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风1276-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堂的投影展示在人间?

越往前走,人流越加密集,幸得皇宫东北角本是块荒地,又有大批的警察维持秩序、从北面疏散群众,南面的人们才能慢慢地向北挪动脚步。

再往前走了一段。欢呼声已经震耳欲聋,亚伯拉罕热得头脑发晕,几乎要虚脱,他认定角楼底下,一定有一座活动的火山,这些不信耶和华的东方人,正在对硫磺火狱进行一场疯狂的献祭。

终于。随着人流的前进,他踏上了一处缓坡。当从无数人头后面看到那个人世间的奇迹时,犹太人的嘴张得老大,久久不能合拢。

天呐,那是一座真正地金山,就建在白银的海洋之上!作为底座地银块,厚约三尺,呈正圆形。直径两丈;上面的金山,底座六尺左右,高七尺!

白银柔和的光泽,和黄金绚丽的色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整件景观没有什么雕饰,几乎就是几何形状的金银块,但亚伯拉罕认为。因为它的巨大价值,一切雕饰都已经失去了意义,单是金银价值地本身,就赋予了它无穷的吸引力。

神话中,或许只有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从亚马尔泰亚羊人头上拗下的“丰饶之角”。能够和它相提并论;历史上,伟大而光荣的凯撒大帝,将远征埃及后得到的六万五千塔仑特金银,抬着在罗马大街上游行时,所获得的赞誉,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吧?

精明的犹太人,立刻在心里展开了速算:底座地体积达到了九百四十二立方尺,每立方尺的银块重四百七十三斤,那么这里就有近四十五万斤银,合七百二十万两;金山的体积是六十六立方尺。每立方尺重八百六十八斤。这座金山的重量就达到了五万七千多斤,九十余万两!

犹太人默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整座金山银海的价值。按大汉发行地货币计算,是十六万万元!

有这么庞大的准备金,为什么不展开全面快速的兑换工作?亚伯拉罕经商多年磨练出了敏锐的嗅觉,他从中嗅到了不详的味道。

“大汉发行的金钞,是可以随时随地兑换纯金的,所以才叫做金钞,前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及时兑换,这该打财税部的张部长的板子!”楚风说到这里顿了顿,待台下的百姓发出会意地笑声,才继续说:“这座金山银海,就是大汉国富民强地最好证明,我把它永远的贡献出来,作为大汉金钞地准备金,我以大汉皇帝的身份向天地盟誓,将来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你们手上的金钞不能兑换足额的黄金白银了,欢迎随时到这里来,把金山银海上的金银敲下来,补足金钞的价值!”

楚风一语,奠定了大汉金钞数百年不可动摇的世界货币地位,直到五百年后,随着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南岭森林体系”崩溃,才宣告金钞的金本位制度彻底完结,但那个时候,大汉金钞已成为世界上惟一的硬通货。

但现在,人们还想不到那么远,他们眼睛里都只有这座财富的海洋和山岭,或者有远见卓识的人,则为生在一个冉冉升起的盛世而庆幸,欢呼声一浪接着一浪,当天的琉球城,彻夜不眠。

皇宫正殿……其实就是当年的小花厅,文天祥恭恭敬敬的一揖到地:“原来皇上造金山银海,非为穷奢极欲,而为大汉金钞信誉,却是微臣错怪了,方才言语差池,请皇上降罪!”

“文大人公忠体国,所谓言者无罪嘛!”今天的演出非常成功,现在楚风的脸上,还带着一丝激动的潮红,显然,他的心情很好。

“我不认为这样能解决问题。”赵筠来泼了瓢冷水,“信誉再好,和实际拿到手上,还是两码事。金山银海或许能够缓解挤兑的风潮,但不能解决根本,老百姓还是会以最快的速度,把金钞换成真金白银。

故宋当年的四川铁钱,和湖广一带铜钱的兑换,就是这样的状况,不管官府怎样保证铁钱的兑换价值,人们总会尽可能的把它兑换成铜钱,因为任何人都知道,铜钱的实际价值高于铁钱。”

劣币淘汰良币,在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人们早已有所认识,时人说“富商皆藏折二钱(铜币)于家,市面会子泛滥”就是说商人把“良币”藏在家里,把“劣币”想尽办法尽快出手,以至于市面上到处是劣币,而良币不见踪影。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楚风想起了硬币的往事。

小时候,硬币少见,小孩子喜欢收集硬币,则硬币成了良币,被人们用储蓄罐大量储存起来;长大后,国家投放的硬币多了,人们却嫌它携带不便,很多地方拒绝接受硬币,谁拿到几个一元五毛的,一般会尽快把它用出去。

可见,良币劣币是相对而言的,呵呵,只要让金银变成劣币,不就结了?

亚伯拉罕离开金山银海的时候,只觉得曾经自鸣得意率先前往兑换,似乎也算不得什么“先见之明”了,毕竟大汉的金银如此之多,随时都可以去兑换。

再想想那天顶着寒风,忍着饥渴,吞米糕吞得差点噎死的狼狈,进而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

这几天和三佛齐来的商人,谈了一大笔胡椒的买卖,正在望海楼喝酒听曲,撞见快嘴快舌的洪家二婶,洪梅氏自然不会放过打击他的机会,“怎么样,我说皇帝不会缺钱吧!咱们这么大一个汉国,难道还会缺你那两个钱,故意和你为难?笑话!”

哼,你知道什么?就算钞票永远能兑换黄金,我也愿意早点兑换了,沉甸甸的金条子拿手上,比你几张纸片保险!

《图拉》上说,能平安的,决不冒险,我愿意把金子捏手上,我乐意,你管的着吗?亚伯拉罕一边在心里嘀咕,一边叫过小二结帐。

他随手抛下块碎银子,谁知小二并不称量,毕恭毕敬的道:“对不起,客官,你有金钞,或者硬币吗?本店不收金银。”

“什么?真金白银都不要?纸片比银子值钱?”亚伯拉罕气得面皮通红,他就不明白了,怎么这钞票处处和自己作对?

小二面有难色,把腰弯的更低了:“琉球财税局前天发的通知,今后小店交税,他们只收钞票和硬币,各处店铺都收到了这个通知。更有皇上家卖的盐巴、玻璃器皿、铁器,洪大娘子的肉、蛋、鱼,王大娘子的呢绒、棉布,郑大官人的煤炭,祝家的洋货……通通的只要硬币、纸钞,不收金银块。”

亚伯拉罕不解的眨着蓝眼睛,“给你金银,你不能去财税部兑换吗?这不跟纸钞一样的嘛!”

“不瞒客官说,还真不一样。金钞、硬币能兑换足额的金银,但金银要兑钞票、硬币,就得在成色上扣半成的火耗。”

这、这、这,亚伯拉罕真的呆住了,半成火耗,自己那么多金条,损失可不小!良久他才心疼的叫道:“陛下怎么能言而无信,不是说了自由兑换的吗?”

“你自己没看清楚规定,还好意思斥责皇上!要搁以前呐,还不得治个大不敬的罪过!”洪梅氏笑盈盈的从楼上走下来,“当初章程上就说了,纸钞、硬币能随时随地兑换足额金银,可没说金银能足额兑换钞票啊!把金银做成硬币,不得有火耗吗?”

确实,只关心了钞票能不能足额换金子,从来就没想过金银换钞票还得加火耗,亚伯拉罕一阵头晕。

不怕,把金条子给三佛齐商人,反正他们那儿是按金子结算,断断不要纸钞的。

“噢,亲爱的亚老爷,我想问问您,咱们谈好的价格,是用金钞结算吧?”正巧,三佛齐商人刚踏进店门,就瞧见了亚伯拉罕。

“这、不至于吧?你们三佛齐,用黄金不是好好的?”

“对不起,我要金钞,因为我必须用金钞从王夫人的布厂购买棉布。”三佛齐商人耸耸肩,摊着手说:“要么您给我金钞,要么您把价格提升百分之五,以抵偿财税部征收的火耗。”

亚伯拉罕这次,是真的晕倒了。

第273章 山村亲家

大宋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发行者,也最早认识到准备金和货币回笼的作用,比如孝宗皇帝就规定,朝廷从民间征收税赋,允许百姓以一半的纸币冲抵……当然另一半要铜钱或金银。

可古人旧有的思维,毕竟少了七百多年的经验,他们还停留在“纸币不值钱,金银值钱,因此要强迫老百姓用纸币”的层面上。自己发行的纸币,却不能和铜钱金银自由兑换,人为的造成了劣币和良币之间的鸿沟,这样的货币,从一出生就必然开始贬值。

楚风来了个逆向思维,试想后世去餐馆吃饭,你结帐的时候付等价的黄金和纸币,人家会选择纸币还是黄金?恐怕除了一国经济全面崩溃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收下纸币。

为什么?明明一张纸分文不值,明明黄金自身就有巨大的价值,为什么人们不要黄金要纸币?

经济学家或许会用一千种专业术语,得出一百种理论,但楚风不明白太多的经济理论,他只能认为:现代社会,金银需要鉴定成色、精确称量,导致交易过程复杂,反而是纸币,面额一目了然,真伪鉴别也比黄金容易,那么它就能比黄金更为通行。

一个社会里,哪种货币能方便快捷足额的买到东西,它就是良币,反之,就是劣币。

那好啊,首先规定财税部征收商税和所有的皇家产业买卖货物,都必须且只能收金钞。并由和皇家联系紧密地各大商家跟进,另一方面,虽然没有强制命令,但各小商户要交税、要和大商家生意往来获取原料卖出产品,就得从普通顾客手里接受钞票而拒绝金银,这就保证钞票的流通,比金银更加方便。则金银在流通性上,就成了劣币。

第二条更狠。钞票足额换金银,金银换钞票则扣减百分之五的火耗,无形中,钞票在币值上,就比金银高出一截。人们会自觉的接受纸币,而拒绝金银。

推行纸币,以金山银海的眩目表演完美收官。这个空前绝后的奇迹,不仅成为大汉金钞的超级信誉保证,还成为了汉国国家凝聚力地源泉之一,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内库有了存余地金银,就会调拨一部分来这儿,让银海越变越大,让金山越来越高。

“到琉球不看金山。等于白来”这句话在大汉的辖区,在南中国,在整个东亚地区流传。楚风下令拆掉了小跨院的围墙,一百名武装警察,分班昼夜守护。人们能走到金山前两米,近距离的观察这桩属于全民的宝贵财富。

“这是大汉皇帝,送给全体公民的礼物。”金山银海的介绍牌上如是说。

货币问题地解决,让大汉的经济进一步腾飞,仅仅两个月后,辽东和占城的市面上就出现了大汉金钞,然后是倭国、三佛齐、细兰、天竺……就和当年的大宋制钱,走得同样远,甚至更远。

闽西,泉州内陆的乡下。一片春耕前的忙忙碌碌。农民们准备着各式的农具,幸好。今年有了大汉售卖的铁犁、铁铧,耕作比以往轻松多了,蒙皇上开恩,不收农税不服徭役,可依然要汗珠摔八瓣地辛勤一年,再把绝大多数的收成交了租子,留下的粮食,能混个肚儿圆,就算谢天谢地了。

于小四鼻子抽吸了两下,乡下的空气,依然没有什么改变,清新自然沁人心脾,可总觉得这里比起热闹的琉球,少了点什么。一阵山风吹来,他紧了紧制式的呢绒黑大衣,昂首挺胸地向记忆中的山村进发,辛勤劳作的农夫,漠然的看他一眼,就低下头继续手上的农活,只有小孩子们,好奇却又敬畏的远远看个不休。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一切都还是灰黄的颜色,就像那乡间土路的色彩,轰轰烈烈的币制改革,琉球的金山银海,似乎和这片土地,没有什么联系。

“去年地租子,还没还完,今年还想种我地田?没门!”

一阵狂吼伴随着凶恶的狗叫,吸引了于小四地注意力,那是山腰的一座茅屋,比起记忆中的形象,明显又破败了几分。

“求老爷行行好吧,咱们不种地,那还不饿死啊?只要秋天收割了,欠老爷的租子,咱家连本带利还上。”

这声音让于小四心尖尖一颤,姜婶的话音里,比往年带着更多的苍凉,最近的两三年间,他们家恐怕过得不那么轻松吧?

加快脚步,抄小路登上了山腰,就看见篱笆围着的小院子里,站着几个敞胸露怀的家伙,手上拿着绳索、箩筐和扁担,一个箩筐里,还装着浅浅的小半筐稻谷。

姜叔扑在筐子上,咬紧牙关忍受着拳打脚踢,死死的护住稻谷,姜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这是咱家的种粮,过年都没舍得吃,你们拿走了,今春咱们拿什么下种啊!求求毛老爷,发发慈悲吧……再说,您的田地,总要有咱们这些苦哈哈来种啊。”

“哼哼,”那毛老爷冷笑两声,鼻孔冲着人说:“三条腿的蛤蟆少见,两条腿的人满街都是!你们欠了租子没还,还想种我的田?告诉你,从北边逃难来的人海了去,你不种,有人种!”

一个打手模样的家伙,贼眉鼠眼的笑道:“姜婶,你求,是没有用的,我给你指条明路,只要你家丫头出来求求毛老爷,别说这点租谷,就是再帖你百十斤,也未尝不可啊!”

毛老爷轻轻捋着三绺胡须,心头暗自得意,姜家的妞儿,水灵灵的赛过花骨朵,今天不把她弄到手,心里能活活痒死!

一行人正在得意处,不防从门外呼的冲进一团黑影,电光火石间劈里啪啦几声响,毛老爷和那贼眉鼠眼就倒地上,哼哼着爬不起来。

狗腿子们吓了一大跳,定睛细看竟然是位汉军士兵,有认得军衔的人,从他肩头的一朵铜花认出:这是位中士。

“叔、婶儿,起来,别求他们!”

来人把姜家夫妻从地上扶起来,两口子傻愣愣的瞧了半天,这才认出来:“你、你是小四,小四姑爷!”

原来,于老根当年和姜家亲戚往来,两边早早的订下了娃娃亲,于小四和姜家女儿姜翠翠,正是对青梅竹马!

十二岁那年,毛老爷收了于家的地,于老根只好带着全家人,从离海一百八十多里的内陆老山,迁到海边村子,边在人家船上去打渔糊口,边寻摸田地,刚种了三五年地,遇到琉球来船接人,这才举家搬到琉球。

于小四参军,分到佐渡岛,后来又随着一营到了辽东,这开春了,累积的假期有了三个月,就请了假回琉球,老爷子还是那么硬朗,一见面先拿鞋底子揍了儿子几下,第五天上就打发他回老家看看,最重要的,还是来寻姜家。

“咱们好过了,不能忘了当年的穷朋友,小四瓜蛋,你娃就算当了团长师长,也不能赖掉翠翠的婚事!”

小四心说我从来就没忘了翠翠啊,这就坐上船到泉州,走了整整三天的路,这才回了出生的小山村。

他没有想到,毛老爷还是这么嚣张,而姜家,比自己家离开的时候,更加没落、穷困了。

“小四,小四你这是干啥了,咋穿成这个样儿?”姜家夫妇这才反应过来,姜婶退开两三步,惊讶的看着小四,和当年拖着鼻涕的小猴子相比,壮了、高了、长大成人了,身上的衣服,不知道是什么材料的,看上去非常华贵,姜婶不好意思的发现,小四的黑色衣服上,被自己摸了一手的灰,分外显眼。

“小子,当个大头兵就了不起?今天是他欠了租子,你就告到天边,也是我有理!”毛老爷从地上爬起来,却有些儿色厉内荏,最近,镇上来了个镇长,设了三个警察,又有个什么巡回法庭,每月到镇上接案子现场审判。

从古到今官儿都在县城里开衙门,巡检司也只设在关卡要道,镇上乡里全靠几个乡绅地保维持,毛老爷成为山村一霸,全凭着山高皇帝远,毕竟他这样的小虾米,还没资格和城里的大人先生们论交情。

现在突然派了官儿到镇上,这让毛老爷惴惴不安:手下人派去打听了,这镇上的官儿,是从琉球派来的学生,看上去白白净净斯斯文文的倒不难对付,可那三个警察,都是陈大使义军退下来的老兵,亮闪闪的盔甲、乌油油的火枪,身上那股子杀气叫人胆寒,更有巡回法庭的法官,说是在漳州考了律政科的秀才,派到县里办案,铁面无私啊!

正在担心呢,有冒出来个汉军当兵的,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毛老爷尽量压着火气,细细打量。

这么眼熟啊,好像以前见过,是谁呢?姜家叫他小四,姑爷……毛老爷挠着头皮,倒是贼眉鼠眼的家伙先认出来了,指着士兵咋咋呼呼的道:“你、你是于小四那狗崽子”

“便是你爷爷!”于小四一拳,把他又揍趴下了。

第274章 官司

咚,篱笆围起的小院门口,装着野菜、猪草的背篼掉地上,“小四哥!”姜翠翠像一只山间的花蝴蝶,扑向于小四的怀抱,忽然想起现在可不是两小无猜的少年时节了,跑出两三步,又红着脸,停下了脚步。

毛老爷却是放下了一百二十个心,他方才怕这士兵和镇上的官员有什么干系,现在得知不过是当年的穷棒子,投到汉军中做了个小兵,这次回来探亲罢了。小兵而已,放大宋朝琼面刺字,谁都能骂他句“贼配军”镇上、县城的官太爷们,听说要么是琉球的读书人,要么是刚从漳州考的秀才、举人,断断不会认得这么个贼配军!

再看翠翠,越发出落得水灵灵的,他的心里,就像猫抓似的痒,“儿郎们,打死这个贼配军,出了事,你家毛太爷兜着!”

五六个打手,把衣襟下摆掖进裤腰里,卷袖子捏拳头,咋咋呼呼的围了上来,姜翠翠从猪草筐子里抓起镰刀,拦在了小四身前:“小四哥,快往山上跑!”

看着像护崽母鸡样拦在身前的翠翠,于小四心头就是一疼,想当年于老根管孩子太厉害,于家四兄弟都有点儿“面”小四受了玩伴们欺负,还常常是翠翠替他出头呢!

现在,应该是我来保护你了。小四抿着嘴唇,双腿在地上一蹬,身子就像捕食的花豹般窜了出去,左手撩开呢绒军大衣。右手在腰间一摸,将刺刀拔了出来。

狗腿子们只觉得眼前一黑,还来不及做任何动作,于小四就撞翻了两个人,把雪亮的刺刀,架到了毛老爷地脖子上。

“谁动一下,老子让他脖子上开个血窟窿!”于小四的声音冷得像辽东的冰雪。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当年淳朴而略显怯懦的农家子。而是一柄千锤百炼后淬了火的锋利战刀!

就算白痴,也知道他的话,绝非虚言恫吓,狗腿子们迟疑不前,毛老爷油光光地脑门上,吓得起了老大一层冷汗,“军爷。有话好说,于大哥,咱们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您高抬贵手……”

“四姑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