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人大多有名无字,说名字时通常是指这人的名或姓名。
但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可混淆的,名是名,字是字。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
名是幼时取的,字则是待成年行冠礼后才取的。
名通常是由父母、长辈取的,而字则既可以父母、师长来取,也可以自己来取。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与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来人名叫鲁肃,这是周瑜死后,接任了周瑜之位的东吴第二任大都督,也是东吴四英将之一,是东吴集团的重要人物,得力干将。
虽然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鲁肃却是个忠厚老实到有些呆直的人,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陪衬,是孙权与刘备两边的传声筒,最重要也就是个两大集团合作的居中联络人。
但其实真正的鲁肃,绝非演义中所描述那般。
他是个有大智大勇的人,而且胸怀大志,目光远大,有着宏观的战略眼光。只是他的智慧是属于大智若愚型的,是个经常隐忍,不惯于急功表现的人。没有确实可行的办法以及八九分以上的把握,他都不会轻易说出来。
真正的鲁肃,身上也一点儿没有搞笑的成份在内。
他是个方严的人,不喜玩乐,不务俗好,而且还是个颇有威严的人,尤其在治军整顿方面。他也不是演义与电视剧里所演译的那样,只是个文士与谋士型的人物。
他也是文武皆能的,而且在周瑜死后,他接任的周瑜大都督职位也是武将。
鲁肃是临淮东城人,属今安徽定远一带。
他出生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母亲也因生他难产而亡。
生来便跟祖母共同生活,由其祖母一手抚养长大。
好在他家中十分富有,虽孤儿寡祖,但生活也并不艰苦。
只是他虽家资丰足,但祖上并无人出仕做官,并不属士族,只是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
鲁肃少时就胸有大志,爱击剑骑射,而且性好施与,周济穷困,乐于助人,深受地方乡民爱戴。时天下已乱,鲁肃看出乱象,知兵荒马乱之际,徒有资财也难自保。
因此不但不治家事,反而大量施舍钱财,卖出田地,又以此结交贤者,并招聚勇壮少年,讲兵习武,以保家园。
睛天,他偕众往南山射猎,以此锻炼演习兵马;阴雨天,则聚众在家中讲习教授兵法,练习武艺。
周瑜任居巢长,从寿春前往上任路过时,听闻鲁肃之名,便带着数百人前去拜访,并请他资助一些粮食。
鲁肃的家里当时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说出借粮之意后,鲁肃二话不说,立即就手指其中一仓,将这仓米全部赠送给了周瑜。
经此一事后,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不久后,袁术也听闻了鲁肃的名声,请他出任东城长。
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驰,也观他不是成大事的,便不想投靠于他。袁术当时的势力很大,鲁肃的家乡也在他的辖地。
老实说,鲁肃这个只是在地方上有些名声的小人物他还不放在眼内,只是听闻鲁肃有些声名,尤其值得周瑜看重,与之订交,这才想提拔他一下,给他个小小的东城县长做做。
谁知道鲁肃竟然还不肯做,这岂不是大大的不给他面子?
鲁肃也知袁术这等为人,怕自己驳了他的面子,他动怒发难问责。他不像周瑜身后有势力庞大的世家大族给撑腰,有着雄厚的底气,可以不买袁术的面子,而袁术反还要给几分面子。
他家只不过是个地方豪族,根本没几分影响力,袁术对付起来可以完全不用顾忌,也根本不用顾忌什么。
因此,鲁肃拒绝了袁术的任命后,便立即收拾家什,带着百余人举家搬迁,南下居巢投奔周瑜。
鲁肃事前就有预料到了可能会有追兵,因此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壮的青年断后。袁术的追兵追到,他带人排开阵势,先对追兵晓之以理,说袁术这人为人反复,往往言而无信,而且赏罚不明。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得不到责罚。因此,劝他们何必这么紧咬着不放逼迫他这么一个小人物呢?
接着,鲁肃又示之以威。他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一箭就把盾牌给射穿了。追兵一见,都心中暗惊,又见鲁肃带人排布的阵法森严,手下也个个勇壮强悍,估计凭己方的力量奈何不了他。另一方面,也觉得鲁肃刚才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便就此退回,让鲁肃顺利到达了居巢。
到了居巢后,鲁肃得了周瑜庇护,袁术便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了。而且追鲁肃的那些追兵,听了鲁肃的话,也对袁术隐瞒了事实,只说没有追到,袁术便也作罢。其实本心里,袁术也根本对鲁肃没有任何的重视,派人追赶也只是因为鲁肃拒绝了他的任命,让他感觉没面子,他想要抓回来教训一通泄愤罢了。
鲁肃现在,其实也就是刚到了居巢不久,便被周瑜叫出来准备拉拢一起。
“怎么了,公瑾,你说要与某共商大计,可是谓何?”鲁肃笑问道。
周瑜斜身做了个请的手势,请鲁肃一起过来。鲁肃上前,两人并肩而立,共览水天空阔的巢湖胜景。
两人并肩而立,一起欣赏着巢湖美景,不时说些闲话,间论几句天下大势。
周瑜是必定要投奔孙策,帮助他成就霸业的,而成就霸业是需要人才的,鲁肃便是最好最近的人才啊!
第784章 江东将起波澜()
二人之间的纵论天下,直到当天的日落时方结束。
周瑜与鲁肃二人都收获颇丰,酒喝的也很开心,通过谈论,对天下大势也解析的十分清晰明了,许多看法上也观点颇同,尽兴而归。
走到归路时,又一次顿足凝视湖面,愣愣出神。
“公瑾?公瑾?”鲁肃在一旁唤道。
“说起来。。。提及此地,我倒是想到了楚汉争霸时,西楚霸王麾下的一名谋臣。”周瑜突然心头一动。
“哦?”
说到此处,鲁肃已猜到周瑜要说的谁,带着肯定的语气问道:“公瑾刚才想到的莫非便是范增?”
周瑜点头笑道:“不错,正是此公。”
他刚才灵光一闪所想到的人,确实正是范增。
说来也巧,范增,同样也是居巢人。
《史记·项羽本纪》上也有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计。”
范增是楚汉时期的人物,正是大汉开国之时,而现在则是汉之末代,大汉将要终结之时。
周瑜在这个时候说忽然想起范增,这走神不算是天马行空、胡思乱行,而正是感怀天下的走神。
另还有一层,则涉及他们将要投奔的人——孙策。
孙策此时已有“小霸王”之称,前有楚霸王项羽,今有小霸王孙策。两人都是勇力过人、武艺超群,都是天生的战阵高手,更都是同崛起于江东。他们的武力,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称号,甚至他们起步的命运与经历,都是何其地相似。
大汉开国之时江东有位楚霸王,大汉将要终结时,江东则出了位小霸王。两位霸王是否会有同样的命运与终结,孙策是否会走上项羽的老路,他们是否都争不过这大世。
鲁肃想到这几点问题时,不禁有着满满的忧虑。
孙策这位小霸王,他自此都未曾谋过一面,一切都是听凭周瑜的转述。他相信周瑜的选择,相信周瑜的眼光,而且两人间有着深厚的友情,所以他选择无条件地信任与跟随周瑜。
可此时周瑜却忽然提起范增来,由此联想到项羽与孙策这两位霸王,鲁肃一时也不解周瑜究是何意。
挖深想下去,由范增联想到项羽,再由项羽联想到孙策,却倒是不曾想让鲁肃生了忧虑,起了些误会。
周瑜微微动身,心中苦笑罢,他含笑安慰鲁肃道:“子敬放心,伯符决非楚霸王。我与他相交多年,岂能不知?他性度阔达,知人善用,更能广取良策,决不是位听不进建议的霸王!”
伯符,便是孙策的字。周瑜与孙策乃至交好友,一向是互称表字。且周瑜这时还未正式投奔孙策,两人的关系还是兄弟情分,并无上下主臣之分。
鲁肃听得周瑜解释,心中忧虑尽去,笑道:“我自然是信公瑾的。”
周瑜听得鲁肃的话,也是心中松了口气,却还是又道:“我想到范增,只是忽尔想起,并无他意!”
说罢瞭望了巢湖一眼,长舒口气,有些感叹地道:“其实自古成王败寇,若范增能助项羽最终成就了天下霸业,楚代汉延续了这四百年基业,那么今时今日,范增的声名恐能比肩于姜太公!”
姜子牙八十而挂帅,范增七十而出山。一个被武王尊为“尚父”,一个被霸王尊为“亚父”。这两个老来才建功业的人物,也是十分地相似。
区别只是在于,姜太公助周武王伐纣成功,兴周八百年;而范夫子则没劝得楚霸王言听计从,楚国只兴了几年便被刘邦这无赖覆灭。
如果范增真能助楚而成,那就活脱脱另一个太公式的人物,如何不能直追而比肩。
关键就还在那四个字,“成王败寇”。成是王败是寇,成就了帝王业,成就了正统,就是占了很大的名份。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就要做好被泼污水的准备。
鲁肃听得周瑜的这番言论,不禁眉头微皱,觉着周瑜把范增看得过高了。但再又想想,却又找不到什么反驳点。
“成王败寇”这四字实在是让人无可反驳,即便范增的本事未必有姜太公那么大,但范增若真的助楚而成,经过胜利者书写的史书粉饰,名声确实可以直追。
“史笔如钩”这几个字,真正的仁人智士都是不会轻信的。
所以,鲁肃皱了眉头又舒展,点头同意道:“公瑾说得是!”又感叹道:“可惜,范增未能成为另一位太公!”
“是啊。”
周瑜点了点头,嘴角却是微微勾起弧度。
伯符有不下于昔日霸王之力,某自信也不弱于人。
更为重要的是,伯符对我言听计从,却是较之于范增,更为的幸运不少。
对于如今孙策的情况,周瑜知道的多一些,因为二人常有通信。
孙策此时虽逼走了扬州牧刘繇,且一直占着上风,压着刘繇打,但却还未能全灭刘繇。
刘繇现在已退往豫章,正欲向曹操、刘表求救。
这是孙策最近一封来信所言,信中还特别提及一人。
此人名太史慈,字子义,乃东莱黄县人,是刘繇的部下,与刘繇是同郡。虽是敌对关系,孙策信中对太史慈却是大加赞赏。说太史慈弓马娴熟,武艺精强,且豪胆勇毅。
与太史慈相遇那一日,孙策亲自带人侦察刘繇营盘,正遇太史慈也出营侦视。孙策这方连他在内共有十四骑,还有他父亲孙坚的旧将韩当、黄盖等人在内,皆是勇猛之辈,而太史慈只带了一员曲阿小将。
十四对二,太史慈非但不惧,反单骑策马来战。
孙策也单骑出迎,两人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
最后,孙策抢了太史慈背上的一支短戟,而太史慈则抢了孙策的兜鍪,也即是头盔,仍是个不分胜负的局面。
书信的最后孙策还十分叹惜,太史慈不是他的部下,极欲招览,爱才之心油然可见。
“呵呵,子敬,可愿意与某一同,去见识一下某之兄长?”
心思流转,周瑜转头看着鲁肃,认真地道:“当然了,如果我们也不能够成功,开创一番盛世大业,占据正统的名分,那么,我们将来也会遭后人所诟,声名不显,甚至被恶意歪曲!”
鲁肃听得这话,却反而胸膛一挺,头颅也更高昂了一些,语气虽平淡,却带着无畏地道:“男儿当世,既立此雄心大志,又何惧史笔如钩?只要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便以足慰平生!”
两人相视对望一眼,不禁放声而笑。风吹过,湖面波浪生。
二人的心情,也犹如此时的天空一般敞快。
平静、空阔,湖面倒映着更加广阔的天空,碧空如洗,装点着几许悠悠白云。实在是悠然自得、云淡风轻,还有惬意与舒爽,以及淡淡的喜悦。
比起历史上的鲁肃,这一世,鲁肃出山,早了数年。
江东的发展,冥冥之中,似乎也发生了改变。
第785章 司隶攻伐战火燃()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世间的事物,真的是世事无常。
就好比,以现在的形势而言,谁能想到袁氏兄弟会反目成仇,谁能想到群雄争战的结果会是孙曹刘三分天下,和四世三公的袁氏,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当然了,随着蝴蝶效应的发挥,未来的走向,也是越来越让人,为之而难以辨别了。
不过,这个月,确实是整个大汉朝这一年来,较为跌宕起伏的一个月。
就在这一个月中,原本就已经岌岌可危的大汉朝臣里面,也死了两个重要人物,而且都是忠于汉室的老臣名将。
这两人一位是朱儁,一位是皇甫嵩,皆是昔日曾镇压黄巾起义的中流砥柱。
朱儁字公伟,会稽上虞人。曾任会稽郡主簿,后举孝廉,迁兰陵县令,甚有政绩。光和元年,出任交趾刺史,平定叛乱,征为谏议大夫。
黄巾起义爆发,朱儁拜为右中郎将、持节,镇压颖川、汝南、陈国等地黄巾,以功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后又击杀黄巾余部赵弘等,迁右车骑将军,历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仆、河内太守、光禄大夫、城门校尉、河南尹等职。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其文武兼备,先后为霸陵、临汾县令,因父丧去官。灵帝时,征入为议郎、迁北地太守。
黄巾起义爆发后,出任左中郎将,率兵大败颍川黄巾军,封都乡侯,又击破汝南、陈国黄巾军,击杀黄巾军领袖张梁、张宝兄弟,屠杀黄巾军十几万人,以功迁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名震天下。
后因得罪十常侍,被诬告,朝廷收回其将军印,并削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中平五年,复为左将军,大破凉州王国。
董卓擅政时,因与皇甫嵩素有嫌怨,征其为城门校尉,欲杀之,其子皇甫坚寿叩头求情,因而获免。
后又任征西将军、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二人一前一后,于今年月间,病卒于家。
这两位镇压黄巾的老臣名将先后离世,可说也是象征性的,抽离了大汉最后的国运。
天下文人谋士,说起这两位先辈的病故,无不皆是唏嘘感叹,对他们的生平敬佩,对他们的离世惋惜。
忠于汉室的老臣一一离去,军阀肆虐越重。
汉之末世,已然无可挽回。
而便是如此动荡之下,更为激烈的战斗爆发了。
不过,这一次的主角,并非幽州冀州的公孙瓒和袁绍二人,而是并州司隶的吕布和曹操!
这一战,延绵跌宕,波及甚广。
一开始,吕布亲点上千精骑,轻装上阵,偷偷摸过了司隶的外围,向对岸的敌营,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
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来得及成就气候,司隶也不过是他刚刚拿下来不久的地盘。
由于来不及调动,如今在与并州接壤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来自于原本锻炼散漫的郡县兵。
平时不打看不出来,如今生死搏杀的一刹那间,立即,两军兵卒素质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哪怕是在知道两军,即将开战的情况下,曹操刚刚征召的司隶的军队也一副懒散模样,根本没有认真对待,也从来没想过晚上吕布会来偷袭。
所以,当吕布带着骑兵袭营的时候,司隶前军一下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多士卒还在睡梦之中,醒来后就是一阵慌乱,根本组织不起一次有规模的抵抗,直接被吕布军放火烧掉了半个军营。
好在这些人虽然不够精锐,但是到底还是经过曹操训练的,这些郡县兵再怎么不堪,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也知道抵抗,约莫一刻钟之后,曹操那边开始认清了战况,逐渐展开了反击。
结果,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辽看准时机,率领并州狼骑绕后,身先士卒,马踏曹营。
这一次,遭乱比第一次更为凶猛,更为惨烈。
早已经疲累不堪的郡县士卒,虽然在短时间内做出了反应,但是有效的抵抗却没有多少,一波攻击之后,死伤无数,整个营区再一次被大火点燃,成了一片火海。
“我并州儿郎,绝对会越来越强大!”张辽轻声呢喃,作为一个将军,这段时间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士卒的战斗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军队的战斗力日新月异,这让他对战争的信心大涨,同时也对吕布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就比如一些细节,两股军队互相厮杀了起来,战局几乎是朝着吕布的并州军一面倒,无论是从体力上,格斗技巧,还是士气上,并州军士卒都要胜上这些郡县兵一筹。
张辽去谈一谈,第二次袭营,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
最后,在领着曹操麾下真正的老兵赶到的时候,于夏侯惇的咆哮怒吼中,这些司隶的郡县兵们,才组织起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反击,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堪堪稳住了场面。
不过那些郡县兵到底没有精兵那般精锐,训练有素。
被接连袭击的他们,犹如惊弓之鸟,如坐针毡,睡觉都不安稳,感觉自己的卧榻之侧,有一头巨兽在虎视眈眈,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仿佛听到了并州军攻入营中的声音,几次在梦中吓醒。
如此一来,此消彼长,郡县兵本就不足的战斗力愈发低沉。
“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曹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过他的战略意识倒也不差,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大胆反击。
非但没有固守执念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恰恰相反,还主动出击,进击驻守附近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
等吕布得到消息,再想要率兵去救援的时候,已经是救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