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7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即,应易康的部队和另外一支部队作为先锋部队,直接跨过关门海峡进入了本州岛。

    接下来他们的任务非常简单,和在九州岛上的任务一样,一路横扫平推过去,肃清所有的大名,一直杀到大阪为止。

    这样的任务,又是一场标准的武装游行。

    那些大明们怎么可能挡得住大唐的大军,更别说还是上万大军!

    扶桑战事,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标准的武装游行。

    不过对于民政部门而言,扶桑事务可就是非常繁重了。

    前头军队肃清了大名,把整个九州岛都是纳入了大唐掌控之下,而根据大唐一贯以来的传统,军队的屁股后头肯定是跟着一大票的文官的,他们会一路跟上,并成立各级行政机构。

    根据圣天子的亲自指令,大唐帝国将会在扶桑列岛地区设立省,这也是大唐帝国第一次在海外地区设省级机构。

    新设的省,将会称之为北海省,取名至北海(日本海),辖区包含了扶桑列岛的九州道、本州岛、四国道以及虾夷岛,此外琉球府之大隅县,也会从琉球府里剥离,然后归属于北海省统辖。

    整个北海省,将会设立六个府,分别是九州府、关西府、关中府、关东府、虾夷府、四国府。

    而北海省巡抚衙门,将会由扶桑事务衙门直接整改而成,原扶桑事务大臣常永明,将会成为北海省的首任巡抚,其他各级巡抚衙门直辖各机构以及各府、县等地方官员,相当多一部分也都是由原扶桑事务衙门的官员以及在扶桑的各殖民地衙门的官员担任。

    比如大阪殖民地的官员,将会成为关中府衙门的主要官员,江户殖民地的官员,则是会成为关东府衙门的主要官员。

    大唐在扶桑经营多年,殖民地众多,殖民地的官员也是不少,哪怕是不从国内派遣官员过来,依靠这些殖民地的官员也是能够建立起来基本的统治构架。

    当然了,这顶多是最基本的行政构架而已,想要彻底的统治北海省,还是需要从国内派遣众多官员,尤其是众多基层官员过来的。

    而和之前从国内派遣官员去南洋,一群官员们死活不愿意去,为南洋如虎不一样,这一次抽调官员去北海省任职,倒是简单的很,虽然很多官员还是有所抵触,但是抵触心理却是没有这么大。

    因为去南洋任职,当地都是野人不说,而且水土不服,很容易生病,一生病就得挂掉。

    而扶桑地区的话,那里的气候环境和国内相当,而且开发成熟,更不是什么热带雨林,有什么乱七八糟的热带特有的疾病。

    同时大家也都知道,帝国是准备往扶桑迁移大量人口的,这个大量,至少也是五十万人往上走,多则百万都是可能的。

    因为帝国准备那扶桑直接并入本土,采取的政策是和当年的高丽半岛一样的。

    这从帝国直接在扶桑设省,并建立州府县镇等各级行政机构就知道了,这种待遇可是本土才有的待遇,而海外领地的话,一般挂着州府的名字,但这些州府和本土的州府区别极大。

    你看万丹府,听上去只是一个府,但实际上这个万丹府内的机构设置和本土的州府完全不一样,那纯粹就是殖民地总督府的机构设置。

    只要北海省是本土,那么去任职也就没有什么了,因为这样的话,其官员调动都是和国内的本土省份的官员一样,不用担心去了就回不来了。

    官员们没有太大的抗拒,也是让吏部方面的第一时间就组织了大量的各级官员前往扶桑,这些官员们带着随从就跟在大军的屁股后头,大军一攻下某个地方,他们就直接设立行政机构,然后建立统治机构。

    并着手丈量土地,以迎接国内安排来的大量移民,同时也是准备组织大量的当地土著移民到南洋各地。

    如何处理扶桑地区里的两百多万本土人口,帝国方面也是早早准备了完善的解决方案,这方案你说温和也算温和,但你要说残酷也残酷,具体如何,取决于你从什么角度去看。

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毕志安身先士卒() 
帝国在扶桑列岛上准备采取的人口政策,基本上是效仿当年在高丽半岛的措施,主要是依靠汉化、移民、联姻等政策,把当地的人口融合掉。

    至于说那些激进派所主张的把当地土著全部杀光,那是不可能的,大唐好歹也是标榜以仁孝治国,如果说扶桑列岛之前没有纳入帝国领土,那么当地的土著死活自然是无所谓的,但是既然把这些地方都纳入了帝国领土,那么这两百多万人一股脑全部杀光,那是不可能的。

    这是两百多万人呢,哪能说杀就杀啊!

    不过放任不管也是不可能的,帝国的本土化政策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是不可能让这两百多万人独立于帝国之外的。

    为此,帝国效仿当年在高丽半岛上的措施,采取汉化、移民、联姻这三大措施!

    其中的移民政策,就是采取多重移民,比如说从帝国本土移民数十万到扶桑半岛生活居住,同时在扶桑列岛组织大量的土著移民到南洋各岛屿,再组织部分年轻女性到帝国本土生活,当然了,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扶桑土著都移民走了,那样成本太大,这些剩下的土著人口,就会采取联姻政策来消化了。

    同时强行推动汉化政策,具体措施就是焚毁一切可以找到的扶桑书籍以及任何扶桑文化的载体,禁制任何所谓的扶桑文化教育,从文字到衣服甚至是大小便的方式,都得通通灭绝!

    从根源上彻底灭绝扶桑文化的同时,采取大规模的汉化教育,比如建立大量的学校进行汉化教育。

    这个过程中,自然是少不了反抗的,不过这些反抗也是翻不起什么风浪来的,大唐王师对于镇压内乱的经验是相当丰富的。

    大唐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所以更加防备着各种各样的动乱。

    一旦发现任何的动乱苗头,立马就会出动军队进行残酷的镇压。

    这一系列的政策下来,按照当年高丽半岛的例子,不用多久扶桑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将会彻底的消失在人类历史上!

    不过想要在整个扶桑列岛上采取这些措施,还得等到军方彻底控制扶桑列岛再说,如今扶桑战役也是进行了半个多月了,但是也只控制了九州岛以及部分本州岛西部地区而已,对其他地方的控制还处于空白。

    第十五军的主力部队,也就是第五十六步兵师已经是全数登陆了本州岛,并一路朝着大阪平推过去。

    于此同时在大阪城,当地的驻军以及移民当局,也是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采取了固守城池,等待援军抵达的方针。

    虽然说前几天已经是挫败了扶桑联军进攻大阪的企图,并且是杀伤了至少好几千敌人,不过大阪守备团并没有趁机追击,扩大战果的打算。

    大阪的战略地位过于重要,同时该地也是大唐经营多年的殖民地城市,如果一不小心被扶桑人偷袭杀进来,大肆破坏的话,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反正那些扶桑人就算是退却了,也蹦跶不了多久。

    时间,是站在大唐这一边的。

    然而这种情况下,毕志安等前线的军官们也就只能无所事事了,这无法主动出击,也就代表着没有军功。

    毕志安其实是有些不甘的,他还指望着带领部队主动出击捞取战功呢,但是上头没有下达命令,他也只能是天天守在城墙上了。

    毕志安等大阪守备团的将士们,在无聊中等到第十五军主力部队,也就是第五十六步兵师的时候,那已经是一个月后了。

    过去的一个月里,第五十六步兵师采取了最简单,但是也是最霸道的方式平推了本州岛大阪以西地区。

    他们兵分夺路,依旧以加强营为基本战术单位,形成了一张巨网,把整个本州岛中西部都是给梳理了一遍,沿途上的所有大名都是被逐一剿灭,无一幸存。

    这种平推战术,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战术,所以作为前线军官的应易康,对这种战事也是提不起什么兴趣了,早半个月前,他都是懒得亲自指挥部队作战了,而是让麾下的副营长具体部队作战,他自己嘛。

    则是三天两头跑到师部那边去!

    干吗?

    协同其他的中高级军官,制定扶桑战役的详细战术。

    他对这种事更加擅长,也更有兴趣。

    不过其人好歹也是前线部队的军官,也不可能天天呆在师部,所以临近抵达大阪的时候,他就是再一次返回部队,然后进入了大阪城。

    应易康的部队抵达大阪城之后,其他的几支部队也是陆续抵达大阪,这让大阪城瞬间就是热闹了起来。

    之前的大阪城,可以说是大唐帝国在扶桑列岛移民最多的殖民地城市了,仅次于大隅县,不过大隅县早就是大唐本土了,不是殖民地。

    而大阪城的话,则是纯粹的殖民地。

    当地常年有大约两千多人的陆海军将士驻防,然后殖民地官员大约有上百人,从国内过来经商的常住或者是临时居住的移民,常年保持在三四千人左右。

    军民加在一起七八千人的殖民地城市,已经是不算小了,很多南洋地区的殖民地城市都不如大阪呢。

    也就是扶桑列岛距离帝国本土近,加上东洋贸易发达,往来商船极多,哪怕是普通百姓也能够购置船票,然后漂洋过海抵达扶桑寻求发财的机会。

    当然了,跑到这里专门找扶桑年轻女子的也不在少数。

    国内有商家可是专门组织国内的单身男子来扶桑娶亲的,费用也不算高,而且那些商家还会非常贴心的提供往来费用的分期付款。

    大阪城本来人就不少,如今一下子又跑来数千人的大军,自然也就是显得热闹非凡了。

    不过这些部队在大阪城并没有待多久,休整几天,补充了物资后,应易康等人就是再一次率军出发了。

    不过这一次大阪守备团也是一起随同第五十六步兵师的部队出征,大阪城的防御,将会交给海军陆战队以及临时组织的海军水兵,以及民兵部队负责。

    反正如今大阪周边也没有什么威胁,留下的部队也只是为了预防万一,顺带弹压周边治安而已,用不着和之前那样驻防两千多的庞大兵力。

    大阪守备团随同第五十六步兵师出征,毕志安也是终于等到了出战的机会。

    巧的是,他的部队刚好就是归属给应易康指挥。

    虽然说两人当年是武学堂的步科同期同学,但是即便是当年还在武学堂求学的时候,两个人就是没有什么交集的,毕竟这两个人,一个是学渣,一个是学霸,哪怕是在军校里,两个人的交际圈都是不一样的,毕志安的交际圈都是优等生,还有那些真正的顶级权贵子弟,而毕志安的话,也只是和一些普通的贵族子弟,成绩一般般的学生为伍。

    这两个人的命运,实际上在武学堂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是区分开来了。

    在校期间两个人都是没有什么交集,如今多年过去了,这两个人就是更加没有什么交际了,一个只是苦苦熬资历的中尉,一个却是深受军方大佬看重的军方新秀,陆军少校,这两个人没法比。

    所以还在大阪城的时候,毕志安就是没有找到应易康这个老同学边上去。

    他不是不知道如今应易康前程远大,如果拉拢好了关系对自己的仕途大有帮助,但是他也是有着自己的骄傲的,大家都是同期同学,而且自己的年纪还比应易康大一岁呢,哪能拉下脸面去贴应易康的冷屁股啊。

    他可是知道,应易康这个人素来高傲,在军校的时候就没把大多人放在眼里,如今自己找上门去叙旧,说不准人家还会问上一句:你谁啊?

    而这种事还真的存在,当毕志安的部队,被加强到应易康麾下之后,那个应易康是真的没认出他来。

    不过认不出来了也是很正常的,武学堂各科里,步科的学生是最多的,每一期都有两三百人呢,多的时候甚至能够达到四百多人,这些人往往会分成好几个班级,哪怕是同窗三年相互之间不认识也是很正常的事。

    应易康没认出来毕志安,毕志安也不会自讨无趣自报家门,所以倒也相安无事。

    不过这种情况却是没有持续多久,四天后,应易康的部队又是抵达了一座扶桑城池下,这城池乃是织田信长控制下的一座城池,不大,但是却是修建的极为坚固。

    为了打下这座城池,应易康亲自指挥部队展开进攻,足足耗费了一天半的时间才是拿了下来。

    此战中,双方的整体表现没什么好说的,这些扶桑土著,哪怕是织田信长的部队也是不可能挡得住大唐陆军的猛攻,唯一让应易康值得注意的是,分配到他麾下的大阪守备团第三步兵队表现的相当不错。

    发动总攻的时候,这个第三步兵队率先登上了城头,一举破敌,而且其队长也是亲自披甲上阵杀敌,这份胆气倒是让应易康刮目相看了。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暴戾的毕志安() 
应易康虽然不知道毕志安是自己的同学,不过却也是知道这个人是个贵族子弟,而军中的贵族子弟,不说能力怎么样,但是普遍都比较惜命,尤其是那些世子们,他们大多只是来军队镀镀金,都想着保住小命回家继承爵位呢。

    而和毕志安这样亲自披甲带着部队猛攻城头敌人的贵族子弟将领,还是比较少见的。

    所以也就稍微了问了一句,然后竟然是发现这个敢打敢拼的手下,竟然还是自己的武学堂步科同期同学。

    这世界,还真的小!

    不过虽然发现了毕志安是自己的同学,不过应易康也是没有给予额外的关注,他的同学多了,武学堂里的步科同期都有两百多人,这还没有算上炮科,骑科,辎重科等其他科的同学呢。

    然后还有御学堂里的同学也有不少。

    如果是个同学他都得多看一眼,那多累啊。

    再者,他素来自视甚高,这些同期同学里,能够被他放在眼里的,也就是除了他自己以外的那几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了,比如前些时候从国内寄信来,说自己即将奔赴西北的御学堂同学江清风。

    在他心里,算得上自己同学的,也就那么十来个人而已,其他的都是路人甲乙丙丁,他的人生和他们注定是没有什么交集的。

    因为他们之间的人生差别将会非常大,如今不过几年而已,他就已经是少校了,而他当年在武学堂的同期同学,绝大部分都还是尉官呢,甚至只有少数才是上尉,大部分还是和毕志安一样是中尉呢。

    再过几年,他应易康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中校了,而毕志安这样的人,能够混一个上尉就不错了。

    又过几年,他应易康都是上校,向陆军准将发起冲刺了,而他毕志安这样的人,大部分都是差不多退役转业了,至少少数人才能够迈过校官的门槛,成为少校。

    十多年后,他应易康也许就是陆军准将,成为军方里的新生代将官里的一员了,而他的同期同学,绝大部分都已经是退役,剩下的少数人也只能是在少校、中校里挣扎,哪怕是继续熬下去,但是一个上校也就到头了。

    像是毕志安这样,没有进入御学堂的军官,这辈子是别指望成为将官了,哪怕只是准将,纵观帝国最近五年的新晋将官,他们都有同一个特点,那就是清一色的御学堂毕业。

    不分海陆!

    因为哪怕是海军军官,也是要上御学堂的。

    早年御学堂就已经是一分为三,分别设立了三个分校,分别是陆军分校,海军分校,近卫分校,分别培养各军种的高级将领,不过这三个分校,都是统称御学堂,而且都是李轩亲自担任教学,虽然说李轩一年也去不了几次上课,但是为了保证这些高级将领都是天子门生,李轩依旧是坚持去授课。

    同时这三家御学堂分校,都是不设什么校长的,连副校长什么的也没有,因为李轩亲自挂名担任御学堂校长。

    因此各分校是设置了教务处主任来负责各分校的实际管理事务。

    大唐这些年建立的军校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再各省设立了少年军校,学制乃是六年,从各小学的在校生里招生,各地的少年军校培养学生是不分海陆的,因为这些学生年级都非常小。

    少年军校往上,则是设立了皇家青年军校,而皇家青年军校的规模是非常大的,分设陆军分校、海军分校,其中海军分校比较特殊一些,因为海上教学的需求,是设在宁波,而陆军分校则是设在金陵城。

    再往上,才是陆军武学堂、海军海学堂。

    不过武学堂和海学堂,是同时面向皇家青年军校以及各大预科学校同时招生,并不局限于面向皇家青年军校招生。

    读完武学堂或者海学堂之后,进入部队服役,然后自行报考武学堂。

    武学堂毕业后授予少校军衔,而这种人,才有机会成为将官,也只是有机会,而不是说每个御学堂毕业生都能够成为将官。

    这一层层的选拔机制,让应易康这种军官脱颖而出,并且获得了远大的前途。

    而毕志安呢,在武学堂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是落后了,他想要追上应易康的步伐,很难很难。

    唯一的机会就是成为校官之前立下大功劳,被军方大佬亲自举荐,天子特批免试就读御学堂,至于靠自己报考,就他那智商是考不进去的。

    两人之间的巨大差距,毕志安自己知道,应易康更加清楚,所以就算是知道一个毕志安是自己的早年同学,但是应易康也是没有太大的表示,只是闲谈的时候随口说了几句而已,不过也就只局限于此了。

    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战事,却是让应易康改变了初衷!

    本来他觉得,毕志安这个同学,就是一个普通同学而已,打完这一仗大家各找各妈,以后估计是没有什么交集的了。

    但是没有想到,毕志安这个人打仗那是真敢拼命,而且也不是有勇无谋的那种,相反他指挥部队作战的时候还是属于比较精明,往往是打击了敌人,自身的损失也很小。

    手底下有这种能人,他自然是不会防着不用,很快,就是让他帮忙带着另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