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8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在河边胸墙的后方,还修筑了第二道防御工事,更后方位于半山腰的方向,还有第三道防御工事。

    戴亚新把两万多人集中在这里进行死守,兵力的密度是非常高的。

    前方三道防线不仅仅有士兵拿着火枪防守,同时还有随军的两斤两炮散布其中。

    在更后方的山头上,则是大量的骑兵炮正在部署,一旦部署完毕,将会居高临下形成巨大的火力打击网。

    其中数量最多的乃是旧式的八十五毫米骑兵炮,这个骑兵炮其实也就是以前的五斤骑兵炮,只不过是这几年军方对火炮的分类以及编号进行统一革新,直接把以前装备的滑膛炮也是直接按照口径来划分了。

    骑兵的五斤骑兵炮,因口径是八十五毫米,身管较短只有二十倍,所以也就变成了宣平十一年八十五毫米二十倍骑兵炮。

    不仅仅是骑兵炮,陆军和海军的其他火炮大多也改了称呼,比如陆军现役最多,主要装备各步兵师炮兵团的五斤野战炮,基本都是改称为八十五毫米野战炮,不过身管不同,有的是二十三倍,有的是二十五倍。

    九斤火炮也同样如此,因为口径达到了一百一十五毫米,所以也是直接改为一百一十五毫米了。

    老旧的滑膛炮都如此,最近两年陆军试着服役了一批前装线膛炮那更是一开始就按照口径和身管倍数进行划分。

    比如目前的第一骑兵军里,军部直属骑炮团,就辖有两个营,一共三十六门的一百毫米前装线膛炮。

    这也是大唐陆军部队第一种为骑兵部队研发装备的前装线膛炮,考虑到了口径太小威力不足,口径太大又重,炮管短了射程不足,炮管长了还不好装填也太重。

    所以各方面的性能这中之后,这个一百毫米的前装线膛炮,其身管倍径只有十六倍。

    算得上是大唐海陆两军里,身管倍数最小的一款线膛炮了。

    但是即便这样,其有效射程却是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滑膛炮,该炮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四千五百米,而因为膛线的存在,其命中精度非常高,哪怕是观瞄水准落后的现在,完全依靠炮手瞄准,在两千米的距离内,其命中率依旧比较客观,至于到了一千米内,哪怕命中率就相当高了。

    陆军的火炮,其有效射程的定义和海军也不太一样,要求没那么高,发射时又稳定,所以陆军对这款前装线膛轻型榴弹炮的有效射程,定义是两千米。

    不过如果换到了海军那边,估计就只剩下千米的有效射程了。

    因为身管比较短,所以弹道比较弯曲,同时又是配属了安装新型碰撞引信的圆柱形榴弹,因此,这款火炮在分类上,是属于榴弹炮。

    而且还是属于轻型榴弹炮。

    如果不是一款轻型榴弹炮的话,骑兵部队也不要啊,太重的火炮骑兵根本无法带着进行快速机动。

    该款火炮去年才开始装备陆军,而且和其他的新式武器一样,也都是优先供应给了中亚前线的部队,第一骑兵军军属的炮兵团,就是先装备了两个营,一共三十六门。

    而这一次的阵地防御作战,这三十多门的一百毫米的前装线膛轻型榴弹炮,将会成为进行炮击的主力火炮。

    两千米的有效射程,加上庞大的爆炸威力,足以成为进攻部队的噩梦。

    至于说剩下的八十五毫米的旧式前装滑膛炮,也就只能作为补充火力使用了。

    因为那三十多门火炮的重要性,戴亚新中将都是亲自前往炮兵团的阵地进行视察,并监察了他们的炮兵阵地的部署以及炮击准备。

    第一骑炮团的团长是个五十岁的老炮兵了,他亲自给戴亚新演示了一番这些一百毫米前装线膛轻型榴弹炮的试射。

    “我们提前设好了炮击诸元,并且构筑了结实的炮兵阵地,到时候只要按部就班的按照已经设定好的射击诸元炮击就可以达到预定的两千米以上的有效命中!”

    这个老炮兵上校一边说着,一边让手底下的炮兵进行装填,然后亲自上手瞄准开炮。

    随着一声巨响后,远方大约两千米的一片空地里就是腾起了一团烟尘。

    那正是之前设定好的目标区域。

    众多将领们拿着望远镜,看到这一幕都是不由得点头。

    炮兵团的准备工作还是很充分的,在这么远的距离内也能够取得有效命中。

    戴亚新中将道:“不错,看来平日里你们还是下了苦工了,没有枉费我在顾大人面前替你们争取了全军第一个装备的机会!”

    “好好打,打好了我去找顾大人要更多的炮!”

    听到戴亚新中将这么说,其他几个将领也是呵呵一笑,当即就有人道:“不错,这一次如果打得好了,回头找顾大人诉诉苦,应该能够拿一些炮回来。”

    “顾大人体谅我等,这千辛万苦为我等争取补给,我等也不能让顾大人失望了!”

    戴亚新口中的顾大人,乃是第三任的西征军总司令顾志书上将,帝国伯爵。

    这个顾志书也是开国老将了,只不过统一战争期间没有太大的名气而已,统一的时候,也不过是个中校,不过后面却是慢慢混了起来,担任了陆军多个要职后,今年被委以重任,奉旨督办中亚军务,这个督办也就是实际上的西征军总司令了。

    顾志书上将和之前的卢愚之上将不同,卢愚之上将喜欢亲自带着部队上前线厮杀,但是顾志书上将呢,颇有文官将领的风范,到了中亚后,除了视察外,基本没来过前线,甚至上任大半年来,有半数时间都是待在金陵城!

    但是这样的顾志书,却是颇受中亚前线将领的欢迎!

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没了张屠夫,带毛猪也吃() 
前线里直接带兵厮杀,有戴亚新这些中将军长,往下了还有邓卫方这些少将师长们,更不说还有一大票的准将和上校等等。

    用不着一个陆军上将亲自带兵上阵厮杀,真要这么干,还不得让鞑靼人笑死,笑他们大唐无人啊。

    陆军上将这种大佬,其作用就是坐镇后方,制定大战略方向,并从后方得到足够多的补给和支持,至于具体执行难战术的人,自然是带亚希和邓卫方他们。

    而之前的卢愚之呢,则是更倾向带兵打仗,而不是在后方坐镇。

    这种行为,其实说的不好听一些,就是和属下抢功。

    而且还不务正业没有从后方够到足够多的支持,所以卢愚之上将任职西征军总司令的那几年,不少前线将领是颇有怨气的。

    你都一个陆军上将了,还和我们这些少将、中将抢风头,还要不要脸啊。

    而且作为西征军总司令,竟然都不能从后方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导致前线部队补给不畅,甚至有时候都缺兵少粮。

    所以卢愚之上将在西域的那几年,虽然风头了,战功看似大了,但是最后还是被调回了金陵城养老。

    主要还是陆军内部对他意见太大,三天两头弹劾他,而李轩呢见此也是顺水推舟,反正李轩为了平衡陆军内部,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让一个陆军大佬长期坐镇塞外掌军,尾大不掉。

    于是乎,当初拿下了西域之后,卢愚之上将迫于陆军内部的压力,而圣天子也没有挽留的意思,所以很自觉的称病请辞,回京疗养去了。

    然后又有枢密院副使,陆军大佬方希同上将担任了第二任的西征军总司令,不过方希同在任上比较低调,也比较中规中矩,其主要战绩是率军拿下了中亚的西南部地区。

    再后来,则是调任了顾志书上将担任第三任的西征军总司令。

    顾志书上将呢,则是和卢愚之上将是属于完全相反的类型,他来了之后就没亲自带兵打过仗,而是坐镇后方,除了制定战略外,还三天两头往金陵城跑,后方一有什么好东西,就想着弄到西征军去。

    要不然,西征军也不可能成为全陆军最先装备米尼步枪、一百毫米前装线膛炮的部队了。

    对此,西征军里的将领们对顾志书上将是有着很大的好感的!

    这说起话来,都是不由自主的带着恭敬。

    不抢功,也不胡乱插手前线部队的详细战术,还从后方弄好东西到前线来,这样的上级才是好上级啊。

    戴亚新他们自然对顾志书上将有着极大的好感,并投桃报李,打仗的时候都是卖力的很,而且往往也是刻意的捧着顾志书上将,一有什么战绩了,就说顾志书领军有方。

    所以,虽然说顾志书三天两头往金陵城跑,但是其战功一点也不少,而且陆军内部对他的评价也是比较高。

    至少没有出现之前卢愚之和方希同担任西征军总司令期间,总是有持续不断的弹劾。

    卢愚之被弹劾,那是和属下抢功还不务正业,导致西征军的日子过的苦巴巴的。

    方希同被弹劾,纯粹是能力太差,陆军内部谁不知道这个人能够爬起来,靠的是跪舔圣天子啊。

    到了前线也整天屁事不干,就知道写折子回金陵城吹捧圣天子,制定战略不咋地,完全依赖参谋团队不说,而且还喜欢胡乱插手,遥控指挥。

    差点还吃了几次亏。

    这么下来,前线将领自然就不喜欢他了。

    而能够在中亚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甭管是将官还是校官,全都是有来头的。

    比如长期在前线领军作战,现任西征军副参谋长的应易康少将,他之前担任第三十一步兵师的师长,但是后来第三十一步兵师被轮换回去后,他却是继续留在了西北任职。

    先是担任了轮换过来的第九步兵师的师长,然后又是调任西征军担任副参谋长。

    军衔虽然没有变,但是那怕是没有政治嗅觉的人都能够看的出来,人家正在稳步的积累资历,一步一步往上爬呢。

    这样的人,背后没人撑着可能吗?

    郝柏年就是他最大的靠山,不仅仅是郝柏年,就连李春景对他也是颇为欣赏。

    要知道郝柏年和李春景可是一直都是死对头,能够同时获得这两个死对头的称赞并提携,那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没有这两个大佬亲自出手扶持,他也不可能这几年来一直都待在西北作战,而且越爬越高。

    其他人,甭管立功还是不立功,一两年时间基本也都被调回去了。

    毕竟前线的位置有限,你霸占着别人就来不了,而陆军内部一大票的将领等着来中亚前线混资历捞功劳呢。

    所以能够长时间在中亚作战的前线将领,背后基本都是有人撑着的,哪怕只是轮换来的,也都不是什么普通将领,普通将领根本捞不到来前线镀金的机会。

    因此前线将领的不满,实际上很容易就会被反应上去,并且是被金陵城的陆军大佬们得知。

    卢愚之上将和方希同上将都是这么被干下去,而现在的顾志书嘛,却是颇受前线将领的欢迎。

    戴亚新也是知道,顾大人最近又是在折腾,想要弄过来一批后装线膛炮。

    如今海军那边已经是率先装备后装线膛炮了,陆军自然是不会落于人后,已经是陆军的御用火炮厂商,天津枪炮厂加紧研发陆军用的后装线膛炮了。

    尤其是中等口径的野战炮,更是重中之重,天津枪炮厂那边已经是展开了七十五毫米野战炮、八十五毫米后装野战炮、一百毫米后装野战炮等多个口径陆军用的后装线膛火炮的研发工作了。

    口径大一些的火炮有难度,短时间内估计拿不出来。

    不过口径小一些的短管榴弹炮不管是研发还是生产都是比较简单,其中的七十五毫米十六倍身管的榴弹炮已经是完成了设计,现在已经是开始了小规模试生产了。

    按照老规矩,第一批火炮肯定是先给近卫军使用的,接下来才是陆军装备。

    顾大人就是盯上了这一款已经开始小规模试生产的七十五毫米榴弹炮,想要在陆军开始装备的时候第一时间弄到中亚来。

    ァ新ヤ~⑧~1~中文網。χ~⒏~1zщ。còм

    而西征军里的部队也多,更何况这本来是一款步兵师的师属火炮,骑兵部队想要装备还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戴亚新却是想着,到时候看看能不能也弄一批来用,不用多,弄上一个营十八门就行了。

    不过后装线膛炮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嘛,他们只能用前装线膛炮,而且即便是即便是前装线膛炮也没多少,一共也就两个营而已。

    不得不说,因为前装线膛炮出现的比较晚,而且对比后装线膛炮的技术差距不大,导致了前装线膛炮刚出现没几年,后装线膛炮就出现了,让前装线膛炮成为了过渡产物,根本就没有装备多少。

    这装备多了的话,恐怕不用几年就得淘汰换掉,所以陆军对前装线膛炮都是相当的矛盾,最后只装备部分充当过渡武器使用。

    如此一来,其实陆军内的大量火炮,还是旧式的前装滑膛炮呢。

    好在鞑靼人的火炮也都是滑膛炮,而且数量没有他们的多,性能也没有他们的好,所以火炮方面,大唐陆军依旧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更不要说,好歹也有三十多门的前装线膛炮坐镇呢。

    戴亚新中将已经是决定了,给这些鞑靼人好好上一课,骑兵该怎么打步战!

    而在给这些鞑靼人上课之前,他自己也是突击学习学习步战该怎么打!

    因为他也一只半懂的!

    这个时候,大唐陆军的参谋制度就是凸显出来了巨大的作用。

    戴亚新以及一大票的骑兵师师长、团长们都不擅长,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打步战怎么办?

    有参谋啊!

    大唐陆军的参谋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军部、师部、团部都是有完善的参谋团队,而参谋团队本来就是提供各种战术建议的,所以往往不会只安排同类型的参谋人才,会安排不同类型的参谋。

    有擅长炮战的,有擅长骑战的,有擅长机动作战的,有擅长辎重补给的,有擅长工程的,有擅长步兵战术的。

    第一骑兵军里的众多参谋们,虽然说擅长步战和炮战、工程的参谋不算多,但却是有。

    戴亚新还把其中几个比较出色的抽调到了军部参谋部里,制定详细的防御战术,而他自己也是趁机突击学习学习步战该怎么打。

    戴亚新还能临时抱佛脚,不过乌力罕那边就得抓瞎了。

    他们鞑靼金国里不是没有步兵和炮兵,也不是没有擅长步战和炮战、防御作战的各类人才,但是说实话,这些人才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西线和西南线和欧洲人打着呢。

    在中亚这边,以骑兵为主,甚至连步兵和炮兵都没多少,这将领自然也都是清一色的骑兵将领为主。

    少数的几个擅长步战、炮战的鞑靼将领,这会也都在大后方率领两三万的步炮坐镇,并没有跟着过来。

    这要是过来就是好几百公里的机动距离呢,对于步兵和炮兵们来说太远了,估计走半路上就被南唐蛮子给发现,然后派遣骑兵给突袭掉了。

    没有相关的人才怎么办?

    废话,自然是硬着头皮上!

    总不能没有了张屠夫就不吃猪肉了不是,哪怕是带毛猪,他们也是不嫌弃的。

    所以乌力罕等一大票鞑靼金国的骑兵将领们,就是对着前方四五公里外,那些南唐蛮子们在无名湖泊边上构筑防御阵地开始苦思冥想起来。

    思索着该如何攻克他们的防御阵地,然后歼灭这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大唐第一骑兵军。

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围困() 
当天傍晚时分,乌力罕就是率军抵达无名湖泊,在第一骑兵军阵前大约四公里外的地方安营扎寨。

    不是只在东边安营扎寨,而且是在北边也是部署了万人安营扎寨,至于南边是湖泊,西边嘛,只是象征性的部署了几百人监控。

    此乃围三厥一,典型的围困战术。

    故意放开一个缺口动摇敌军坚决抵抗的意志,而这个缺口一般也只是看起来是生路,但实际上依旧是条思路。

    因为那可是西边,你第一骑兵军往西的话,后头人家乌力罕继续追上去,那就是个死字。

    而且围三厥一也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在某一个主攻方向。

    乌力罕等一票鞑靼金国的骑兵将领们,在傍晚时分开始就是研究对面的无名湖泊阵地,后续还挑灯夜战,熬了一整夜。

    最后争来争去也没有一个太好的办法。

    这些人都是职业骑兵将领,对步战和炮战本来就不怎么擅长,但是就算是不擅长,他们也知道对面的无名湖泊边上的南唐蛮子的防御体系是非常完善的。

    前后小河迟缓己方的进攻路线,一旦己方的进攻兵力冲近小河后,哪怕小河本身并不能阻挡士兵继续过河,但是必然会减缓速度,到时候人家居高临下可以肆无忌惮的开枪。

    那样一来,伤亡可就大了!

    还有人说,不和他们玩步战,我们先派出一部分兵力先把小河给填平了,然后直接骑兵冲锋杀上去。

    不过这话刚说完就被人否决。

    填平一段河流容易,但是想要填出来足够数万骑兵冲锋的河段,那工程量可就大了去,等河流填出来了足够的宽度,估计自己也死的差不多了。

    填河那可是要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的。

    至于说挖壕沟慢慢推进然后填河,这倒是个可取的办法,但是这样所需要的时间太久了。

    南唐蛮子又不是傻蛋,东边的南唐蛮子难道会眼睁睁的看着第一骑兵军陷入重围然后被歼灭?

    他们难道不会派遣援军过来?

    谁不准这会他们的援军都已经在路上了,以骑兵的速度四五天功夫就能抵达。

    所以说,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不可能慢腾腾的以最小的代价挖壕沟慢慢折腾填河,再搞什么冲锋的。

    他们必须短时间内,争取两三天内解决战斗!

    填河然后直接骑兵冲锋行不通。

    最实用的办法,还是老老实实下马步战,在己方的骑兵火炮掩护下直接冲过去,依靠兵力优势一股脑冲上去干掉敌人。

    问题是,面对这种防御体系能够冲的过去吗?

    哪怕是乌力罕,都是不知道!

    骑在马上,通过望远镜看着前方低矮的山头,乌力罕就是一阵气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