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说出来,是因为有些话不好明说,明说就显得有些不道义了,不说就代表他们都没想到会有这个后果,于是就可以撇清关系。
至于是什么结果……
如果巴勒莫这个港口对于德国人来说已经成为不可取或是很危险的港口的话,另一方面锡拉库萨港又被英军攻占的话,那么德国人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墨西拿港。
而墨西拿港却是英军的目的地……到时就有好戏看了,做为英军目的地的墨西拿港却是德、意军唯一的退路。
也就是说,张弛这其实是在把祸水往英军身上引。
是的,这的确是在祸害盟友,但张弛一点也不为自己的这个行为感到愧疚,相反,张弛心里还有一种快感:英国人不是想出风头吗?那就让他们出风头去,跟德、意军主力作战,那一定很拉风吧!
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张弛心里一直没有忘记英军在缅甸坑害中国远征军的事,如果再往远一点说,就连这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英、美两国的绥靖政策把脏水往别国身上的引的结果,只不过他们现在自己反受其害罢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在缅甸与现在在西西里岛的英军指挥官都是同一个人……亚历山大。
对于朱安将军来说,这样的结果同样也是他所乐见的。
因为这一方面可以使原本无足轻重的法军一跃成为战役的焦点,另一方面……法国人同样也厌恶甚至可以说憎恨英国人,其原因就不用说了,由于之前英国对法国的赶尽杀绝。
更有甚者,英国还是戴高乐流亡政府的支持者。
甚至此时的英军中就有戴高乐流亡政府的部队,也就是说……英国人在利用西西里岛这一仗为自己造势的同时,也在为其支持的戴高乐政府造势。
所以这场战斗不仅是英、美两军在暗暗较劲,另外还有分别由英、美支持的戴高乐政府与阿尔及尔政府之间的较劲。
历史上的这次较劲显然是阿尔及尔政府输了,戴高尔政府的部队跟着英军收获了许多的名声,但是现在……一切都是未知之数。
“想好了吗?”张弛问着朱安将军:“你是佐阿夫兵团的指挥官,你做决定!”
朱安将军没有迟疑,点了点头说道:“决定了,就这么干。说实话,少将,我一开始被你这个计划吓了一跳,甚至都以为你疯了,但是现在……我也觉得必须得这么干,这或许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张弛知道朱安将军这话的意思,朱安将军所说的这“机会”指的是阿尔及尔政府的机会,如果这次不好好表现一下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迫于压力就会与戴高乐政府合并而且由戴高乐指挥了。
朱安将军的这个担心当然是有道理的,而且这也不符合远征军的利益,这也是张弛不遗余力的帮助阿尔及尔政府的原因之一。
“那么……”张弛一边扣上武装带一边说道:“将军,我就该出发了!”
“什么?”朱安将军不由瞪大了眼睛望着张弛:“少将,你是说……你亲自带队?”
第八百二十一章 罗伊山
“当然!”张弛回答。
“不不,少将!”朱安将军说:“这太危险了……”
“或许是吧!”张弛笑着回答道:“但战场上又有什么地方不危险呢?何况,如果不由我带队的话,你认为这个计划能有几分成功的希望呢?”
闻言朱安将军不由一愣,接着就只得点了点头,然后紧紧的握着张弛的手道:“少将,你很勇敢,这让我十分敬佩。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还有所有中国士兵对我们的无私的帮助的!”
“不要客气!”张弛轻松的回答。
实际上也的确不需要客气,因为张弛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自己。
“祝你好运,我的朋友!”朱安将军说。
“你也是!”
告别了朱安将军后,张弛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库克依,这个计划首先当然要由库克依接手指挥,他几乎可以说是张弛指挥佐阿夫兵团的左右手……当然,张弛也可以通过中国顾问来指挥,但这样始终不如与库克依协同更放心。
库克依也被张弛这个计划吓了一跳:“长官,一个师穿插到巴勒莫?到时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敌人了!我们甚至还要面对敌人的军舰和飞机……”
由此也可知库克依在军事上有一定的造诣,巴勒莫这地方在墨西拿海峡靠向西西里岛的一侧,距离意大利本土不过几公里,于是想当然的,佐阿夫兵团就要面对意军或德军的战机和军舰。
“有问题吗?”张弛问。
“不,没有问题!”库克依很快就回答:“我相信你,相信中国人,我知道你们是不会让我们毫无意义的去送死的,何况你们还跟我们一起去!”
张弛不由点了点头。
相比起英、美、法这些大国的尔虞我诈,阿尔及利亚人就显得真诚得多了。
当然,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政治上的不成熟,就像中国最初在国际交往上也信奉“同志加兄弟”的感情一样……不过,张弛却是更喜欢这种“不成熟”。
“当然!”张弛拍了拍库克依的肩膀:“而且,佐阿夫兵团的每一分努力和牺牲都是有意义而且都会得到回报的!”
“是,长官!”库克依挺身回答道:“有你这句话就够了,你下命令吧!”
于是队伍很快就组织起来。
担任穿插任务的是第三军的第一师……这个师也是第三军最精锐的部队,师长是个叫巴达尔的中年人。
当然,就像所有阿尔及利亚的军官一样,他也是最近才当上师长的,在此之前他甚至只是个团参谋,也就是用来配合法国团长指挥部队的。
他之所以会被选上师长,并不是因为他骁勇善战,虽然他的确如此……远的不说,前不久他在比塞大港防御战中,就硬生生的带着部队用步枪和手榴弹打退了德军突破防线的一个坦克连。
这原本并不奇怪,打退一个坦克连算不上什么。
但巴达尔和他的部下却是用手榴弹、炸药包将德军的坦克连打退的……这让张弛几乎就看到了日军面对美军时的缩影。
除此之外,巴达尔还是一个有文化的贵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张弛认为只有有文化才不至于完全使用蛮力,而是会动脑子,而现代战争中会动脑子才是关键。
第一步就是从运输船上运下自行车。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佐阿夫兵团手里已经有大量的“鸭子”两栖运输车,这些原本是用来给美军运送补给的,但张弛现在“假公济私”下不会有人有反对意见。
于是很快的,一辆辆自行车就被送到了佐阿夫士兵手中。
自行车这玩意要说比很多机械化设备都好用,尤其是在山地里和补给跟不上的时候……它几乎可以说什么地方都可以去,而且还不用汽油,还有一定的载重量,说是越野神器也不为过。
这一点,张弛则是借鉴当初日军在缅甸的做法了,他们在缅甸就是使用自行车进入山路实行穿插,结果证明效果十分理想。
接着就是装备、补给的问题。
弹药、补给由自行车带一部份,重装备比如山炮、重机枪之类的就没法用自行车带了,那就把美军交到佐阿夫兵团手里的吉普车全都“挪用”过来……汽车太大了,而且越野能力也不行,走山路只怕会很麻烦,吉普车就没有这些问题,而且如果在吉普车上架一挺机枪,它还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火力掩护单位。
这时张弛就有些想念德国人的边三轮来,其实这时候最好用的是边三轮,只不过美军装备的边三轮并不多……粗旷的美国人更喜欢使用有力而且空间较宽敞的吉普。
一切准备就绪,随着张弛一声令下部队就浩浩荡荡的开拔了。
所有的这一切都没有通知美军,部队前进的名义依旧是运送补给……一路上美军竟然也不怀疑,毕竟法军的吉普车和自行车上也的确都载有东西。
路上还有不少美军在笑话这支部队,他们说:“瞧,这些法国人都把人力车派上用场了!”
“这么做很高明,因为它可以省了不少汽油!”
……
这些美国人不知道的是,在这场战斗中,也正是这些被他们嘲笑的“人力车”如他们所言“派上了大用场”。
张弛当然不会理会他们的这些闲言闲语,他坐在吉普车里摇摇晃晃的前进,一边看着手里的地图……他在挑选一个适合藏身的位置,能让一个师藏身而且不会被德国人发觉的位置。
“师座!”这时一名通讯兵报告道:“我们刚刚得到消息,德国人已经逼近我们的位置了,距离我们大慨只有三十公里!”
“这么快?”闻言张弛不由皱了皱眉头。
三十公里,对于一支机械化部队来说只需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
而现在张弛却是与他们相向而行……也就是说,张弛现在只有不到半小时的时间。
“加快速度!”张弛下令道:“十分钟之内到达罗伊山!”
第八百二十二章 炮弹
罗伊山距离佐阿夫一师的所在地大慨只有3公里,士兵们踩着自行车全速前进,不到十分钟就赶到了罗伊山并沿着山路开进将自己隐藏了起来。
在开进的同时,张弛还专门让一队人跟在部队的后头一边前进一边清除部队经过时的痕迹……
张弛知道,他的对手是德军,而且还是德军的精锐部队,他可不想让德军发现已经有大部队前出到这个位置起疑而派人四处侦察。
一切准备妥当后,时间才只过了二十分钟。
张弛对这种效率很满意,毕竟这是一个师上万人,而且又是吉普车又是自行车的,这点时间如果放在其它部队身上仅仅只是安顿下来就差不多了,佐阿夫一师却可以做到行军、清除痕迹及隐藏,所有的一切都一气呵成。
显然,这跟他们在中国顾问的指导下所接受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也跟阿尔及利亚士兵的积极性是分不开的,如果是让南非一师来做同样的事……只怕张弛会直接选择放弃了。
事实证明张弛的估计也是很准确的。
五分钟后,山脚下的公路上就隐隐传来了马达的轰鸣声。
躲在草丛中的张弛举起望远镜往下一望,只见数十几德军侦察兵驾着边三轮正一路朝前疾驶……这是德军行军的特色,他们总是在前头安排行动迅速同是又十分容易遭到攻击的边三轮侦察。
这或许也可以说是一种火力侦察,也就是用士兵的生命来探明敌人的位置或是路旁是否有埋伏。
张弛当然不会去惊动这些侦察兵,他转头就下达了命令:“禁声,不许开枪!”
“禁声,不许开枪!”
……
命令很快就一声声的传达了下去。
跟在后头的就是德机械化步兵师,一辆辆满载着头戴钢盔背着毛瑟步枪的德军士兵,间或着印有黑十字的装甲车或是坦克,还有一门门大炮,看起来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张弛不由在心里暗赞一声,果然是德军的精锐部队,仅是军容就与其它德军不一样,美军这下有麻烦了。
又过了二十分钟,枪声和炮声很快就在另一头响了起来,不过却不激烈,而且很快就停了下来。
这显然是德军的先头部队与美军接上火了。
然后整个世界都回归了沉寂,空气中环绕着一种令人压仰的沉闷,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就连林间的动物都感觉到了异样的气氛而纷纷归巢。
接着,突然一阵炸响,德军的进攻就发动了。
开场白当然还是炮兵,让张弛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德军的炮兵阵地就坐落在罗伊山的另一侧……初时张弛还没发现,德军开炮时发出的响声及冒出的一阵阵青烟才让他意识到这一点。
这让张弛有种突袭德军的冲动,因为这是一个很好机会,德军并不知道罗伊山上藏有敌军而且还有一个师……如果法军突然猛扑下去并两面夹击德军,很有可能会迅速将这个德军机械化步兵师击溃。
说实话,如果是这样做的话也能达到朱安将军所需要的效果,也就是让法军一举成名,同时还可以压倒戴高乐的法军。虽然其影响力没有穿插巴勒莫那么大。
但这却并不是张弛想要的,张弛想要的并非是击溃德军,而是利用德军却打击英军。
所以张弛就强忍着自己身为军人的一种冲动……这就像是让一个饿汉面对一桌的美食却不能下手。
张弛同样也从库克依眼里看出了类似的想法,说实话这对张弛来说也很具有诱惑力,但张弛最终还是微微摇头阻止库克依动手。
张弛自己告诉自己:“往后可能还会碰到很多这样的情况!”
乘着这个时间,张弛就简单的分析了下目前的情况:
在此之前,德军败局未定,那么从长远利益来考虑,远征军毫无疑问的就该站在盟军一边。
比如非洲战役,非洲不仅可以说是世界的能源重地,而且还围绕着地中海这个战略要地,几乎可以说是谁得非洲谁就可以得天下。
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张弛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当然要帮助盟军夺取非洲。
但是,现在非洲已经在盟军之手,地中海也在盟军的掌握之中,德军已陷入盟军的三面包围之中只能做困兽斗。那么,从中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那就是把这场仗拖得越久就对中国越有利。
别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利益,这是国际上不变的法则,就像英、美等国长期以来在世界的布局一样……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不管经过哪里都要尽可能的挑起一些民族纷争。
所以,张弛现在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不应该一味的把德国人当作敌人,也不应该一味的把盟军当作自己的朋友。
就像有句话说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同样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就只有利益。”
想到这里张弛就不由看了看身边的库克依,如果真要说有什么朋友的话,就该是像库克依这些没有“成熟”的国际观的人吧!
这时天空中突然传来了一片呼啸声,一排炮弹在森林炸出一片火光和烟雾。
张弛心下不由一惊……难道是被敌人发现了?
库克依则跃跃欲试的望着张弛,那眼神是什么意思就不用多说了,当然就是想在第一时间就对德军发起进攻。
但张弛很快就反应过来,这并不是德军发现了佐阿夫兵团,而是美军炮兵在还击和压制德军炮兵。
所以张弛赶忙下令道:“所有单位都不许动,就算受伤也不许发出声音!”
这是件麻烦事,炮弹不长眼,更何况美军根本就不知道这罗伊山里还藏着一支“友军”,所以他们只会极尽所能将炮弹朝着这个方向倾泻。
更糟糕的还是……美军那些炮兵也实在没什么准头,德军炮兵阵地距离张弛等人的藏身处少说也有几里地,可他们却把炮弹打到了这里。
第八百二十三章 睡觉
接着炮弹就有一下没一下的炸到了森林中,偶尔甚至还有轰炸机朝这个方向投下炸弹……张弛千算万算,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遭到美军的轰炸。
所以战场这东西还真是瞬息万变,没有真正的打一场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好在这里并不是美军轰炸的主要目标,所以炮弹也不密集。
伤亡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共有十五名士兵被炮弹炸死,三十一名士兵被炸伤。
好在事先张弛等人有所准备,一旦有伤员发出叫声,身旁马上就有战友有毛巾将其嘴堵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且这也不是说一道命令就能制止的,人在受伤时条件反射的就会发出惨叫。
用毛巾将其堵住这种做法或许有些残忍,但对于一场战争或是一支军队来说,一切都得以更多的利益为重,所以……残忍也就残忍了,战场上从来都不缺这个。
幸运的是,德军的战线很快就往前推了。
这早在张弛的意料之中,美军的战斗力大多都是靠装备堆出来的,何况美军防线中还有像第45师那样的乌合之众,这些部队在面对意军时还行,面对德军的精锐部队吧……没有被打回到沙滩上赶回海里就算不错了。
张弛不知道的是,美军还差点就被赶回海里了,这也是德军这么急着发动进攻的目的,他们打算乘美军立足未稳的时候一鼓作气就将其击溃。
但德军很快就发现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现实……美军在装备和火力上比德军强太多了,尤其是海面上还停着上百艘的各式舰船,舰船上的大口径舰炮和各式机枪都可以为美军提供火力掩护,德军坦克的装甲再厚也抵挡不住美军舰炮的轰炸。
即便是这样,美军还是险像环生。
许多美军防线已经被压缩到的海滩上,他们的背面就是大海已经退无可退,这时甚至还出现美军争相夺船想退回到军舰上的场景……美国人差不多都会游泳,他们不顾军官的命令跳到海里朝离岸最近的登陆船游去,他们担心万一要是德国人打过来了,到时抢都抢不到登陆船了。
这种情况最终因为巴顿当机立断下令登陆艇、运输船远离海岸甚至不得运输补给而解决……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美国大兵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放手一搏时,他们也会团结起来坚守自己的防线,毕竟这事关自己的小命。
接着,巴顿又命令一批没有及时登陆的“唐老鸭”马上进行登陆。
这批坦克的数量虽然不多,只有五十余辆,但他们挡在美军的防线前给了美军很大的心理安慰,这让美军相信德国人已经无法将他们赶下大海了,于是军心才稳定下来。
事实上德军也的确无法将美军赶下大海,就算德军几乎将他们所有的部队都投入到这次进攻中。
之所以无法做到,除了美军火力过猛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德军的补给不足。
当然,德军并不是没有补给,只是这场战争来得太突然了,德军事先根本就不知道盟军会进行这么大规模的登陆所以没有准备,在发现盟军实施登陆后德军又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将盟军赶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