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但是不要忘了,他只是个从六品的知县,而且只是个上任不到一年的知县。他根本管不到任何人。即使是在广东,也没有人理会他的声音,该卖的继续卖,该做生意的继续做生意。躲着他一点就是了,肇庆有不是什么特别繁华的地方。
更何况,即使是在东林党内部,也不是所有人都赞成在这个时候大兴兵事,去对方台湾岛的,毕竟萧明乾从来都没有对大明表现出哪怕一丁点的敌意,甚至还和不少地方关系不错,每年都会孝敬一些,捐些什么给官府用于当地的镇灾,还不要求任何的名声。
所以,虽然有不少人对于台湾岛的防范之心是越来越强烈,但是朝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作。
特别是在这个时候,这个辽东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女真已经彻底的成势了,二月,抚顺丢失,总兵官张承胤丧师失地。现在朝廷的大佬的心思都在如何覆灭那个所谓的后金的事情上,哪有时间再来招惹一个老实的海盗啊
发展 一百九十j九章台湾岛的发展
一百九十j九章台湾岛的发展
要说大明这五年来,也真是够乱的。水旱灾害就不用说了,年年都有,而且尽是那种遍及江北数省的大范围的灾害,可谓是民不聊生啊就是日食就有两次,京师地震一次,遍及三省的蝗灾一次。
这是老天爷这一方面的,还有人灾呢各地反叛此起彼伏,京师内部也不安分,竟然出了个挺击岸,搅的整个大明官场整年不得安分。
而外部,西北有河套蒙古部落内犯,东北有努尔哈赤明目张胆的发七大恨讨明,西南有缅甸入侵,东南还有台湾岛海盗萧明乾。
这样的乱局,让很多人都觉得这大明的气数是不是尽了?哎这也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
即使是大明朝现在也不得不先不去理会西南的缅甸和东南的巨匪,先解决已经明确的竖起旗号,嚣张的要讨明的努尔哈赤要紧。至于那缅甸,占了点地方,就先让他占去好了。那萧明乾,既然他一直那么老实,那就先不去管他了,谁让大明朝实在没有那个精力去多面大击呢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些地方大员对萧明乾并没有太大的恶感,甚至是好感。在说了,那东番岛,呃就是那台湾岛,大明朝从来都没有将其看做是大明的领土。既然那个萧明乾安分的呆在那蛮荒之岛,也就让他去好了。
只有少数的一些大明官员对台湾岛,持有一定的警惕性,如那赋闲在家的沈有容,比如那福建巡抚丁继嗣,还比如那已经致仕的叶向高等等。
这里要说一句了,为什么还有叶向高。这是因为,在万历四十一年,叶向高将丁继嗣请剿东番岛海盗的折子给放到了一边不予理会。但是哪曾想,到了万历四十五年,已经致仕三年,呆在老家无锡的叶向高再次听到了萧明乾和联合护卫军的消息。
这一次,他对这萧明乾产生了兴趣,当然只是兴趣,多方收集萧明乾的消息。这一收集,那可让叶向高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虽然他不知道萧明乾及台湾岛的详细消息,但是他对联合护卫军的实力有了教为深刻的认识。
台湾岛的水师实力已经超过了大明水师了这是叶向高的认识,也是让他警醒的原因。对于其他的,如台海贸易啊什么的,叶向高没有兴趣。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些小事,但是对方在水师实力上超过大明,那就是个危险的信号。
不过,水师再强,封死沿海,他也是死路一条。在现在这种东北已经成了大明生死大敌的前提下,即使是叶向高也认为:在解决努尔哈赤,这个大明头号大敌之前,可以先让那萧明乾先蹦跶几年。一旦大明腾出手来,就是其覆灭之时。
同时叶向高敌视萧明乾的态度也影响了一部分的东林党人,使得吴荣堂这个商人出身的人,在东林党内部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地位。
不管大明内部的人,对台湾岛的态度如何。此时的台湾岛经过五年的发展,繁荣程度根本就不是大明所能够想象得到的。
五年了,万历四十六年的今天,台湾岛的人口经过日夜不断的移民,已经达到了三百一十二万多人。岛内共建成五座大城,分别是台北城,基隆城,淡水城,凤山城,台南城。
其中台北城人口更是达到了四十万,在这个时代,欧洲仅有少数的几个城市能够与其相比。而凤山城,作为台湾岛唯一的一个对外港口城市,其地位以及可以与泉州,广州这样发展了数百年的沿海港口城市相比了,甚至凤山的贸易额比之这两个城市只低不高。
只是让所有非台湾商人感到遗憾的是,台湾岛上的其他四个城市,不向非台湾商人开放。不过,据与联合护卫军交好的李旦李公透露,用不了几年,淡水,台南也会开放。
这对于大明的商人们来说,绝对是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消息了。据说,那淡水因为是联合护卫军的发迹之地,现在是繁荣的不得了。台湾岛内的大部分海商都集中在淡水城。只要这两个城市开放,那么就是个商机无限的地方。
当然也不是说凤山不好,只不过这凤山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厂子。台湾岛的那些大宗的商品,如白糖,玻璃器具,毛纺布匹及衣物等等,其制造工厂大部分都在台北,淡水,基隆三个台湾岛最先建立起来的城市中,就是台南也有一些。
从那么远的地方将这些货物运到凤山,成本自然无形中给抬了上去。相对于台湾的那些海商,其他商人在这些商品的竞争力自然就小了一些。其实这一来是萧明乾为了不过度刺激大明,保持大明对台湾岛的错误印象的一个举措,二来也是台湾岛保护本土商人的一个举措吧。毕竟相对于大明的那些巨商,还有西洋的那些商人,台湾岛的商人实力还是有所不如。
除了这五大城,台湾岛这五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整个台湾岛,现在拥有钢铁厂八座,年产钢三十万吨,生铁五十万吨远远超过了大明的钢铁产量。这还是受限于煤炭的产量,无法建立大型钢铁厂的原因呢
这么大的钢铁产量,不仅保证了台湾岛各个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使得联合护卫军的实力极具膨胀了起来。这一点后面再详细说。
正是有了相对充足的钢铁产量,使得造船厂也跟着快速的发展了起来。
萧明乾当初的那个奖励带徒的举措,使得五年后的台湾岛,建立了三大造船厂。最大的一个是基隆造船厂,现在已经能够建造一千二百吨左右的大船了。而且其最近建造的六艘一千二百吨的战舰,其内壁及甲板上表面都是覆盖了厚达一厘米的钢板。
这样的战舰一出来,萧明乾便预言,这六艘一千二百吨的四桅战舰,足以战胜十二艘同等级的单纯木质的战舰。
发展 二百章台湾岛的发展 2
二百章台湾岛的发展 2
当然,三大造船厂并不仅仅是造战舰,其实更多的是造商用船只。特别是最早的那个位于淡水的造船厂,现在已经不再建造战舰了。其所造船只,全部是商用船只。
万历四十五年,也就是一六一七年,一年下来,台湾三大造船厂所建造的商用船只共计两百艘。其中最小吨位也有三百吨,最大的达到了六百吨。总吨位更是达到了八万六千吨。
五年下来,台湾的海商及军政府手中掌握的一百吨以上的船只过千艘,总吨位达到了三十八万吨。比整个东亚海域,大明,日本,朝鲜加上琉球的总和还要多。
正是庞大的海运能力,使得台湾海商在东亚这片海域的贸易额占了总量的八成。完全的将大明到日本,朝鲜,琉球三地的海洋贸易给霸占了。当然,李旦那里除外,不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李旦其实已经被台湾海商们接纳为台湾的一份子了。
这样的格局下,大明的那些海商当然不乐意。但是他们在日本朝鲜航线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作为,而且台湾与大明之间的贸易的兴盛,使得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陷入困顿。再加上台湾海商在南洋方向上的贸易显得不是很感兴趣,而且台湾同大明之间贸易的兴盛,使得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怨言。
不过已经有不少人,已经看出来了,台湾岛海商的势力迟早会探向南洋的,哪有商人能够抵挡得住巨大利润的诱惑的。
没错,其实在去年年底,台湾的二十八家海商中就有人已经提出要开辟南洋贸易了。只是没有得到萧明乾和军政府的回应,而且最初的十五家海商也没有动作,才不了了之。不过,这样的呼声已经反映了台湾岛内商人们的意愿了。
民间航运船队的壮大使得台湾岛内的实力进一步的得到壮大。台湾岛内的铁矿资源还行,但是煤炭资源实在不够多。最早在萧明乾三年前建立起第四座钢铁厂的时候,萧明乾就有这样的感受了。
没办法,萧明乾只能将目光投向了大明。为了不引起大明的注意,他并没有明着将势力伸进大明内陆。他只是派了一个叫做余逊的年轻人,带了一些人回到徐州,买下了一座煤矿。大规模的开采煤炭。
正是在徐州的这个暗钉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给支撑台湾岛每年八十万吨的钢铁产量。不然,仅靠台湾岛的煤炭和从日本朝鲜等地的运来的那可怜的一点煤炭,钢铁总产量能有四十万吨就已经是极限了。
其实,现在也已经到了极限了。徐州毕竟不是台湾岛的势力范围,根本没办法随心所欲的开采煤矿。所以,萧明乾已经打消了继续提高钢铁产量的念头。现在钢铁转向了提高钢铁质量上来了。
五年来,萧明乾从来都没有放松改善钢铁质量。随着钢铁质量的持续改善,再加上金属模的初步实现,以及双层炮管技术的成功,现在萧明乾已经能够将火炮口径扩大到一百八十五毫米了。
并且现在萧明乾已经开始着手尝试建造膛线炮了,只是因为现有的水力机床实在是不够好,建造效率和精度什么的都非常的低,所以还无法大规模的引入膛线炮。不过,已经建造了几门,试验的效果还不错。锥形炮弹的射击进度,射程都比滑膛炮的球型炮弹要好得多。现在萧明乾已经组织了一群年轻人,在他大伯萧理成的带领下,进行持续的攻关。
当然,在此基础上,后装的膛线燧发枪也被萧明乾开发出来了,并且已经生产了两万多支。这些枪的射程和前装枪比起来,相差不大。但是其射速,射击精度比之前装枪可是强太多了。
普通的前装燧发枪,其射速最多也就每分钟五发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是那些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给做到的。但是萧明乾的火枪的射速已经达到了每分钟十二发,个别的士兵甚至能够达到没分钟十八发左右。
而且其射击精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两百五十米有效射程内,其射击的精度能够达到直径一米以内。
这样的提高,是非常了不起的。毕竟这个时代的前装燧发枪有效射程也就两百多米(指步枪),但是其射速及精度可是让人无法忍受。正是有了这样的武器,萧明乾的腰杆才真正的挺起了,才会在万历四十五年,向大明商人开放了凤山。因为即使大明同自己翻脸了,他也有把握与大明分庭抗礼。
当然,这并不是说萧明乾此时就想反明了,他一直认为此时的大明的底蕴还不是他能够比拟的。光是东南沿海三省,如果真的发起狠来,也能让台湾岛喝一壶。所以,萧明乾此时还是一方面隐藏台湾岛内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积极的交好大明朝的地方政府。
再加上辽东女真的强势,大明国内灾害频频,叛乱不断,萧明乾幸运的没有成为大明朝高层的打击对象。
当然,钢铁产量的增大也极大的支持了台湾岛的高速发展。自从消灭了海盗后,联合护卫军已经不再是钢铁的第一消耗大户了。
虽然造船,火炮,火枪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但是每年也不到十万吨。其他的二十万吨的钢材和五十万吨的生铁全部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消耗了。
五年的时间,台北,基隆,淡水,凤山和去年年初开始建造的台南五大城市的建设消耗了六成左右的钢材。由此带来的效果就是,这五大城市集中了台湾岛上的人口的近四成。
也就是说,有一百二十多万人集中到了集中到了这五大城。这些人中的青壮劳力全部成为了台湾岛内八座钢铁厂,十一座糖厂,十五座水泥厂,九座大型机械生产,六座大型毛纺厂,四座玻璃厂和其他民间工厂的产业工人。另外还有几万人,进入了十几座矿山中。
发展 二百零一章台湾岛的发展 3
二百零一章台湾岛的发展 3
正是因为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得台湾岛内的工业产值达到了台湾岛内的产值的四成,超过了农业的三成半。另外有两成,是商业贡献的,剩余的那半成是其他行业贡献的。
这在这个时代绝对是独一份的,此时的台湾岛俨然成为了周边的大明,日本,朝鲜,南洋各小国以及欧洲的工业品提供地。大量的白糖,玻璃制品,毛纺织品,家具,以及各种民间工厂生产的皮革,生漆,药材等等产品远销各地。
当然,这些产品的最大消费地还是台湾岛本身。特别是钢铁和水泥,台湾岛内还嫌不够呢,哪有可能出口啊只有制成的火炮,每年都有两三百门出口到日本,朝鲜也有一点,但是不多,毕竟此时的女真对朝鲜的威胁还不是很大。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下萧明乾的收入了。五年来,他在每个白糖厂都参了一定的股份,当然是正规的参股。水泥厂,钢铁厂也有技术入股。毛纺厂和玻璃厂所占的股份更是达到了九成。
这样一来,萧明乾的财富是快速的膨胀起来。比如水泥,钢铁这种台湾岛内大规模消耗的东西,就为萧明乾带来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财富。仅仅是万历四十五年这一年,萧明乾的个人收入,就达到了四百六十多万两。
五年下来,即使是萧明乾大规模的向教育投入资金,加上其他方面也有了不少的投入,他的个人财富也超过了八百万两。这可完完全全是他的个人财富,不是一开始的那些从海盗那打劫来的财富。那些财富大部分都被萧明乾划归联合护卫军和军政府的公有财产。
最重要的是,这还只是个开始。以后会更加的恐怖。如此恐怖的敛财速度,让所有人都为之眼红。要知道,他此时的个人财富以及超过了除林凤一家以外的所有台湾岛内的家族。
但是不要忘了,林凤一家可是几十年的积累,才拥有了这过千万两的家财,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前抢来的。更何况,只需一两年,萧明乾的财富就能够超过林家。
这么大的一笔财富,让所有人都为之眼红。特别是唐洪生,他数次的打劫萧明乾,让萧明乾在这五年内向教育投入六百多万两后,还向军政府提供了近两百万两。这样的情形,让萧明乾都有了大明皇帝的那种被大臣们一遍又一边的逼着从内库拿银子的感觉。
当然,大明皇帝内库的钱其实也是从普通老百姓头上刮来的。和萧明乾这种以技术和资本投资得来的钱,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萧明乾可不是大明皇帝那种冤大头。从内库中拿出去的钱,大部分都进了贪官的口袋。萧明乾专门组织了一个团队,对自己投出去的钱进行监管。如果有谁敢向萧明乾的钱下黑手,萧明乾是遇到就杀。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三个人栽在这上面了。
当然,萧明乾也不是守财奴,他并没有将这八百万两的家财埋到地下,而是全部的都投了进去。工厂无法开的更多,他就组织了十数个研发团队,每年的研发费用就有百万两左右。
萧明乾还在台湾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以个人的形势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比如他集合了岛内五十多为工商业的大户,投资兴建了一条从台北到台南,贯穿淡水,凤山,纵贯台湾岛南北的水泥路。这条路,总投资多达五百万两,萧明乾一人就投入了三百万两。
当时所有人在听到萧明乾要建这样的一条路的时候,都以为他疯了。台湾岛这样一个四面环海的地方有必要建这样的一条耗费如此之大的路吗?什么东西不能通过海洋来运输啊甚至于唐洪生都抓着萧明乾教育了一个多时辰,但是这条路最终还是开建了。
虽然这条路完全建成的只有台北到淡水,凤山到台南这两小段,但是其效益已经显现出来了。两段路周围的成了人口的聚集区域,经济发展教之其他地方要快上很多。更何况,有了这样的一条路,岛内的水泥厂是开足了马力去生产。
这也使得萧明乾第一次体会到钱从左手出,右手进,而且还把事情给办成了的快感。而且,有了这么一条路,台湾的经济流通明显快了很多。民间的各类大小工厂先后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的冒了出来。沿路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完全强于其他地区,让以前反对修建这条路的人,全部都被惊得目瞪口呆。
总之工业的发展,使得台湾岛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发展了起来。为了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萧明乾甚至是在两年前花光了初始从海盗那得来的金银后,每年收上来的税收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台湾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就是联合护卫军的军费,军政府的赋税也每年只提供15。或许在后世,这样的比例已经不低了,但是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个极低的比例。这样一来,军政府每年的军费开支仅仅七八十万两。
这么点钱,哪里能够维持逐渐壮大起来的联合护卫军啊要知道,此时的联合护卫军海军已经有了四万人,而陆军也有了两万人的编制。每年仅饷银就得有一百五十万两左右。更不要说那些战船,火炮,火枪什么的了。
以至于,萧明乾专门将自己在一些工厂里的股份划做联合护卫军所属股份。每年由此产生的两百四五十万两的分红,全部做为联合护卫军的军费。
虽然这样做,使得联合护卫军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军政府的辖制,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萧明乾希望通过这样的措施,保持住台湾岛的这种发展势头。
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萧明乾对联合护卫军的控制。在现阶段,有利于联合护卫军和军政府这个团体的稳定。对于萧明乾,对于台湾岛是个好事。
发展 二百零二章台湾岛的发展 4
二百零二章台湾岛的发展 4
除了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外,农业也是五年前无法相比的。现在的台湾岛,每年的粮食产量是大明内两到三个省的总和。
可能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