经验,但是理论基础基本都是有的,稍微锻炼一下,就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如今大唐帝国的读书人乃至官员,可不是以前的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士子!

    同样是士子,前明士子和大唐士子,那是已经变成了截然不同的概念,当然了,人其实还是原来的那群人,只是所学的东西不一样了而已。

    江北道率先开始防洪工作,而河南那边则是要稍微晚了几天,没办法,三百里乃至五百里加急再快,也需要时间!

    等到邮递司把圣旨传到河南的时候,那已经是好几天之后了。

    不过诡异的是,当河南省巡抚萧保关看到这份加急报告和圣旨之后,感觉有些怪异!

    要防洪抗洪?

    难不成是我眼花看错了?

    这外头的阳光猛烈的很呢,纵是五月初,但却已经是有了六七月盛夏的迹象了。

    在如此阳光明媚的天气下,你让我们开始防洪抗洪,而且还是立即行动不得有任何的拖延,同时规模也是非常大,要动员全省。

    这好端端的,怎么可能发洪水嘛!

    但是,尽管心中有些怀疑,但是这皇家理工学院的天气预报内容却是不得不让他重视,毕竟这是皇家理工学院,他们所提交的每一份报告,那都是不能有任何轻视的。

    更加不要说,随同天气预报送来的还有圣旨呢。

    圣旨上,明确说了让他立即动员全省进行防洪抗洪。

    既然有了报告也有了圣旨,哪怕是他不太相信未来一个月会连下暴雨,但是也得老老实实的这么办,要不然,别说官帽子保不住,他连脑袋都百分百保不住……

    抗旨不遵,这罪名可大了去,死刑都是最轻的,极有可能都会连累家人!

    如今的大唐帝国,可是依旧保留了连坐制度,某些罪行可是‘一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