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袁常举的例子很恶俗,但是,却很有道理。为什么人死了是浮在水上,而不是沉到水里呢?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岂不是什么东西都有可能浮在水面上?

    “很好,看来你们已经有点明白了。”

    袁常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如果在某些情况下,什么东西是都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即使是一把刀、一杆枪,也都可以做到。不过,这些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我们就不用在意,我们要明白的事,是为什么东西能够浮在水面上!说到这一点,我比较难过,因为在彼得的家乡,他们早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也就是说,彼得的家乡,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先进了许多。在那片你们未知的地域,他们的社会制度其实比我们落后,但是,他们却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事,不是我们不如他们,而是我们的思想没有他们开明。我们的人够多,但是,能够学习知识的人却是那些士族、达官贵人,寻常的百姓想要学到知识,是一件很难的事。然而,在那片地域,他们没有这么多的限制,只要想学习的人,都有机会;而且,在我们的土地上,最多的却是儒家文化,我不否认儒家文化有优点。但是,缺点却是没有人敢说出来,这就让人很悲哀了。而在那片地域,他们有很多种文化,可以竞争、可以讨论。如今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指责儒家文化,而是要告诉大家,我们的前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我们生活的土地,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片土地的时候,才会发现,世界到底有多大。”

    “主公,我们必定与你协力共进!”

    听了袁常的话,众人皆是齐声高喝,只觉得胸口有一股闷气要发泄出来。袁常的志向是远大的,是富有挑战性的。但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忧虑,只要跟着袁常走下去,他们就能够看到希望和未来。

    “好了,牢骚话说过了,我们接着说说东西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理。简单的说,任何东西之所以能够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浮力。任何一个东西,浸在液体或气体里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影响,则会浮在水面上;而浸在气体里的东西,则会升到空气中。好吧,我知道关于气体这一点你们很难接受,等找个机会让你们见识了,你们就明白了。”

    当说到东西能够悬在空气中之时,虽然众人都很相信袁常,但是,看着袁常的目光还是一副看白痴的眼神。为此,袁常气恼不已。不过,袁常也能理解。浮在水面上的事还比较好理解,因为能够看到。但是,悬在空气中这种事就比较难以理解了,因为从来没人见过。当下,袁常也就不继续说明,早晚要让他们见识、见识。

    “关于浮力的发现,其实还是件很意外的事。在彼得的家乡罗马,有一个皇帝叫赫农王,赫农王当时让金匠给他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虽然皇冠的重量和皇帝给的金子一样重,赫农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于是,赫农王让罗马当时的一个智者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否是纯金,不过却不能破坏皇冠,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回家洗澡泡在桶里的时候,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了水面上。这时他脑中闪现出一丝模糊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到水面上;他站了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则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轻了。然后,阿基米德把差不多一样大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能感觉到石块变轻了。而且,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完全浸没水中。通过这个发现,阿基米德终于替赫农王鉴定出皇冠是否纯金,也因此发现了浮力,罗马人民为了纪念阿基米德的功绩,将他发现的浮力成就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通过这件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主公,我知道,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时刻注意身边的事情,也许就会有发现。”

    典韦这厮倒是最积极,袁常刚问完话,他就回答出来了。至于其他人,倒是还在思考,袁常这话中是否还有其他深意。

    “哎,果然,我就知道更有深度的你们想不出来了。”

    袁常摇着头,叹息着说了一句,然后目光扫过众人,脸色一正,一字一句的说道:“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给皇帝办事一定不能偷工减料,不然,性命不保啊!”

    “扑通!”

    “扑通!”

    听完袁常的话,所有人都摔倒在地,而后,众人都一脸“幽怨”的看着袁常,除了袁常这种人,还有谁会想到这一点?

    “咳咳!”

    袁常受不了众人的眼神,连忙转移话题道:“好了,我们接着说正事。通过之前的一番话,你们都清楚了,用铁制造的船是可以在水上使用的。而且,用木头造的船,通常只能在江河湖内使用,若是放到大海上,非常危险,唯有用铁造的船在大海使用才是最安全的。所以,这种巨型战船我们必须要去研究制造出来,以后在大海上,谁还能跟我们匹敌?”

    “嗯,主公所言甚是。”

    郭嘉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不过,郭嘉转而又问道:“主公,这战船的威力确实很大,只是,这样的战船,靠桨橹能够使得动吗?”

    确实,用铁打造的战船,用桨橹还真的摇不动,必须要有其他的动力。而刘顺的祖辈之所以没有拿出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打造了一艘战船,结果连动都不能动,还有什么意义,若是说出来,岂不是惹人笑话?

    不过,别忘了,袁常是谁?那可是新时代的穿越者,动力问题就不是问题。

    “哈哈!”

    袁常大笑一声道:“奉孝,只要这战船能制造出来,我就能让他动起来。不过,此事还跟德衡有关。”

    马钧听了顿时苦笑摇头,他哪有能耐让这样的战船动起来,袁常这是高估他了。

    “大人,这事属下真没办法。”

    袁常却是摆了摆手,轻松的说道:“德衡,关于这一点你不用担心,我有一个想法,可以让这战船动起来。但是,我只是有想法,真正动手的还是你,所以,此事还必须你和南宝配合才能做成。”

    袁常的想法,自然是将蒸汽机给搞出来。以目前的技术,蒸汽机还是可以打造出来的。至于更高端的内燃机、柴油机,怕是有些困难了。而且,袁常如今掌控渤海郡的大权,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条件充足,造出蒸汽机难道还能有什么难度?袁常知道蒸汽机的结构和制造方法,不过真正动手却做不到,因此,还是要马钧和欧南宝两人去打造。

    马钧一听,顿时拱手道:“大人既然有办法,属下自当竭尽全力。”

    “好,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要把战船打造出来,将大海掌控在手中,让我们的人民成为大海的霸主。”

    “是,主公!”

第三五六章 招揽太史慈() 
青州,北海郡,营陵城

    自从当日刘备兄弟三人斩杀管亥,解除营陵城被围的危境,刘备便被孔融好生款待了好些日子。

    而糜竺进入营陵城,见到刘备之后颇为欣喜,认为刘备是个可以投靠的明主,心中已经有了想法。于是,便让妹妹糜贞多与刘备交往。而事实上,刘备是个三十岁的大叔级别了,糜贞不过十五岁的姑娘,跟刘备又怎么有话题。奈何糜竺坚持,糜贞只能应付着跟刘备交谈,刘备也看出糜贞的不愿意,而且刘备也不是急色之人,言行倒是发乎于理,止于理。

    糜竺当日从徐志和刘疤二人口中得知此次围城是为了对付他糜家,因此,让手下门客暗中查探,才知道是他的小妾王茹偷听之后告诉陶谦的管家王生。而继续查探下去之后,糜竺才知道王茹是王生和陶谦侍女**所生,当下,糜竺便家书一封,休了王茹。至于王生,糜竺却是打算着取他性命,想要害他糜家人,糜竺可不会客气。还有陶谦,糜竺同样不会放过,不过,陶谦是一州刺史,要对付陶谦,就必须从长计议。

    这一日,孔融再次设宴款待刘备,同时也是践行宴,北海郡各县士兵已经集结完毕,孔融准备次日便发兵前往徐州救援陶谦。

    “如今曹操攻打徐州,纵兵掠夺,无法无忌,陶恭祖遣使求救,吾身为朝廷大臣,自当制止。”

    刘备闻言,感慨道:“陶恭祖乃仁人君子,何辜受此灾难!”

    说起来,曹操攻打徐州,也是陶谦自己咎由自取,先跟袁术联合攻打曹操,奈何队友太渣,竟然被曹操新收的青州兵给击败。如今给了曹操出兵的借口,曹操又岂会放过?刘备说陶谦是个仁人君子,就有些假了,能够做到镇守一方的刺史大吏,能有几个是仁人君子?像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年近四十了,也不过是一郡太守。

    而在刘备的心里面,其实是非常开心的。

    自从讨伐董卓的联军解散之后,刘备就一直呆在平原相的位置上,没有什么作为。原本公孙瓒和青州黄巾、黑山黄巾联合攻打冀州的时候,刘备就想掺和,结果公孙瓒他们败北,刘备的地位也很尴尬。不想,冀州的事情才平息,徐州这边又有战事。对于这种事,刘备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否则,刘备又怎么能趁机崛起呢?

    当然,作为陶谦的好友,孔融倒不觉陶谦有错,只是认为错的是曹操。

    听见刘备这么说,当下询问道:“公乃汉室宗亲,今曹操残害百姓,倚强欺弱,何不与融同往救之?”

    刘备心中自然是想去的,不过因为他的兵少,而且又不能让孔融察觉到他心中的想法,当下便回到:“文举兄大义,备本不应推辞。奈何备兵微将寡,若是前往徐州救援,怕是反而成为负累,故此难以动身。”

    孔融当即脸色一正,肃然道:“吾之所以往救陶恭祖,虽然有一些友谊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因为朝廷大义,不能让曹操这种人乱了朝廷的纲纪。公乃汉室宗亲,岂无仗义之心?兵微将寡非难事,有心便可。”

    好吧,刘备原本就愿意去的,孔融都说到这种地步了,刘备又怎么会拒绝?当下说道:“文举兄所言甚是,备心中惭愧。既如此,还请文举兄先行,待备去伯珪兄长处借得三五千军马,随后便来。”

    “公切勿失信!”

    刘备脸色一正,似有愠色道:“文举兄以为备之为人如何?圣人云:自古皆有死,人无信而不立。备借得军或者借不得军,必然亲至,若是有违此誓,当不得好死。”

    孔融制止到:“公言重矣,吾非不信公。既如此,吾便不多言,吾与公同饮此杯,待来日破了曹操,便让陶恭祖设宴款待我等!”

    “同饮!”

    刘备和孔融喝下杯中酒,孔融则看向糜竺道:“子仲,如今我大军已经集结,又有玄德公同往,曹操必定不能久持,子仲是否先回徐州,将此事告知陶恭祖,具言我等随后便到?”

    原本如果没什么事的话,糜竺在请到救兵之后就返回徐州。但是,因为新盐的事情,糜竺肯定不能返回徐州。

    “竺替我家大人谢过文举公和玄德公,奈何竺尚有一事未了,如今怕是暂时无法返回徐州,还请文举公寻一人前往徐州,将此事告知我家大人。待我从冀州回来,必定于徐州设宴款待二位。”

    “既如此,我便令麾下持书信前往徐州,将此事告知于陶恭祖便是。”

    糜竺闻言,拱手道:“如此,便多谢文举公了。”

    却说刘备听到糜竺要前往冀州,当下说道:“糜别驾,我正好要前往幽州寻伯珪兄借兵,你我正好顺路同行。对了,不知糜别驾前往冀州,所为何事?”

    刘备知道糜竺家财亿万,所以也想和糜竺拉好关系。若是有了糜竺亿万家财的帮助,那他不是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就算是组建骑兵队伍,那也不是难事。就算他对糜贞没什么兴趣,如果为了他的大业,他自然是愿意迎娶糜贞。

    想历史上,刘备为了获得跟孙权的联合,不也是迎娶了孙尚香;后来到了益州,不也是迎娶了刘焉儿子刘瑁的老婆吴苋,刘备之所以娶个**做老婆,还不是因为有相士说吴苋有大富大贵之相。

    在古时候,所谓的大富大贵的面相并不是有钱或者说达官贵人就能称得上,就连丞相、王公的妻子都不敢说有这样的面相。一般能够称得上大富大贵面相的人,都是皇帝的老婆,最少也是贵妃,甚至于皇后。刘备迎娶吴苋,可见刘备其实却有称帝之心,说他被诸葛亮等人逼得称帝,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再说了,刘备给他的两个儿子取名“封禅”,其野心已经是昭然若揭。

    糜竺去冀州做什么,其实也不是什么太隐秘的事,若是跟他糜家一样都是经商的,糜竺自然要保密。不过,在宴席上的人,自然没什么需要保密,当下说道:“玄德公,竺此去冀州渤海郡,乃是为了新盐一事。玄德公也知我糜家世代经商,如今这新盐出现,我自当少不得要去见识一番。”

    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身为一名儒家士子,自然不喜欢经商这样的话题。不过,刘备和糜竺在那相谈,他也不好打断二人,只能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至于刘备,当初落魄的时候还在卖草鞋,若不是黄巾起义让他打出点名堂,估计现在还在卖草鞋。因此,跟孔融这种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不一样,刘备对于金钱也是很上心。刘备也就是没钱,所以一直只能让他的士兵保持在二三千人左右,若是刘备有钱,征召个一万、十万士兵也不是难事。

    不过,对于渤海郡,刘备心中是有一点阴影的。

    当初公孙瓒和黑袍人十几万大军攻打渤海郡,渤海郡只有二万士兵,结果连续攻打了几日没能攻下。虽然说当时公孙瓒和黑袍人赶时间,但是,渤海郡的实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当初关羽和张飞出战,一个战平、一个战败,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刘备是不想去招惹渤海郡的太守袁常。

    不过,对于新盐的事,身处冀州平原国的刘备,还是有一点了解的。毕竟平原国和渤海郡相距不远,也就几十里的路,骑马几个时辰也就能到了。

    “糜别驾原来却是为了新盐之事,关于这新盐,备倒是知道不少。”

    刘备和糜竺相互之间都有意结交,自然谈的颇为高兴。

    “那新盐传闻乃是渤海郡太守袁常所发明,此盐比之贡盐更胜百倍,洁白细腻有如珍珠粉一般,备有幸尝过几次,那味道确实不是以往所用之盐能够比的上的。”

    糜竺本就有意前往渤海郡,如今听了刘备的话,更是心动。不过,刘备要是知道,原本应该属于他的人,就因为他这一番话,结果导致糜竺成为了袁常的人,也不知道刘备是否会气得吐血三升。

    “哦,竟有如此神奇之物,看来竺此去渤海郡是对的了。”

    糜竺惊叹一声,连刘备这样的人物都觉得新盐不同凡响,看来是真的如此了。

    却说席位上另有一人,听得刘备和糜竺的谈话之后,眼睛一亮,待二人停下交谈之后,那人连忙端起杯子坐到糜竺身旁问道:“子仲兄,你此番是要去冀州渤海郡?”

    糜竺抬头一看,原来问话的人是太史慈。

    太史慈杀出重围,替孔融送信请到刘备来救援,可以说,太史慈是北海郡的大恩人,孔融设宴当然也会宴请太史慈。

    “子义兄说的没错,竺正是要前往冀州渤海郡。”

    看到太史慈凑上来,这一桌的糜竺,上首的孔融和刘备都是眼睛一亮,看着太史慈的表情,就像是狼外婆看着小红帽一般。

    却说这三人为何如此失态?

    原来,是因为刘备、糜竺和孔融三人都想把太史慈给招到自己麾下。

    太史慈的勇猛,刘备、糜竺和孔融三人都清楚。孔融身为北海郡的太守,好歹也是一方大吏,连一个拿得出手的猛将都没有,还被人家管亥给围城多日。原本,孔融还有个武安国,实力还算可以,坐镇一个北海郡还是绰绰有余了。只是,虎牢关一战,武安国被吕布断了一臂,基本算是废人了,虽然武安国还能领兵,但是,没有强悍的实力震慑士兵又怎么能行?因此,孔融急需找一个猛将来坐镇北海郡。

    而糜竺,麾下门客过万,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有一点能力的人,像太史慈这种勇猛之士,却是没有一个。真正勇猛的人,又怎么会投到一个商人家中混吃混喝?所以,在这样的乱世之中,糜竺也要找个猛士来保护糜家。糜家的门客虽然都不勇猛,却也比普通的士兵强一些,若是有太史慈这样的猛将训练一番,也足以比得上一支军队了。所以,糜竺招纳太史慈的想法,丝毫不弱于孔融。

    至于刘备,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有野心的枭雄,立志于天下,更是想要招收无数的谋士和武将。历史上刘备就经常挖人家的墙角,从公孙瓒开始,一路挖到底,刘备也确实挖到了不少的人。如今碰到太史慈这个无主的猛将,刘备又岂能没有想法?

    因为有招纳太史慈的想法,所以刘备、糜竺和孔融三人看到太史慈,就像饿狗看到肥肉一般。

    不过,身为事件的主要人物,太史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如此甚好,某也正要前往冀州渤海郡,却是可以与子仲兄同路。”

    听到太史慈要跟自己同路,糜竺心中自然是很高兴的。只要多相处一些时间,说不定就有机会把太史慈给招揽到自己麾下。然而,跟糜竺欣喜的心情相反的是刘备,听到太史慈要前往冀州渤海郡,刘备心中“咯噔”一声,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之前已经说过,刘备对于渤海郡是有阴影的,只要听到跟渤海郡有关的事,刘备都会很敏感。

    听到太史慈要前往渤海郡,刘备的脑袋就开始飞速运转了。

    太史慈是青州东莱郡人,后来避难跑到幽州,以太史慈和冀州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路人的关系。按理来说,太史慈和冀州搭不上边。再说了,太史慈又跟糜竺不一样,不是经商的,又不是跑到渤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