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任侠-第3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牛皋催骑如旋风一般已奔至萧唐面前,他脸上忿意凛然,并断然说道:“哥哥,往日数次受夏贼撩拨,那群囚壤的却不肯死战,如今仗着人多倒来大弄!这倒也能战个爽利,莫不如便集中兵马攻它中军,我愿为先锋亲自去破阵!”

    萧唐面沉如水,摇了摇头。

    按照他的想法,如果能够顺利救下刘法,应当迅速撤离放弃攻打夏国朔方之地的计划。因为从夏军主将能够迅速集结兵力,大败刘法所部宋军的战况来看,敌方早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方倚仗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己方如果孤军深入这无疑是自寻死路的昏招,也应该徐徐向南侧后撤,返至大宋军队掌控的地域范围内重做整顿,再重新部署如何攻取夏国的前线要地。

    现在让萧唐感到心中不安的是,眼见那些夏军部曲便似是行军演练战阵一般调度得十分迅速,再听刘法麾下左军主将朱定国所述,当时夏军四面合围己方兵马的时候,从夏军列为三阵在前方阻挡刘法的前军,随之再分拨兵马压制宋军左右两翼的军阵,另派一支精锐骑兵铁鹞子重骑迂回到刘法后军发动冲击所有的战术部署都似乎是敌军主将早就料定好了要以逸待劳,就好像现在这般从容。

    莫非夏军早就打定了主意,从一开始就计划并不只是要在此除了刘法这个劲敌,而是再以其做饵,也一并要赚我也入了他们的圈套?萧唐心中思付,他心中旋即又暗付道:

    何况统领敌军的主帅,乃是夏国军中这些年来声威最大的名将,夏国皇帝李乾顺的胞弟晋王察哥

888章 战争的地点,不能由敌人来定() 
    从萧唐后世所了解的宋时名将之中,在这般时节无疑是以西军种、姚、折几家,乃至到了两宋交替时涌现出的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等大批将领的名头在后世更是广为流传,而察哥做为西夏国军中的中流砥柱,并非中原汉人出身的他在数百年后的知名度自然远远不能与归属于大宋的名将相提并论。

    可是至少当年的萧唐就很清楚,在宋大观、政和、宣和年间宋夏两国战事之中,察哥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极多,这般时节宋有刘法、夏有察哥,偏生这一对可以称得上是宿敌的人物,刘法这个在西军中堪称翘楚的名将按照原来的命途轨迹在战死后还被童贯诬蔑其不遵军令、败军丧师,再加上他那坑爹的儿子刘正彦发动了苗刘兵变而使得刘法在宋史中没有立传留名,而察哥做为中华历史少数民族政权中的名将,并没有似金国兀术、粘罕、娄室等将领那般搅得中原王朝失了半壁江山,是以在后世除了对北宋时战争史有些感兴趣的人,几乎也没有谁知道他们两人的名头与战绩。

    可是当萧唐来到了这个时代并且亲生经历战事,他才愈发的能够明白察哥此人又是一个何等棘手的劲敌。

    萧唐这个察哥做为夏国皇室宗族子弟初露锋芒时,是在十几年前宋国讨伐河湟背反的吐蕃部族,虽然当年夏军受宋国阻于湟水而陷入颓势,却是这个察哥一马当先射杀了截击的宋军将领而率部逃脱。而后察哥便甚少在战场上显露自己的武勇,反而逐渐掌握兵权,并且向夏国国军李乾顺提出过许多行之有效的军政改革。大宋西军虽然有老种相公、小种相公、刘法等诸多名将统领兵马,而察哥在与其对垒时竟然也甚少吃败仗。

    因为察哥根本就是按兵不动,经常避开宋军锋芒而攻敌软肋。

    当年宋廷再度发兵攻打河湟、青唐地域的吐蕃诸部,察哥统领夏军按兵不动,似乎也是算准了出兵损耗本国精兵得不偿失,所以并没有出兵支援那些与宋国敌对的诸族各部,可是当宋军大捷,成就了童贯乃至讨伐积石军时高俅等人的战功之后,察哥再度暗通大宋边庭西陲的生羌、熟羌趁宋军不被复而反之,宋军折了高永年等大将,夏国也仍旧对河湟大片地域保留着统治地位;而此番宋廷与夏国用兵,在刘法所部兵马势头最盛的时候,察哥压根也不打算率领本部精锐与刘法正面硬碰硬,而后刘法受童贯胁迫不得已率兵出征,察哥却立刻集结夏军精锐向刘法所部发动最为致命的猛攻,随后更是摧城拔寨,对宋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轻易不出手,一出手便要人命,看来那个察哥也是个极擅长审时度势,把握战机的帅才。都说上兵伐谋,善战者都能准确的分析敌我双方两国国力、战线地势、军心士气等诸多方面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势”,而从察哥截止到目前的战绩来看,他无疑是很擅于把握那种“势”的名将。。。。。。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呜呜呜”夏军阵中忽然吹起了苍凉萧杀的牛角号声,各部方阵也齐声喊杀,声如殷雷,大阵中的牙旗高高竖起。各部铁骑的锥形冲锋阵型也已经排列停当,胯下战马得胜钩上挂着狼牙棒、马刀、骑矛等马上重兵器,马军骑士却是执弓在手,肩后的箭箭囊也都是触手可及。但见夏军骑兵的队伍一望无际,马军在军队中的配置也要远超过宋军,毕竟大宋战马资源匮乏,虽然军队将官中不乏弓马骑射天赋异禀的良才,可是要大批培养能征善战的弓骑兵,也不必上游牧部族中皆是善射弓手那般的先天优势。

    而宋军这边随着王进一声令下,铁甲铿锵,手执橹盾长枪的步卒也排成密密麻麻的军阵,所有军健儿郎面色萧杀,宋夏两军大阵之中也都似弥漫起了冲霄的杀气!

    “报!萧节帅,花将军等人率部穿林透岭,杀散了几拨搜山的夏军部曲,也已然救下了刘经略与武将军。此时正前来与节帅会合,刘经略腿伤甚重,花将军便先遣卑职快马先行,特来报与萧节帅知晓!”

    此时有个军吏骑着快马奔上山坡,虽然一路疾驰而来使得这名军吏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可待他喘息稍定,便立刻向萧唐报道。

    先前与夏军死战逃脱,现在与萧唐合兵一处的朱定国闻言登时面露喜色,说道:“老天有眼,未教刘经略被夏贼坏了性命!”

    “虽然刘经略眼下无性命之虞,可是夏国大军如今也把我军咬住了,可还大意不得。。。。。。”

    萧唐沉声念罢,夏军阵营中排在前列的骑阵又是一阵涌动,而萧唐麾下各部宋军军阵长枪手、校刀手与弓箭手的搭配着结成圆阵,宋夏两军稍作动弹,上万人马的大阵之中铁甲摩擦所发出的铿响声便似是雷暴雨前响起的闷雷声。

    这个时候,许贯忠、萧嘉穗等人也策马奔到坡上,并向下面张望,其中萧嘉穗面色凝重,对萧唐说道:“哥哥,敌军准备充分,我军却算是仓促接战。虽然能够匆匆布下阵势,可是未必能应付敌军的后招,眼下尚不知夏军有多少伏兵,真要是打起来。。。只怕对我军甚为不利。”

    萧唐点了点头,说道:“可是夏军马军众多,我军结成阵势抵御敌骑冲阵,可是行动速度缓慢不及骑军迅疾,进退间也需要保持密集的枪阵,才能抵消夏军骑兵的冲击优势。看敌军这般阵势,显而易见也必然不会轻易让我军撤离,我退敌追,可是敌骑纵骑如飞,必然会死死咬住我军不放,倘若阵型稍有松动被敌骑冲破,则形势危矣。”

    “可是倘若留在此处与夏军磨耗久了,只怕要重蹈前番刘经略遭敌军算计的覆辙。。。。。。。”

    在另一旁,许贯忠紧蹙着秀眉也忧虑的说道,他和萧嘉穗虽然机智过人,可是也并非多智近妖的神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是智囊谋士也需要根据战局的走向出谋划策,可是他们也都很清楚萧唐出兵救援刘法,提前防备夏军的趁势反扑乃是势在必行,可是现在缺少东路、西路其他宋军部曲的支援,面对眼前的局面,许贯忠与萧嘉穗也没有把握能够出谋划策使得己方兵马全身而退。

    许贯忠思虑一番,说道:“哥哥,待接护刘经略与武松哥哥会合之后,饶是我军必然要与夏军大战,可是也绝不能在此地厮杀。先前刘经略兵败,也是因前军突围不得,左右两翼又被敌军挟制住,夏军再派铁鹞子重骑由后路冲阵,是以才使得我军遭受重创。

    依小弟之见,我军各部兵马须紧紧收拢,合力是在一处杀出个突破口,向兰州的方向行进。敌军就是要把我部兵马死死缠在此处,就算以敌骑之机动追击我军,也胜过在此被敌军从四面强攻而束以待毙。”

889章 最恐怖的敌人,夏军的杀手锏() 
    许贯忠向萧唐建议罢了,萧嘉穗见说也立刻颔首称是。夏军占据兵力与地利的优势,没有哪个军队的主帅会愿意在险地进行会战,这些事先前惨败于夏军的刘法不会不明白,可是他受童贯的节制既然出兵,当然不可能只在敌境内转悠一圈,丢下几千具军中儿郎的尸首再返至宋境。

    可是萧唐却没有这般顾虑,他还有选择的余地,救援刘法虽然招致敌军大队人马的堵截,可是要战的话也须当避开敌军调拨兵马得心应手,而己方却孤立无援的地界,绝对不能被敌军牵着鼻子走。

    是以萧唐也点头说道:“贯忠所言甚是,只是古人云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夏军仗着人多势众必要强攻,我军在转移时一旦被敌军趁势冲散阵型,则万事休矣。。。何况为了冲挎我军,敌军还有个杀手锏必然会用,只是我也没有想到我思量出的应对之法眼下便要用上,何况先前来不及经实战磨砺,成败却也只得在此一举了。。。。。。”

    萧唐沉声说罢,旋即又道:“传令下去,命各部将士结数阵(古十阵之一,密集的战斗阵型,孙膑兵法言数阵者,为不可掇,意谓数阵的的作战功能在于严防被敌军击破),关都监率领轻骑马军策应,待接引刘经略等人返至大阵后便向南徐徐转移。。。另外命刘锜率领我调拨于他的部曲做好准备,恐怕很快便要教那些儿郎死命奋战,来应对敌军的杀着。。。。。。”

    却说在夏军军阵之中,千军万马刀枪剑戟生出寒气,杀气也似要冲破云霄,正值夏国诸部兵马就要挥军掩杀的当口,在一处高坡上察哥策马雄踞于黄罗伞盖、狼牙军旗之下,他忽然看到有一彪人马从斜侧的山谷冲出来,正往宋军大阵奔去时,他的剑眉微微一挑,注目眺望一番之后,忽然又淡淡一笑,说道:“宋国援军来得比我料想的要快些,到底还是救出刘法了么?可是连同那个萧唐,你们早死几个时辰,晚死几个时辰,又有甚么分别?”

    “嗵嗵嗵嗵。。。。。。”就在这时,对面的宋军大阵中也已经紧促的擂起了战鼓,但见牙旗一展,早已蓄势待发的宋军将士立刻开始动弹,数万副衣甲随着摩擦铿然作响,顿时又发出一阵阵闷雷也似的响声。可是察哥眼见宋军有虽然所动作,却既非是要结阵死守,也并不是要从正面发动攻势,所有部曲而是紧密的集结在一处,开始向南侧行进。

    察哥见状又点了点头,心念道:看来那萧唐倒也识得兵机,知道在此处会战凶险至极,他能够很快的意识这一点,而且统领的兵马也并没有在后撤之际出现松动,这便已经胜过宋夏军中很多将领了。。。。。。可是你既然已经入瓮,本王又怎会存着放你们安然离去的慈悲心肠?

    指挥兵马极其擅长察哥深谙如何把握时机,借助兵势来取得胜果,他也十分清楚两军杀伐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前番是刘法耽着风险出兵冒进,察哥便已经察觉兵势已经倾倒向自己这一边。

    而现在为势所迫的除了刘法,又多出个察哥也正要除之而后快的萧唐。

    当时萧唐在银州、石州地界大破左厢神勇军司的夏军,这不但引起了察哥的主意,他虽然未曾与萧唐率军交锋过,可是也能从萧唐从东路进逼夏境,而在本国地界设伏击挫败己方兵马的战争过程中察觉,这萧唐不同于许多统军保守维稳的将领,他指挥军队也偏向于攻击性。所以在自从察哥又听闻萧唐率部复夺萧关,并率军西进的战报之后,他调拨兵马屡次向其发动袭扰战,也是在观察这个宋军后起之秀的统兵风格以及他麾下兵马的作战素质。一直到刘法出兵,察哥则是为了主动诱使萧唐在得知刘法身临险境之后能够率军来援,从而一口气接连吃掉两支敌军的精锐部队。

    察哥也很清楚敌军奇袭未果反陷入重围,这也最容易导致三军指挥失灵,军中士气溃乱,尤其是在兵势彻底陷入被动的情况下,就算是天纵奇才的名将也很难力挽狂澜。现在己方兵马占据着地利、兵力数量、兵势主动权以及挟大胜之威的旺盛士气等优势,萧唐所部兵马的举动也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任你绞尽脑汁负隅顽抗,又能死撑得了几时?

    察哥心中念罢,他的手也缓缓举起,随即向下狠狠一劈,一双略显秀气的眸子中也蓦的透出一股杀气!

    夏军阵中如飞蝗一般的遮天箭簇骤然腾空,箭矢穿棱的同时,夏军各部劲骑策动,也如滚滚怒涛一般向宋军席卷过去,而萧唐所部宋军大阵中军健一面架起盾牌防御,一面也向夏军倾射出漫天的箭雨,虽然向南侧缓缓移动,可是各部人马结成的军阵也如坚固的顽石一般密密麻麻的聚在一处!

    宋军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麾下部曲大阵在承受敌军的猛攻的同时,聚集力量开始向南侧步步进行,虽然行进的速度不及夏军骑众迅猛,可是在行进过程中也已然能够保持密集的阵型抵消敌军骑兵的冲击与步军的压制。

    夏军的骑众则分成数拨,有的从左翼迂回饶了一个弧形向宋军大阵侧翼且驰且射,右翼的数队骑众则紧紧咬住宋军的后阵。随着双方在箭雨打击下已经开始出现伤亡,战斗的规模也渐渐扩大。夏国马步军行动迅速,直如数股汹涌澎湃的巨浪怒涛,而宋军则是一只生得钢铁硬壳的玄武神兽,虽然行进速度缓慢了,可是敌军一时间也冲不垮阵型,何况现在夏军除了斜侧山岭地域,对宋军几乎呈三面合围之势,而许贯忠向萧唐所荐之策也是因为敌军兵力分散,莫不如集中所有力量强攻一面,才能得以冲出这兵家险地。

    而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宋军在强攻一面杀出个突破口之前,绝对不能因敌军各个方向的强攻而冲垮了阵型,否则便要像前番刘法兵败那般,被夏军围而歼之。

    眼见宋军短期内败相未呈,大军军阵也渐渐退出斜倚的山岭连峦,察哥嘴角噙着一抹阴冷的笑意,旋即又断然下令道:“传令下去,命铁鹞子军集结从山后杀出,冲垮敌阵!”

    ……

    作者按:这段时间也曾听过有些好汉言及主角绿林官场双线行事,而官场这边的情节比例比较大,怎么还没造反等说法。其实我也明白关于官场这边的情节多了,难免会致使本书水浒味道变得淡了。

    可是从开始写这部小说,我就是打算尽量将水浒与正史相结合,然而依本人的愚见,在前面章节我也说出了自己对于宋时背景下起义的局限性等观点。虽然我对于水浒有情怀,但是如果真把水浒中梁山军引入正史的话,贸然造反只会被尽数荡平歼灭,毕竟史实中的宋江所部兵马就是被张叔夜打败而投降,而史实中四大寇中声势最大的方腊军是被哪知部队摧枯拉朽般荡平的,诸位也心知肚明。还要拉起杆大旗反宋、征辽、灭金。。。。。。就算我多**思尽量刻画好水浒中人,并且把造反大事的过程说得尽量圆满,可是依我个人对于这段历史背景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怎么说那都是开挂yy流。既然是历史题材起码还是要保持一定尊重的态度,一本连自己写着都无法自圆其说的小说,这也已经违背了我写书的初衷。

    何况官场中的情节,征讨张迪时有机缘招募许多归属于田虎的头领;安抚京西路,涉及到应该归属于王庆麾下的人物;出使辽国,有机会拓展外海军镇打破绿林势力的限制;讨伐田虎,与八字军的前身势力搭上了线;参与到西夏战事,也会牵引到不少西军将领以后的归属,这对于将才甚多可是缺乏帅才的原梁山势力而言,都将会是最有力的的强援。何况水浒传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名著小说,然而还有许多两宋交替之际涌现出的抗金义军领袖,却都是史中留名的。

    梁山是要有,但是“梁山”绝对不能只有一个,否则大事难成。

    说了这些,也是打算向诸位大概阐述下主角以后剧情的走向,其实由于第一次写了这类长篇而经验有限,如此官场绿林两头着写真心很费脑子思虑,然而自己给自己埋的大坑,含着泪也要把它给填上了。

    以上。

890章 连环马,铁鹞子,重骑兵的各自用法() 
    几支人数达几千的夏军骑众从宋军的左翼与后侧呼啸而来,萧唐麾下各部将官也各自喝令麾下擎起强攻劲弩弩斜指,随着“放箭!”一声暴喝,大阵中嗡的响起一片片教人听得心怵麻的呼啸破风声,数千枝箭一齐激射,在半空中发出激烈的嗡鸣声,旋即便向疾驰而来的夏军骑众倾射过去!

    催马疾驰的夏军骑士一面齐刷刷地拨马转向,一面举起手中圆盾护住要害,可是仍被宋军密集的箭雨打击射倒了不少人马,但是骑众冲势不减,仍然或是声东击西,或是死死咬住宋军大阵后侧追击撵杀。

    一边听从号令而步伐如一的挺进,一边又要抵抗周围敌军讲发动的冲击攻势的宋军大阵眼见要与拦截住自己后路的夏军大阵短兵相接,此时夏军布阵之中长枪刀斧也交替探出,形成一道杀意凛然的钢铁森林,而萧唐统领的各部宋军儿郎在这般激烈的战局之中,也唯有奋力向前,死地求生!

    就在此时,宋军大阵之中军旗忽的一摇,与夏军布阵正要撞在一处的阵列队形忽然由密集的数阵变得松散开来,前排的军健立即向左右移动,让出一片空间由后阵手持神臂弓的劲弩手踏前数步,霎时间弩弦崩紧、机括扣动的嘎吱声不绝于耳,早得姚平仲号令的宋军劲弩手迅速擎弩搭矢,一枝枝锋利的弩箭已经蓄势待发,那冰冷的箭簇也闪烁着冰寒的幽光,并将眼前那些距离五六十步远的夏国军卒觑个分明!

    随着各部将官一声令下,神臂弓激射劲弩所发出的尖啸声交织数千张硬弓齐发箭簇所放出的破风声更是教人心悸惊惧,一蓬蓬锋利的弩矢霎时间交织成一片乌压压的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