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7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两千人的缺额,怕是没那么容易补充的。

    远在戈河州的印度远征军司令部接到了董钱坤的请求增援的报告后,也是颇为为难,远征军这会其实也是个苦逼,真正的主力其实就那么几支,第十九步兵师,远征军第一混成旅,此外还有从原来的第七炮兵旅拆分所成立的远征军第一重炮团。

    这些部队里,第十九步兵师分部在好几个地方,第一重炮团也是被拆分为好几部分,分别驻防戈河州等地区。

    而远征军第一混成旅已经是派往锡兰岛了,这手头上根本就抽不出其他的主力部队了,但是锡兰岛登陆部队的损失的确不算小。

    只剩下万人不到,想要跨海登陆非洲,难度有些大。

    最后没办法,主力部队抽调不了,印度远征军司令部干脆是调了大唐西洋贸易公司的两个步兵营给董钱坤。

    大唐陆军印度远征军司令部,统辖的部队可不仅仅是第十九步兵师和远征军第一混成旅、第一重炮团呢,公司舰队里的一万多地面作战部队,海军第五陆战团也是归属他们统辖。

    公司舰队这两个步兵营本来就是驻扎在马里城以及距离内加城没多远的另外一个据点,嫡属于锡兰岛守备队,在锡兰岛战役期间,这两个营本来就是配合了登陆部队进行作战。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后,有所减员,目前总兵力只剩下一千五百多人,远征军司令部直接把这两个步兵营整合为公司舰队第一步兵团,然后派遣给董乾坤。

    得到了兵员补充后,弹药以及其他物资也是补充完毕后,董钱坤才是带领第二联合登陆舰队再一次出海,这一次,他们将会横跨印度洋,直扑非洲东部海岸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这一次的远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远征,仅仅是在海面上航行的时间就会长达数月,说实话,如此庞大的舰队,最后有多少能够抵达马达加斯加岛还是个未知数呢。

    如果运气不好,在航行的途中遭到了风暴,直接全军覆没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陈立夫修官道() 
第二联合登陆舰队再一次扬帆起航,印度洋舰队的主力舰队也是随同前往,至于锡兰岛的几个据点的防御,则是交由印度远征军其他部队驻扎,海域的封锁则是让印度洋舰队里的其他主力舰队负责。

    为了抽调兵力,印度洋舰队基本上已经是彻底放弃了在其他海域和葡萄牙人作战的企图,进行了全线收缩,把汇集起来的三十多艘军舰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同第二联合登陆舰队远征非洲,一部分则是集中在锡兰岛,用以封锁锡兰岛。

    地面部队也是,基本上远征军目前已经是放弃了印度西部海岸以及西亚乃至东北非等地区和葡萄牙人进行争夺,只留下必要兵力死守城池,其他的机动兵力都是回防锡兰岛战区,同时抽调精干兵力准备逐一拔掉印度东部海岸以及缅甸海岸的葡萄牙人残存据点。

    从而实现彻底控制锡兰岛以东沿海区域的战略构想。

    不过这些都和非洲远征部队没有什么关系了。

    同时因为海途遥远,加上舰队并没有说沿着海岸线进行航行,而是直接深入印度洋,准备横跨印度洋前往非洲,所以联系也是非常困难,纵然有快速通讯舰往返联络,但是延迟也是非常的大,十天八个月听不到远征舰队的消息都是很正常的事。

    在印度的戈河州的远征军总部都是如此了,在国内就更是难以得知非洲远征军的情况了。

    实际上,哪怕是锡兰岛战役的消息,李轩都是在两个月后才知道消息,而这已经是动用了军方的快速通讯舰进行消息传递的缘故。

    这些快速通讯舰,都是加装大功率蒸汽机的飞剪船,航速极快的,然而即便是这样船只,往来印度和帝国本土之间也是需要漫长的时间。

    对此,李轩也是早已经习惯,这年头的通讯就是这么的落后,还能有什么办法,要想实时得知前线的消息,估计也就只能等以后的电报搞出来了。

    现在嘛,忍着!

    李轩稳居国内,其处理政务的重心依旧是放在帝国内部的建设上,外面的征召虽然看似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对于偌大的帝国而言,也只不过是小事而已。

    对于现在的帝国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和葡萄牙人的战争,而是自身的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铁路、蒸汽轮船等交通利器逐渐大规模运营,工厂以及矿山等行业也是大规模采用更加先进的高压蒸汽机之后,大唐帝国的工商业发展是一日千里,甚至都是带动了农业的发展。

    因为交通更加便利后,很多内陆地区的农产品都是能够方便快捷的运输到经济比较发达,制造业更加发达的地区,而经济发达的地区,对这些农产品,甭管是粮食还是棉花、大豆、生丝、茶叶等经济作物的产品的需求量都是非常庞大的。

    方便的运输不仅仅刺激了帝国工商业的发展,也是让内陆很多地区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很多地方因为地理环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工业一直都是发展不起来,帝国的绝大部分地方,其实其经济结构和前明时代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以农业为核心,再加上少量的服务行业、手工业,如此构成当地的经济体系。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够和上海、广州、天津等地方一样,拥有巨大的天然优势的。

    哪怕不说这些大城市了,就算是当涂、萍乡、沈阳这些城市,以前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是依靠当地的矿产资源。

    然而更多的地方是没有矿产资源,或者是还没有找到矿产资源,而地理位置也不怎么优越,所以哪怕是帝国发展工业十多年了,但绝大部分地方一直都是停留在最原始的小农经济体系里。

    但是现在,随着铁路、航运越来越发达,覆盖的地区越来越多,很多地方虽然自身依旧无法大规模的发展工业,但是他们的农产品却是可以大量外运到那些工业城市去,并带来庞大的收益。

    此外,随着交通便利,很多内陆小城市也是可以逐步的发展工业了,虽然可能规模都不大,而且发展的都是一些小型轻工业,比如说小规模的织布厂啊,纺纱厂、面粉厂之类的,但是好歹也是给当地带来了工业。

    很多内地的小城市,哪怕是拥有几家小规模的工厂,也是能够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发展助力的。

    正是因为交通如此重要,因此这几年,李轩一直都是重点关注交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大建铁路不说,同时也是大力发展蒸汽航运业,疏通河道。

    而作为交通环节的最后一环,也就是官道建设也是没有落下,除了京畿直接主持建设的全国主干道外,还鼓励各地方自行建设官道。

    这一方面,陈立夫在广东就干的很不错!

    陈立夫在广东,可不仅仅是搞铁路和航运,在官道建设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

    粤赣铁路是陈立夫上任以后的最大成绩,那就是推动粤赣铁路开工建设,目前建设进度极快,保守估计三年通车都是有可能的。

    为更快通车,也是为了降低成本,这粤赣铁路采用的是单线。

    这个也是目前大唐帝国修建铁路的一大重要特点,那就是除了极少数交通非常繁忙的路段外,其他的都是单线铁路。

    哪怕是江南大铁路这样的铁路,采用的也是单线铁路。

    而航运方面,陈立夫主要是疏通西江和北江以及东江等河道为主。

    至于官道,陈立夫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创了官道通镇的计划。

    通过省财政进行补贴,地方自行筹集资金,动员当地的村民免费出工等方式,修建各镇的官道。

    尽管这种官道的标准非常低,只能勉强通行马车而已,但是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此外,这事在民间的反响非常好,众多的士绅们都是踊跃捐钱捐物用来建设官道。

    这也算是华夏士绅的一个传统了,一般而言,除了少数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外,大多士绅对于在家乡修桥铺路以及办学都是比较上心的。

    这些年大唐帝国的众多私立学校是怎么来的,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地方上的士绅们自行筹办的,而且大唐的私立学校,都是属于典型的非盈利机构,别说赚钱了,往往士绅们每年都要往里面倒贴钱,和后世得到私立学校大把赚钱是两码事。

    说白了,大唐的众多私立学校,其实都是属于士绅们做慈善的产物,并不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

    这倒不是说这些士绅们有多少,而是华夏数千年来的传统,一般士绅们还是比较在乎自己的名声的,尤其是以书香门第自诩的家主,更是爱惜羽毛,他们一边用各种权势捞钱,同时又是一边拿出少许的钱财做善事,试图维持一个良好的名声。

    这修了桥,铺了路,办了学,通常都会树立一个石碑,上面记载着某某士绅捐献若干筹办的,人家是想要名留青史呢。

    不过虽然说他们是为了名声才这么做,说起来和后世美利坚的人为了避税做慈善差不多,但好歹是做了,总比什么都不干的权贵们强得多。

    这种传统下,陈立夫搞的管道通镇计划,在民间里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很多地方的士绅们,听说官府打算把官道修道家门口来,不用当地的官府动员,自己就找上门来说捐钱捐物了。

    而普通的百姓们也是乐意的很,因为他们可以去工地上干活赚取工钱啊。

    虽然官府也会鼓励民众们免费出力,不过大唐早就没有徭役制度了,官府想要让民众免费做工,那是不可能的,都得给工钱。

    顶多就是工钱少一些,或者是不给工钱,只管饭而已。

    而即便是这样也是很多农民们踊跃参与!

    这只限于农闲时分,如果是农忙时期,可没几个农民会跑去修路!

    只有在农闲时分,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农民们都是成群结队的去修路。

    他们这是为了家乡们?

    不好意思,他们没有这么高的觉悟。

    纯粹是因为去修路,官府管饭而已。

    反正农闲时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还浪费口粮呢,这去修路的工地上干,还能混一天的饭吃,给家里节省口粮,甚至一些活计还能领取少许的工钱。

    士绅们踊跃参与,捐钱捐物,农民们也是在农闲的时候为了混一口饭吃踊跃报名修路,再有陈立夫让省财政出了不少钱,再让州府县等地方衙门,勒紧裤带也要把修路的资金也给挤出来,所以这么搞下来,成效还特别的大。

    远在金陵城的李轩听到了陈立夫在广东搞官道的成果后,觉得这个路子还是比较可行的,官府和士绅以及农民一起出钱出力修路,这是大好事啊。

    当即就是派了多个部门的官员一起前往广东,学习当地的这个修路政策,李轩对这些人亲自盯住,一定要把这事的所有细节都给摸清楚了,李轩还指望着在其他省道也这么做呢。

    然而很多事情,成功和失败,并不在于大方向,而是在于细节。

    要想在其他地方也是复制这样的成功路子,最为重要的并不是方案之类的,而是细节问题。

    他专门派一个调研小组过去,就是为了把所有的细节问题都给摸清楚了,然后总结起来一份可以复制的完整计划方案。

    不过按照行程,这个调研小组想要完成调研并赶回来报告,估计都得是明年,也就是宣平二十四年的事了,如果一切不出意外的话,李轩准备在明年再选择几个省份施行这一官道建设方案。

    此外到了明年,估计远征军也应该是抵达非洲了,就是不知道他们这一路上是否顺利,有没有遇到风暴全军覆灭……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袭击舰队的风暴() 
李轩的担心,也不是空穴来风,这年头出海的船只,甭管是商船还是战舰,遇上风暴而沉没的多了去。

    要不为什么说海外贸易赚钱呢,还不是因为风险高,如果沿途没什么风险,船只出去了都能平安回来,这利润哪能有这么大啊。

    董钱坤所在的第二联合登陆舰队,在航行的路上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半段还好,但是临近抵达非洲海岸的时候就是特倒霉的遇上了风暴!

    在风暴之下,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那些只有几百吨排水量的船只,在风暴中就如同一片小叶子一样,就算是董钱坤所乘坐的海军一千多吨的战列舰,也是在海面上随波起伏,彷佛随时都会沉没一样。

    整个舰队里的船只随着风暴到处漂流,同时为了避免沉没,各舰都是不得不临时调整航向,根本无法保持什么固定的航向。

    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各安天命,各自逃命!

    等到风暴散去,还留在董钱坤坐船附近的船只,竟然只剩下三十多艘而已,剩下的七十多艘船只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而执行护航任务的印度洋舰队也好不到那里去,一共三十多艘船只失散大半。

    最后没办法,等风浪平静了后,只能是到处找船,尤其是派快速通讯舰以及其他加装了蒸汽机的高速船只,沿着周边海域逐一寻找。

    同时也是按照预定目标继续向前航行。

    因为事发之前就是考虑到会在路上失散等情况,为了避免失散的船只无法回笼,早就规定了一旦失散,失散船将会自行前往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的大唐补给港口马达城。

    稍候的三天时间里,众多的船只也是逐一被找到,或者是聚合在一起,最后第二联合登陆舰队以及印度洋舰队加在一起,又是汇集起来八十多艘船只,不过还有多达四十多艘船只失联。

    但是也没办法,前几天的一场风暴持续了大半天呢,这大半天大家都是各自逃命,那个时候谁还顾得上航向啊。

    如今能够收拢八十多艘船只已经是很不错了。

    剩下的船只,也只能是祈求他们能够逃过这一劫,然后平安抵达马达城了。

    反正那些船只上的船长们,也都是拥有完善的罗盘等导航用的仪器,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虽然被风暴吹的偏离了航线,但是调整航线并抵达马达城并不存在什么太大的难度。

    嗯,前提是船只没有损坏,尤其是风帆、蒸汽机这些动力系统。

    如果说桅杆断掉了,蒸汽机也坏掉了,那么没办法,只能是飘荡在海面上等死了。

    至于那些在风暴里当场沉船的船只,就更不用说了。

    又是持续航行了六天时间后,董钱坤才是随同舰队抵达马达城。

    这个马达城乃是大唐西洋贸易公司在非洲地区的第一个据点,同时也是第一个大型的据点!

    因为葡萄牙人把控着印度沿海航线,虽然说大唐西洋贸易公司和他们争夺多年,也是在印度西部海岸、西亚等地区开辟了殖民地和据点,不过规模都不大,航线也是被葡萄牙人所把控。

    所以有时候,大唐的商船前往非洲中南部地区,往往都是选择直接横跨印度洋,直接前往非洲中南部海域的。

    而此时非洲的东北部和中部海岸线,大多都是被葡萄牙人所掌控,只剩下少许地方是空白的,大唐也是趁机建立了几个殖民地,同时为了解决前往非洲南部困难的问题,特地在马达加斯加岛上设立了大型的补给港口。

    葡萄牙人在马达加斯加道上虽然也有几个贸易站,但是葡萄牙人对这个大型岛屿显然是没有什么兴趣,只是设立了几个贸易站而已,并没有把这些作为重要据点来经营,他们的重点还是放在非洲海岸线上,尤其是非洲东部海岸线的南非、中部、东北部区域。

    这才是让大唐帝国在此地从容建立马达城,并利用这个马达城为后勤基地,在非洲东部海岸线上和葡萄牙人进行争夺,只不过距离太远,补给困难,一直以来成效都不大。

    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效果应当是西印州了,大唐在印度洋沿岸的众多殖民地里,能够被称之为州的可没多少,而西印州就是其中之一,可见其重要性的。

    大唐为了在南非边上建立西印州,可是和葡萄牙人狠狠的干了好几架,现在都还处于非常紧张的局面,大唐西洋贸易公司在此地常年驻扎了一千多的兵力,而且还千里迢迢从国内组织了两千多人的移民到此地,其目的倒不是为了移民开发之类的,纯粹就是为了能够在当地开发耕地,以实现最基本的自给自足而已,避免不管什么,尤其是粮食这些东西都还得从印度地区运输过来。

    作为大唐在非洲地区进行贸易、殖民的重要后勤中转站,马达城的规模比较大,除了一个军事要塞外,还有一大片的港口城区。

    不过,远征舰队如此庞大的规模,饶是马达城这样的后勤中转站也是无法完全容纳的,只有部分船只才能够进入泊位停泊,大部分都是停留在港口或者干脆是沿海。

    抵达了马达城后,董钱坤一番清点下来,发现自己麾下的兵力只剩下八千多人了,还有四千多人在其他失联的船上不知所踪。

    同时还有损失了众多运输弹药的船只。

    这让他特别的无奈,打了一场锡兰岛战役,他的战斗减员也不过千人不到,非战斗伤员虽然多点,但是也就千把人,全部加起来减员不过两千三百人上下,其中阵亡或者病亡的也就八九百人,剩下的伤员或者病人还是能够挺过来活下去的。

    但是现在,却是足足有四千兵力失联,其中还有着整整一个炮兵团的炮兵……

    这说好听了只是失联,但是如果一直没有返回的话,那么这些人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了。

    这让董钱坤连续叹气许久!

    大唐在印度洋作战,最大的敌人根本就不是什么葡萄牙人,至于那些土著更是不值一提,大唐的最大敌人,是大海,是大自然!

    不过叹气也没有办法,他也只能是待在马达城慢慢的等待,期望着那些失联的船只能够抵达马达城。

    同时经过风暴的摧残后,舰队里的很多船只都是需要修理,有些是桅杆风帆出现了问题,有些是蒸汽机出现了问题,甚至都有船体破裂的大问题。

    在他收拢的船只里,就已经是因为各种问题,而主动放弃了五艘船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