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纺织工厂的管理层得知后她的诉求后,主动和她进行了交谈!
这种熟悉扶桑女工,并能够摆平扶桑女工,同时还具有不错的文化水平,其他才学也不错的人,那可是一个人才,可不能轻易放过。
交谈后,管理层做出决定,把她派遣了上海总部的纺织厂工作。
因为上海总部的纺织工厂,也将会接受一批扶桑女工,同样是需要宋丸子这样的人才去工作!
有了这样的机会,她自然是不会放弃的!
于是乎,很快她就是坐上了船只,随同公司的其他人一起前往上海!
这是她人生里的第二次坐船远航!
第一次,是从大阪坐船来釜山,那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冒险,虽然过程出现了波折,但总体结果还是好的。
第二次,也就是现在,则是从釜山去上海!
想到即将去到帝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上海’,宋丸子就是兴奋不已!
第二次的远航,和第一次的远航截然不同,第一次远航的时候,宋丸子虽然是同样怀着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大唐帝国的向往,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无奈。
因为按照她原本的计划,她可不打算和那些相亲的普通女子在一起的,她打算直接购买船票然后来大唐,从此天高任鸟飞。
可惜的是,钱财被小偷给摸走了,为了一张船票,她不得不签订了欠款协议,然后才是和数以百计的扶桑女工一起抵达釜山,最后进入纺织厂工作。
而现在,她乘坐的船只和第一次远航的时候可是天差地别!
第一次远航的时候,她所乘坐的船只为了装运更多的人,那是拼命往里装人,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而这一次,她乘坐的却是大唐太平洋航运公司的客船!
而且乘坐的还是二等舱!
身上穿的服饰,虽然还是棉布,但是却也干净整洁,怎么看,都是一个体面仕女,而且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她穿的并不是当代女性常穿的传统汉服襦裙之类的裙装,反而是一身上衣下裤
其服装的款式,和军方的军服有些类似,上衣为右衿纽扣上衣,裤子为直筒裤,同时外披一件毛呢大衣。
这种打扮,乃是最近几年才是在帝国兴起来的服饰,和军方的军服类似,那是因为这种衣服基本上就是从军服里改制而来的。
因为传统汉服里的儒服等长袍宽袖的服饰,讲究的是飘逸,所以使得汉服看起来虽然好看,但是在工作的时候,尤其是体力劳动的时候是会受到影响的,因此这种服饰,其实都是中上层社会的体面人士的日常所穿。
而中下层的劳动阶层,比如说农民,其实日常穿的都是裋褐裤子,毕竟没人会在下地干活的时候,穿着长袍去干活的。
军方的军服,其实也是从传统明军的军服以及普通农民的日常服饰发展而来,右衿上衣,下裤,修身,再加上一件披风或者对襟大衣,这基本上就是军服了。
而反过来,军服又是相应到了民间的普通劳动人民的日常穿着。
整体来看,这种改变依旧是保持着传统汉民族的日常服饰,右衿就是最大的特征,不过细节上却是有着极大的改变。
这是时代的发展,甚至都不是官方的推动结果,而是民众自发选择的结果!
因为细节改动之后,更加的美观,同时也是更加方便日常劳动。
而这种服饰上的变动,也是影响到了上层社会,尤其是在工商界里,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统一的制服,而这种工作制服,大多也是参考军服的。
因为军方的制服,当初的设计出发点就是三大要素,一个是适合战斗,一个是美观,彰显军人英武,一个则是鲜艳。
后面一条,民众自然是没有需求的,但是前面的两点却是有着相同的需求。
再到后来,不少工商界的人,也是开始直接穿上衣下裤,同时搭配大衣的搭配了,不过这只局限于的工作的时候穿,如果是没有工作需求的日常生活,又或者是正式场合里,这些人依旧会保持着传统的长袍儒服穿着。
上衣下裤搭配中短款大衣或者中长款披风,这在最近几年的大唐帝国里,已经是成为了很常见的职场专用的服饰。
但是,上述的穿着改动,特指男性服饰!
而女性的服饰,基本上还是保留着传统的样式,因为明中期的女性服饰,已经是发展到了一个很巅峰的状态,极为适合女性穿着,想要再改动,已经是比较难了,至少如今受到时代的局限性,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什么太大的变动。
如今的宋丸子,穿的可不是女性穿的裙装,而是男性,更准确的说是工商界里里的职场人士所穿着的服饰。
如此穿着的她,在船上的一大票穿着传统裙装的女性乘客里,显得非常的特殊!
尤其是当其他的人看到,她是和一群同样穿着职业装的男人平等交流,旁人还称呼她为经理的时候,让不少人都是惊讶不已!
大唐里虽然工商业发展迅速,女性也普遍参与劳动,至少在中下层家庭,女性是普遍需要参加劳动,众多的纺织类工厂里,就有不少女工工作。
但是女性成为一个管理人员,这还是比较少见的事。
更不要说,这个女的还是穿着一身男性职场人士才会传的上衣下裤大衣打扮了!
如此的她,在这艘船上引来关注的目光,那是很正常的事!
甚至不少人都是在暗地里议论,说这个女人看起来长相不错,看起来气质也不低,但是为什么要出来抛头露面呢。
体面人家里的女眷,可不会出来抛头露面!
一个女性出来工作,尤其是和一群男性工作的时候,自然是免不了会有风言风语的,但是宋丸子却是一点的都不在乎。
反正她有不认识这些人,她才不关心这些陌生人怎么看待自己呢。
如果她是一个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人,当初也不会偷跑离家出走了!
在旁人的议论乃至歧视目光里,宋丸子也是终于抵达了上海!
当她亲眼看到上海的繁华后,她就是知道!
自己属于这座城市!
然后让所有人都知道,她宋丸子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绝对不比那些男人逊色多少,她要在这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上海公共马车()
“每一次回到是上海,都是能够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来错了地方!”船头上,一个身穿长袍的中年男子如此感叹道:“上海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几乎一年一个样,记得去年我离开上海的时候,这吴淞江北岸还是一片荒芜呢,但是没有想到区区一年时间,就已经是大变样了!”
旁人接话道:“是啊,自从开港以来,这上海就是一日千里,别说每年了,就算是每天都是有着极大的变化,你看前头吴淞江口,看到那些桥墩没有!”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吴淞江大桥吧?之前就在大唐朝报上看到它的相关报道了,今日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虽然还没有完全建成,但是如此庞大的桥墩,料想建成后,定是宏伟无比!”
“可不是,这可是帝国乃至全世界里,最为庞大的钢铁桥梁,据闻为了打造这一座长达一百多米的钢铁大桥,连江南钢铁公司都是专门调派了人员打造其钢梁主体!”
总投资数十万两银子的吴淞江大桥,虽然此时还没有建成,只是开始在两岸进行前期工程以及在河中竖起了两座庞大的桥墩,但是仅仅是这些前期工程,就已经是让人看出来了此桥的不凡!
一旦此桥顺利完成,将会牢牢的占据世界第一大桥的名头!
这座大桥,不仅仅长度大,而且宽度也大,承重能力更是没的说的,而更关键的是,还不影响船只的通航。
如今存世的大桥,长度达到百米的有,而且不少,比如说很多木桥,乃至铁索桥,实际上都能够达到百米长度,但是长度是有了,然而承重能力、通行能力都有所欠缺。
而一些石桥,在承重能力是达到了,通行能力也有了,但是为了支撑桥身,普遍都是使用传统的多孔石桥工艺,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就会影响到船只的通航能力。
吴淞江大桥,是各方面都达到了最佳选择的大桥,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工程能力,更多的还是体现了大唐帝国的工业实力。
要想建造这样的钢铁大桥,其中的技术关键可不是几个桥墩,而是其钢铁桥梁的主体,也就是钢铁构架。
其次,要想把庞大沉重的钢铁桥主体准确的装上去,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上海码头公司下属的建筑公司,为了这个工程,还专门订购了一艘庞大无比起重船,这艘起重船,采用多台蒸汽机作为动力,设计了极为复杂的起重机构,甚至还破天荒的采用了钢铁主体结构。
虽然说这种起重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甚至都无法自主航行,只能是依靠拖船拖拉着走,但是不得不说,这依旧是大唐帝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也只有处于工业革命初期的大唐帝国,拥有强悍的钢铁、机械等多方面的实力,才能够打造出来这样的庞大工程机械。
当旁人感叹于上海的变化时,宋丸子也是睁大了眼睛看着上海!
黄浦江上的船只彷佛无穷无尽一样来来往往,有各种内河航行用的中小船只,也有规模庞大无比的海船!
一开始的时候,她以为在釜山港所看到的那些船只就已经够大,够多了,但是没有想到,釜山港里的船只和上海比起来,不足百一。
她甚至是看到了一艘庞大无比的巨舰正在缓缓和他们乘坐的船只插肩而过,在客船的甲板上,她仰起头都无法看清楚这艘巨舰的全貌。
而听旁人的议论中,她才是知道,这种巨舰乃是帝国商船的巅峰杰作,由香港鼎盛造船厂研发生产的巨舰!
这种巨舰,满载时,排水量可以达到一千一百多吨,庞大的载货量,再加上庞大的船身所带来的远洋航行稳定性,再加上唐船向来都比较优秀的航速,使得了这种船只在执行远洋运输任务的时候,拥有了远远超过了通吨位盖伦船的航海性能,能够更快的抵达目的地。
更加重要的是,其运货的每吨成本,已经是比盖伦船更低了,而这一点可是非常重要的。
这其实的也是体现出来了唐船对比盖伦船,吨位越大优势越大。
因为两者的船型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所以双方的使用成本也是不一样的,综合考虑人工、航行时间、造舰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
当五百吨以下的时候,其实唐船对比盖伦船,并不占优势,甚至会出现总体运输成本略高的问题。
在五百吨以上,八百吨以下的这个区间,双方的货运成本大体持平。
但是,这个转择点在八百吨以上却是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当唐船的吨位超过了八百吨后,其综合货运成本将会比盖伦船更低。
不过这种成本,是把船只的建造成本以及维护成本、运营成本通通都算进去了的。
因为船型的区别,其实唐船的装货量,一直都是不如盖伦船,但是唐船的优势是采用批量统一化建造,导致建造成本更低,同时维护成本也更低,此外因为简化了帆装,使得操作船只所需的水手数量也是比盖伦船少一些。
这种综合起来,当两种船只进行综合比较,尤其是进行全寿命期比较的时候,那么就会发现,在大吨位船只上,唐船的运输成本反而要更低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唐船的船型,普遍都是在五百吨以上,并且是越发展越庞大,如今更是大量出现千吨船只,反而很少出现五百吨以下船只的根本原因。
在五百吨以下的船只里,大唐帝国反而是更喜欢沿用传统的沙船!
没错,就是沙船!
成本低,装货量大,在近海和内河航行非常的适合。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大唐帝国进行远洋贸易的船只,普遍都是五百吨以上的缘故!
因为只有五百吨以上的唐船,才适合进行远洋贸易,吨位小的唐船运输成本太高,吨位小的沙船不适合远洋航行,至于盖伦船和福船这些,在大唐帝国的航运体系里,虽然一直都存在,不过一直都是边缘角色。
宋丸子从大阪到釜山,乘坐的就是五百吨级别的唐船,从釜山到上海的时候,乘坐的同样是同级别的唐船!
但是现在,她在这艘五百吨的唐船上,看到插肩而过的千吨巨舰,内心的震撼是无疑伦比的。
在釜山的时候,她可没有见过如此庞大的船只!
这是因为,虽然说千吨级别的唐船更加好用,全寿命综合运输成本也更低,但是这种船采购起来还是太贵,不是实力强大的贸易公司,根本就买不起,用不起的。
如今能够购买并运用这种船只的,都是国内著名的几家贸易公司,而且清一色都是用来执行远洋航线的,又以跑南洋和印度航线、东洋航线为主,一般不会用来跑国内近海航线的。
其中最为主要的用户,就是大唐西洋贸易公司了,大唐西洋贸易公司,跑的是印度航线,甚至是更远的西亚航洋以及北非航线。
今年,他们更是打算派出一艘船只,随同西班牙的船队一起前往欧洲进行贸易呢。
不管印度航线还是欧洲航线,航线路途远,海况复杂不说,而且还有葡萄牙人三天两头找麻烦,西洋贸易公司的商船需要极强的自保能力。
再加上西洋贸易公司财大气粗,所以才陆续订购了十多艘这种千吨巨舰,目前已经有了五艘正在服役,每年往返于各条远洋航线。
而其他贸易公司,其实订购的不多,通常来说,实力比较强悍的贸易公司才会订购一两艘,作为公司旗舰,体现公司的实力,当然了,更多的还是为了赚钱。
这种千吨巨舰,乃是属于典型的前期投入大,但是后期收益更大的船型。
宋丸子初到上海,就是和很多第一次到上海的人一样,立马就是被繁华无比的上海所震惊。
来往的众多船只,庞大的千吨巨舰,岸边码头一排排几乎数不清的船只,还有岸边的高楼大夏,无一都是在说明着上海的与众不同。
上海作为帝国最为庞大的城市,其工商业的实力是其他城市无法撼动的,那怕是作为首都的金陵城,在其面前都得甘拜下风。
震惊过后,宋丸子和其他人一起,乘坐船只靠近码头,然后踏上了上海的土地!
随后,她和公司的其他几个人一起,坐上了一辆非常奇特的马车,这辆马车的轮子,都是形式在地面上的固定铁轨上的。
这辆马车和她以往所看见的所有马车都不一样,不仅仅是铁轨,而且这辆马车的车厢非常庞大,而且还有着上下两层的车厢,比她之前见过的那些四轮货运马车还要大。
这上下两层的车厢,足足坐上来了至少四十个人,上层的车厢没有顶棚,只有座位,巨大的车厢上,刷着几个大字,上书‘上海公共马车公司’‘九号线’等字样。
更奇怪的是,这辆庞大的马车,前头竟然只有两匹马在拖拉!
这几乎是颠覆了她的观念!
只用两匹马,就能够拉动这么庞大的马车以及上面的四十多人,这在她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是就是如此,这辆庞大并且满载了乘客的马车,竟然是真的被两匹马就是拉动了起来,然后在铁轨上缓慢动了起来!
这不科学!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大唐帝国‘元’()
只用两匹马,就能够拉动这么庞大的马车以及上面的四十多人,这在她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是就是如此,这辆庞大并且满载了乘客的马车,竟然是真的被两匹马就是拉动了起来,然后在铁轨上缓慢动了起来!
这远远超出宋丸子的想象!
不过虽然震惊,但是宋丸子好歹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同时大名之家出身的她也是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震惊,所以心中虽然震惊,但还是装作和其他人一样,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
当车夫挨个收取车费的时候,她也是和同事一样,拿出了十文钱的纸币支付了车资。
十文钱的车资,对于当代的穷苦百姓而言,自然是有些昂贵的,不过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却算不说多贵了。
根据统计,上海这边的人均收入,尤其是以各大工厂里的普通工人为代表,其每月收入大约是在两元左右。
根据近期的铜币和银币的兑换比例,大体上,一两银子相当于九百六十文。
也就是人均收入大约是两千文左右。
当然了,两千文的月收入里,很多还是需要养家糊口的,因此这种公共马车也不是什么人都舍得坐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偶尔做一做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想要天天坐着上下班往返,通常来说都是收入比较高的中高层群体才可以了。
不过让宋丸子觉得稀奇的是,支付车费的人,大多都是用的纸币,而不是她在釜山里看到的那样,大多是使用硬币。
十文币值纸币,算得上是目前大唐帝国流通量比较大的纸币之一了,流通量仅次于一文币值的纸币。
当初第一次到釜山的时候,宋丸子还是有些怀疑,这些轻飘飘的纸张是否真的能够作为钱来使用,但是很快就是知道,这种纸币是真的可以作为钱来使用的,只不过在釜山的时候,很多人不收而已,只有一些大商家之类的才会收这些纸币。
帝国很早就是开始发行纸币了,只不过纸币的应用规模早期都是比较局限的,主要还是百姓对纸币不够信任,哪怕是帝国已经是用法律明确规定,纸币也是法定货币,任何人不得绝收纸币。
但实际生活中,人们对纸币依旧是不太信任!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普通百姓依旧只信任硬币。
和纸币推广困难不同,帝国发行的新型各类硬币却是受到了民众的极大欢迎!
帝国造币局很早就开始发行统一含量的金币、银币、铜币,从刚开始发行的时候就是深受欢迎!
就当宋丸子使用纸币支付车费的时候,在金陵城皇宫别院,财务部的高级官员正在向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