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都督-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是盐商背景的马维忠,还是经过商的徐光启,都懂得这场挤兑的巨大危险,也明白了毛龙此举的目的,于是徐光启立刻动员所有的人,立刻开始平整场地,准备后天举行一场盛大的开工典礼,用这个办法来平息百姓的担忧。

    但是先要做的,徐光启立刻派出了一百个衙役,抗着新城开工典礼的告示,连夜赶奔北京城。

    马维忠带着这一百扛着告示的衙役赶到北京城的时候,天早已经亮了,但是那个南城兵马司指挥使,坚决的拒绝他们进城,准备将这个消息隔绝在城外。

    马维忠也想强制入城,但他不是东江镇的那些兵痞,他是有着内阁官身在的,如果他敢擅自闯城门,他的政治生命就彻底的废了,这和他的家族利益不符,同时马维忠也知道自己是孤臣党在内阁的钉子,一旦自己的这个钉子被拔出,也和孤臣党的利益不符。

    于是,马维忠就紧急雇请了一群吹鼓手,带着一百衙役,扛着张贴告示的牌子,围着北京城城墙转圈,一面走,一面敲锣打鼓,整齐划一的向城中呼喊着自己即将开工的消息,邀请城中的百姓参加典礼。

    北京的四九城门,可以拒绝马维忠的进入,但他们绝对没有胆子真正封闭城门,不让百姓进出。于是这样的宣传效果是明显的,进出城门的百姓,将这个大好的消息传进去,让所有的北京百姓奔走相告,原本还犹豫着是否继续提取现银,是否继续存款的百姓,这一次彻底的放了心。然后就在天晚的时候,就开始有陆陆续续的百姓,开始呼朋引伴的出城,连夜向天津新城赶去,他们要见证一下历史,他们要亲眼看一下他们投资的地方。

    一场凶险无比的挤兑风波,就这样快速的被扑灭了,东林党发起的这一场灾难,发动的对毛文龙的打击,就这样破灭了,为此,首善书院里彻夜争吵算计不休,互相指责谩骂更是层出不穷。始作俑者周廷儒,在这一次显尽了风头,却也在同党的面前,丢尽了脸面,被成为了替罪羊,最终周廷儒甩甩袖子,直接扬长而去,算是脱离了东林党。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是因为他这次愤然脱党,让他在东林党彻底覆灭的时候得以幸免,他的政治前途得以继续延续,这是毛文龙绝对没有想到的。

    新城继续建设,银行继续发展,大明的经济,将在这股风潮里成长起来。

第756章 万象更新() 
新城的开工典礼,是国朝的大事,这一点勿容置疑,得到了从上到下所有人的重视。为了表示重视,皇上虽然不能亲临,但让信王代表参加。现在的信王就等于皇上在外的替身,什么大事都能代表皇上出面了。

    内阁当然不能没有表示,于是内阁除了东林代表的张问达之外,全部坐着车马浩浩荡荡的赶奔天津。

    孤臣党是新城建设的最大投资者,责无旁贷的全体捧场,看看自己这些人准备为子孙后代创下的基业如何从无到有。

    魏忠贤坐着马车,带着干子干孙,以及越来越奢侈浩大的仪仗,前呼后拥近万人,在锦衣卫的陪伴下赶到了新城。他不但是新天津城最大的股东之一,更要在新城插上一手,将在新的天津城成立一个锦衣卫千户所,东厂的坐班衙门,让这个城市掌控在自己,也可以说是皇上的手中。

    毛文龙当然必须参加,至于他的病,据说是时好时坏,当然,现在他是好的时候,等到开工典礼结束,估计他的病还是要再犯的。

    东林当然没有一个人参加,大家都在酸酸的诅咒谩骂着这个新生的事物。

    但从领直隶屯田使,转而新上任的天津提刑按察使的左光斗,却违背东林党共同意思,毅然参与其中。

    正所谓人多好办事,这一场盛典虽然筹备匆忙,但好在中国人就喜欢个热闹隆重,那经验充足的不能再充足,所以这场盛典还是搞的隆重无比。

    太阳升起的时候,无数的百姓士绅就将整个奠基广场围的是水泄不通,各种旌旗遮天蔽日,鼓乐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

    当时辰一到,毛文龙和徐光启以及信王魏忠贤叶向高韩壙等一批高官,依次用火把点燃了十门红衣大炮,十声巨响依次炸开,那真的是让山河变色鬼神惊走。

    徐光启亲自将一把捆着红花的铁锹双手捧给信王,信王就郑重的接过来,然后对着天地神明官员士绅百姓,大声的背诵了早就让人写好的祝词,然后郑重的代表皇上,铲开了第一锹土,宣布大明一座新的城市破图动工。

    在这个仪式之后,毛文龙第一个上前,向徐光启天津知府衙门,呈请购买新天津中心区房屋基础二十间。天津府知事接受呈请批复,接收毛文龙买房基银两千两,然后按照图纸,勘核四邻,丈量面积,填写契本(房照)标明双方当事人姓名、交易原因、标的价金、担保条款等内容。官府认可,在契约上加盖关防官印。卖方天津府上缴三成契税,也就是六百两给户部有司,毛文龙加一成契税也就是二百两银子。

    就这第一笔交易,天津府得银一千四百两,户部税收得银八百两,立刻让大家看到了巨大的收入。

    一切手续完备,徐光启高声朗读之后宣布:“天津府勘核严谨,准毛文龙者购买。”然后亲自在契约上盖下了自己的官印。

    毛文龙高高的举起自己的文书,宣布新的天津城,第一笔地皮买卖生效,第一笔税银入库,第一个户籍落地。

    在一阵鞭炮声中,大批的百姓开始涌入交易,银行立刻跟进,一面放贷给百姓,一面收取天津府的存款进账户,一时间场面热烈的无以复加。

    好不容易挤出人群,几个要好的兄弟聚在一起,东来顺的掌柜的拿着地契激动的浑身发抖:“三十间最好位置的地皮到手了,我们的东来顺可以在这里开张了,我们的子孙可以在这里获得安定和富足了,我今天是太高兴了。”

    马维忠代表他的家族在紧邻毛文龙的地方,直接买下了五十间地皮,拿着地契不由得抱怨:“少了,太少了,按照我们家族给的指示,我们最少要一百间的,前面是门面,后面是住宅,还要建立花园的。”

    毛文龙就直接反驳了他:“沿街的门面地皮就这么多,我要尽量做到人人有份,至于你想建造住宅花园,你可以到住宅区去购买,那片区域地价还便宜的很的。”

    马维忠就点头:“顾全大局,这个我懂,也坚定的支持您的决定,下午我再为家族购买一片住宅用地,然后快速的建造起来。我们家族已经决定了,从家族四房里,分出两房迁移到这里来,到时候我们家族南北互相帮衬,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恢弘的马家将在北方出现了。”

    不去管意淫的一塌糊涂的马维忠,毛文龙对着东来顺掌柜的道:“现在这里百废待兴,需要人带头建设,我准备在我的战争分红里,拿出一笔银子交给你,和你一起,在我们购买的地皮上开工兴建,你的东来顺建设要快,而我的直接建设成一个书店,我要昌兴文化。”

    东来顺掌柜的连连点头:“这个我比您心急,现在这里几乎什么都没有,要是我们早在这里把店开起来,也不至于现在站在这里啃干粮了。”

    其实经过半年的筹备,徐光启已经事先在这里建造了一些商铺房屋,开设了一批酒楼茶肆,可惜,现在来的大人物多,百姓绅士多,那些酒楼茶肆早就被挤满了,毛文龙还不想用自己的官身做方便,所以现在大家只能站在荒野里啃馒头了。

    正在啃冷馒头的时候,远处一片轰响乱叫,由远及近,最终毛文龙听明白了,是有海船靠港了。

    这是大事,毛文龙赶紧带着一群兄弟跟着百姓向港口跑去。

    天津港虽然粗建,但巨大的规模已经显现,大家穿过高大如城墙一样的仓库堡垒,跑到了海边码头上,抬眼望去,黑压压的一大片樯帆那真的是遮天蔽日,气势非常之壮观。这样的气势一下子点燃了百姓的热情,任谁都可以看出,天津港真的是大赚特赚的好所在,这更加坚定了民间投资天津的热情,给天津好好的打了一个广告。

    随着打头的巨大帆船靠港,天津府市舶司的人立刻跑上去,查点货物清点登记,所有的手续严谨而流畅,从这点上看,徐光启不愧是一个老官,行政能力真的非常强干。

    第一条船上下来一个高大的身影,正伸着脖子四处张望,不是老哥哥郑宏达还是谁?

    毛文龙就努力的挤过人群,向郑宏达挥手招呼:“郑大哥,我在这呢。”

    郑宏达好半天才在密集的人群中看到毛文龙,哈哈大笑着挤进了人群,兄弟两个就在无数的人海里相见了。

    “半年多快一年没有见了,兄弟你风采更胜当年,你累战大胜之声威更是名扬天下,哥哥我为有你这个兄弟无比荣耀啊。”

    毛文龙也拉着郑宏达的手感慨:“大海风浪也让哥哥你更加矍铄,怎么来这里啦,带来了多少货物啊?”

    郑宏达就得意的汇报:“有你开皮岛港之依靠,哥哥我在江南组织了一个巨大的商行行会,哥哥不才,做了行会会长,这次江南再次大熟,我们行会就组织了一批粮食走海路运过来,还有松江的布,南方的茶,景德镇的瓷器,绫罗绸缎更是非常充足,还有我们行会购买天津地皮的银子,哈哈,兄弟,赶紧找人搬运卸货吧。”

    毛文龙就彻底的尴尬了,因为现在,天津还真就没有多少苦力,就连当初答应自己带一千兄弟过来的那个精明汉子也没有见到人影,这里一定有了什么变故。

第757章 收拢人口() 
简陋的天津府知府衙门的议事厅,现在成了诸位大佬的聚集地,所有的人都兴奋的痛苦着。

    这一场盛大的开业典礼,虽然办理的匆忙草率,但它的效果却是毋庸置疑的,就单单这半天多的时间,售卖地皮的收入就已经让魏忠贤笑得见牙不见眼。之所以他这么高兴,不但因为这里有他最大的股东股份在这里,同时这笔巨大的收入,按照国朝的规矩,一半由天津截留,算作建设新城公共设施的建设费用,作为天津建设的资金,其中要给投资者分成,要给东江镇分红。但还有一半要上缴国库,而这一半中的三成是要上缴内帑的,也就上直接落了皇上的腰包。

    而国库有了这一笔巨大的额外收入,就减少了向内帑伸手的机会,而那三成的收入,或者还贷或者是支应其他开销,就都有了转圜的余地,让魏忠贤能够轻松的做许多事。

    但是所有人都愁的是,现在的天津城建设严重的缺乏人手。

    徐光启就愁眉苦脸的掰着手指头算计:“天津港刚刚开建,这里需要巨大的人手,仓库区也在不断的扩建,泥瓦工匠所需太多,闻风而至的海船每日都阻塞海面,国内的国外的都有,海量的货物需要装卸,也需要海量的人手。而新的天津城,街道需要平整整修,房屋的建设需要砖瓦,所以围在外面的那些砖瓦窑日夜赶工,依旧是供不应求,马上百姓也要开始在自己购买的土地上纷纷建设商铺或者是住宅,所需的人手就更多,总的算下来,以现在的公期工程量,每一年我们最少需要50万劳力。”然后双手一摊:“可我现在眼前只有不足20万,这严重的拖慢了天津城的建设。”

    沈光祚却是轻松无比:“徐大人抱怨的好,我这里还真得感谢你。”

    徐光启就连连摇头谦虚。

    沈光祚道:“现在西北开始大旱,已经出现了流民,往年的时候一入冬他们就开始挤进北京城,大街小巷淌满了这些苦难的百姓,我们顺天府所能出的赈济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这样一来,每一天的早上我们都要派出大车往城外运送那些冻饿而死的百姓。不但这是让人感觉到悲伤,社会的治安也变得极坏,即便是我的5城兵马司,还有锦衣卫的同僚们日夜奔忙,但效果也奇差,为此老夫没少被皇上申斥。

    不过现在我的担子轻了,在徐大人您的天津城开始规划建设以来,无数的流民都开始到这里来寻找工作养家糊口,这样一来,我的顺天府,流民聚减,让我轻松不少。”

    徐光启就痛苦的说:“沈大人那里倒是轻松了,不过我这里却压力巨大,不但北京城的流民都涌到我这里来,周边无地的百姓也开始纷纷向这里逃亡,你看看我在新城规划外的那片荒地,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贫民窟,每日里治安的案子层出不穷,而且人口来自各地,户籍混乱非常,更是难以管理,而其中数人头统计下来不下30万,但真正的壮劳力,也就五六万,我是一面在愁苦着那些百姓的管理,一面愁苦着人手都不足,真的弄得我是焦头烂额。”

    听着徐光启的抱怨,毛文龙却感觉到非常欣慰。

    小冰河期在这个时候已经出现,山陕延安等地三年无滴雨降落,而朝廷为征讨建奴,加征辽饷,结果天灾人祸,更加剧了百姓的逃亡。西北的流民开始大批的向中原涌入,而万历年增援辽东的山陕官兵溃散,但不敢回乡,就在山陕交界聚集起来,行成了杆子,然后裹挟百姓加入,按照历史上来说,现在的山陕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但自从自己来了以后,用皇商的办法取代了辽饷,让百姓得以减少官吏盘剥,同时前期皇商收入,加上银行贷款,让内帑有了钱到山陕赈济百姓。而边军在皇商通行长城内外又可以得到点税收收入,这样多管齐下下,现在很少听说山陕动乱了。即便是涌入北京的流民,也比历史上最少少了一半。

    “历史已经多少改变了点,虽然不大,但只要开始改变就是好事。这其实都是我的功劳。”毛文龙就这样得意的想。但看到徐光启愁苦的表情,毛文龙就将思路拉了回来:“对于那片贫民区,末将倒是建议徐大人,可以向户部申请,将那些流民的户籍全部作废,统一颁发天津户籍,然后划乡归里,如此就方便管理了。”

    徐光启就长叹一声:“我也几次上书内阁办这个事情,但是不少人却抨击我,擅自改变祖宗户籍成法,尤其那里许多的藏匿的匠户军户更不好区分,一时间让我焦头烂额。”

    毛文龙就看向斜坐在信王身边的叶向高和韩壙,却是微笑不语。

    叶向高当然明白毛文龙的意思:“以往徐大人几次上书内阁,每一次讨论的时候,都有人坚决反对,弄得内阁手足无措。”然后扫视了一眼大堂里的所有人,这里除了一个左光斗是东林党人之外,像自己韩壙这样的人,虽然头顶上还顶着一个东林的旗号,但其实早已经被东林驱逐出来,按照叛徒处理了。

    而且叶向高这个人,却是一个正直肯干的,往往他总是对事不对人。那么今天在这里,内阁的成员基本到齐了,剩下的不是阉党就是孤臣党,再就是自己和韩壙这样的中间派,却没有外面的反对声音,还不如将事情在这里直接拍板定下来,也避免再回朝堂讨论,大家争的地老天荒。

    于是叶向高就咳嗽一声,扭头征求左光斗的意见:“共之认为徐大人的上书可行否?”

    左光斗就感觉非常别扭,这件事情其实上书的时候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毕竟自己现在是天津府提刑按察使,可谓是天津的一员,尤其他负责的就是刑律治安,考察官吏政绩。说句实话,那一片巨大的难民区,每天给他的压力比徐光启都大,所以他对于改变这些人的户籍问题是举双手赞成的。但可惜,自己每一次和徐光启上书,都会被自己的同行所阻挡,真的是烦不胜烦。

    今天看到没有外边人反驳,不如干脆就请内阁来一个先斩后奏,把这件事直接定了,要不按照自己同党的扯皮方式,扯到地老天荒也办不成一件事情。于是左光斗就点头道:“这些流民百姓千里迢迢的走到这里,也不知道沿途死伤多少,如果再按照那些同僚所言,驱赶他们回去,那更是死伤无数,这有违天和当不能做也不忍做。而新的天津城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拱卫京畿,联通南北,也需要人口,所以下官以为,徐大人和毛帅之法当行。”

    叶向高就看向了魏忠贤,魏忠贤点头:“拖着打狗棍走到这里不死,就是造化了,如果我们再将他们赶回去,那就造孽啊,所以,内阁所请,我司礼监当立刻照章准批红。”

    信王就一皱眉,“这事情应该是自己哥哥做的,魏忠贤就理所当然的直接在这里拍板了,你个老腌宦还拿我哥哥当回事吗?”

第758章 良策() 
看看又要发作的信王,毛文龙赶紧岔开话题:“难民落户籍于天津的事情,既然诸位都同意,那么这事情就应该好办了,不过匠户等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叶向高倒是开明:“大家来自各地,也不能派人去当地调查,那实在是费力费工,我看就一律按照庶民办理吧。”

    于是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韩壙却皱眉道:“百姓中壮劳力可以做工,但那些妇孺没事可做,也是一个难处。”

    左光斗就站起来,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个条陈双手递给叶向高:“下官在做直隶恳田使的时候,发现北方人不知道兴修水利,一年地就荒了,二年老百姓就往外地迁徙,三年就土地全荒,老百姓也走光了。现在要想旱不成灾,涝不成害,只有兴修水利一个途径。”

    叶向高就点头:“共之所言及是啊,正因为如此,京畿才不得不每年依靠运河输送南方稻米支撑,一旦运河堵塞,京畿就会出现米荒,真的让人头疼。”

    左光斗就道:“正因为如此,属下上三因十四议,还请内阁诸位阁老能臣俯允。”

    叶向高就惊喜的问道:“共之有此良策,还请道来。”

    左光斗就侃侃而谈:“一因天时,二因地利,三因人情。一议浚通河流,二议挖渠,三议引水,四议修坝,五议建闸,六议设坡,七议地势,八议筑塘,九议招徕百姓,十议选人,十一议选将,十二议兵屯,十三议种田赋额,十四议富民可以拜爵。法度井井有条,诏令全部实行,水利得到大规模兴修,北方人也开始种稻。”

    听到这样详细的条陈,韩壙不由得双手一拍:“若如此,三十年前,京师人不知道稻子为何物,现在到处都种稻,农民感受到了种水田的收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