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6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水泥其实都是直接在天气良好,已经开始烈日高照的镇江等地区直接制作水泥砖,然后把这些大型的水泥砖装船通过运河运往施工地。

    这些水泥砖,乃是用来取代石块的。

    因为短时间内,他们无法获得大量的平整石条用来修筑大堤,而水泥砖则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直接浇筑就行。

    不过时间紧迫,水泥也很难短时间内彻底干燥,所以用处还是不大。

    更主要的还是需要靠原始的办法,直接用砂石加高加固大堤!

    看着十五万人在湖堤上日夜不停的施工,就算是看过大场面的军方将领都是忍不住的惊叹,这种大工程,丝毫不亚于一场战略决战啊!

    至于那些地方官员,则是更加惊叹了!

    这种大工程,平常时候可是干不出来的,不仅仅是紧急强行征召青壮容易惹出来麻烦,而且即便是有了青壮,这花费也不是一般的大。

    而这一次,江北地方财政不用担心,因为这一次抗洪救灾,所需的一切经费,都将会由皇家银行、帝国银行联合垫付,事后地方财政顶多就是只需要出一小部分,而大头则是中央财政买单!

    有钱有人,这洪泽湖大堤也是一天比一天的厚,高,而且速度相当快!

    但是,大唐帝国官府修筑河堤快,但是黄河的洪水来的也不慢!

    https:

    1秒记住爱尚:。。阅读网址:

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十万人大转移() 
洪泽湖大堤上,十多万人正在奋力工作着,他们从远处挖来泥土,石头,然后通过人力挑运或者是独轮车运输到大堤上。

    于此同时,后方还有大量的四轮马车,双轮马车满载着木桩、成型的石条等前往大堤上。

    为了紧急加固大堤,帝国官方已经是动员了几乎整个江北道的民众,除了直接上堤坝修筑的青壮外,其实后方还有相当多的人工作着。

    动员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洪泽湖大堤的加固也是相当快速。

    不过这个时候,黄河中游以及淮河上游的洪水也是奔腾而来了。

    这些洪水倒不是咻的一声就全部跑过去了,而是源源不断的从上游涌上来。

    河流看似依旧平缓,但水位却是一天比一天的高。

    淮河下游的排水量,已经是逐渐无法承受,于是乎,大量的水就是停留在了洪泽湖,并导致洪泽湖的水位迅速上涨。

    洪泽湖是一片非常广阔的区域,以往中间还有大片的沼泽,附近也有大量的村庄和农田,但是随着水位的逐步上涨,沼泽彻底化为了湖泊。

    以往并不相连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开始逐步连成一片!

    洪泽湖的一侧的一个小村子里,湖水逐步上涨,已经是掩护了地形比较低的大片区域,而村庄里的人们正在拖家带口的进行紧急转移。

    昨天镇上来人,说要紧急转移的时候,很多村民都是不愿意甚至是排斥的,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有着他们的土地和房屋,如今官府却是让他们转移,这无疑是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家园和土地,那里愿意啊。

    因此昨天只有少数人听从官府的组织进行了转移。

    但是谁想到,这水位越来越高,昨天夜里水位已经是逼近了村庄,这个时候,就算是再顽固的人,也是知道,他们的家园保不住了。

    这才是开始收拾东西拖家带口的进行转移!

    但是,整体的气氛却是非常的悲伤,好多人看着洪水淹没了村外自己的田地,哭的那叫嘶声裂肺。

    这一边哭着,一边拿着自己为数不多可以带走的家产跟着大部队开始转移。

    看着村民开始转移,一个正七品官员,也就是当地的镇长杨东平也是忍不住叹气!

    背井离乡的不仅仅是他们这些普通村名,就算是他这个当官的也同样如此!

    这些普通村民都还不知道,但是他却是知道,要放弃的不仅仅是几个村庄,而将会是一大片区域,包括他的城镇。

    等洪水上来后,他这个镇长治下的土地将会尽数化为湖泊……

    不过让他庆幸的是,上头已经是紧急准备了安置地,听闻安置地里有着诸多的帐篷等着了,他治下的这些数千百姓等到了地方后,总不至于在雨天里露宿。

    同时听闻安置地区里不仅仅有帐篷,也有粮食和医药等物资,这转移过去后,一时半会的倒也不用担心生计。

    安置地点有点远,这一群数千人足足走了两天才抵达安置地,抵达此地后,就是发现这片地方虽然是荒野,但是却遍布了大大小小数千顶帐篷,并且看到了大量的人影,可见安置地里已经是有不少和他们一样的民众了。

    这些帐篷都是统一制式,而且都是军用帐篷,按照固定的距离进行布置的,看上去彷佛军营一样。

    营地里,还看到了不少身穿军服的将士正在巡逻!

    这让刚抵达这片安置地的民众安心了不少!

    虽然一路上,那些当官的都在说,等到了地方后,会有住的地方,吃的喝的也会有,甚至到时候还会重新给民众发土地。

    不过之前没到地方,也没看到帐篷和粮食,这心里头总是有些不相信的。

    毕竟从古至今,遇上天灾逃荒的百姓多了去,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官府会给遭难的百姓住的吃的,甚至还免费发土地的。

    一个年老,穿着儒服长袍的老秀才,当他带着妻女走进分给他的帐篷,同时还领取了米粮,临走前,那个科员还不忘告诉他,等会记得去大营门口去登记,到时候分派新的土地!

    这个时候,他不由得深吸了口气,然后喃喃道:“老夫活了将近一甲子,这种事还是头一次遇上!有圣天子在朝,国朝何愁不兴!”

    于此同时,安置地大营内,一顶大型的帐篷里,几个官员汇集一堂!

    为首的是一个从六品的官员,桃源县县丞丁宏伟。

    如今整个江北,尤其是淮安府以及临近的徐州府、隔壁皖北道的凤阳府都是被动员了起来,淮安府下属桃源县的县令,此时正带领军民抗洪呢。

    这转移民众,安置民众的事情,就是交给了桃源县县城丁宏伟来负责了。

    根据江北道防洪抗洪督导组的指示,转移民众,安置民众,应当确保民众安全,并让逃离家园的民众能够有屋住,有衣穿,对于部分家园被彻底淹没,无法返回的百姓,做到就地安置,分发土地,让他们在新地方建立新的家园。

    根据这个指示,淮安府指示桃源县在安全地区设立安置点,同时分为临时安置点,永久安置点,临时安置点的民众,是那些洪水过后,可以返回家乡的民众,而永久安置点,则是为那些洪水过后无法返回家乡的民众所设立,因为他们的家园到时候已经是变成一片湖泊了,回不去了。

    这个被称之为‘新头山安置点’的地方,正是一个永久安置点,目前已经是接纳了一千多民众,今天有来了三千多人,不出外,明天还会有几百人抵达。

    总数将会容纳约五千人!

    五千人,不多,也不算少了,而类似这样的永久安置点,整个江北道以及皖北道,有二十几个,之所以有这么多,那是因为官方打算永久性转移大约十万民众。

    转移十万民众的工程量自然是非常庞大的,不过相对于抗洪而言,则是要简单的多了。

    对于这些民众,官方将会直接从官田里拿出土地里进行免费发放,当然了,大部分都是没有开垦的荒地,江北,皖北这地方,那些已经开垦的土地大多都是有人耕种的了,不管人家是自由的还是租用的,这都已经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无法轻易动弹的。

    所以,分给安置民众的土地,都是荒地!

    而考虑到荒地开垦困难,同时开垦荒地的期间需要口粮!

    大唐帝国官方直接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模式!

    到时候,官府将会出资在这片荒地里直接建立新的城市,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工作机会,以供这些民众打工,同时在新建立的城市里将会设立工厂。

    国企部已经是提前准备安排了诸多国企部所属企业,在安置点里建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不为赚钱,只是为了给灾民们提供工作机会!

    发放荒地,让他们自行开垦,同时建立城市,建立工厂,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这样可以确保他们不至于衣食无着。

    而这样一来,其实还会造成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那就是这二十多个直接在荒野上建立的安置城镇,将会成为大唐帝国里仅有的纯工业城市。

    至少,在未来三五年内,那些荒地没有开垦出来,居民们只能依赖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将会是如此的。

    而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地方都是没有出现过的。

    为了提供至少五万个工作岗位,国企部也是撒费苦心了。

    考虑到灾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男女比例等,他们安排的工厂清一色的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而且除了安排一些给男性青壮劳力的工作岗位外,还有专门提供给女性劳动力的工作岗位。

    直接以大规模基建,提供工作机会,施行以工代赈,这是大唐帝国玩了很多年的手段了,相当有限,而这一次,他们则是在原有的以工代赈的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除了大规模基建外,还会建立工厂,提供工作机会。

    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假如这样的措施有效的话,以后大唐帝国面对有大量灾民产生的时候,也会继续施行这种方案。

    不过建立工厂这事,那是后续的事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住宿和吃饭的问题,丁宏伟此时正在和自己手底下的官员们商量着。

    该如何分配粮食,是一次性把每家每户的粮食分配下去,还是说统一安排,用食堂的模式提供饭食。

    最后,还是卫生部门的人说服了丁宏伟,由食堂统一提供饭菜。

    他说正值洪涝,正是疾病施虐的时候,再加上安置点里的民众都是村民,并不是那些常年生活在城镇里的市民阶层,他们的卫生观念并不强,如果让他们自己生火做饭,难以保证卫生,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疾病。

    卫生问题,这可是相当严重的,由不得丁宏伟不重视!

    前明时期,虽然说城市里都会有专门的卫生人员,但治标不治本,明文人在‘万历野获编’里是这么描述开封的

    ‘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

    大体意思就是:下雨了路上都是烂泥浆,其中还夹带着屎尿粪便,走在路上,烂泥浆能溅到上半身,而到了大晴天,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那时候就是漫天灰尘,走出门转一圈,一脸灰尘,你妈都认不得你……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全国团结起来共渡难关() 
    正所谓南船北马,相对于北方城市而言,南方的城市交通因为不怎么使用马匹,部分江南水乡的城市更多的是使用船只。

    所以其卫生状况要相对好一点,因为他们的城市交通主要依靠船只,而不是车马,不会有大量的牲口粪便,此外污物会顺着沟渠派出去。

    在大唐整顿全国城市市容市貌之前,整体上来说,江南的城市卫生最好,北方城市的卫生差一些吗,有人比较过各地城市的卫生状况,总体而言是,金陵最佳,幽州次之,开封最差。

    不过即便是比较好的江南水乡城市,如果用后世的眼光来看也好不到那里去。

    而有着现代人灵魂的圣天子李轩,对城市的脏乱差素来无法忍受,从兴泉府时期就是特别重视卫生问题,而后统一全国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城市,都是把市容市貌问题当做重要问题来抓的。

    地方官员们,尤其是主管城市市容市貌工作的各城市管理处,也都是特别的喜欢这一项工作,而且地方财政越差的越喜欢。

    为啥,有罚款……

    穷地方,地方财政本来就差得很,有时候甚至连官员们的工资都是发不出来,所以他们也就更加注重创收。

    所以会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状况,一些偏僻地区的县城,建筑都破烂无比,但是街道却是整洁的很,人们出行都是规规矩矩的。

    原因无他,被罚怕了!

    如果是长期在城市里生活的民众,那么他们就会知道,大唐帝国对市容市貌以及卫生是非常重视,甚至是重视到苛刻的地步的,别说随地大小便了,就算是随地吐痰,都会被街头巡逻的巡警逮着罚款。

    所以,不管是素质高低,但是在城市生活久的人,都基本具备了必要的卫生素质。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哪怕是帝国让地方官员们一直都是在努力提高卫生条件,但是依旧是非常差的,这倒不是说他们和欧洲人,印度人喜欢随便大小便什么的,实际上在如今的农村地区,农家肥乃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农民们才不舍得随便大小便浪费农家肥呢。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卫生素质高!

    他们会在厕所如厕,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如厕后会洗手……

    此外一些卫生常识也是不知道的,乃至普遍存在着人畜混居的情况。

    平日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倒也不会说出现什么问题,但是现在安置营地里小小的地方拥挤着几千人口呢。

    哪怕是营地里安排了大量的士兵进行巡逻,也是让带领这些村名的各镇官员以及各村的官员严厉掌管卫生问题,并且已经提前准备了大量的公共厕所,但是卫生状况依旧是相当的不乐观。

    为了控制卫生问题,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所以当地的官员们就是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管理措施。

    营地内,部署了一队约百人的预备师部队,此外也是抽调了大约百名巡警,另外加上数十名官员,管理着这座安置营地。

    等安置来的民众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住进了各帐篷后,原先各镇各村的官员们就是开始挨家挨户的上门,告知他们的一些注意事项,尤其是卫生问题更是要注意。

    同时也是让各家各户及时去登记,免的错过了发放土地以及工作。

    第二天开始,为了避免移民们闲着闹事,官员们就是开始组织移民进行基建工程了,虽然说天气阴沉沉的,时不时还下个小雨什么的,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基建。

    不过情况紧急,也是顾不上许多了。

    进行的基建,自然就是修筑新的城市!

    不过这修筑新的城市并不是传统的城市,有个围墙啊什么的,而是典型的居住区和工业区,居住区自然就是这些民众们自己住的房子,毕竟不能一直住在帐篷里。

    而工业区,则是以后他们工作的地方!

    不仅仅是男性劳动力上阵,就连普通的健妇乃至老人,都是一起上了。

    虽然都说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工作养家,女的相夫教子,但实际上这种事一般只存在于地主士绅家庭。

    普通农民家庭是玩不起这样的模式的!

    不仅仅男人要下田地,女的也要。

    不仅仅壮劳力要,而且老人和孩子同样需要!

    全家上阵种田,这才是农村社会的正常现象。

    即便是在城市里,普通女性大多也是要工作的,以帮补家用,能够待在家里相夫教子的,那都是体面人家里的女性。

    所以,大唐王朝在李轩的领导下,一直都是没有喊什么解放妇女,让女性工作的口号之类的,因为本来就已经是这样了!

    还解放个毛!

    再解放,难道还想要达官贵人,体面士绅家里的女眷出来抛头露面不成?

    虽然说建设新家园很辛苦,不过对于桃源县的这个安置点的四五千百姓来说,他们的灾难已经过去了,洪水什么的和他们已经是没有关系了。

    但是在洪泽湖大堤以及淮河下游及中上游的各支游两岸,却是依旧有着众多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奋战在大堤上。

    几乎所有受灾地区的青壮力,都是被当地的官府给组织起来,修筑河堤,抵御洪水。

    哪怕是这种征召官府只管饭,甚至有些地方因为物资不足,连饭都需要村民们自带,但是绝大部分百姓还是心甘情愿的进行抗洪。

    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不是为了保卫官老爷而上的堤坝,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上的堤坝。

    当然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有一些刺头,他们不愿意接受征召而躲避,哪怕是被征召了去也是偷奸耍滑。

    对此,官方也是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躲避征召的青壮力一被抓到,那下场可不怎么好,直接杀了或者判罪倒不至于,但肯定是会送到最危险,最辛苦的地方劳作,能活下来算你命大。

    面对滔天洪水,大唐帝国的官方可不会有太多的顾忌!

    万一心存妇人之仁,到时候毁掉的将会是大半个江北道以及大半个凤阳府。

    上到官员,下到民众,都是为了这场洪水而奋战着。

    身在金陵城的圣天子李轩,也是非常关注黄河…淮河洪灾的情况!

    如今几乎每一天,他都能够接到来自河南、皖北、江北、山东等地区的灾情报告,有些是成功抵御洪水的捷报,而有一些则是没能抵抗住洪水,导致发生洪涝的报告。

    虽然说,整体上并没有发生黄河大范围决口的情况,但是小决堤,沿岸被洪水淹没的情况却是非常的多。

    河南那边报告说,目前几乎整个黄河沿岸的州府都已经受灾,部分黄河支流沿途的州府也是受灾,其中光光是开封府就发生过两次黄河决堤,虽然成功封堵,但是依旧淹没了大片地区。

    再加上地区的,光光是河南一地,目前就有大片地区受灾,初步统计最少也是死伤近千人,而受灾地区的百姓数量多达三十余万。

    山东那边的情况好一些,受灾地区的民众有数万人,统计的死伤也有数十人了。

    而江北道和皖北道,情况最为严重,皖北道乃是淮河中上游流域,当淮河下游无法及时排水的时候,大量的雨水就会形成内涝,倒是淮河中上游流域都是普遍受灾。

    而江北道更不用说了,这一场洪灾的绝大部分降雨,最后都会通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