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爱卿但说无妨。”
方运正色道:“谢陛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方运的声音格外洪亮,竟然引动大儒的余音绕梁,声音在金銮殿之中回荡不停。
这是《论语》中的名言,乃是孔子的政道核心理念之一。
在方运的声音和孔子的话语之下,所有官员立刻挺直身体,微微垂下头颅。
那景君竟然有些坐立不安,想要和所有人一样站起来,以表示对孔圣的尊敬。
但是,终究被太后压下,这才没有失礼。
方运道:“陛下,你可知晓此言之意?”
众官一愣,恼怒者有之,无奈者有之,敬佩者有之。
方运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帝师,可在朝会之上以老师的身份询问国君,闻所未闻。
按理说,方运这么做没什么,也可以算是臣子询问国君,但根据方运的语气和态度以及身份来看,这就是在提问当朝国君。
第2422章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景君面露紧张之色,如同遇到突击考试的学子,思索片刻,轻咳一声,缓缓道:“孔圣认为,以行政手段引导百姓,以刑法治理整顿百姓,那么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没有廉耻之心,并非不想去犯罪。但若是用道德来引导百姓,以礼教来整顿百姓,那么百姓不仅有廉耻之心,不仅会主动不去犯罪,还会因道德和礼教归服执政之人。”
“善。”方运轻轻点头。
景君不由自主露出笑容,稍稍抬高下巴,为自己能获得方运的赞赏而骄傲。
太后用余光看到这一幕,微微皱起眉头。
一些官员发觉景君的反应,心中暗叹,纵然是一国之君,在方运面前还是要低一头,这小国君即便知道方运要弄权朝野,可骨子里对方运的仰慕与羡慕还是掩饰不住,一被方运夸赞就忍不住得意。
众官却是无奈,不止国君,即便自己被方运称赞一次,也会心花怒放。
毕竟,方运是众圣之下第一人。
武侯车稍稍转动,让方运侧身面对景君与群臣。
方运道:“孔圣有言,君上亦通晓这个道理,想必诸位同僚也应该不会反对孔圣之言吧?”
一些官员心中直翻白眼,方运的话太直白,简直是直钩钓鱼,百官再蠢也不会反对孔子的话。
金銮殿中寂静无声。
方运长叹一声,道:“本相在景国为官多年,为政亲力亲为,起于府县,也曾总督两州,深知民间疾苦。本相这些年一直在思考,景国律法不断完善,国力蒸蒸日上,读书人越来越多,为何依旧有人会去作奸犯科?为何依旧有人会欺辱同胞?为何依旧有人贫穷受苦?为何依旧有人作威作福?为何?为何!”
众官侧耳倾听,无论立场如何,他们都想听听方运对治理国家的见解。
方运继续道:“为此,本相一直在寻找种种原因。是律法不严,是人心难测,是官员无能,还是天命使然?为了破解此题,本相甚至在纸张之上一一列举每一个原因,以至于‘立题数千,一一破之’。”
众人听闻,无不动容。
一些人心中暗喜,同时心生感激,这可是一位大儒虚圣的学习之道,先立题数千,冥思苦想,一一攻破,看似寻常,却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若实在遇到难事,便可学此法。
“即便如此,本相也束手无策。本相学遍古今,为何却连一个很普通的问题都无法解决?于是,本相追根溯源,从众圣经典之中寻找解决之法。最终,本相重读《论语》,发现一切道理尽在书中。实际上,孔圣已经给出答案,不需要行政手段,也不需要什么刑罚,只需要道德和礼教,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本相,之前走了弯路啊!”
方运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
但是,百官愕然。
前面说的很有道理,甚至算得上声情并茂,鞭辟入里,可为什么最后却得出一个无比荒谬的结论?
什么叫刑法与行政无用,如果这样的话,要法家做什么?要官员做什么?人族早就乱成一锅粥。
方运这是什么意思?
众官有些迷糊。
法家官员面露警惕之色,连礼部那些食古不化的老先生都无法认同方运这种独尊礼教的言论。
方运用沉重的语气道:“我问诸位一句,景国百姓对我们这些官员有没有怨言?”
无人回答,曹德安道:“回左相,自古以来,民怨不曾止歇,即便是孔城什么都不缺的百姓,也对孔城官员有些许怨恨。”
方运道:“不错。那么,百姓为什么会有怨气?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孔圣却早早给出了答案。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诸位同僚啊,孔圣说得多么正确,一个人只为利益去做事,别人就会有怨恨!官员只为利益去做事,不去管百姓,不讲仁义礼教,百姓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能没怨气?正如孔圣所言‘民无所措手足’。君上,请您复述完整的此句。”
景君轻咳一声,用清脆的声音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方运点点头,又对众大臣道:“孔圣已经说得明明白白,用什么判断治理国家手段成败与否?要用礼乐作为标准!礼乐不兴,律法即便再完善,也无法治理百姓。”
礼殿大学士林守岩轻轻点头。
吏部侍郎盛博源张了张口,最终还是闭上嘴。
他乃礼部尚书,儒家弟子,本身就深研礼之圣道,在方运要大兴礼教之时,若是出言反对,不仅影响自己圣道,同时也会得罪礼殿,这是他绝对不想看到的。
更何况,方运字字句句以孔圣之言为开端,虽然解释与一些大儒注解有所不同,但方运乃是四境大儒,已经有资格也有能力解释《论语》。而盛博源只是大学士,根本不敢胡乱解释众圣经典,若是反对方运,而方运又刻意施压,轻则文胆震荡,重则祸及文宫。
一些官员发觉了盛博源的困窘之态,终于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方运与皇室众官看似是公平争斗,但实际方运这是以众圣经典和文位为武器,而与方运对立的官员没有一个大儒,没有一个能解释经典。
这也就意味着,方运说什么是什么,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和能力反驳!
一些官员想到这里,一脸的青紫。
方运这种行径,比成年人欺负婴儿都过分。
婴儿被成年人欺负至少还能哭啼,可这些官员连大气都不敢出。
谁敢说方运年轻?谁敢说方运政斗经验不丰富?
众官深刻认识到,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战斗。
曹德安轻轻摇头,这哪里是什么朝争,根本就是堂堂正正的碾压。
方运随后道:“我们都知道,儒家的最高境界是仁,这点诸位不会反对吧?”
一些官员差点翻白眼,方运这简直欺人太甚,仁当然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根本不可能有人反对,方运如此说,就是在强化自身的正确,不断打击想要反对他的人。
“孔圣有言,克己复礼为仁!本相身为读书人,既然肩担左相一职,自当继承孔圣遗志,让天下归仁!天下归仁的第一步,便是大兴礼教,革除积弊!”
方运的话掷地有声。
第2423章 每日一礼()
所有的官员望着方运,目光变幻不定。
他们都有相同的念头,方运的真实目的绝对不可能是尊礼复古。
就如同,方运之前真正的目的也不可能是为了赶走姜河川和李文鹰。
那些支持方运的官员还在猜测方运的真实意图,但是,那些反对或中立的官员,却已经得出结论。
方运要想扩大权力,自然要找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来罢免一些官员,现如今看来,礼教将会成为方运排除异己的主要手段。
但是,在方运没有正式出手之前,谁也不好反对。
毕竟,景国有礼殿,人族有儒家,方运只要严格按照儒家的标准去做事,众人就很难展开反击。
更何况……
许多官员望向方运身后的礼殿大学士。
谁也不清楚礼殿到底给了方运多大的支持,即便是左相,也没有得到圣院任何一个殿阁如此明确的支持。
方运扫视众臣,道:“与蛮族大战之后,景国百废待兴,我们万众一心获取的胜利果实,万万不可被篡夺。为了稳固景国上下,为了让景国能更加安定繁荣,为了应对接下来的妖界入侵,本相号召,从今日起,景国官员从自己做起,开始每日一礼的尊礼复古。待每个官员都能遵守礼教,我们再进行第二步,将礼教向全民推广。”
众官立刻琢磨“每日一礼”这个新词语。
方运看向监察院掌院御史,问:“何大人,监察院监察本官言行,若有官员违礼,诸位御史是否会参奏?”
监察院掌院御史何鸣祥正色道:“人族重礼法,若官员违礼犯法,我监察院自当参奏。”
何鸣祥只说礼法,不说礼教。
方运点点头,并不在意何鸣祥的文字游戏,当场望向右相曹德安与辅相杨旭文,道:“曹大人,杨大人,本相欲命监察院在未来一段时间主要检举官员违礼言行,并列入考评,两位阁老是否反对?”
曹德安立刻道:“尊礼乃是读书人首要之事,本官附议。”
方运又盯着辅相杨旭文看。
方运不主管监察院,若强行发令,监察院可以阳奉阴违,甚至有权抗令。但是,若内阁达成共识,拟出圣旨加盖玉玺,监察院若敢不作为,方运便可有借口拿下监察院的御史。
毕竟,景国名义上还是内阁与国君共同治理天下,反对内阁统一的决议,那便是反对整个景国。
杨旭文沉默数息,道:“老夫不会反对此事,只不过此事是否还需再容商议?”
方运点点头,道:“既然杨大人不反对此事,那内阁三相已经达成一致。至于杨大人担忧的细节,事后内阁可再议,还会劳烦杨大人。”
杨旭文愣了一下,微微皱眉,但没有说什么。
一些支持皇室的官员暗道坏了,方运太过奸诈,他知道杨旭文绝对不会在这种时候站出来反对,所以问杨旭文是否反对,而不是问是否同意。这就导致方运掌握主动,顺势统一内阁的意志。
毕竟方运不是左相,乃是四境大儒,是虚圣,关键为景国为人族立下大功,杨旭文这人又极为爱惜羽毛,至少目前不可能冒着得罪那么多人和势力的风险,在这种小事上反对方运。而且,方运还给他留了情面,这件事不会将他排除在外,以后他还有权参与。
方运望向垂帘,道:“内阁诸相已经达成一致,今日便可草拟诏书,请君上示下。”
垂帘之后,景君没有立即回答。
但是,众官已经明白,太后基本不可能反对,因为方运占据了大义的名头,一旦太后反对,那便等于否定整个内阁,之后方运与曹德安必然联手发力,用内阁的方式对抗皇室,偏偏辅相杨旭文已经同意,他不好再反对方运与曹德安。
众官甚至怀疑,方运背后一定有一个品级极高的老官僚在出谋划策,否则方运再天纵奇才,也不可能如此快便掌握朝堂斗争之法。
毕竟,内阁的斗争手段和县令的斗争手段完全不同。
许多人看向右相曹德安,怀疑他已经变成方运的影子幕僚,心中暗叹,这意味着曹德安已经抛弃右相的独立性,彻底倒向方运。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现在的方运,其权力也已经接近柳山的颠峰时期,只差将一些衙门的主管变成他的人。
他们却不知道,方运很早就深刻认识到什么是集体意志什么是大局观,担任左相后自然而然会运用这种手段,与曹德安毫无关系。
过了数百息,景君的声音才从帘幕后传来。
“此事不可一蹴而就,待内阁拟出诏书,朕再决定不迟。”
众官听后松了口气,看来太后也深谙斗争之法,知道没办法直接拒绝方运,那就暂时拖延一段时间,若是有转机更好,若是没有转机只能同意,也远远胜过当场同意。
景君以后决定,也代表太后和皇室在向方运传达皇室并非软弱可欺。
方运点头道:“那微臣命文书房拟旨,明天等消息。”
一些官员皱起眉头,方运这话看似平平,实则是下达了限期警告,略显霸道。随后,他们反倒放心,这意味着方运做事的手段不会像柳山那么阴毒,很多事都会摆在台面上。
吏部尚书盛博源冷哼一声,道:“方相年少成名,气血方刚,说话做事应考虑朝堂上下。”
“本相知道了。”方运道。
几个御史犹豫数息,终究没有参奏方运,毕竟方运没有直接命令太后国君明天给出结果,实在不算把柄。
退朝之后,众官回到各自的官署。
左相阁的文书房忙碌起来,开始草拟两份诏书,一份实行每日一礼,一份是命令监察院检举官员的违礼行为,并列入考评。
至于监察院的正堂之中,则陷入激烈的讨论。
监察院乃是开国太祖将都察院改制而成,第一主官乃是掌院御史,其次才是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再之后便是各道御史。
景国开国伊始,每州分两道,京城一道,后给六部各开一道,其余衙门合成一道,屡有增减。
目前,密州、江州、象州、燕州、东云州和京城共十一道,加七道,监察院共有十八道,每道各有一位御史。
除却两位道御史在外,监察院的二十一位御史尽聚一堂。
第2424章 方运的吃相()
监察院中清流居多,常有铁骨铮铮之人,现如今的掌院御史便是当年反抗柳山的急先锋,因此由左都御史升迁为掌院御史。
在场的御史,几乎都曾在朝堂上维护过方运,与柳山抗争。
他们从来没想到,方运竟然可能成为下一个柳山。
除了独立的清流御史,也有多位御史身在各党,代表各势力的意志。
其实,那些清流御史直到现在都没有厌恶方运,因为方运担任左相半个多月,之前也担任两江总督,竟然一直没有向监察院安插人手。
不像皇室和杨旭文,刚刚掌权,就立刻向监察院安排自己的人担任御史。其余御史虽然没有反弹,但却不喜他们的“吃相”。
在许多御史眼里,无论怎样,方运的吃相至少不难看。
这也是几位刚正的御史今天没有在朝堂上抨击方运的原因之一。
所以,只要方运不强行干涉监察院,不犯大罪,大部分御史永远不会厌恶方运,至于说方运要揽权,一代虚圣多一些权力并不会毁灭景国,再者说,方运的功劳之大,已经可以弥补他的任何错误。
对于方运的政令,御史们反应不一。
坚定支持皇室的新任左都御史的反应最为激烈。
“本官以为,方运携内阁压我监察院,违背景国多年的规矩,他身为左相,不应该干涉监察院运行。更何况,他竟然将监察每日一礼列入考评,这就意味着,他虽然没有直接控制我监察院,但却利用对吏部的控制,间接控制监察院,几乎是在威胁我等。此事,不得不防。”
“不错,监察院是景国的监察院,并非是他方运一人的监察院,既然太后与国君为难,我们监察院应该在圣旨下达之前,展开抗争!”
一些御史点头,吏部之所以是各部之首,便是因为其掌握官吏考评和影响官员的任命,而内阁和国君基本是通过考评来决定官员的升迁还是贬谪。
很快,有反对的声音出现。
“请问诸位同僚,即便方虚圣没有将监察每日一礼列入考评,吏部就无法根据此事影响我们考评吗?显然,他们可以。方虚圣之所以如此说,并非是手段狠辣,而是开诚布公,用堂堂正正的手段告诉我等,要认真看待检查每日一礼。”
“不错。更何况,掌院大人也说过,监察官员的言行,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方相并没有威逼我等,只是让我等在接下来的时间侧重监察官员是否尊重礼教,这有什么问题吗?我看,这是方相在加强我监察院的权力。”
“说到监察院职权,诸位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自从方相担任左相以来,所有监察院参奏的官员,即便是罪名很轻,都会被礼部考功司重新考评,并成为吏部重点观察之人。在下打探过,方运在视察考功司的时候,曾经明确说过,要尊重监察院的意见和建议,监察院的参奏,即便不是考评一个官员最重要的因素,也应当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话在下也听说过,的确属实。”
“那位柳山动辄唆使他的党徒祸乱监察院、影响御史参奏,相比之下,方虚圣任左相,对我们监察院的监察独立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听你们一说,我仔细想了想,至少目前为止,方相真的没有做一件越权之事,只负责他分管的事务。至于这次克己复礼,也是提前知会众官,而且身为众官之首,身为儒家弟子,他弘扬礼教乃是名正言顺,不算越权。”
“此事我倒不清楚,但是知道一件事,方虚圣一没有夺我监察院之权,二是在下令之前先询问掌院意向,后联合内阁经过国君同意才会下达命令,不像那柳贼,经常以左相之身命令我等,殊为可恶。”
众官纷纷发言,理越辩越明,众御史都意识到,不管方运如何,至少对监察院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左相人选。若是监察院对抗方运,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很快,掌院御史何鸣祥做出决定,支持内阁决议。
他没有说支持方运,这也让反对方运的御史获得了一丝安慰,不再继续争斗。
第二日,在下午五点众官放衙之前,皇宫的太监将加盖玉玺的两道诏书送入左相阁。
又过了一日,方运代表内阁宣布两道诏书。
随后,方运宣布,鉴于景国经历大战,需要休养生息,而且面临即将可能的妖界入侵,为了未来的战争做准备,众官一定要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