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六章 塘鹅
米勒上校是德军第三航空大队的大队长。
第三航空大队是负责在地中海上空轰炸马耳它岛及保护德、意军对北非的运输线的。
对此米勒上校不由再次抱怨了一声:“这简直是个让人折磨的任务!”
原本这些任务是由两个航空大队来执行的,也就是第二、第三航空大队。但在第二航空大队到非洲战场去协助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作战后,所有的事情都压在了第三航空大队肩上。
这些任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两句话就说完了,但真的做起来却是十分繁杂,比如运输船要来往于意大利与利比亚,于是就需要战机护航,再比如对马耳它岛的轰炸,还有英国佬的喷火式战机时不时的还会成群结队的过来骚扰一番……所有的这些都使第三航空队不堪重负,甚至就连身为大队长的米勒都不得不每天在空中飞上三个小时以便其它飞行员能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
想到这里米勒不由咒骂了一声。
但他同时也知道,此时的战场形势不容乐观,不只是第三航空队,其它的航空队也都不轻松……伟大的元首恨不得把所有的战机都变成两个来用,所以他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米勒带着几架战机往马耳它岛的东边飞,在这个区域,希腊在北、利比亚在南,中间还有一个克利特岛,形成了一个被德军称为死亡交叉口的地区……之所以称为死亡交叉口,是因为英国及德国的军舰和船只在这里都很容易被发现并封锁,由此在这片海域的上空也一次又一次的发生空战交火,海底都不知道沉睡了多少战机及船只的残骸。
像往常一样,米勒一边驾着战机绕圈一边四处张望,这是他长期空战养成的一个好习惯,他一直相信自己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并成为一个上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一点。
接着他就看到了太阳升起的位置隐隐闪出几个黑点……
“英国人!”米勒朝着对讲机大叫,他很快就认出了那是英国的喷火式战机。
话音未落,就见那几个黑点也调转方向朝他们靠近,英国战机显然也发现了它们的存在。
“远离他们!”米勒下了命令。
敌人的战机数与自己的一样,双方都是六架战机。
但米勒却知道,相比起自己的部下来,英国飞行员更具有素质上的优势。所以米勒不会让自己的战机逞强与英国人搏斗,因为自己的优势在于数量……可以用数量取胜却要硬拼,那绝对是件蠢事。
所以米勒马上通知附近的两个巡逻队向自己靠拢,只要这些英国人敢追上来,那么他们就会掉进自己设下的陷阱。
但米勒很快就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了,因为另一个方向又出现了一个喷火式机群,数量同样也为六架。
“看来英国人今天是打算大打一架啊!”米勒说,同时心里盘算着:十八架对十二架,胜算还不是很大,或者就算能取得胜利自己也会遭受到惨重的损失。
于是米勒没有迟疑,又紧急调来了另一支机群。
但是……英国的飞机很快就增加到了十八架。
这时米勒就感觉到有些蹊跷,英国人似乎是在有意调动自己的主力。直觉告诉米勒,这可能是英国人精心设计的一个陷阱。
那会是什么呢?
米勒已无法决定了,他马上把情况报告给指挥部。
很快,米勒就得到了凯塞林元帅的指令:“战斗,上校,我们没有其它选择,不管前面是什么,胜利是我们唯一的道理!”
这也是取得制空权一方的尴尬……取得制空权的一方至少在战略上是比较被动的,因为取得了制空权就必须得保证这片天空的安全,于是就得不断的派出战机去巡逻,而敌人却随时都可以集中力量在任何一点突袭。
更糟糕的还是,取得了制空权后所有的地面单位都会以“空中安全”为前提放开了运作,比如从意大利开往利比亚的运输船只,还有两地的港口,此时都在不断的装卸、运输各种军用物资。
这就决定了德军对于英军的挑畔不得不应战。
因为不应战的代价,就是英军可以肆无忌惮的轰炸这些港口和运输船给德军造成惨重的损失。
于是米勒只得咬了咬牙,下令道:“第一、第二航空中队紧急起飞,第三航空中队做好起飞准备!”
如果是从僚机的眼光来看,米勒这么做未免有些小题大作了,后头不过是十八架英国战机,一个中队就足以取得胜利。
但米勒却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不久,一个三十架的德军机群赶到并与米勒汇合,米勒马上指挥机群调头朝英军机群迎了上去。
英军机群没有应战,他们调了个头就往亚山大港的方向飞机,米勒不由松了一口气,下令不准追击。
部下都对这个命令表示疑惑,纷纷表示不能让英军机群就这么逃了,但米勒不为所动。
很快部下就发现米勒是对的,因为不久后空中就出现了一个更大的机群,数量至少有一百多架次,它们分成两个部份一左一右的朝德军机群冲来。
“是塘鹅!”米勒焦急的向指挥部报告道:“一百多架,很明显,英国人的航空力量得到了加强,这是他们设下的陷阱……”
“塘鹅”是英国人对“地狱猫”的叫法,“地狱猫”这款战机,美国在两年内就生产了一万多架,这些战机除了用于太平洋战场外还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给英国。
只不过英国却不常用这款战机,主要是因为其航电及操作与英国人常用习惯有些不大一样,毕竟是美国货,英国飞行员要熟练驾驶它们至少需要几年的训练,而英国显然等不到那时候。
所以,这时的米勒实际上是出现了误判,他以为他碰到的是英国人驾驶的“塘鹅”……按照他的认知,这些“塘鹅”性能虽优秀但战斗力却不怎么样,所以他相信自己的航空队还是能应付的。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碰到的其实美国飞行员驾驶的“地狱猫”,其战斗力已经不是昔日的“塘鹅”能比的了。
(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七章 空战
枪声和炮声很快就响了一起,激烈的空战再一次在“死亡交叉”口上展开。
米勒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在判断上的错误,因为这些“塘鹅”灵活在德军战机中穿插往来,并不时的将德军战机击落到海里。
这让米勒不由大吃一惊,赶忙和助手驾驶着战机俯冲了下去加入战团。
米勒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此时德军使用的战机大多都是bf109型,这款战机是德军战机的主力,同时又是一款多功能战机,因为它可以携带炸弹执行轰炸任务,曾经就有一艘英国巡洋舰被bf战机炸沉的纪录。
试想,一款战机即可以用作战斗机又可以用作轰炸机,那在机场中常常就可以只布署数量相对较少的一款战机就可以完成原本需要更多数量战机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在北非战场,德军的轰炸机数量往往是不够的,因为“斯图卡”既要轰炸马耳它岛又要封锁亚山大港至马耳它的航路,另一方面还要支援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这时bf战斗机的轰炸功能就体现出来了,它很多时候就被用于当作轰炸机使用,只不过挂载上炸弹的bf战斗机会十分笨重而无法与战斗机空战,此时德军调来的战机就有一部份就是正在执行轰炸任务而被临时调来的。
别外bf战机的性能也比不上美军的“地狱猫”。
这主要体现在其航程上……bf战机的航程只有700公里,还不到“地狱猫”1500米航程的一半。
表面看起来,航程似乎对正在空战的战机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上却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比如在米勒临时调来的那批战机中有相当一部份已经在空中飞行了一段时间,剩下的油量已经不多了,此时投入空战心理压力就相当大,因为飞行员得时刻计算着自己还可以作战多久,再这样打下去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油料飞回基地。
因此,虽然米勒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投入一百多架战机,而且第三航空大队总数也有三百余架战机,但实际上在同一时间参加战斗的也就一百多架战机……在战斗的过程中虽然不断有战机补充进来,但同时也不断有战机因为燃油不足不得不退出战场。
更糟糕的还是米勒看出这批“塘鹅”要比想像中更难对付,于是他估计这么打下去德军很有可能要输。
而米勒的座机则是比起bf战机更先进的fw战机,绰号“屠夫鸟”,它还是有航程不足的缺点,最大航程不过837公里,但它的速度却达到惊人的760公里,比“地狱猫”都要快上一大截,很明显,这让它在空战中具有优势。
果然,米勒上校所带领的这批“屠夫鸟”一加入战群,空中的局势就渐渐朝德军方向倾斜。
但就在这时,米勒却收到了部下的报告:“第三飞行中队在前往增援的途中遭到英国战机的拦截!”
驾驶着战机的米勒刚刚击毁了眼前的一个目标,还没来及为自己的战果欢唿一声就被泼了一盆的冷水……
完了,米勒在心里哀叹,如果第三飞行中队无法及时赶到增援,这也就意味着战场上的德军战机很快就会处于数量弱势……因为必然会有一些战机因为油料不足而退出战斗,就连自己的座机也仅仅只能坚持十分钟。
这样一来,德军刚刚取得的一点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而且如果只是失去优势的还算是好事,更糟糕的还是……米勒知道这种“塘鹅”战机拥有德式战机两倍的航程,也就是说,他们甚至有能力跟在后头追杀一阵,那时米勒就不知道,自己的机群还会有多少架能活着飞回基地。
想了想,米勒就下达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命令:“所有战机退出战斗返回基地,第一巡逻队负责掩护!”
这原本没什么奇怪的,但第一巡逻队……就是米勒的巡逻队。
米勒这个命令是有原因的,因为第一巡逻队的十八架战机中有十二架是“屠夫鸟”战机,也只有这种性能较为先进的战机可以挡住敌人一阵子。
“上校!”这时有一名部下提出了异议:“我们的战机已经快没油了,如果担任掩护任务,就无法返回基地!”
米勒沉默了一会儿,就说道:“我们不回基地了!”
所有人都沉默了,因为他们都知道“不回基地”对于驾驶着战机的飞行员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米勒却不容置疑的再次下令道:“执行命令,除了第一巡逻队,全部退出战斗!”
“是,长官!”
……
接着德军战机很快就一批批的撤离,十余架“屠夫鸟”则继续在空中与敌人缠斗,甚至还凭借着其速度的优势对企图追赶德军机群的敌机进行拦截。
很快,十余架“屠夫鸟”就一架接着一架的被击落……虽然它性能优秀,而且飞行员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但终究还是寡不敌众。
在高指挥美军航空队作战的盖尔上校不由惋惜的看着德军机群渐渐远去的身影,这次行动是英、美双方精心布署的一次伏击,甚至还有驱逐舰上对空雷达一起配合,本想将德国第三航空队一网打尽,没想到在关键时刻还是让他们逃了。
盖尔上校有想过追击,但他同时又知道,“地狱猫”只比bf战机快上微不足道的一点,被耽搁了一会儿后追击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接着盖尔上校又将目光转向了最后一架被击毁的在空中爆出一片火光的“屠夫鸟”……德国人的确是个令人敬佩的对手,他们有着与日本人相似的品质,那就是能在战场上英勇作战。
这一点相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是很难得的,比如意大利、法国、甚至是英国。
与此同时,德国人还有着日本没有东西,那就是更强大的工业能力和科研能力,这可以从他们战机的性能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盖尔上校相信,往后还会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八章 撤退
德军第三航空队虽然在“死亡交叉”的空战中保存了实力……其实第三航空队在这一战中也损失惨重,德军共有七十余架战机被击坠,而美军只损失了三十余架次,战损比大慨是2比1。
如果不是因为米勒上校最后牺牲自己让部队撤退,第三航空队的损失至少还要多出一倍。
但就算是这样,德军的日子也不好过。
第三航空队在空战中的失败几乎就标志着地中海的制空权再次易手,而这又是此时德军无法容忍的。
紧接着,英、美战机就掩护着轰炸机四处出击,一艘又一艘满载着补给和军队的运输船被英、美空军击沉……此时的英、美空军甚至都不需要“超级机密”提供情报,因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意大利到利比亚之间的海域肯定会有运输船,机群只要出去转一圈肯定会有收获。
另一个,则是美国的驱逐舰上有对海及对空雷达,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美空军出击的效率。
而此时德、意运输船甚至还在抱怨他们的空军都到哪里去了。他们还不知道德国空军已经战败而且也无力再维持制空权。
与此同时,英、美战机还保护着自己的运输船,将燃油、弹药、战机零件等物资运到马耳它岛……这对于德军来说才是致命的,因为马耳它岛几乎就在德军补给线的中间,从这里起飞的战机可以快速的对运输船实施轰炸,而且消耗的燃油还会少得多。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隆美尔那里。
隆美尔拿着这封电报时愣在原地将近一分钟……如果说希特勒之前不允许撤退的命令是把非洲军队推进火坑的话,那么这封电报上的信息无疑就是给非洲军团判了死刑。
就像后来隆美尔谈起这封电报时,他说:“当时我拿着这封电报,就像是拿着自己的死亡鉴定书!”
过了好一会儿,隆美尔才回过神来艰难的走回到办公桌前坐下。
想了想,隆美尔就拿出了纸笔给妻子露西写了一封信:“我不相信,几乎也不再相信我们会以胜利而告终。我们的生死全掌握在上帝的手里。别了,露西,别了,我的孩子……”
然后,隆美尔默默的把自己所有的积蓄……2。5万意大利里拉(按当时的汇率约合60美元),塞进信封,并交待了一名正准备前往德国的伯尔恩德中尉一定要将信交到露西手里。
在此之后,隆美尔才向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
隆美尔此时的举动让托马斯上校有些匪夷所思,因为他认为军情才是更紧急的,所以隆美尔应该先发电报给希特勒然后才是写信给露西才对。
接着托马斯就想明白了。
隆美尔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就算是把情报发给希特勒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伟大的元首无法改变这个局面,甚至这个局面还是元首造成的。
另一方面,隆美尔此时其实是表达自己心里的愤怒、无奈以及抗议。
其实对这个命令表示抗议的远不只隆美尔一个人,就在昨天,非洲军参谋长拜尔莱因上校来到隆美尔的司令部报告说,非洲军军长托马将军在指挥部里破口大骂,说坚守命令是“发疯”,然后托马将军接着就“发疯”了,他挂上自己所有的勋章,乘坦克赶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段去了。
所有人都以为托马将军是与英国同归于尽的,直到昨晚英军方向用德语向非洲军喊话,才知道托马将军没有牺牲,而是被英军俘虏了……事实上,所有人都怀疑托马将军是故意被英军俘虏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坦克里被安然俘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坦克往往还在远处就被击毁了。
但是隆美尔当然没有这么说,因为他担心其它人也会纷纷效仿,所以依旧宣称托马将军是在战斗中被俘的,为此隆美尔甚至还费尽心思的让两名德军士兵伪装成托马将军的两名手下,然后编造了一段托马将军如何英勇作战最终又寡不敌众,坦克被击中履带不得不下车,最终被俘的一系列激励人心的“故事”。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白费力气。
在失去了地中海的制空权后,非洲军团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希特勒那边很快就得到了情报……他甚至比隆美尔还早得到情报,空军元师凯塞林在“死亡交叉”空战之后马上就把情况和形势向希特勒汇报,并请求请示。
因为此时的凯塞林左右为难,他不知道是要放弃地中海还是继续与盟军争夺制空权。
放弃地中海对于空军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凯塞林只需要将战机调离意大利沿海机场就可以了。
但对于非洲军团乃至元首的整个战略……无疑都是致命的打击。
然而,继续与盟军争夺制空权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情报显示,参战的主力是美国空军!”凯塞林在报告里说:“而且他们的战机还源源不断的开进非洲,我们没有足够的战机夺取制空权!”
凯塞林这话是说得比较婉转,这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如果再这样争夺地中海的制空权的话,那么德军的两个航空队只有全军覆没,最终还是对战投于事无补。
“这些卑劣的美国人!”希特勒在收到这封情报时不由骂了声。
此时的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只能放弃非洲,于是他就给隆美尔发去了一封电报:“既然木已成舟,我同意你撤退的要求!”
隆美尔拿着这封电报剩下的就只有苦笑,如果这封电报是在几天前拿到的或许有用,但是现在……撤退跟驻守又有什么区别呢?非洲军团又能撤到哪里去?!
但就算这样,隆美尔还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此时的非洲军队只剩下七万多人,一声令下就整理好装备撤往富卡防线。
接着希特勒又对已经进入法国的德装甲部队下令:“全速向土伦港推进,务必要把土伦舰队牢牢控制住!”
希特勒已经看出来了,地中海制空权的易手很快就会影响到法国土伦舰队。
(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九章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