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定联系。他们就是未来社会所需民主思潮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先知先觉的火炬手。
“贵族(aristocrats)”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aristos)”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人大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和(最后才是)富裕尊贵的人。——他们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心系不幸者,抗议并纠正社会不公。文革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中国的贵族,如果曾经有过的话,已成“跪族”了。可是在《帝国雄兵》中,他们还活着,站立着!
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有这样可贵的知识分子: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的谭嗣同…………为共和民主奋斗…………上述人物史不绝书。这些先贤,无论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
…
当然,这里的“贵族”只是借用这个名词。
…
《帝国雄兵》中,中国军人的高贵品格最后都升华,表现了中国价值的神圣性。
…
(未完待续)
《帝国雄兵》的价值(2)
《帝国雄兵》的价值(2)
…
作品的人民性,表现在作品从头到尾流露的忧国忧民、拯民于水火的情怀;主人公们无处不在的对祖国、人民的关爱、关切,直至最后的献身。
…
1970年12月X日,阴,小风,长江中游某码头
…
一艘军轮升旗起锚、点火鸣笛,即将起航,铮亮的甲板上伫立许多新兵向江岸高喊,招手,向渐渐远去的亲友告别。船舷上,一名年轻英俊的军人凭栏眺望,凝神远思…………
破败凋零的祖国啊,昏暗腐败的祖国!今天,我像北伐军人一样成为一名军人,登上了这条革命军轮,要远去万里,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再见了,家乡的土地!眺望你滚滚而去的浪花,啊——长江,母亲河!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让我热吻你!我对你的思恋恰似那滚滚而去的一江波涛,永无止日!再见了妈妈,我要把每天的经历写下来,请你检阅,敬献给你!
…………
在我的眼前叠幻出——
滚滚的上山下乡洪流…………
滚滚的政治运动洪流…………
荒凉萧瑟的农村情景…………
…………
……………………………………………………………………………………………………………………… 6部12章《兵士日记》
…
江面闪烁着万点碎金,残阳如火,发散着血丝,渐渐凝成一颗小火球,两岸青山如夹,中间清流一线,美制军舰像一叶发卡溯江而上,沿岸陡峭绝岩上蓬头垢面赤身裸体的纤夫,弓腰拉着长长的纤绳;几位衣不蔽体18岁的大姑娘在陡坡上持锛拱腰点豆,冷风吹动她们那补丁衣襟和焦灰乱发…………一声汽笛短鸣,她们从山坡睁大眼睛吃惊地望着舰上的我们………我们也仰望着——荒凉峭壁上抖瑟着稀疏的油菜、麦苗…………
人民啊,您的儿子听到你们苦难中的歌声了…………
…
我们是军人,人民供养了我们,在你们面前,子弟兵无地自容啊!
…
…………天色渐晚,巫峡那高高的神女峰沉隐进紫色的氤氲雾霭之中去了。
…
………………………………………………………………………………………………………………………………………15部27章 3。军队万岁
…
一间艙室,一群来自农村的战士在讲述家乡生活之苦,床位里发出哭泣,人群中扬起一张脸:“你们知道现在全国的情况吗?在城市,在乡村…………到处都是动乱、饥荒…………”忽然, 从战士中传出一个小声的诅咒:“我苦难的祖国!”
一个艙室里传来另一类议论:“…………拉赫美托夫…………俄罗斯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主人公,民主革命者,为唤醒民众,亲身睡在钉板上,体验受苦役的滋味…………”
…
柏国庆绘声绘色,高声朗诵,在表演俄罗斯话剧中的一幕——
…
“我们的祖国戴着镣铐,无知窒息了它,但变革这种状况已为期不远。。。。。。”
“嘿,先生们,先生们,你们以为问题在于徒有共和国这个虚名…………然而权力却掌握在你们手里——问题在于要使下层阶级不仅在法律面前,而且在物质生活方面也能摆脱其奴隶地位。。。。。。在于使他们丰衣足食、男婚女嫁、养儿育女、供养父母、受到教育。男人不变成行尸走肉或坏蛋,女人不致出卖肉体…………否则就是胡说八道!。。。。。。”
……………………………………………………………………………………………………………………………… 6部12章《兵士日记》
…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它暗含着对现在文艺表现、文艺现状的批判。
…
(未完待续)
《帝国雄兵》的价值(3)
《帝国雄兵》的价值(3)
…
作者在作品简介中曾说“…………此次发表,实望尝试填补我军这一时期文学描写空白…………”《帝国雄兵》的实际价值远远超过了作者的介绍,也超过了读者的预计。它不是惯常的床头灯下打情骂俏的清浅、圆滑故事,也不是时下流行的所谓“揭露人性”、“暴露黑暗”之类的逐潮之作;它是一部新小说——我们的社会永远需要的是歌颂光明面,给人民以鼓舞上进的力量,她是文学大视野、大胸襟的产物——相信有眼力的读者能看出这本书的价值,她的与众不同之处。
…
只看下面一段——
李沪生在喀什天门山口拦截“潜伏敌特”俄语教师不意被泥布拖地“中亚人”劫走,陷于解放军与东突匪帮激烈交战、进退两难之际,意外遇到持鸟黑衣人乌玛前来解救脱离险境,英雄虎胆,一路走阿克塞钦,穿越昆仑山,飞过苍茫戈壁,进入阿里高原,千难万险一片刀山火海死亡绝境之中,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精神,高举英雄主义灯盏,昂首飞跃风雪黑夜…………
………………………………………………………………………………………………………………………………11部 英雄虎胆 22章 古格惊魂
…
那种压倒一切敌人、万难不屈、排山倒海、威风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已经跃然纸上!
…
作者在《帝国雄兵》开篇的第一章《地狱大风》首段中说过:
——“它是沉痛已久的我,产下的一个苦难的婴儿。她属于你,属于我,是我对你爱的结晶。她不是供人仰玩的玩偶,她会啼哭,会微笑,会唱歌,也会咆哮。她有血有肉,坚毅挺拔,百折不挠,她将是下一世纪的英雄。”
确实,作品原稿于上一世纪80年代,她是本世纪的英雄。她是作者对军队的爱的结晶;也是籍作者之笔,中国军队对祖国对人民,爱的结晶。
…
…………篝火在雅鲁藏布的密林中熊熊燃起,映照着围圈而坐的一群战士憔悴年轻的泪脸。一位面带稚气的小战士低声说:“给党中央的信已经发出了!”“好啊!”人群中一片欢呼。一位高瘦清瞿的青年军官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有难,四海悲歌!我们是热血军人,不能坐视不救!让我们宣誓:‘宁负父母,不负国家!’‘牺牲个人,拯救中华!’”…………他从军靴里拔出利刃,亮光一闪,带头向自己的左腕上刺去,顿时一道鲜红的青年的血流从腕上无声地迸出,飞落在噼啪裂响的篝火中,绽放出一朵鲜艳的花朵,战士们轮流刺去…………昂扬的火头拥吻着战士们年轻高贵的血,呼吸着,仿佛在唱着一首忠诚的热血悲歌,绽放出一朵朵红艳的梅花!火光舔吻着那闪闪鲜红的领章帽徽,舔吻着张张稚气未褪和被青藏高原凛冽刚风吹过刻划下道道刀痕的脸!火光中年轻军官举起右臂,泪花闪闪;红光里“唰”地举起了一排右臂,一个苍凉有力的轻声呼唤回荡在冰雪的大峡谷:
“母亲祖国万岁!”
…………
…………………………………………………………………………………………………………………………第七部 一万雄兵 13章 国家有难
…
“她会啼哭,会微笑,会唱歌,也会咆哮。她有血有肉,坚毅挺拔,百折不挠”………
她是一首“人”的颂歌。作品塑造的李沪生、曾大军、中亚泥布拖地…………等人物形象,都超出了地域、国界和交战中“军人”的局限,成为“人”的形象——他们个性鲜明,又带有一般“人”的本质涵盖力,神人兼具,理想完美,最终应该能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进入大千万有、丰盛多彩的“世界人”“人类人”的文学画卷。
…
很多作品都暗含着一个歌颂祖国、爱国主义的崇高主题,但是没有一部像她来的这么直接,呼唤得这样烈火般高昂,这么江河般激情澎湃;表现得这么集中、强烈、亲切、热切——通篇到底,洋溢着温暖的感情的浪潮——她仿佛是来大喊大叫的,可是她的故事性又特别强…………正像现在网读者也是一位作者吴建锋说的:“看后除了震撼,剩下的只有感动。”“看过一遍又一遍,每次看,心里都会有种莫名的感动…………大爱《帝国雄兵》!”
…
“此刻,一骑黑影,正在千里奔袭,向西藏高原驰来…………”
…
她雷霆万钧、气势磅礴的声威,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伟力,震撼着天下——这正是迈向21世纪中国人的气势!正是我军虎虎生威的气势!也应该是21世纪大中国文学的气势!
…
她像轰轰的雷声,宣告中国新文学思想的到来!
…
她继承我国文学优秀传统,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借鉴西方文学、世界文学…………语言和形式诸种特色,熔于一炉,自创一体,无论在结构、语言、人物形象、思想立意上,都出新簇新;从内容到形式,艺术性和思想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结合得很好。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从前的样本和前人类似、近似的作品。
…
认真仔细品读《帝国雄兵》,她的故事、语言,是很迷人的。她能得到女性读者的青睐,不是没有原因的。
…
它的语言,确实是锤炼过的、文学的、修辞的,很美、很美。
…
《帝国雄兵》是我国文坛多年来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它复现了一段已被遗忘不可再现的历史,也复活了一种久已失缼难能可贵的精神。它在伸张焕发“人”的精神的同时,也张扬着一种新的文学精神。它确实是一部我国当代文学中迄今很少见,今后也难再产生的奇作。
…
…………………………………………………………………………………………………………………………………………………………………红夜莺
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
读后感
…
这篇读后感,是因为在《帝国雄兵》中,我提到了“苏联主义者”(见第二部 争霸天下 3章 中苏对抗 4。穿越铁幕)和“俄罗斯精神传统”(见第九部 喀什疑影—俄语教师一节),两个容易被忽略而颇为深刻的概念;也是两个颇为困惑人的迷人的话题。
…
《俄罗斯思想——19世纪到了20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基本问题》是别尔加耶夫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一部视野宽阔宏大的思想史,文化史。“俄罗斯思想”这一命题,形成于19世纪中叶,最先由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后来被俄国宗教哲学家符。索洛维约夫引用。再后来,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他的《俄罗斯思想》一书中充分论证了这一思想。作为“俄罗斯思想”真正载体的知识分子,别尔加耶夫对俄罗斯众多哲学家,文学家,神学家,历史学家进行了剖析,也对一些重要的,俄罗斯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分子给予了详细评述。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俄罗斯知识分子有什么样的信仰哲学,宗教派别和政治信念,他们唯一不变的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对俄罗斯近乎痴情的热爱。俄罗斯知识分子个人的成长历史里,几乎每个人都有“弥赛亚”情节,在自我道德的要求上,有着超越世俗的“圣徙”般的追求。从个人情感和人格操守来说,他们差不多全是人格超拔,情感纯洁之辈。这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别尔加耶夫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始祖是拉吉舍夫。“他规定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当他在《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程》中说‘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时’时,俄罗斯知识分子便诞生了”。他的使命在于对实现正义、公道和自由的努力。倡导向西方,特别是法国学习启蒙精神。他说:“如果法律,或者帝王,或者任何地上的某种强权强迫你屈服于不正义,强迫你违背自己的良心,你要成为不屈不挠的人”。别尔加耶夫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是完全特殊的,只存在于俄罗斯精神和社会之中的构成物。他针对俄罗斯知识分子所说的一句话如果拿来放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会成为强烈的反讽——“知识分子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阶级,这个阶级的人们整个迷恋于理想,并准备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坐牢,服苦役以至被处死”。
…………
…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当代中国会发生知识分子“犬儒主义”和知识官员“整体贪腐”的集体投降变节行为,正是因为没有一个灵魂深处可以坚持的“精神支柱”所致——它一方面说明了当代中国教育整体是失败的,所谓“思想工作”是失灵的;另一方面,它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部组织结构混乱不清、中心不明的深层原因(譬如历史由来已久的昏乱的佛教思想的影响,等等)
再顺便说一句,当代所谓“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失败的,只要看看那么多人跑到国外,更多的人,包括携款私逃的官员,希望出去,就足够自咣耳光了。原因也在于上层和各级文化组织的空喊,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文艺政策是失败的,因为,竟然没有一部文学小说,能够鼓舞起中国人民普遍“忠诚”的勇气。
看看遍地开花、甚嚣尘上的所谓“揭露人性”、“暴露官场”、“揭秘阴私”等等等等之类的流行小说,就知道,中国文学是怎么样的一个黑暗的精神地狱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会自己创造出这样一个文化潮流,除非是魔鬼撒旦所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会不把歌颂光明面、人类心灵的美好、引导社会向上,放进文学创造第一主题的崇高位置——这样做,并非政府的引导,而在于作家的天良和理性认知,政治道德和社会思想修养,而最根本的,还在于人的“真善美”的本质——即使是黑非洲,即使是我们的南亚近邻印度,南美洲不见经传的小国,都创造出与我们不同的,在思想、艺术上远远高于我们的小说,这样的事实,不自今日始,应该是从近代史上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之后。
中国文化确实远离世界。中国小说至今无缘于世界级文学奖,中国文化的其它形式包括舞蹈、戏剧、音乐、交响乐(至于电影,更是典型的假大空,靠的是声光效果和奶沟)…………等等等等,没有一样,能拿到世界上去,是应该很好地反省一下的时候了,时值中央文化工作大会提出新时期“强国文化”大政方针的时候。
所有上述问题,都在《帝国雄兵》中得到应有的批判。
…
还有一个不算多余的问题,现在网此次开办全国文学大奖赛,到底想奖什么?
…
难道就是为了奖励一至几篇畅销小说吗?
…
(未完待续)
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读后感
…
(接上页)
恰达耶夫在俄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对基督教的推崇、对俄国农奴制的批判、对俄国道路的思考以及他所表现出的否定式爱国主义情感等,都是试图通过严峻、清醒的民族自我批判来确立深刻、博大的民族意识,这也成为俄国独立的、创新的思想萌芽。别尔加耶夫认为恰达耶夫体现了19世纪俄罗斯主旋律的基本事实——对国家的反叛。恰达耶夫说:“爱祖国,这是壮丽的事情,然而还有更壮丽的事情,那就是爱真理。”“我并不想学会带着闭上的眼睛、崇拜的大脑、封上的嘴巴来热爱祖国”。“我们不是人类大家庭中的成员,我们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既没有西方的传统,也没有东方的传统。当我们站在时代之外时,我们不可能被人类的世界性教育所触动”。别尔加耶夫指出,这种强烈的自我否定,才能获得俄罗斯的自我意识。与恰达耶夫相同的,是另一位历史哲学家霍米亚科夫。他说:在俄罗斯没有什么善良的,没有什么值得尊敬或者值得效仿的东西。无时无处不存在着文盲、不公正、抢劫、叛乱,对个人的压抑,贫穷、动摇、缺乏教育和腐败,在人民生活中找不到一个光明的时刻,也找不到一可以令人安慰的时期”。
别林斯基被别尔加耶夫认为是俄罗斯19世纪思想史最核心的人物之一。他说:“别林斯基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一生都力图实现一种极端的世界观。对富于有热情和感性气质的他来说,认识与受苦是同一件事情。他的特殊之处是靠思想生活,他探索真理,‘固执,激动而又节奏甚快’。他一生都在燃烧,却过早地燃尽了生命”。别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主体,个体,个人的命运比全世界的命运和中国皇帝的健康更重要。”
…
宗教问题折磨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关于生活的全部意义,关于从恶与苦难中拯救人,人民和全人类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中是备受重视的问题。俄罗斯作家们没能停留在文学领域,他们超越了文学界限。别尔加耶夫指出整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带有教育的性质,作家们希望成为生活的导师,致力于人类心灵的改善。他说,果戈里是最神密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也是最伟大和最完善的俄罗斯艺术家之一。“尽管果戈里的书有着可恶的毛病,但他毕竟还有这样的思想:‘俄罗斯号召人们建立兄弟情谊,俄罗斯人的追求就是地上千年王国自己的寻求’” 。
苦难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中心。别尔加耶夫写道:“为苦难和对苦难人的怜悯折磨的精神失常,苦难和同情成为他的作品的基本主题”。19世纪俄罗斯宗教问题和宗教探索的主要人物是陀斯妥也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而不是哲学家。“他完成了关于人的伟大发现,以他为开端,开始了人的内心史的新纪元。”而托尔斯泰与陀斯妥也夫斯基有相同之处:“一生被自己的特权地位所折磨,他想放弃一切,想平民化,成为庄稼汉。”别尔加耶夫评论道:“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