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都督-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光祚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沈其荣,其力,其祥,其仁。

    老大打小聪明伶俐,那时候沈光祚也不过是一个小官,有闲严督儿子读书功课,所以老大沈其荣一路科举倒也顺利,最终考进了进士,多年煎熬,再加上有已经是顺天府尹的老爹拉吧,现在成为吏部郎中,成为未来家族发展的储备人物。

    但随着沈光祚的仕途顺利步步高升,事物越来越繁忙,也就对剩下的几个儿子疏于管教了。尤其随着仕途的升迁,家族也兴旺发达起来,三个儿子也慢慢的沾染上了官二代纨绔的习性,虽然沈光祚都给他们捐了一个小官,但他们根本就满不在乎,每日里都找不到个人影。尤其幼子沈其仁更加叛逆,言道捐官不算能耐,干脆不做,每日里和一群官场纨绔把酒高歌,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这更让沈光祚厌烦,结果父子关系是越来越僵,真的是相看两相厌了。

    所以,家有大事,都是沈光祚和沈其荣两父子商量。

    对于自己那个令人讨厌的表弟打了文官这天大的娄子,沈其荣虽然感激当初毛文龙分润军功,但其实相对于现在这样的娄子来说,还是不足为道的了。

    看到父亲不但不为此恼怒担心牵连,却在那里洋洋得意,还大大的赞扬毛文龙,当时就有些不解,于是虚心的问到原因。

    看到儿子好问,沈光祚当然高兴,但看到儿子竟然没有理解毛文龙所作所为的目的,也不责怪他,能看明白毛文龙目的的,都必须是自己这老的成精的官场老油条才能啊。

    于是沈光祚就循循善诱的教导自己的儿子:“你表哥毛文龙所作所为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学习古人功臣,用自污以自保,还有一个就是在向皇上表达忠心。”

    沈其荣就沉思了一下,然后回答:“第一个,儿还懂得,但第二个,却是怎么个说法?”

    沈光祚就道:“自古以来,无论哪朝哪代,常出权臣弄臣,这样的人即便在咱们大明也是层出不穷,但无论如一手遮天的张居正,还是父子相继的严嵩,或者是冯宝刘锦等等腌宦,虽然一时气焰嚣张权倾天下,但只要皇上想要办了他们,那就是转眼之间的事情,所以最终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但唯一升起还是稳固,靠的不是结党互保,只能是一点,那就是抱住皇上的大腿,才能行风行雨。”

    对于这样的结论,沈其荣是明白的,也就轻轻点头。

    “就以现在来说,朝野之间,原本是党派林立,倒也互相牵制,但随着什么齐党,楚党,南党北党在党争中慢慢式微,东林以其大义在手的优势,已经形成一党独大的格局。而那些东林大佬们却是倚老卖老,凭借着掌握朝野声势,开始对皇权进行挑战,隐隐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思,他们的口号便是,非同党便是寇仇,绝不妥协,而慢慢的已经将这种政治洁癖带到了和皇权的对抗上来了。”

    “现在满堂皆君子,不好吗?”沈其荣就轻声的辩驳了一句:“他们也是出于斧正皇上的本心啊。”

    若论起来,沈光祚其实应该算是彻彻底底的东林,不管是地域上还是出身上皆如此,既然都是东林,那就不该如此针砭自己同党,在沈其荣看来,这是一种背叛。

    沈光祚就横了自己的儿子一眼,轻轻的哼了一声:“结党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起去死,关老爷是用来拜的,不是用来学的,这才是事情的真谛,你要用心去体会啊。”

    沈其荣就张口结舌,真的没想到老爹竟然看事情如此——龌鹾,是的,只能用龌鹾来形容了。

    不去管儿子心中怎么想,接着自己的话题道:“满堂皆君子?笑话,满堂都是夸夸其谈流于清谈的虚伪小人还正确些,至于斧正皇上,那是对皇权的侵夺,那是对皇权的冒犯,现在那帮不开眼的东林人士,以为他们站满朝野就可蔑视皇权,整日对小皇帝呼来喝去,皇上的内旨几乎不能出宫门,还不是欺皇上年幼?现在,皇上对这样的事情已经容忍到了极限了,你等着吧,皇上早晚要放出一条恶狗来,狠狠的咬上东林一口,到那时候,将是一个怎么样的天翻地覆?”

    被老爹如此一说,想一想多次朝廷倾轧的惨烈,沈其荣不由得心中一寒,浑身不由得一抖。

    “毛文龙这次进京,本来他将军功四处播撒,想要和文官拉进关系,似乎是要靠近文官得到保护,不再像以前一样,处处和文官做对。但刚一进京,就被皇上召见,还深谈入夜,得了皇上御宴赏赐,而出来之后,竟然又被已经开始形成气候的魏忠贤宴请深谈,我不知道当时皇上和魏忠贤说了什么,但毛文龙一定在这里嗅到了什么风声气味,而最可能的就是,毛文龙已经发现,皇上要放狗咬人啦。”最终肯定的道:“毛文龙势必要成一方势力啦,注意这一点,对我们沈家是有利的。”

第475章 没落的勋贵() 
大明的帝京这几日的政治生态是博云诡异,每一个集团或者是小势力里,都在谈论着毛文龙打文官的事情,但唯一让人不解,唯一应该站出来为毛文龙站台的武将集团却是集体噤声。

    英国公府邸在这休沐的日子里,更是大门紧闭,连原先坐在门洞懒凳里的门子都搬着凳子消失的无影无踪。摆明了就是不和任何人往来的架势。

    然而,在这外表冷落中,英国公张维贤的密室里,却是烟雾蒸腾,十几个老少在这里已经坐了很久。

    张维贤皱着眉对定国公徐希道:“老徐,你能不能少抽点烟,这太呛人了。”

    坐在徐希身边的成国公朱纯臣小心的陪着笑脸对定国公道:“小侄劝过您多少次了,还是将这口戒了吧,当年皇上可是下过圣旨的,严查种烟和吸烟的,您这不是为自己招惹事情吗。”

    镇远候肇亦嗣就咳嗽着狠狠的吸了一口:“大侄子,你的胆子也太小了,在这里还有外人吗?再说了,皇上管着我们也太狠了点,如果连这个也管,那么我们干脆就直接上吊算了。”

    西宁候宋诚就过来打圆场:“成国公也是为了大家好,你脸都抽黑了,还是少抽点吧。”

    扬武候薛翰就接口道:“现在这旱烟的确难抽,不过前几日苏其民那小子给我弄了两盒皮岛卷烟,啧啧,那味道真的好,等明个儿见到他,我给大家讨要一点。”

    丰城候李承祚就哀叹一声:“想当初你我的祖上,可都是显赫一时的,结果你看看我们现在,除了英国公混的还算行外,我们都混到了什么地步,想抽一口烟,都得战战兢兢的,还得向一个小小的五品的下官陪着笑脸讨要,唉——”

    忠顺候吴克英不由得长叹一声:“咱们大明啊,咱们这武将是越来越不吃香了,大家空有报国之心,却不敢宣之于口,只能终老在自己家的床榻之上,这真的是可悲啊。”

    英国公就苦笑摇头,看着在座的一大群当年英烈国公后代们慢慢堕落,不由得悲从中来。

    想当年,大家这些武将是何其辉煌?大明开国洪武爷当时制定的政策是重武轻文的。

    想当年,明朝初年,大明国境周边尚未平静:北有元朝余孽虎视眈眈;东北朝鲜李成桂派兵假扮倭寇骚扰山东沿海;东部的日本和明朝已经绝交;西部明玉珍势力刚被收服,西域鞭长莫及;南部的安南在元末趁机脱离中国版图……

    在如此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下,朝阳般的明朝铁血而尚武。洪武爷直到洪武末年还派遣蓝玉为主将发动北伐和西征,蓝玉因卓越战功被封为凉国公。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也奉行了向外扩张的政策,所以直到永乐年间,武重文轻的情况一直得到重视。

    洪武三年初封的6位公爵中,仅有李善长1名文官,其余5人皆为武臣。靖难之后,初期分封爵位,获得公、侯、伯的开国功臣一共有36人,其中文臣仅有3人。后来更是形成了无军功不得封爵的制度。后来王守仁之所以能被封为伯爵,不是因为他在心学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他平定了宁王叛乱,立下了军功。

    在待遇方面,武臣明显高于文官,比如卫所制度中就有大量的世袭武官职位,而文官都是要自幼苦读,通过层层科考选拔来获得官位,且官位还不能传于子孙。

    但风光的日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

    成祖之后的仁宗和宣宗时期,文官地位虽有所上升,但依然被武臣压制。直到英宗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整整六十六位随军大臣死于乱军之中。主要负责军事的高层勋贵体系受到毁灭性打击,京城的公、侯、伯府几乎家家披麻戴孝。土木堡之变后,继位的明代宗和刚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趁机对军事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武官的权柄被削弱。

    这次调整是否和于谦的文官立场有关,因为文官的于谦,击败了也先,明代宗又是于谦和朝中其他文官所立,文官集团迎来了一个高峰,明朝重文轻武的局面由此奠定。

    而老一代影响朝局的国公勋贵都战死了,剩下世袭的,都是孩子,根本就没有一点反击争取的实力,于是情况就越演越烈,最终都到了现在的模样,大家想要聚一聚,都会被监视,被弹劾,每个人都活在战战兢兢里里。

    土木堡,这是大明文武的分水岭,当时英宗一下子将武将勋贵一窝端,是不是有意为之呢?那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自己的英国公一系,秉承着不结党不做帮派的理念,一心抱住皇上的大腿,才走到了今日,即便王振擅权,也不敢都英国公分毫,刘瑾势大,也要对英国公一脉毕恭毕敬,现在魏忠贤嚣张,也要对自己退避三舍。这都是韬光养晦,居功而不自傲的结局啊。

    本来英国公准备就这样做下去了,但现在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了,文官集团对武将的压迫已经越来越严重,文官视武将已经行同猪狗,而自己的根本就是武将集团,如果再不有所作为,那么将来自己也将步入眼前这些人的下场。

    为了英国公一脉继续传承下去,好好的将爵位权力交给自己的独子张之及,自己必须争上一争啦。

    看到还在胡说八道的一帮兄弟子侄们,张继善不得不敲了敲桌子:“诸位,诸位,现在是我们商讨大事的时候,大家还是收收心应对眼前的事情吧。”

    结果李承祚撇撇嘴:“不就是毛文龙那愣头青,不知道吃错了哪个药,将一个狗屁的文官打了吗,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至于您老兴师动众的悄悄将我们召集起来吗?”然后不由自主的四处张望一番:“为可和你说,锦衣卫无孔不入,我们的所作所为是瞒不过皇上的,大家可不要乱说乱动。”

    锦衣卫的厉害大家当然知道,所以,大家立刻收声,不再敢胡言乱语了,那刚刚对朝廷,对皇上抱怨的几个勋贵,在心中也开始后悔自己的瞎说了。

    不过正事还是要听听勋贵领袖英国公的想法的。

    毛文龙打文官的事情,是这次大家几十年悄悄聚会的核心,其实大家心中都知道英国公的想法目的,但大家都不愿意做出头鸟,历届皇上防着大家还来不及,在这趟浑水里,大家真的不想下脚,只想老老实实的过个太平日子,反正这些年,皇上虽然没给大家权力,但赏赐还是不少的,大家的家底都还殷实,吃喝不愁,何必作妖呢?

    英国公就痛心疾首的道:“我们武将被压制的太久了,我看这次是我们出头的一个机会,我们何不趁着这个机会有一番作为?”

    结果他的话刚一出,徐希就吸了口烟,然后悠悠道:“争了又能如何?最终还不是一个土木堡?”

    土木堡是大家心中永远的痛,在座的没有不知道内里情形的,一提起这事情,大家就全部气馁了。

    徐希就站起来淡淡的道:“好了,你们聊着,我还要回家喂我的鸟呢。”然后也不管其他人,直接站起来出去,从英国公的后门直接扬长而去了。

    看到定国公走了,大家也就纷纷站起来给英国公施礼,然后也就从角门匆匆的离开了,留下英国公在这里不知所措。

    最后英国公只能长叹一声,无奈摇头了,人心散了,还能怎么样呢?

第476章 东林集会() 
京城的首善书院,这可是当时北京最牛的民办学校,书院的创办者是东林党人邹元标和冯从吾,学校的地址是御史周宗建给找的,而首善书院的校名是内阁首辅叶向高给取的。

    这就是东林党在北京的集会场所,东林党人在首善书院是讽刺时弊、议论朝政,邹元标则对三案大讲特讲,东林党代表的正义势力与三党代表的邪恶势力做出了殊死的斗争,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众正盈朝”。

    现在在私下里,大家都将首善书院唤做小朝堂,大朝散了,东林的大臣们就会自动的汇聚到这里,研判一下今天朝堂上的事情,制定下下一步的方略,大家统一一下口径,寻找一个目标,斗上一个敌人。

    现在,斗争哲学已经成为东林一党的精神,那是有敌人要斗,没有敌人树立起一个敌人也要斗,实在没有了,那就在自己人中,找到一个敌人也要斗。不斗,浑身难受啊。

    现在,楚党,齐党,宣党已经斗倒了,这三个小党现在已经分崩离析,一部分成为了东林附属,一部分不被接纳的,为了自保,就投奔了魏忠贤,现在被东林称为阉党的。

    在向敌人输送实力之后,东林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战斗的更加起劲了,毕竟敌人强大了,自己斗着才有意思吗。

    吏部左侍郎邹元标,号南皋,高居上位,因为他有这个资格,不单单是他在东林里的三君子之声誉,最主要的是他对东林的贡献,放眼朝堂站立的东林党人,几乎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在天启元年,他上书天启,反对党争,当时他说,(往者不能以进贤让能为事,日锢贤逐能,而言事者又不降心平气,专务分门立户)

    意思是说:“今天国家成了这个样子,都是二十年来这些大臣所导致的(党争),过去这些大臣啊好多都是嫉贤妒能不让有能力的人才有上升空间,每天想着怎样禁锢贤士驱逐能人;而负责监察的官员们看事情又无法心平气和客观看待问题,专门想着是三五成群搞小团伙小组织。”

    又上书说(论一人当惟公惟平),意思是“所以臣以为如今当务之急就是群臣以和为贵,只有朝廷内部以和气为主才能让国家走向好的方向,我提议以后评论一个人应该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评论大事也要如此,不要因为和自己有什么牵连恩怨也影响。”

    已经被党争弄的烦不胜烦的天启和努力平息党争的叶向高认为,他可谓是一个高尚的人,大公无私,客观中立的人。于是,请他推荐贤才入朝。

    然后邹元标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向天启皇帝推荐了很多人才,其中有赵南星、高攀龙、刘宗周、叶茂才等等。史称“众正盈朝”,大意为朝堂之上都是正人君子国家贤良。

    是不是正人君子是不是国家贤良不清楚,但都是清一色的东林党人这是真的。

    实力壮大了,力量强横了,趁着这大好形势,东林准备对阉党进行打击,然后发动对他们的决战。

    听着脑袋包的和个粽子一样的钱文诗的哭诉,邹元标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这不是毛文龙的莽撞,这是他依靠魏忠贤的势,在向我们整个士子,在向一心为国的君子们发起的挑战,这是对我们的轻蔑,这是武将对文官的轻蔑,我们必须战斗,必须将毛文龙打倒在地,再踏上亿万只脚。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祸国殃民的家伙跳出来,对我们进行挑战,这绝对不允许。”邹元标将拳头一次次的敲打在桌案之上,表达着自己的愤怒,表达着对未来战斗的激动。

    高攀龙却对这件事情表示了一些不以为然:“老公祖不要激动,毛文龙,丘八莽汉罢了,我们只要动一动,就会让他灰飞烟灭,哪里还要您老如此大动肝火?”

    结果太仆寺太常叶茂才却摇头否定道:“存之(高攀龙的字)差矣,毛文龙虽然不过是一个莽汉丘八,凭借着在皮岛一点点拿不上台面的军功未免飞扬跋扈,但他只能是跋扈些罢了,但还不至于敢惹我们东林君子,这从他不断的将军功分润给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不但不敢惹我们,其实他在努力的巴结我们,想要靠拢我们。”

    大家就一起瘪嘴,在大家心中,毛文龙巴结自己这些人,军功是可以要的,但要一个粗鄙的武人,却要想靠拢自己这些堂堂君子,他滚出吧他。

    叶茂才一脸严肃的道:“但自从他和魏阉吃了一顿饭之后,就突然反了原先他的做法,这里的深意就大了,咱们不能不防啊。”

    被叶茂才这么一提醒,当时所有的人的神经就立刻绷紧,历朝历代,文官集团最防备的就是内宦,在这一点上,尤其以明朝为最,究其原因,就是明朝出了太多的太监当权,将文官集团打压的太过分,所以只要什么事情和太监联系上,立刻就让文官集团有一种痛彻心扉的痛,而后就是神经质的敌意。

    现在魏忠贤已经开始在内外形成势力,他已经严重的侵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收容了许多被东林视为寇仇的人,其他小党的残渣余孽不算,他竟然还收留了,东林可能的叛徒——比如说阮大钺。

    阮大钺的人品实在是不敢恭维,所以在这群君子里是不受待见的,尤其现在许多东林中坚需要进入朝堂,但位置就那么多,该打倒的都打倒了,该踢出去的都踢出去了,怎么办?那就只能向自己人下手了,所以,现在需要阮大钺拿出他坐着的吏部侍郎的位置出来,让给有德之人。

    当然,做为同党也不能慢待了,大家已经给他准备了工部侍郎的位置的。

    虽然吏部第一,工部最末,但你阮大钺对组织的安排就应该绝对服从,结果这家伙还不满意了,已经有迹象表明,他开始瞄上了那个腌宦魏忠贤。

    这是叛徒,叛徒就要打死,所以,大家已经开始准备对阮大钺进行人道清理了,结果这突然又冒出了一个毛文龙打文官的事情。

    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如果他再将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