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我当皇帝-第4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赵风因为没有强攻长社的打算,所以大军方面没有任何损失。

    曹操或许是,对赵风这十三万大军有所顾忌,所以并没有主动拼死冲一次阵。

    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这天。

    一哨骑跑进中军大帐,对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庞主簿让属下送来文书一份。”

    说完,便把手中的文书,双手呈上。

    熊大直接走到哨骑身前,双手接过文书,然后转交给了赵风。

    赵风打开文书后,仔细查阅了一遍。

    大意就是,赵风在新郑击溃了曹操大军后,刘备自知,攻下袁耀,也达不到当初的政治目的,所以选择了撤军。

    至于刘备现在是准备率兵回援许都,还是撤回襄阳另谋它路,便暂时不得而知了。

    最后庞统还交代,袁耀与他的一干谋士,在朝堂上商议了五天,关于二次禅让帝位的事宜。

    如今已经商议出了结果,袁耀派出五百士兵护送仪仗队,赶往了司隶地区。

    从礼仪规格上看,庞统估计,袁耀应该是准备二次禅让帝位,让赵风早做打算。

    赵风看完后,沉吟了下来。

    当初赵风是担心袁耀,抵挡不住刘备的进攻,所以才让庞统去协助袁耀的。

    只不过事后才知道,原来袁熙、袁尚、逢纪、审配等人,都已经暗中投靠了袁耀。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也算不上是投靠。

    早期袁绍与袁术有些争斗,但后来随着局势的变动,袁绍与袁术二人,明面上虽然还是有些争斗,但暗中已经算是和好了。

    而袁耀与袁熙、袁尚等人,毕竟都是袁家子弟,都是堂兄弟,本就是一家人。

    如果没有逢纪、审配等人,赵风还不太在意袁耀,接不接受禅让,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但现在袁家子弟抱团,袁耀有了逢纪、审配等人出谋划策,肯定就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了。

    说不定袁耀的第一次禅让,就有他们在当中出谋划策。

    而现在准备二次禅让,也是因为赵风刚刚击溃了曹操大军,军威太盛。

    赵风这时候要是有些心思,准备自立为帝,其他人也没什么办法,最多就是背上造反的骂名而已。

    而一但赵风自立为帝,那么袁耀以后的日子,肯定就不太好过了。

    所以,利用二次禅让,也算是稳住赵风的一种举措。

    不说别的,赵风真要自立为帝,刘备肯定就不会担心,赵风还会为袁耀出头,必然就会再次进攻袁耀。

    当然,如果刘备是回援许都,那就要另算了。

    不过赵风认为,以刘备的野心,就算目前在回援许都的路上,只要得知袁耀失去赵风的保护,估计依然会去进攻袁耀。

    毕竟目前的大汉,能够被刘备钻营的治地,已经不多了。

    时间缓缓流逝,转眼就过去了一个月时间。

    这一个月里,赵风考虑到巨石的存量问题,由原本两天攻一次长社城,改成了三天进攻一次长社城。

    反正赵风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拿下长社,而是要牵制曹操的大军而已。

    这样便能让其他各路大军,更快的蚕食曹操的治地。

    这天。

    一守卫跑进中军大帐,对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

    “营外一自称是廷尉审配之人,说奉天子之命,前来拜见主公!”

    赵风听后,稍微愣了一下,审配居然被任命为廷尉。

    廷尉原本是九卿之一,不过许都那边,已经把廷尉改成了大理,廷尉寺也改成了大理寺。

    PS:星虎在这里,给大家拜一个晚年了!!!

    前段时候回到农村老家,没想到老家的电脑已经坏了,那时已经是大年三十,没地方去维修。

    后来准备用手机码字,不过手机码字效率很慢,加上各亲戚凑一起,很难用手机码出来,星虎也非常抱歉。

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二次禅让(二)()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廷尉的职权,是负责审理案件,奏请应叛之罪,凡郡国中有疑难的案件,都要给予适当的判决。

    而不是负责这类,疑似二次禅让事宜的。

    不过袁耀那点地盘,赵风估计,廷尉更多也是个闲职。

    赵风也没去细想,直接对守卫道:“把审廷尉请进来!”

    守卫对赵风一拱手:“喏!”

    说完,便转身退出了中军大帐。

    等守卫走后,赵风看向熊大:“让门口的守卫,速去把徐庶请来。”

    熊大对赵风一拱手:“喏!”

    说完便快步跑到大帐外吩咐了下去,然后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站定。

    片刻过后,徐庶便来到中军大帐,对赵风行了一揖:“主公唤庶前来,有何吩咐?”

    赵风笑道:“袁耀派审配过来,疑似要商量二次禅让之事。”

    “元直就在这里听听审配会说些什么。”

    徐庶对赵风行了一揖:“喏!”

    说完,便在主簿的位置,直接坐了下来。

    没多久,审配便带着一行人,走进中军大帐,分别对赵风行了一礼:“见过赵王!”

    接着审配才把手中的诏令,双手呈上:“这是陛下的诏书,还请赵王过目!”

    按理来说,来传诏之人,一般都是要当面宣读诏令的。

    不过这次的诏令,可能与禅位有关,审配自然也不好宣读出来。

    当然,以赵风现在的势力,袁耀的诏令就算宣读出来,听不听也要看赵风的心情。

    赵风没有什么表示,但熊大非常自觉的走到审配身前,双手接过诏令,然后转交给了赵风。

    赵风打开诏令后,仔细查阅了一遍。

    果然不出庞统所料,这次审配过来传诏,确实是与禅让有关。

    诏书中的内容,跟第一次差别不大,反正就是袁耀自知才德有限,愿意效仿尧舜,把帝位禅让给赵风。

    赵风收起诏书,看向审配:“审廷尉,我想询问一下,袁谭、袁熙、袁尚三兄弟,目前是互相敌视?还是……”

    审配脸皮斗了一下,对赵风行了一揖:“启禀赵王!”

    “袁家之事,臣不便多说。”

    “臣这次前来,主要还是替陛下传诏的!”

    赵风眉头一挑,审配这厮,果然比其他人要狡猾一些,话中意思,已经是自称为臣。

    审配虽然是臣,但并不是赵风的臣。

    另外,赵风虽然开府了,但目前真正能对赵风称臣的,也就只有荀谌和王凌。

    原本赵风是准备把田丰、郭嘉、张辽等,对赵风拜主之人,全部纳入府中的。

    不过考虑到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把赵风麾下的官员,全部打上了标签,不利于内部和谐。

    所以,之后赵风的府中,也就没有新增名额了。

    反正对于赵风来说,性质都是差不多的。

    而审配对赵风称臣,赵风要是顺着审配的话说下去,那么就表明赵风确有称帝的心思。

    这样不管袁耀、审配等人怎么想,用不了多久,就只能送来三次禅让。

    当然,也可能会暗中,去与其他人谋划一些什么。

    如果赵风言辞拒绝,就表明赵风现在确实没有称帝的想法。

    那么袁耀不管是真想禅让,还是假意试探,起码能安稳的,在当一段时间的天子。

    赵风一时不好决断,便转头看向了徐庶。

    徐庶看赵风看来,对赵风轻微的点了点头。

    赵风心中有了计较,便看向审配,笑道:“审廷尉既然不愿意多说袁家之事,那便罢了。”

    “至于这次陛下的诏书,我是不会接受的。”

    “有劳审廷尉,把陛下的诏书,交还给陛下!”

    赵风虽然拒绝了袁耀禅让的诏书,但已经默认了审配的称臣。

    所以赵风的想法,审配也已经知道了。

    当然,这些对话,也只限几个在场的人清楚。

    就算审配传扬出去,说赵风有不臣之心,赵风也能说,是被审配的言词,给算计了。

    审配听到赵风的回答,左眼皮跳了两下,然后对赵风行了一揖:“臣遵命!”

    审配作为聪明人,知道赵风的意思后,后面的事,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

    所以也不需要再说其他了。

    赵风点了点头,便把案己上的诏书,交给了熊大。

    熊大从赵风手中接过诏书,然后转交给了审配。

    审配双手接过诏书后,带着一行人对赵风行了一揖:“臣告退!”

    说完,便带着一行人,离开了中军大帐。

    等审配走后。

    赵风看向徐庶:“元直为何让我直接答应了?”

    徐庶笑道:“主公率兵,在长社拖住了曹操的大军。”

    “用不了多久,主公的各路大军,便能拿下曹操的大片治地,而曹操则会丢失掉大片的治地。”

    “此消彼长之下,大汉大半的治地,都会纳入主公的治下。”

    “而荆州刘表,年事已高,又没什么作为,根本不足为虑。”

    “江东孙氏,经过之前的内乱,如今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同样不足为虑。”

    “至于益州刘璋,依庶看来,难有作为。”

    “所以,主公已经可以接受帝位了!”

    赵风点了点头,看向熊大:“派人去告诉田丰,让他从现在开始,准备登基事宜。”

    “另外,以后定都在何处,也要提上日程了。”

    不管是定都,还是登基,都兹事体大,显然不是一下子就能拍板决定的。

    当初袁术想自立为帝时,都提前准备了大半年。

    事后袁术接受了赵风的建议,又耽搁了小半年,才让‘刘辩’登基。

    何况,定都以后,还要准备修建皇宫,又是一个耗费时间的大工程。

    毕竟赵风不是刘协,被曹操强制迁都到许都,皇宫什么的,都可以随意,反正日后可以慢慢修建也不迟。

    熊大对赵风一拱手:“喏!”

    说完,便退出了中军大帐。

    等熊大走后,徐庶也站起身来,走到大帐中间,对赵风行了一揖:“臣告退!”

    说完,便缓缓后退到大帐门口,才转身退出了中军大帐。

    赵风听后,眼中闪烁了一下,徐庶居然改了自称,已经自称为臣!

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禅让之议() 
    赵风知道,这算是提前恭贺自己的一种潜在贺词。

    毕竟现在时机没到,徐庶身为聪明人,也不可能高呼‘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之类的话。

    时间一眨眼,便过去了一个月时间。

    这一个月里,因为巨石越来越少,赵风由原本三天进攻一次长社,再次改成了五天进攻一次长社。

    而由黄月英督造的中型投石器,也在这个月的中旬陆续报废。

    当然,这个报废,只是关键部件报废,需要把关键部位全部跟换,才能继续使用。

    如果不更换关键部位,也跟报废差不太多。

    虽然中型投石器全部报废,但在连续两个月的投石中,长社城的北城墙,已经坍塌了五处地方。

    说不定便会在某个时间点,整个长社北城墙,都会全部坍塌掉。

    另外,张郃、文丑、徐晃、夏侯兰、典韦、王平等人率领的各路大军,也都分别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根据他们的汇报,按照正常推进速度,大概再有三到五个月,便能完成赵风下达的作战命令。

    这里的正常推进,是指的攻城时,尽可能少死士兵。

    如果不计士兵是损失情况,而去选择强攻城池,估计再有一个月,就能完成赵风下达的作战命令。

    只是这样一来,损兵太多,赵风也有些损失不起。

    毕竟拿下这些治地后,也是需要士兵来驻守的。

    因为随着赵风越来越强大,各路诸侯的心思,指不定就会发生些许变化。

    有的可能会选择投靠赵风,有的可能会去联合其他诸侯,来共同抵御赵风,有的觉得野心无望,甚至会选择背叛赵风。

    这天。

    一哨骑跑进中军大帐,对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

    “田别驾让属下送来各位刺史、将军、军师,对接受禅让帝位一事,与定都何处之事的文书。”

    说完,便从怀里拿出好几份文书,然后双手呈上。

    熊大直接走到哨骑身前,双手接过几份文书,然后转交给了赵风。

    赵风拿起第一份文书,直接开打过目了一遍,之后陆续把所有文书,全部过目了一遍。

    看完后,赵风便沉吟了下来。

    其中王烈与邴原的意思差不多,都表示赵风不应该接受袁耀的禅让,而是应该等待时机,以后直接自立为帝。

    因为如果接受了袁耀的禅让,那么之前袁术分封的各位藩王,赵风也必须要承认。

    比如秦王白文,凉王马超,吴王孙权。

    马超是承袭了马腾的王位,孙权则是承袭了孙策的王位。

    另外,还要包括禅位以后的袁耀,肯定也是要被封为某王的。

    这样一来,便不利于中央集权,以后这些藩王,都会成为隐患。

    同时还举例说明,高祖刘邦,当初是能力有限,才分封了各路藩王,但等时机成熟后,刘邦宁愿背负历史的骂名,依然选择覆灭了那些藩王。

    毕竟对于后世人来说,那些被分封的藩王,也是为刘邦的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以赵风现在的能力,完全可以一扫寰宇,不需要留下污点骂名。

    而各位崔琰、田丰与各位将军等人的意见,也差不太多。

    都表示既然赵风要接受袁耀的禅让,那么定都就直接选择在洛阳,反正皇宫都是现成的,只要稍微修缮一下,便可以使用。

    如今治下百姓虽然生活稍微好了一点,但依然属于困苦状态,能减少大兴土木,那自然是最好的。

    另外,既然要选择接受禅让,也建议赵风早日返回元氏,先祭拜天地,登基为赵王。

    只有郭嘉表示,赵风不应该接受袁耀的禅让。

    因为袁术是接受了‘刘辩’的禅让,之后传位与袁耀。

    如果赵风也接受了袁耀的禅让,那么几十上百年后,如果出现了类似曹操这种奸贼,是不是也可以逼迫赵风的子嗣,来进行禅让帝位。

    所以郭嘉建议赵风,以后还是要更改国号、帝都,建立一个全新的帝国。

    赵风之所以沉吟下来,也就是因为郭嘉的意见。

    郭嘉因为身体还处于恢复当中,新郑战事结束后,就让郭嘉返回洛阳去修养去了。

    毕竟赵风攻入颍川郡,主要目的只是为了牵制曹操的主力大军。

    所以之前准备接受禅让时,郭嘉并不在军营当中。

    而赵风记得,曹丕虽然‘逼迫’刘协禅让了帝位,而且把国号也改成了大魏。

    但最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曹魏江山便落入了西晋的手中。

    之后司马懿第九子司马伦,‘逼迫’自己的侄子晋惠帝司马衷,把帝位又禅让给了司马伦,由此便引发了八王之乱。

    从而间接的导致了后面的五胡乱华。

    所以从赵风的记忆来看,郭嘉的建议,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如果赵风接受了袁耀的禅让,那么后世指不定有多少人会效仿。

    但赵风又知道,帝位更迭,乃是历史的常态。

    以后真有人能‘逼迫’自己的子嗣,禅让出帝位,也不算什么。

    只是如果引发了类似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种事,就不是赵风愿意看到的了。

    但真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太麻烦了。

    赵风一时半会,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毕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赵风当初准备接受袁耀的禅让,也没想到会遇到后续这么多的麻烦事。

    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情况,要么按郭嘉所言,以后不接受袁耀的禅让,全凭自己来打天下,自己最后自立为帝。

    要么就要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制约这种事情的发生。

    相比起来,赵风现在,更愿意去想些办法,来制约这种事情的发生。

    毕竟赵风清楚,虽然现在自己势大,但在没有自己的历史当中,曹操在没有经历赤壁之败前,也是强横一时。

    恐怕曹操本人,也没有想到过,他会在赤壁战败。

    同理,赵风现在看似强大,但谁能保证,以后的战事,也是顺顺利利的?

    何况,如果要自立为帝,除了需要消灭曹操意外,还要灭掉刘表、刘璋、孙权、刘备等人。

    另外,秦王白文,凉王马超,袁耀的势力,也都需要全部消灭掉。

    这里面的变数,那就太多了!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长社城塌() 
    而如果是选择接受禅让,至少袁耀、白文、马超等人的势力,暂时是不会与赵风为敌的。

    这样一来,赵风也能早日一统天下,让汉人可以早日休养生息。

    至于藩王的威胁问题,那自然是当作历史遗留问题,去交给儿孙们去解决。

    毕竟汉人已经从当初的五千六百余万人,死到现在只有三千余万人了。

    继续战争下去,说不定便会陷入西晋一统天下时的八百余万人。

    这可不是赵风愿意看到的!

    当然,这个三千余万人的数据,是赵风根据各地瘟疫、灾害、战死等,人数的初步估计,具体数据,赵风也无从得知。

    其中除了洛阳几次瘟疫死了部分人,就数上次徐州、豫州、荆州、扬州等地发生的疫症,死亡人数最多。

    单凭这两次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一千三百万人!

    赵风还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一哨骑跑进中军大帐,对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

    “鲁太守让属下来报,长社北城墙,已经全部砸坍塌了。”

    “另外,鲁太守、赵将军、华将军、魏将军、管将军等人,让属下来询问主公,是现在一举攻克长社?”

    “还是暂时收兵,明日在拿下长社?”

    赵风听后,愣了一下。

    因为赵风也没想到,长社的北城墙,会在这个时候被砸坍塌。

    毕竟黄月英督造的,精准度比较高的投石器,已经在半个月前,就‘报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