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下午大家都已经讨论好,有人准备吃的,有人准备喝的,桌子椅子也都准备好,晚上一下班,就要从办公室直接搬出去排队了。也有人准备各种娱乐器材,准备度过这漫漫长夜。当然有人更热心,提议随时要“补货”,安排好什么时间去买什么东西回来,连绿豆汤都出现了,想想还真是温馨感人哦。
令人震撼的消息传来了——前一天的下午3点半,百货公司门口已经有30人在排队了,大家都产生了危机感。没想到排第一个的还是个男生呢,还自备了椅子,这家伙肯定是帮女人买的。到了5点半再上去看,大概已经有100人在排队,这时大家心都凉了一半,之前充满斗志,现在已经开始怀疑。8点再看,乖乖,至少有四百多人了,真不知道那么多人怎么抢只有两百多个的包。到现在为止,至少群众都还乖乖地排队,排得蜿蜿蜒蜒的,盛况空前!到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彻底绝望,很有默契地闭口不提这件事了。晚上10点下班后,凑热闹地跑到现场再看一次,原来尚有次序的队伍,最前面已经挤成了一团,只剩下后面还傻傻地在排队。一群人就那样挤在百货门口,一层又一层,却又找不出层次来,总之就是一团乱啦!可能是大家看百货打烊,趁乱都跑到了前面。而这团乱的最中心,则不知道在吵些什么,一个火爆男大吼大叫的,想必是排队起了冲突。这火爆男仿佛武将般,身陷层层杂兵之中却又万夫莫敌。
这天下午,电视新闻异常有默契,似乎在帮他们做广告,一直不断现场直播各地排队的实况,也加深了这些人的危机感——再不去就买不到了!所以,百货公司门外排队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疯狂,越来越焦虑。不管他们到底在一个月前有没有听过Anya Hindmarch这个牌子,反正,先排着就对了。
终于到了决战的第二天上午,开卖了,开始抢了。电视镜头上有上次提到排第一个的那个男人(他果然是帮女人买的),有翘班的上班族(镜头一扫过,每一个人都把脸遮起来),有强悍的婆婆妈妈们(虽然他们大部分不知道卖的是什么,但是先跟着排了再说),还有一些准备转卖的。这一起排队的人群,以及各种各样的理由,简直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有个消费者,前晚排队眼见排不到,转战到他店抢购,因冲到专柜门口前被人群推挤绊倒在地,后面人群又不断拥上,造成她手臂淤伤。从画面又看到另一位女性消费者,被大批人群推挤,加上空气不流通,她因身体不适而全身发抖掩面哭泣,连走路都有困难,最后被送上救护车。那种情况犹如饥荒国家灾民抢食救济物品一般。人性丑恶的一面在此完全显现:互相践踏、见血、休克、暴力等场面都有,真是死了都要买。
“低价的”“名牌”自然会引起小家子气的消费者的浓厚兴趣,因为他们就是想用很少的钱,买到名牌商品。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精品商看准这一点,设定了这个低价,但是,但是……是限量的。是的,限量是很残酷的,能买到便宜名牌包的机会是有限的,那么,如果有了这个限量包,是不是代表拿出去大家都对你另眼相看了呢?这些消费者如果这样想,这个行销策略就成功了。
其实当时Anya Hindmarch对于他们的超级VIP,早就已经发了邀请函,可以直接到柜上购买。而会这样抢去排队的人,也只证明了自己穷酸的程度而已。富人与一般人买名牌的观念是不同的,富人买名牌,是不想花太多时间去挑选,是直接相信名牌的质量而买,对他们来说,买名牌只是方便而已。但对一般人来说,买名牌只不过是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好像有了名牌在身旁,就会吸引众人的目光,所以需要名牌。
所以啦!很多人抱怨精品店店员狗眼看人低,因为精品店店员就是很了解,一般人不用太多应付,就算得罪这些人,他们摸摸鼻子还是会买。相反的,有钱人就不一样啦!说不买损失可就大了,所以精品店店员的目光从来都不放在一般人身上的。
这次事件,还真是能从中清楚地看出台湾人的个性。有人说岛民的性格是“浅碟”文化,就如同碟子一样浅浅的没有深度。以前台湾也常出现这种“一窝蜂”,很容易引起话题、追随话题的事件,比如1995年左右突然出现的蛋挞热,一时间冒出了一堆卖蛋挞的店,每间店都有一帮人在排队,等热潮一过,蛋挞店又几乎全部消失。后来麦当劳也推出Hello Kitty限量组,又是一帮人彻夜排队去买,之后还不是都丢在家中的角落里。几年前又开始流行甜甜圈,也是一群人跟着排队,后来才知道最早排队的那些人是请来的托。台湾人个性里就是相信这种“炒作”起来的东西,并且又相信“限量”,算是一种很特殊的消费文化。所以啦,这种一窝蜂的性格,造就了一些生命周期很短的产品。在台湾有个专门名词——“蛋挞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
也许是历史及环境的因素,台湾一直以来都是外向型经济。结果,在这个小岛上讲些内需之类的政策,都让人感觉很虚浮,没有多少实质内涵,故通常称为“浅碟型经济”。虽然大家会说,台湾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实就是台湾人没什么个性,很容易受外面环境影响,因此常常被人认为没有远见,只看眼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就是因为台湾人有这种性格,台湾的经济发展中才会有这么多不怕死,拼命向前冲的人吧!
高铁通车,台北到高雄90分钟
2007年1月,大家期盼已久的高铁通车了,这条路线从台北到高雄,全长约350公里。到现在为止,往南往北每天最多各有140班车,往来台湾南北可说是越来越方便,台北高雄最快90分钟就可以到达。
台湾高铁兴建是用BOT的方式,就是指将当局所规划的工程交由民间投资兴建并经营一段时间后,再由当局回收经营的意思。现在在台湾公共工程上,BOT是一种很常见的营运模式,但一些地方性的BOT也常常引起地方人民反弹,总觉得当局图利大型财团,而侵害了本地人自己的权利,所以这种做法也常是争议不断。
不过在高铁的兴建过程中也不是那么顺利,问题也是一大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事可能就是硬体跟软体是用不同的规格系统。高铁主要用日本新干线系统作为总体基础,这也是新干线系统首次向海外输出,但是在部分细节设计以及号志、机电系统方面则酌采欧洲规格,所以当时有很多人觉得会有问题,当然有没有问题还要多看几年。但是台湾人的个性就是这样,什么东西还没做好之前就喜欢一直唱衰、讲风凉话,一旦开始用了,看大家都在用,也一窝蜂跟着跑去用。
所以,当高铁开通时,天天都是新闻的热点,媒体恨不得抓到高铁的小辫子。不过高铁真的不错啦!蛮方便的,又快又舒服,车上服务员又够可爱,所以使用率越来越高,几乎是现买现走。我想这就是BOT的精神吧!想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如果想在兴建阶段省钱,经营阶段就会自尝苦果,最后也无法转移给当局,所以在服务方面也比过去的台铁好很多。
因为高铁现在越来越普及,受高铁影响最严重的可能就是台铁。跟高铁不同,台铁算是公营事业,营运的铁路网已经环绕全台,但长久下来就会有种官僚习气,就跟大陆说的“铁老大”差不多。但是台铁西半部在高铁的冲击下亏损越来越多,也不得不开始转型。台湾许多大城市里的上班族,许多都是住在周边卫星城市,每天都是搭乘台铁的“通勤列车”去上班,所以现在台铁在想办法“捷运化”,就是把以前的长途改为以中短途运输为主,从而增加了很多市区小站及通勤列车。
另一个受冲击的是航空业的岛内航线,尤其是西半部,因为高铁太方便了,随买随走,价钱又比机票便宜。高铁车站虽然也都在市郊,但都有免费的接驳车到市区,所以现在大家也都改搭高铁了。。电子书下载
当然,客运也被冲击到,但客运还是有一批死忠的支持者。大概是台湾的客运实在是太舒服了,三排座的宽座位已经是常态,现在很多车子是两排座跟飞机头等舱一样的按摩坐椅,再加上一人一台的视讯随选,如果时间不是那么赶,很多人还是宁愿坐高速大巴。
不过话说回来,对很多常出差的人来说,高铁建好后,路途遥远在外县市过一夜再也不是借口,公司也有更多理由让你当天来回。之前宣传高铁的口号就是“一日生活圈”,大概也产生了许多始料未及的现象,比如就有小偷坐高铁跑到外县市作案的事情传出。
到上海工作
9月,我辞掉做了两年的工作,去克罗地亚玩了一趟。其实本来的计划是要穿越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几个国家,所以在行前一个月也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有关巴尔干历史及情势等的书籍全部读了一遍,本以为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苦行记,没想到,我才刚要离开克罗地亚往蒙特内哥罗去,就在边境被赶回来了,非常不爽,只好回克国继续往一些去过的地方,草草结束这次行程,差不多待了一个月。
回来后,刚好有个到上海工作的机会,我就去了,就跟前面说的,自有了第一次到上海的不爽经验后,对上海一直有种欲求不满的感觉,非想要在那边做出些什么事才满足。其实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有个上海女朋友,所以“为爱走天涯”啦!但没想到,到上海后不久反而分手了。
一到上海我马上就开始工作,所以忙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时间找,又不想住公司提供的地方,所以第一个月我都住在青年旅馆里。巧的是与三年多前在上海时住的是同一间房间同一张床,所以对环境也没有太陌生的感觉,只求一个晚上睡觉的地方而已。当时旅游的旺季过了,上海天气也冷了起来,旅馆里冷冷清清,住客不多,几乎都是来上海培训的外地学生,曾经有八人间只住两个人的纪录。
于是,当时的生活就很单纯。我下班吃完饭,或者外面逛一逛,就回来看书,或者跟旁边的人聊天。住宿的旅客人来人往,也认识不少人,每个人都抱着不同的理由来上海。
有来找工作的人,过了几天还找不到工作,就悻悻然地离开了。也有来寻求投资方的,找到了还很开心地请大家吃东西。还有来上海旅游的,每天见他回来兴冲冲地告诉大家他今天又去哪里了。也有人半夜在你蒙眬之间住进来,等早上醒来又已不见人影的。当然还有一种人,根本就是喜欢在这里长住下去,也没有理由。各式各样的人,有些深交,有些都没见过长什么样子。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法国人,他一路骑自行车从欧洲大陆进入中亚,再从新疆下西藏,最后从广西来到上海。他把那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铺在地板上给大家看,让人羡慕不已。
过了一个月,我终于找到一个住的地方,开始了租屋过日子的生活,依然是上班及回家两点一线。我以前一直很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现在我理解了,原来是为了让孤寂的房间有点儿声音,假装热闹一点儿。
到了12月31日那天,我带了一些零食饮料回那个旅馆,与当初认识的朋友在房间一起“跨年”聊天,大家一起聊着自己来上海的理想梦想。当晚,大家还是跟以前一样,10点半几乎都睡了。在这里,晚上也没什么娱乐,大家也都不是来玩的,所以都习惯早睡。
到了半夜某时,房间里每个人的手机都传来短信声,我突然意识到,大概是零点整,大家都同时收到“新年快乐”的短信吧!突然,我心里不知道哪里来的一阵心酸:那么多人现在都还在外面跨年玩着,但在这里一切都跟跨年无关。接下来,就听到大家开始回短信的声音,然后,除了窗外的烟火声,房间内一切又安静下来。
那是我最后一次去那家旅馆。后来,那家旅馆也拆了,我每次经过那里,总还要再望一眼。
2008
到了2008年1月,妹妹结婚了。妹妹从大学毕业后就到美国读研究生,读完后就留在纽约工作,在当地认识了一位也是台湾去读书的先生,交往一阵子后就决定结婚。他们两人特别回台湾办了婚礼,我利用周末的假期回台参加。妹妹算是离开这个家了,而我到上海工作,觉得特别对不起的就是父母,以后这个家就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孤单,或感叹人生终于到了儿女都离开的阶段。
回到上海后,我度过了一个寒冷得躺在床上都会嫌床太大的冬天。虽然我以前一直想要一个人睡超大床,可是这个太冷的冬天,躺在床的一侧,却连翻身的勇气都没有了。虽然我终于来到了一直想来的上海,却又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
3月了,又一次的台湾地区“大选”。我第一次没有在台湾近距离看这次“大选”。马英九毫无悬念地当选了,中间有什么激情、曲折都感受不到。不知道为什么,本来这几年对政治已经越来越冷漠,来到大陆后又开始关心起来,但只能从电视或网络资讯上感受一些那个有点儿像又似乎跟以前感觉不太像的台湾,越看又越觉得焦虑。
自从我来到上海后,台湾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与父母固定的联络变成仅有的联络。尽管号称在上海有几十万台湾人,但除了公司外,我反而都不想跟其他台湾人交往,以至自己越来越像这里的人。现在我已经习惯不说“去上海”,反而变成“去台湾”、“回上海”,一想到这件事,就有些小小的感叹。
前不久祖母去世,我就趁这个机会为去世了二十几年的祖父“捡骨”。“捡骨”,就是在下葬近十年后,再将遗骨挖出来重新火化成骨灰放入纳骨塔内,一方面避免了几代后,因没人顾及而导致这些墓年久失修,另一方面,也在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及墓地越来越少的矛盾中取得一种妥协。
其实整个过程并不会觉得恐怖,反而有点儿期待挖出来看到的会是什么。捡骨师傅终于挖出了一具有点儿破碎的枯骨,并一个个地拿了出来,稍微一用力,骨头就碎成粉末,那时候我才领悟到,原来人死后是真的会变为尘土的啊!如果火化成骨灰了情况可能好一点儿,但最后也还是放进一个格子,永不能见天日。一想到人生的结果如此,就觉得一片空虚。
后来我换个角度想,那就尽量做些事证明自己曾经在这个时代活过吧!有时候我觉得虽然活在这个世上,虽然只是个无名小卒,但还是幸运的,尤其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仅见识人类进入了第二个千年,而切下历史的剖面来看,至少也经历了两岸变动得最剧烈的30年。
我们三十来岁这一代,处于台湾由封闭到开放的变化过程。30年来一下子涌入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也是需要时间去判断的。今年正好也是大陆改革开放30年,随着大陆逐渐开放,变化势必会比台湾还大,大家都会是参与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只能学着去听别人的声音,尊重并忍受别人不同的声音。
2009
2009年,我的书《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了……
这些文字,前前后后也改了近十次,每次都增删了一些内容,终于成为各位读者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当然,就在付梓之后免不了还会发现一些可以增加的内容,难免会有“哎呀!还可以再告诉大家某些事”这样的遗憾。只能说,对于这本书,我仍然觉得不够完美,似乎还有可以再改善的地方,再改动的欲望可以说是没有停止过,但这样下去是没完没了的,因此只希望如果大家够捧场,我还有机会写下一个30年时,再来跟个老头一样啰嗦个没完。
所谓“三十而立”,不过看来我是还没立起来就又趴了下去。在过了意气风发的年纪后,不得不承认我跟芸芸众生一样,一点儿都不特别,我只能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当做人生丰富的借口。写这一系列文章,算是为人生的这30年做个纪念吧!就如同我一开始所说的,希望这些文字,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台湾及台湾人的想法,至少代表了我这一代的人,或者代表了某些群体。期待在两岸剧烈改变中长大的这一代,慢慢成为社会中坚的年轻人都能学习尊重并理解对方,化异求同。这本书若是能有这些小小的助力,我就足感欣慰。
后记
两岸的“70后”,都成长在一个变幻莫测、无比神奇的时代。
在我们成长的这30年里,历史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摧击着两岸:1975年,蒋介石逝世;1976年,毛泽东逝世;1978年,蒋经国力排众议提出“台湾十大建设”,直接推动了台湾经济腾飞;同一年,邓小平开启了令世界震惊的“改革开放”,改变了内地几代人的生活走向;1979年中美建交,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回想自己的30年成长历程,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常常觉得在这“伟大的时代”里自己似乎太过平淡。然而仔细回想,我个人的命运早已如一叶小舟,顺着时代的大潮在顺势往前激流。人在船上,常常觉得自己没动;时代感召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却常常浑然不觉。这也是我动笔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而更重要的原因却在于,我这些年工作、生活在内地,深深感到,两岸的交流大多限于政治层面,两岸民众之间其实是相当陌生的,彼此都不太清楚对方这些年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我近几年频繁来往于两岸之间,或旅游或工作,每次在内地,总会有朋友问我各种各样关于台湾的事情,有些问题有时会让我感到不适,而我的回答又往往令对方不满意。本来,我们应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历史因素让我们渐行渐远而产生许多误解与矛盾,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
于是,我决定动笔撰写自己在台湾30年的成长经历,以及这30年间台湾社会的变迁。让两岸普通民众之间多一些了解,正是我写作的初衷。我完全没想到,我的文章发到网络上之后,竟引发两岸读者热烈反响,成为“天涯杂谈”最热门的文章之一。这足以说明,两岸普通民众层面的交流,已经刻不容缓。两岸最近一年来的种种举措,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民众的渴望,真是万幸。
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国本来就是最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事,我们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异中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