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灾。
而江北道更不用说了,这一场洪灾的绝大部分降雨,最后都会通过淮河下游、运河,给沿途两岸的堤坝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避免堤坝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大范围决堤,江北道甚至都是采取了对洪泽湖进行扩容,主动放弃了大片地区用来容纳洪水。
哪怕是如今还没有造成大范围的决堤情况,但是皖北道和江北道加在一起,受灾的民众至少也有上百万了,光光是紧急转移的民众就有三十多万,其中至少有十万民众是属于永久性转移。
李轩看着这一份份的报告,露出了无奈的神情!
即便是自己提前准备,也是动员了几乎大半个帝国的力量,连军队都是先后动员了二十多万参与抗洪,但是奈何老天爷实在太狠。
一点面子都不给,其洪水的威力,已经是超过了人力所能抵抗的!
李轩估计着,哪怕是这一次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洪涝,但是受灾的民众恐怕也得达到两百万以上,至于因为洪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那更是无法估量。
抗洪救灾的费用,恐怕之前准备的五百万两银子都不够了,怕是要千万两起步!
李轩想到这,就是把朝报司的人给叫了过来,然后给他们下达了一个指示,让他们重点报道这一次的抗洪救灾!
当然了,报道需要有侧重点!
侧重帝国官方的高效组织,抗洪军民的牺牲精神。
搞几个突出的官员,军人,百姓的形象,重点描述他们为朝廷,为百姓奉献牺牲的精神,从而号召全国百姓团结起来,一起共渡难关。
总之,要把舆论引导好,别搞得那些传统封建王朝一样,一来个天灾,就说什么天子失德啪啦啪啦的,野心家就冒出来试图造反了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什么都可以投机,唯独粮食不行()
面对灾难,舆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华夏还有着把各种灾难都说成是天子失德的传统,遇上点什么事,就认为是天子不行,得罪了老天爷,然后天子就要下罪己诏什么的了。
而李轩显然是没有这么大方,老天爷的错,怎么能怪到自己头上呢?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要朝报司那边做好舆论引导,别被人带动节奏。
把各种埋怨引向于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上来!
所以,朝报司这边就是开始准备关于这一场洪水的专题报道了!
报道的核心是什么?
首先是要报道圣天子对此事的重视以及英明,提前做出了准备,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损失。
其次是报道官方对此事的重视以及努力,尤其是要重点描述军方参与抗洪的事迹,而且要重点描述,因为官府的高效组织以及军方的牺牲,大幅度的减轻了损失,拯救了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百姓的。
上面这两点,其实就是突出圣天子和官方的作用,让人们知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圣天子和官府始终站在百姓的这一边,为抗洪救灾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
其次,则是报道一些杰出的正面例子,选择或者干脆虚构若干个英雄人物,重点报道他们响应圣天子的号召,官府的组织,以忠君爱民的精神参与这一次的抗洪救灾当中来。
通过树立若干个正面英雄印象,从而侧面印证圣天子的光明伟大,官府的高效组织工作。
虽然,还要在报道中,重点报道一些普通的民众面临灾害时的正面反应,比如说河南那边的士绅大户以及各企业,踊跃捐款捐钱的事迹,比如说普通灾民面对洪水时,响应官府号召,转移到安置点,如今不仅仅不用担惊受怕,而且在新家园里生活的非常好,比以前更好。
总之,这一系列的报道,其核心就是要引导舆论,宣扬圣天子的光明伟大,以及在圣天子的带领下,官府的高效组织工作。
舆论引导工作有朝报司负责,李轩是很放心的,这些年来,朝报司通过大唐朝报进行舆论引导工作,还是相当成功的,民间对李轩的印象非常好,普遍认为李轩是一个圣明天子,国朝的各级衙门,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也是好的,是为民众办实事的。
当然了,民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们也是知道肯定有贪官什么的,而这个时候,朝报司就需要作出正确引导,让人们认为,这些分子,只是官员群体里的少数人,而官府对这些人也是严格打击。
让朝报司的人开始舆论引导工作后,李轩也是没有闲着,随后他又是把御书房里的值班大臣给叫了进来,并吩咐他们做好安排,准备从准备从各地方财政抽调资金,共渡难关。
以帝国目前的中央财政能力而言,已经是很难独自支撑这么大范围的抗洪救灾费用了,如今需要全国一起出力。
各地方都是有着自身的地方财政的,这个地方挤一点,那个地方挤一点,这汇总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足以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
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中央向各地方衙门请求财政协助,也不是命令,而是通知!
因为这个操作过程并不需要各地方衙门的同意!
中央缺钱缺兵了,还得向各地方督抚请求支援?
扯淡!
直接拿走就是了!
税部那边直接调整本年度的国税和地税的比例就可以了,降低地税的比例后,这多出来的税款直接由税部上缴中央财政。
这个过程里,地方衙门是没有任何插手乃至插话的机会的!
敢插手?想造反呢你!
财政和军权,这一直都是李轩抓的最紧的两项权力!
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项,那么才谈得上中央集权,有钱有军队,谁想要挑战李轩的皇权,那么李轩就敢直接挥起大刀一刀砍下去。
这种大背景下,大唐帝国中央一向来都是牢牢把控着税收权力,税部乃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能够收税的机构,而各地方的税务局,也都是属于税部的直属机构,并不归属各地方衙门管理。
税部乃是众多机构里,独立性最强的一个机构,比巡警、督查、法院这三个机构都要更加独立,因为这三个机构多多少少还会受到地方的影响,因为这三个机构,基本是属于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名义上是单独自称体系,不过地方的一把手对这三个机构还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的。
但是税部下属的各地税务局却是不同!
各地方官员是没有丝毫插手的权力,甚至各地的税务局,基本都不和当地衙门打交道,他们只收税,遇上麻烦了,乃至武装抗税这种事,都不用请求巡警或者驻军帮忙,他们自己有税务稽查队。
普通的税务案件调查乃至抓人,他们有自身的调查机构,和巡警没关系。
大的武装抗税,他们有着武装行动部队,寻常武装抗税,直接枪炮齐发就完事了。
这种大环境下,如果说中央要调整国税和地税,那就是一句话的事!
因为这种大环境制度里,其实理论上来说,中央是掌控了所有的税收的,地税只是中央留给地方的一部分税收而已,但是留多留少,那纯粹是看中央的决策,地方是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的。
如今中央财政紧张,李轩自然是想要填补这个亏空!
不过就算是不要抽调地方财政填补中央财政,也不能搞一刀切,因为有些地方其地方财政本来就非常的困难,这每年都不够给公务人员发工资的,都还要上级财政的补贴,如果一刀切了,他们的日子就更没法过了。
而有些地方的地方财政要宽松一些,所以也能够适当的多拿一些。
不过为了避免各地方衙门的担心,李轩也是吩咐了下去,今年的地税调整,乃是特事特办,不为常例。
这倒是事实,本来中央财政是比较宽松的,只是今年遇上了大洪水,一时半会的周转不过来才会调整地税比例,不可能每年都这么搞的,真要每年都这么搞,那些地方官员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地方财政的钱也不是他们自己私人的,该当官的还是当官。
但是却是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反过来,又会阻碍到全国的经济,经济都不好了,自然也就别指望能够收多少税了。
所以,这里头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平衡问题,是不可能乱来的。
处理完舆论以及税务问题,李轩又是把军方的人给叫了过来,吩咐下去让他们重点注意受灾区域的治安问题!
虽然说这一场洪灾里,官方的处理相当高效,暂时来说也没有造成什么大范围的人员损失,但是毕竟有着上百万人的灾民,这些灾民如果不能安置妥当的话,就会变成流民。
哪怕是安置妥当了,但是如果有什么野心家跳出来,也是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动乱。
这种关键时刻里,李轩自然是不会放松,进行舆论引导的同时,也需要保持高压的军事威慑。
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知道,哪怕是乱了,但是大唐王朝的强悍军事力量,依旧不是他们所能够的对抗的。
实际上不用李轩特地去吩咐,军方的人也是时刻注意着地方上的情况!
军方在受灾地区的总动员,除了动员军人参与抗洪救灾外,实际上相当多一部分的部队都是提高了警戒,预防任何不测。
尤其是各大灾民安置点,几乎清一色的都有部队驻扎!
这些驻军的作用既是为了保护他们,维护治安,同样也是为了就地镇压可能出现的动乱。
毕竟,这上百万的灾民,就是动员的最大源头,无论如何也是需要时刻监控并防备着的。
因为江北、皖北、河南等地的兵力不足,军方甚至已经是开始从江南、皖南以及湖广、江西、山西等周边省份抽调部分部队进入受灾地区。
如果真出现什么动乱了,将会第一时间镇压,把叛乱的消灭在刚开始的阶段。
这一场洪水,给大唐帝国带来的冲击是相当大的,甚至影响比数万鞑靼铁骑杀出长城还要大的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经济影响了,这说的可不是什么工商业经济,而是农业经济!
大范围的洪水,势必会让受灾地区减产,粮食产量不足,那可是会饿死人的。
如今帝国官方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凑集粮食,然后用于灾后救灾所用,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出现大规模的饿死人的场景。
要不然的话,整个帝国上下苦苦追求的宣平盛世,就是一句笑话!
都大规模饿死人了,你还说盛世?
扯淡呢!
也好在大唐帝国早些年就搞出来了大唐粮食总公司,并在各省道建立了粮食公司,大唐粮食总公司,依靠着庞大的财力,官田出产的官粮,征收的税粮,成为了大唐帝国里最为庞大的粮商,以储备粮食,平衡粮价。
其各地的粮食仓库里,常年都储备着大量的粮食!
依靠着庞大的粮食储备,不仅仅可以用来救灾,而且也是能够维护粮价稳定。
至少大唐帝国的最近十年来,粮价一直都是维持着一个正常水准,任何敢于低买高卖,玩粮食投机的粮商,基本都是同一个下场,先是被大唐粮食总公司通过收购或者投放粮食,搞得破产,然后就会被抓住各种罪名,然后被送进监狱,严重者甚至抄家灭族。
在大唐帝国,什么都可以投机,唯独粮食不行!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竟然有人敢贪救灾款()
五月十三日,江北道淮安府,洪泽湖大堤上!
其水位已经是逼近大堤原有的高度顶部,甚至部分比较低矮的大堤上,其水位已经是超过了大堤原有的高度。
不过洪水依旧是牢牢的束缚在大堤内侧,这是因为,在原有的大堤上,十多万一起努力,奋战了十多天后,硬生生是临时加高了大堤的高度。
虽然这些临时加高的堤坝,不如原有的大堤厚实,但是这些临时堤坝所承受的压力也不算大,并没有底部的大堤所承受的压力大,所以一时半会的也能够承受得住。
不过即便是还没有决堤,但是当地的军政官员们都是掉以轻心,他们一方面是继续加高临时的大堤,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加厚原有的大堤,提高大堤的抵抗洪水的能力。
十多万人,依旧是不停的在工作!
而连续十多天的高强度工作,也是不少人累趴下了,随时随地都是可以看见换班下来休息的军民,在后方,则是可以看见不少妇孺正在煮水煮饭,为修筑大堤的青壮以及将士们提供热水热饭。
尽管如今压力虽然庞大,但是好消息则是,天空已经不在阴沉,连续下了足足大半个月的雨,总算是停了下来。
尽管上游地区还在下雨,但是江北道本地却是不在下雨了,没有继续下雨,这也就意味着将会大大减少洪水量。
此时哪怕上游依旧会涌下庞大的水量,但是只要不再继续增加,那么安稳度过这一次的大难还是有极大的希望的。
五月十八日,快马通报,说是皖北道的地区,也是陆续放晴,没有继续下雨了,这也就意味着,广阔淮河的中上游地区,不会再增加水量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少主持抗洪工作的官员都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只要不继续增加水量,那么就是大好的消息!
五月二十五日,河南传来快报,说是当地也是开始放晴,没有持续下雨了!
这个时候,众人才是真的安心下来!
只要上游地区,尤其是黄河那边没有大规模的洪水,那么下游的江北道也没有太大的危险了。
果然,五月底,淮河的水位逐步下降,同时充当了巨大蓄水池功效的洪泽湖,其水位也是在逐步下降。
上游没有大量的水涌下来,而淮河的出海口又是时刻不停的向大海排水,这水位自然是会降下来。
等到五月三十日,洪泽湖的水位已经是从危险高度下降到安全高度,虽然说水位还比较高,但是却是已经下降到了原来大堤的高度,不再威胁那些临时修筑的大堤了。
而这个时候开始,官府也是开始遣散征召而来的民众,只留下驻军继续警戒!
五月六日,水位正式下降到比较安全的高度,大体上也就是平常下雨时的水位高度。
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安全了。
此时,就连驻军也是开始逐步撤离了!
持续了足足一个月的洪水,总算是过去了,但是虽然洪水过去了,也是没有造成大范围的决堤,但是这一场洪水所造成的危害依旧是相当大。
一个月里,几乎大半个河南,大半个皖北,整个江北道都是受到了洪水的严峻考验,哪怕是没有大范围的决堤,但是洪水排不出去,依旧是形成了相当大内涝。
大片的地区被内涝的洪水所淹没,别说是村庄了,连城镇都是被淹没不少,尤其是靠近河流的城池,大多都是遭到了洪水的侵袭。
这汇总起来,受到洪水影响的人口超过千万之巨,其中至少上百万人短时间无法回到家乡,即便是回去了,也是面临着需要重建家园的重任,因为他们家被洪水泡过了,他们的土地也是被洪水泡过了,后续想要恢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另外还超过二十万的人口其家乡被彻底淹没,而被迫迁移到其他地方,其中相当多一部分都是洪泽湖周边地区的民众。
而死伤人口也是不算小,众多地方汇总起来,死亡、失踪的人口已经是达到了五千多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损失,后续的救灾工作可是非常艰难的,以至于圣天子李轩乃至整个帝国的高层,最近的一两个月里,都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后续救灾上。
准备好的粮食、衣服等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从全国各地涌向受灾地区,京杭大运河,再一次发挥出来了庞大的作用,众多船只通过这一条运河,把来自帝国南部的大量物资运输到江北道以及淮河中上有以及黄河地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拨款八百万两银子,用于灾后的救济,主要用于购买粮食、衣服、农具等,帮助受灾百姓度过难关。再加上抗洪时期花费的三百万两银子,如今帝国已经是先后投入了一千一百万两银子用于抗洪救灾!”柳八苟说这些的时候,都是忍不住的皱眉。
这可是壹仟壹佰万两银子啊,而且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军方的花费!
军方那边为了抗洪也是花费不小,当然了,平日里养军也是非常昂贵,其实军方并没有出太多的额外花费,顶多就是出了一部分的粮食以及物资而已,而考虑到财政困难,军方的大佬已经是向内阁做出了承诺,抗洪时期的军方的一应花销,将会由军方自行承担,不需要财政另行拨款。
但哪怕是除开了军方那边,这花销也还是太大了!
更何况,这只是刚开始呢,后续肯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救灾的!
李轩也是看到了柳八苟的皱眉之色,不过他还是道“救灾乃是帝国本年度最为重要的工作,其他的暂时先放一放吧!”
各省道的受灾百姓达到千万之数,而临时无家可归的有上百万,需要永久转移安置的有二十万,需要庞大的花销是自然的。
但是如果不花这些钱,千万百姓灾后没饭吃,上百万百姓失去了家园后,他们会做什么?
都不用去猜的,肯定是会变成流民,然后演变为叛军的!
即便是有着官方的严格管控以及救济,如今也是有着大量的灾区民众开始拖家带口逃离灾区,他们中的相当多一部分都是试图逃亡没有受灾的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
根据官方相关衙门的监控,短短一个月里,就有超过十多万的百姓度过长江,拥入江南各地,尤其是那些传闻可以讨生活的地方,比如上海为代表的工业城市,更是有着大量的灾民拥入。
他们想要去找一份工作活下去,仅此而已!
而这,都还算是好的,毕竟这只是想要去找工作讨生活而已。
官方最怕的是演变为大规模的流民,然后变成蝗虫一样,所到之处破坏一切,进而给那些没有遭到天灾的地区带去。
古代封建王朝里,遭到天灾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天灾过后的!
所以,大唐帝国的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