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人,就算保养得好,但是能活多久,那可就是值得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等到那个时候,太子如果死在了李轩的前头,到时候不管太子是否有留下继承人,但是恐怕帝国都会陷入动荡之中。
前明的朱棣夺位,那可是谁都知道的例子呢。
退一步来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李轩应该是把诸多皇子当猪养的,再不济也不能给这些皇子实封的,但是偏偏李轩选择了给自己皇子部分实封的权力,准许他们组建一定数量的王府卫队,而且还有在封地分税的权力。
这也就是给了诸多皇子们一个念头,那就是以后一旦有变,自己有希望入主帝都,成为帝国新的皇帝。
圣天子李轩的想法,其实也没有外头的人猜测的那么复杂,他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
以后就算是有皇子造反,但也是远在海外,顶天了就是海外的领地独立自成一国,但是要说反攻帝国本土,那就是痴心妄想了。
帝国海军以及帝国陆军足以打消任何藩王渡海进攻本土的念头!
至于帝国海军和帝国陆军都是选择了背叛太子以及他的继承人,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说明这个太子和他的继承人不合格,李轩又不是非得要让太子继承宝座,到时候直接把藩王引入帝都,成为第二个朱棣李轩也是不介意的。
说白了,李轩的这种措施,看上去像是立嫡,但又是给其他皇子一定的希望,到最后,实际上最有能力的皇子才能够笑到最后。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场间接的立贤。
至于一百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是否反叛独立之类的,李轩就更不关心了,还是那句话,大不了独立,反正到时候不管是美洲还是澳洲,上面生活的都是帝国子民,皇室也都是他李轩的子孙,独立就独立呗。
兴许以后这个地球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他的子孙后代相互之间打仗呢。
那种场面,也是有极大可能性出现的,而李轩并不反感这种场面的出现。
李轩的心态,其实颇有老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无赖心态!
他顶多顶多就是在干涉一下自己死后的第二代皇帝的选择以及相关的政策,但是第三代乃至第四代的时候,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他才懒得管呢。
他要建立的是统一全球的庞大帝国,但是李轩可是从来没有追求过一个千年帝国!
哪怕他死了以后,统一全球的帝国立马就分离崩裂了,其实他也是不怎么在乎的。
李轩的这种态度,也是给李欻留下了念想,并且从现在开始就是做准备了。
他费了不少心思招募王府的属官,同时也是在朝野中经营自己的正面形象,什么形象,是一种不好不坏,不引人注意,但是又不让人遗忘的角色。
引人注意死的快,被人遗忘代表边缘化,只有在中间,不太引人注意,又不边缘化才是最佳的站位。
李欻最近两年的所做作为都是这种想法的产物。
如今看到美洲舰队起航,他虽然嘴上说着可惜,但是你要让他去美洲就藩他又不乐意了,为啥,美洲虽然千好万好,但是有一条不好,而且是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上扶桑列岛的,那就是距离!
扶桑距离帝国本土有多远?
区区一个对马海峡,不过数十公里而已!
跨过对马海峡,就能回到帝国本土的高丽半岛釜山港,而根据帝国的全国铁路规划,迟早也是要造高丽半岛上建设一条铁路,然后接入东北铁路网的,到时候就能够一路乘坐火车从釜山港直抵帝都金陵城。
即便是走海陆,也可以从大隅县出发途径琉球群岛,然后直抵上海,整个海上路途也用不了几天时间。
而美洲呢,一路东去万里之遥,现在哪怕是乘坐蒸汽快船,也得在海上颠簸好两三个月呢,以后技术就算再发展,但是估计也得花上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横跨太平洋。
这么遥远的距离,不仅仅是在军事上能够打消美洲藩王对帝国本土的企图,估计以后等李昘知道圣天子李轩驾崩的时候,他李欻已经是早早杀回了帝都,坐在了龙椅宝座上了!
所以在李欻的眼中,封地富饶与否不重要,重要的要距离近,能够迅速赶回帝都的那种!
如果是没有太多的野人,也没有那么多的痢疾之类,气候稍微适合住人,能够发展一定的经济,有财力供养一定数量的军队的地方,那就更好了
而扶桑列岛,很明显就是这样的好地方!
如今的李欻可是眼巴巴等着帝国正式登陆并吞并扶桑呢,可惜的是,虽然帝国已经是陆续吞并了扶桑列岛的众多地区,比如虾夷岛,又比如大隅县群岛,还有其他的一些岛屿,但是对于扶桑列岛的四大岛屿,却是一直都没有动手。
如果不是碍于身份,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吸引旁人的注意,他早就是亲自出手干预,让帝国尽可能的吞并扶桑列岛呢。
可惜的是,这种事他干预不了,也是没胆子干预!
因此现在的他,也只能是脑海里幻想着成为扶桑藩王后的场景了,甚至连该如何发展扶桑列岛都没胆子去想。
因为,藩王在封地上,没有行政管理权,一点都没有,他们有的只是税收分红权而已,而这个权力还不是明文说出来的,而是体现在俸禄上的。
帝国藩王的俸禄,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按照爵位领取固定的俸禄,齐王乃是最高等级的亲王,每年的亲王俸禄是一万八千元。
此外,齐王的俸禄还有一部分是封地俸禄,所谓的封地俸禄,也就是从封地的税收里,提取一部分作为封地俸禄。
比如如今齐王的如今的封地只有大隅县一县,该县每年的税收总额大约是十五万元左右,而齐王能够从中获得百分之一的封地俸禄,也就是一千五百元。
这个百分之一的比例,也是李轩亲自定下的最高比例,任何贵族,不管是宗室还是普通贵族,其领取的封地俸禄都不能超过这个比例,
而且在李轩的计划里,后续实际操作的时候,贵族们所能够拿到的封地俸禄还会更低,因为李轩是打算采取的是‘重合分封制’。
比如说一个伯爵的封地,是有可能亲王或者郡王的封地内,这样的话,该伯爵所领取的封地俸禄,是包含在亲王的百分之一封地俸禄里的。
直白的说,就是亲王和伯爵一起分享这百分之一的封地俸禄,并且可以依次类推到其他的低等级贵族里。
此外,任何一个贵族的封地以及封地俸禄的比例,都是需要帝国皇帝亲自特指赐封,任何贵族包括亲王都是没有这个权力授予或剥夺、改变他人贵族封号以及封地俸禄以及比例。
这也是李轩为了给控制海外领地的贵族们的一个方式,虽然给他们一部分的封地税收,但是却又是把各级贵族给包括到一起,摊薄这些封地俸禄。
而且可以按照皇帝随心所欲的进行分封,比如看那个贵族不顺眼了,就在他的封地里封出去一大堆的低级贵族,然后把他的封地俸禄给摊薄。
假如齐王以后就藩扶桑列岛,然后扶桑里还会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的封地,而这些封地实际上是和齐王的封地重合的,并且每一个贵族所能够所获得的封地俸禄的比例,都是在皇帝亲自决定。
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勋爵和封地()
李轩搞出来的这个重合分封制,一方面是想要封赏功臣,把更多的人绑在大唐扩张这架战车上,以便获得帝国上层的支持。
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又是限制着这些贵族们的权限。
以未来的扶桑列岛为例子,未来齐王极有可能就藩扶桑列岛,同时也许会有某个国公被分封到九州岛,然后九州岛下的长崎地区,又有被封给某个伯爵或者子爵之类的,然后长崎下面的某个镇,又可能被封给某个男爵。
比如某个国公被赐封九州岛,然后某个子爵被赐封长崎县,某个男爵被赐封长崎县下面的一个镇。
上述的男爵、伯爵、国公、齐王的封地,是重合到一起的,他们将会一起分享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一的封地俸禄。
同时上述的各个贵族他们能够从这百分之一里头能够拿多少,全凭皇帝一言而决之。
如果皇帝有了坏心思,直接把九州国公的封地俸禄定位百分之零点九九的话,那么包括齐王在内,所有在九州地区能够领取封地俸禄的贵族,也就只能分享剩下的百分之零点零一了……
这样的限制,是为了把皇帝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权限,确保中央权威,也是为了防止封地俸禄过高,财政负担大。
这种重合分封制下,一片土地上,甭管是有多少贵族,一个还是一百个乃至更多,但是这片土地上所能够提供给贵族的封地俸禄,最多就是百分之一了!
李轩在考虑给宗室以及贵族们进行实封,让他们领取封地俸禄的时候,也是处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实现自己当年的承诺,给臣子们进行实封。
但是为了减轻中央财政负担,同时又是为了防止贵族在地方上尾大不掉,所以才是搞出来了这个重合分封制,并且限死了最高百分之一的比例。
这个最高百分之一的比例,是上限,但是下限是没有的,具体多少,只要是百分之一下,看皇帝的心情,心情好就多一些,心情不好,给你一个百分之零点好多个零后面再加上一,那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下限没有限制,上限却是有限制!
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的最高限制,也没有重合分封制的话,那么以后鬼知道贵族会占据占据多少海外领地的财政收入,说不定能全占了。
如今的最高百分之一就已经是比较高的比例了,再高就不好高了。
你别看这个比例非常小,但是如果把基数放大后,那就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比如说,以后的扶桑列岛,如果税收能够达到千万元,按照百分之一的比例,这可就是十万了。
以后经济发展的更好了,全部税收达到了亿元,那么这个封地俸禄可就达到百万之巨了。
当然了,重合分封制,虽然已经是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不过却还是没有真正的实行过,因为到目前为止,李轩也只是对齐王、赵王两人封地而已,其他皇子暂时还没有,而功臣们,同样也是还没有。
不过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等太久的了,因为随着时间的过去,再加上帝国先后征服了东北以及草原草原的大片地方,而且在南洋也是占据了不少地方。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那就是早期的一批开国功臣已经是逐渐老去了,他们等着李轩实封的承诺已经是等的太久了,如果还拖着不封的话,估计的很多开国功臣贵族死了都没能看见自己的封地在那呢。
在这种的大环境下,李轩在听取了美洲舰队顺利的消息后,就是走在了挂在墙上的大幅地图上,他在考虑该怎么把已经是上千人的贵族给分封出去。
虽然这种实封,只是让这些贵族们拥有封地上的封地俸禄以及部分田产什么的,而没有任何的行政管理权力,同样的也没有和亲王、郡王那样能够组建贵族卫队的权力。
但是这么大的贵族群体分封出去,还是需要慎重的!
毕竟李轩在分封贵族的时候,所给予的也不仅仅是封地俸禄,这也只是贵族福利的一部分而已,此外还会有大量的土地被直接赐给他们。
这些土地,将会作为他们的私产!
注意,这些土地并不是封地,而是私产,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由于要赐封大量的土地,所以一些人烟密集,可开发土地本来就比较少的地方就不适合了,因为李轩就算是要分封赐地,也是不可能把帝国子民的土地剥夺之后,封给那些贵族们的,甚至是直接拿异族的土地赐给他们也得详细考虑。
得考虑当地贵族拥有的土地以及平民们拥有土地的一个平衡性,前者拥有的土地如果数量太多,那么可就不太好了,影响当地发展以及民生。
李轩可不愿意看见帝国子民们给那些贵族做牛做马的,一生都是被束缚在贵族的土地上。
尽管以目前帝国进行工业革命,人们除了种田外,还可以进行工厂打工等其他谋生手段,不过土地这东西,再怎么慎重都是不为过的。
李轩为了贵族分封的事情,又是先后召见了不少臣子,都是朝堂重臣,比如柳八苟、钱祧里等人,同时也是听取了部分军方部分高级将领的看法。
而其中陆军上将郝柏年提出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案,他提议应当效仿立国初期的参军分田制,建立‘军功授田制’,以促使更多的人才参军并积极作战。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量军方人士的肯定,不过内阁那边自然是反对的。
因为郝柏年提出来的军功授田制,说是有军功才能授田呢,但是这军功的标准也是太低了,从军满一年者,即可获封一定数量的土地,从军满四年者,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如果是立功了,那么赐封的土地就更多了。
内阁方面的柳八苟等人表示,军方在帝国的建立以及后续扩张当中,所付出的努力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建国早期所确定的从军授田制度也当时也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时过境迁,以往的很多事情在当时是好的,但是未必适合现在。
如果说每个参军满一年的军人都可以获得大量的封地,那么帝国哪来这么多土地封出去?
即便是外头还有大量被蛮夷窃据的土地在,但是这些土地总归是有限的,而军方每年都会产生从军满一年的军人数十万人,每一个都封,再多也是不够啊。
不过对于军方的坚持,柳八苟提出这个军功授田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得提高标准,不是说每一个参军满一年的人都能获封,甚至都不是从军满四年都能获封,想要获封,必须是立下了军功,而且得限定人数。
此外,在帝国的建立以及后续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绝对不止帝**方,还有在后方努力工作的众多人,文职官员就不说了,但是众多的学者们,甚至是工厂里的工人们按照道理来说,那也是立下了功劳的啊。
如果真的要封地,那么就应该一视同仁,不分文武工农,但凡是对帝国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都应该能够获得封地。
但是到最后,这些却全都是被李轩否决了!
从军就给土地,后方随便干掉工作就给土地,这土地也太廉价了。
帝国已经是有了给贵族分封土地的制度,不会随便再建立第二套分田的制度了,如果要刺激军人以及普通人对外扩张的积极性,那么可以适当的扩大贵族群体。
毕竟地球那么大呢,别说现在的上千名贵族呢,就算是来一万贵族也是能够容纳进去的。
此外,大唐帝国还有另外一个很特殊的制度,那就是移民屯垦制。
如今帝国的子民只要你自己愿意去海外领地或者是边疆地区,什么都不用干,去了就有田分,比如说去吕宋,去了就能够分田,哪怕是你身无分文,也能去,因为只要你签下相关的协议,连船票都能够贷款购买呢!
所以说,如果只是为了谋生的土地,而且还是海外领地的土地,那么根本就用不着参军立功之类的,你直接报个名去移民就行了。
最后,李轩综合了多方面的意见之后,决定暂缓了军方提出的军功授田制,同时也是否决了柳八苟等文官提出的不分文武,立功即可分田的制度。
而是继续采用移民屯垦制以及贵族分封制。
不过也是做出了相应的改良,那就是在现有的贵族体系下,再建立一级的新贵族制度,即勋爵,位于男爵之下。
同时规定,勋爵为非世袭爵位,而且授予的范围也是比较大,立下军功者以及在其他领域做出一定贡献者,即可获封。
制定了新的勋爵之后,李轩也是正式把分封土地正式提上了日程,不过因为分封影响事大,而且贵族的数量也是不少,同时如今帝国所占领的土地也不算太多,所以只是打算先挑选少数贵族进行分封,作为一个试点。
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就是前陆军枢密院军情司副司长,帝国早期的卓越航海家,退役陆军少将王杉西子爵!
他获封的领地是海外领地万丹府下属的万丹州,也就是万丹岛。
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考核承袭制()
王杉西,作为一个已经退役的陆军少将,前军情司副司长,他的最大功劳并不是说在军事情报领域里做出了多少的功勋,而是发现并探索出来了前往澳洲的航线。
自从王杉西发现澳洲之后,他就是获封男爵,并被晋升为陆军准将。
后续王杉西以一个现役陆军准将的身份,继续率领探索舰队探索海洋,虽然让一个陆军准将探索海洋,而且还称之为航海家有些扯淡,不过现实就是如此。
王杉西在军情司的职务,只是挂职而已,他的本职工作一直都是在探索海洋!
在找到了澳洲之后,他又是先后两次率领探索舰队围绕着澳洲进行探索,第一次成功的围绕着澳洲转了一圈,并找到了塔斯马尼亚岛,第二次就是找到了新西兰群岛。
此外他带领舰队继续在太平洋深处进行探索,先后发现了了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去过北美洲也是去过南美洲,还经过合恩角进入了大西洋。
目前帝国在太平洋,又是南太平洋上所发现的诸多岛屿,基本都是他带领探索舰队所发现你的,而上述的岛屿,也是无一例外都是被王杉西扔下了大唐帝国领土的石碑,上述的所有岛屿,尽管绝大部分都是没能实际控制,但是却是都被划入了大唐帝国领土的范围之内。
最后一次探索航行之后,王杉西患病,虽然暂无性命之忧,却也不在适合继续出海航行了,转而进入军情司任职,不过只是挂职而已。
鉴于他的功绩,他被晋升为陆军少将,封子爵。
一年前,他正式退出现役
对于这样的人,获封子爵自然是没有什么人有意见的,不过对于他首先获得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