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份。越是如此,大人物的地位怕是越高,您要加倍小心。”
方运轻轻点头,道:“我自会注意……”
两人开始交谈有关岳阳楼文会之事,足足一个小时后,才说起其他事,比如象州的官员,庆国的反应,其他世家的意图等等。
到了凌晨时分,两人聊起《民报》。
方运很清楚《民报》的优势,于是问起《民报》的缺点。
曾原思考许久,道:“大人您久居庙堂,怕是并不知道,除了读人,大多数百姓之所以买跟您有关的《民报》《圣道》或《文报》,并非是为了学习,有的是因为仰慕您,有的是想支持您,有的是想收藏,有的则是纯粹凑热闹。所以,这三种报刊对百姓的教化能力十分有限,远不如那些先生。”
方运轻轻点头道:“我也隐约知道这一点,只是没有经过查证。照你说,百姓并没认真看《民报》?这我要认真对待。《民报》,并非是为了让他们收藏,也并非增强我个人权威,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世界的真相,或者用更客观的话说,是让他们知道我想让他们知道的真相。”
曾原沉思片刻,道:“不过,我发现,百姓对您的两封战十分关心,许多百姓甚至随口能背出其中的几句,这是非常罕见的。《文报》或《圣道》比《民报》更重要,但很少有百姓会记住上面的东西。一开始我以为是您的战写的好,但仔细研究发现,您的战几乎用俗语写成,而且把几个复杂的正体字改为景国常用的俗体字,更加便于记忆。《民报》发行两份,普通百姓只记得您的内容,不记得其他任何文章的原文,我相信,定然跟您的行文和用字有巨大的关系。”
方运双目一亮,用俗语写成是自己刻意而为,用俗体字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只要不是正式公文或科举试卷,方运一直用俗体字,不为其他,只为能节省时间。
和华夏古国一样,圣元大陆的人族文字也是从金文到六国文字,再到秦始皇统一全人族而创造的小篆,由于金文继承甲骨文,文字过于简单,所以一直到小篆,实际是一个文字变复杂的过程。
但是,小篆之后的隶再到楷,则是简化的过程。
在秦始皇之前,文字极为复杂,同一个字往往有不同的写法和读音,各地各自为政,直到秦始皇一统圣元大陆,才由小篆终结文字的混乱,小篆就是当年的正体字。
其后,隶被钦定为正体字,就在七十余年前,楷因为更有优势,被圣院定为人族正体字。
不过,小篆之前多变的文字并没有彻底灭绝,而是在各地继续使用,只是不被当作正体字,这些字被称为俗体字。
。(。)
:
第1689章 女子学堂()
俗体字易学易用,深受一些读人喜爱,许多读人在抄写信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都会改用俗体字,而不用复杂的正体字。 w w w 。 。 c o m
节省一半写的时间,往往能让两个各方面相近的读人拉开极大的差距。
现如今,人族读人在正式场合都使用正体字写,但在私下或非重要场合,经常会出现俗体字,包括圣王羲之在法写作的过程中也经常使用俗体字,著名的《兰亭集序》中,就有多个俗体字。
圣院的礼殿曾经为了让人族“同文”,打击过俗体字,但收效甚微,最终放弃。
只不过,在科举的时候,若考卷中出现过多的俗体字,一些保守的考官会降低评等。数百年前有一位启国的学子,在请圣言的时候明明答对了许多题,却被列为丙等,事后上京城敲登闻鼓才知道问题所在,不得不重考,第二次全部使用正体字,成为一县案首,最后成为一名大学士,名扬启国。
方运道:“那如此说来,《民报》多用俗体字和白话写,会大受欢迎?”
曾原露出为难之色,道:“您的《白蛇传》等小说之所以广受欢迎,通篇白话文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以在下之见,这些小说对人族的作用微乎其微,您的其他诗词文章才是根本。”
“哦?你似乎对我有看法?趁现在说出来,我听听。”方运本能地使用大学士格物、致知和诚意的能力,意识到自己要跟曾原把话说开,否则时间久了,极可能会形成矛盾甚至冲突,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坦诚交流,可能不会化解矛盾,但至少会缓解冲突。
“学生的看法,怕是不入您的法眼。”曾原谦虚道。
“读万卷,不如行万里路。论阅历,论对圣元大陆各个层面的认知,你远在我之上。孔子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岂可妄自菲薄?说吧,我听着。”方运道。
曾原本不想说,但方运的语气里有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不得不说:“您开办方氏藏馆也好,开始逐渐开办院也罢,甚至创办《民报》,我都支持。因为这样做,不仅对人族有好处,对您的文名、实力和势力都有巨大的帮助,最多十年,等您的院和《民报》遍布圣元大陆后,您即便只是虚圣,方家也拥有与半圣世家等同的地位。我一直执行您的计划,负责藏馆、院和《民报》,就是因为,即便平凡如我,也能洞见您的伟大与先见。”
方运微微一笑,没有说话,因为自己更想听接下来的话。
曾原看到方运的笑容,便知道对方没有自满,而是知道自己的话即将转折,于是话锋一转。
“不过,我有两点很不理解,也对您……有些许微词。当然,这并不影响我执行您的计划,说句自私的实话,我将来在史上的地位,恐怕全靠您,全看为您做这些事的成果。我第一点不理解的是,您除了开建正常的院,还打着女子学堂的旗号,建造女子院。”
私塾、学堂和院,规模依次增大。
私塾一般只是一个先生授课,只要是童生,向当地官府报备后就可开办。
学堂的先生一般低于十个,而且基本都是族学,一般只招收同族或亲友的儿女,相对封闭,只需要望族族长和里长或亭长保举,再向当地官府报备,便可开办。
院则不同,面向所有地方招生,院长至少要是举人,需要极为繁琐的审核程序,而且必须要经过州一级的衙门同意方可开办。
人族早就有女子学堂,但女子院,只有孔城外的那座巾帼院。
“哦?建造规模大一些的女子学堂,又有何妨?”方运问道。
曾原无奈道:“身居高位之人并不是瞎子,现在各世家几乎都知道您在建立女子学堂,只不过,您严格控制规模与数量,没有碰触圣院和各世家的底线,自然不会有人站出来。即便如此,因为这些女子学堂,您也树立了大量的敌人。更何况,普通院基本在赚钱,哪怕再不景气也不会赔钱,赚多赚少而已,但您为女子学堂制定的规矩,没办法赚钱,一直在倒搭钱。一万多座女子学堂的开支十分巨大,即便有一些富裕家庭的女子愿意捐助,每年的花费也在两千万两白银之上,而且,您还想继续增加女子学堂。”
曾原看了方运一眼,发现方运面色不变,继续道:“学生以为,您最好放弃女子学堂,当然,您可以在每国的京城象征性建立一座女子学堂,专门拉拢各国权贵之女,投入少,收益大。您每年都要招收一批不交钱、考试成绩好反而会得到奖励的寒门女子,在我看来,意义并不大。不要说那些保守的世家子弟,即便是那些寒门的男子,也认为您在浪费银钱,对您颇有微辞。”
“我花我自己的钱建学堂,关他们何事?”方运道。
“话是如此说,但……您毕竟是人族虚圣,是人族楷模,必须要引领人族走向正确的方向,而建立女子学堂,似乎是往偏了走。”曾原无奈道。
“正确与否,不由他们决定,也不由我来决定,而是由未来决定。”方运道。
“但对于圣院以及力量最大的读人群体来说,您现在的行为是错误的。在所有男子都获得文位之前,任何一个女子获得文位,都是错误。换言之,与其把方家的钱财用在女子学堂,不如用在男子院上更有价值。”
方运看着曾原,缓缓道:“你被世俗与偏见束缚,我不会责斥你,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这笔钱用在女子学堂,对人族的意义和价值更大。”
“历代半圣都无法做到让女子参与科举,您为何如此自信?”曾原问。
“在周文王以《易经》屠杀妖蛮前,所有人都认为商朝不可战胜;在孔圣逼妖界众圣签订千年不战条约前,所有人都认为妖界众圣不可战胜;在第一次两界山大战前,所有人都认为人族挡不住妖界的攻击。正因为我是虚圣,我才要披荆斩棘,为人族探路。我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同情,甚至不需要帮助,我唯一需要的,便是请你们不要阻拦我的脚步。”
。(。)
:
第1690章 让结局证明()
“但是,在我们大多数读人看来,您是在害他们,害我们的后代子孙,万一有一天女子可以参加科举,那么会有大量的男子落榜。您在探路的过程中,伤到了他们。”曾原正色道。
方运渐渐提高声音,道:“蛮族南下,景国摇摇欲坠;五妖山作乱,圣元大陆危及四伏;四海龙宫与人族离心,隐患暗藏;妖界即将发起第二次两界山大战,人族危在旦夕。我知道,你以为我会说,人族被那么多外敌伤害你们不谈,只谈区区女子学堂的危害,不,我不会这么说。即便人族被亿万外敌包围,人人也可以指出我的错。我真正想说的是,以我人族目前的进步程度,在妖界大圣回归之时,有可能守住两界山吗?”
“可能性微乎其微。”曾原道。
“所以,人族需要大变革,需要冲击所有人观念的大革新,方可有一丝机会我所作的一切,无非是从万千虚无缥缈的道路中,用我的血与肉,探出一条可以大幅度增强人族力量的道路。所以,我从不在乎那些人的指责,但我也希望,你们不要阻挠我。为了探索这条路,我已经精疲力竭,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向你们解释和证明。我唯一能做的,便是让结局证明对错。”方运道。
曾原盯着方运的双目,从中看到比山岳更坚定的目光,看到比夜空更深邃的眼神。
曾原点点头,道:“我只是您的执行者,并非您的反对者。既然您坚持打造女子学堂,我不会反对,只是想让您考虑清楚后果。在我看来,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拿女子学堂来攻击您,或者是宗雷两家,或者是一些读人,他们一旦科举失利,定然会认为若是把用在女子身上的精力钱物用在他们身上,他们定然能高中。”
“遇到险阻,经历失败,若不能第一时间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后再寻找他人或外界原因,那这种人永远成不了大事,无须在意。”方运道。
曾原微笑道:“既然这种人无须在意,那我劝您一句,掌握人族走向的,永远是圣院与众圣世家。即便是您,也应该明白,这些年若没有一些众圣世家的支持,您早就被柳山扼杀,我说的可对?”
“你的话有道理。”方运很有技巧地回答。
“照现在的形势看,《民报》只要继续发行,无论是否用俗体字或白话行文,都会有大量人购买。只要圣院解禁,《民报》必然席卷圣元大陆。所以,您既然在女子学堂上激怒了一些重男轻女的保守读人,就没有必要为了取悦那些普通百姓而得罪那些坚持正体字的保守读人。天下百姓虽多,但却无法影响您分毫。”曾原道。
方运淡然一笑,道:“看来,你误会了《民报》的定位。提供给读人的,有《圣道》和《文报》,给官员看的,有各国的邸报。我创办《民报》,就是要给百姓看的,跟他们是否影响我无关。至于那些坚持正体字的保守读人,我推荐他们去买《文报》和《圣道》,《民报》或许不适合他们。”
“《民报》是给百姓看,但您的一举一动,都要做给圣院与读人看。就如同,您不能永远随心所欲,办《民报》也是如此。”曾原道。
“你说的没错,谁都不可能永远随心所欲,不过,很多时候做人做事,不能忽视他人反应的问题,但也不能太在乎他人的态度。比如,女子院涉及到利益之争,我可以从反对我的人那里得到反对的原因,也就是获得一定的信息。但反对《民报》白话化和俗体化的人,他们所能传达的,只是愿意或不愿意、喜欢或不喜欢,我无须太在意。”方运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您这话很有道理,学生定然牢记,只不过,即便是反对俗体字的人,也有充分的理由。”曾原道。
“那你说说看。”方运道。
“首先,车同轨、同文等道理,人尽皆知,用相同的文字写,对人族非常重要,当年六国一字多体,极为混乱,连孔圣都指出过,最后秦皇才能解决。其次,《民报》主要是为了向百姓传达……用您常说的词语,便是传达信息,统一的文字才能保证信息正确,避免有歧义。至于其他的好处,还有很多,我就不多提了,想必您也知道。”曾原道。
方运微笑道:“你说的没错,我只问你,你是希望天下大同,人与人等,平民与世家等,还是认为人分高下,世家子弟当享受特权?说你的心里话,不可有丝毫隐瞒。”
曾原愣了数息,无奈道:“人族圣道,本来就有矛盾之处。有人说,孔圣的天下大同,是指恢复周礼,天下有序。荀子也说,人族当分高低贵贱。但是,还有人说,孔圣的恢复周礼,只是封圣前的理想,封圣后,孔圣纵观历史长河,所谓的天下大同,自然是各司其职,但人与人等。读圣人,学仁义礼智信,身为华夏儿女,骨子里自然有人与人同的想法,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不得不承认,人是分高下的,我们是世家子弟,受前辈荫庇,享受一些特权也无妨。”
“所以,你反对俗体字,反对白话文,当然,用‘反对’未必确切,至少,你认为正体字与面语更佳,更适合现在的人族。”方运道。
曾原一愣,隐隐明白方运的意思,但又想不透彻。
方运道:“我是寒门子弟,你是世家子弟,你我对对方都有一定了解。那么我问你几个很简单的问题,我所写的俗体字,笔画大都比正体字少,那么,是正体字容易记忆,还是俗体字更容易学会?”
“自然是俗体字更容易学。”
“很好。我是寒门子弟,你是世家子弟,若你我头脑相差不大,一样聪明,学习一百天,只学正体字,谁学会记住的文字多?”方运问。
“应该差别不大。”曾原试探着道。
“你当年读,每天早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下人照顾,送你去世家学堂,一直学到中午,然后吃一顿搭配合理的膳食,经过午睡后,继续学习,到晚上回家,几乎不用考虑其他的事,我说的可对?”方运问。
“是的,我们世家子弟大都是如此上学读。”曾原有些明白方运的意思。
。(。)
:
第1691章 世家的优势()
方运继续道:“我不拿我的童年举例,因为我的童年相对贫苦,和我相似的家庭,还不到人族一成。我拿我一个友人陆展举例。他的才智和家世,在各方面都普通,根据圣院的普查结果,大概有三成左右的家庭要好于陆家。而生长在好于陆家的三成家庭中的孩子,有一成左右的孩子跟陆展比没有多大的优势。那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糙的估计,人族大概有八成的孩子,在读的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因素影响相似,这个说法,不算太过分吧?”
曾原轻轻diǎn头,道:“是的,若是只讨论影响孩子读的因素,生活在年收入五十两银子到五百两之间的家庭的孩子,差距并不大。但是,家庭年收入银两超过一千的,孩子在各方面受到的影响明显不同。”
方运道:“不错,看来你已经明白我的意思。换言之,圣元大陆八成的孩子与陆展相差不多,至于说到头脑,真正比陆展聪慧的,最多不超过半成,可以最后讨论。好,那我们开始拿陆展与你对比。”
“首先,我们对比饮食,医家已经有许多研究,饮食对人族的成长有极大的作用。一个只能吃普通饭菜的孩子,和你们世家子弟比起来,到了十六岁,你们世家子弟的身体,会比普通孩子提高至少一成,这种说法,你是否同意?”方运问。
曾原略一迟疑,道:“单说饮食对身体的提高来说,您说少了我们世家子弟的优势,不过,也不会少太多。您是想说,世家弟子的身体强于普通学子一成,那读的成绩也会好一成?我看未必。”
“那我就详细解释一下,身体的好,是各方面都好。你在学习的时候,听课比陆展更清楚,读看字比陆展更清晰,记忆更快更准确,用我之前的那个词‘信息’,说明你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更多更准,可对?”
“的确如此。”曾原无从反驳。
“那么,你的头脑充分成长,除了记忆好,理解也更好,运用学问或者说信息的能力也更强,你若是头脑比他们强一成,最后成绩比他们好一成,有什么不对吗?”方运问。
曾原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
方运微笑道:“那我就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景国京城的一些院,每年秋季按照年龄招收学子。以蒙学为例,只招收六周岁的孩子,考中童生就离开,若考不中童生,一般到十五岁结业。这些院的孩子非富即贵,他们不仅仅要读,还要学习君子六艺,比如骑马、射箭、剑术等等。后来有人随意研究了一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骑马、射箭或剑术等方面,出生在冬天的孩子,比出生在夏天的孩子成绩好一些,你知道为何?”
曾原原本是举人,现在已经是进士,而且阅历丰富,方运刚说完,他就明白。
“学生大概可以猜出个大概。以九月招收为例,那出生在某年十月的六岁孩子与出生在第二年六月的孩子,会成为同年同窗,但由于前者比后者大八个月,身体发育更好,而骑马、射箭和剑术等受身体影响很大,所以出生在冬天的孩子更强一些。”
方运微笑道:“对,出生得早,不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