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别。既然如此,自然就按照辈分来选,荀衍的年纪是最大的,老成持重自然应该选他。不过,荀衍却是自言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家主之位,坚持不就,最后,顺位选择就轮到荀仁了。而这荀仁,却是荀焘的儿子。
而看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能够担任家主,荀焘先前还怒气冲冲的脸色,顿时变得喜笑颜开。
上一任的家主之位,在老大荀俭,老二荀绲早丧,老三荀靖无心家主之位。最出名的老六荀爽不符合家主的条件的时候,按理来说也应该顺延到老四荀焘身上。奈何,当时选择家主的时候,几个长辈却是认为荀焘能力稍弱,不如老五荀汪,最后家主反而由荀汪担任。对此,荀焘心中自然是不服,存有芥蒂。然而,如今风水轮流转,家主之位终于轮到荀焘的儿子。老子比不上你。老子的儿子终于比过你儿子,荀焘又岂会没有高兴的理由。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而此刻,在冀州治所邺城州牧府衙内。袁绍自然是一脸的怒火。
却说袁绍如今是冀州牧,更是在不久之前有朝廷的使者到袁绍面前,封袁绍领并州牧和青州牧。按理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袁绍又为何发怒?
原来,袁绍发怒的原因就是在于他领并州牧和青州牧这件事。
之前。袁绍同意和袁常联合,就是因为袁常许诺帮助袁绍拿下青州和并州。而如今虽然袁绍同样拿下了青州和并州,但是,这跟袁绍料想中的过程并不一样。在这一次攻打幽州的战事之中,他袁绍可谓是损失惨重,十几万兵马如今尚存不过八万有余,此外,冀州库存的粮草也因为这一次的战事,消耗巨大。而幽州战事,他袁绍可谓是一点便宜都没有捞到,反而是袁常赚得盆满钵满,不仅得了幽州,更是得到刘和,公孙续等人的投效。原本,袁常要帮助袁绍出兵拿下青州和并州,袁绍能够平白获得两个州,心情自然也不会差。可是,现在想到,原来青州和并州可以如此轻易的获得,袁绍的心情就跟吃了苍蝇一般恶心。
之前,并州因为原来的州牧丁原被杀,并州牧一职已经空缺;而青州则因为黄巾余孽不断,初任青州牧被黄巾余孽杀害之后,便无人敢去青州任职。后来,刘虞被公孙续给杀害,为了笼络公孙瓒这个名将,把持朝廷的董卓余部李傕和郭汜二人便封公孙瓒为幽州牧。谁知道,公孙瓒直接扣押使者,抢下符节仪仗,自领青州,并州,幽州和冀州牧。之所以把冀州也捎带上,自然是因为跟袁绍的仇怨。
而公孙瓒败亡,并州和青州自然也就落入了无主之境,只要向朝廷派出使者,这青州和并州自然就可落入手中。李傕和郭汜二人挟持天子,大家心知肚明是叛贼,朝廷的命令是否有效,就看大家认不认可。当然,对于平名百姓而言,谁当州牧都跟他们没有关系,只要不让他们的日子难过就行。而且,如今的天下毕竟还是姓汉,朝廷的任命还是有一点威慑力的。所以,只要朝廷下达了命令,拿下青州和并州自然问题不大。
如此一想,袁绍也算是明白了一个问题。
其实只要击败了公孙瓒,他就能获得幽州,青州和并州三州。结果,他没有想到这一点,白白替袁常出兵出力,最终只获得了两州之地,怎么算这都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可恶,袁常这厮竟然敢算计于我,我必不轻饶!”
袁绍一脸愤怒的说道,目光隐晦的扫向麾下的一干谋士,心中也有少许的失望。这么多谋士,竟然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点,而袁常,能够想到这一点,难道就没有麾下谋士的功劳?当然,对于这一点,袁绍还真的想错了。在击败公孙瓒之后,郭嘉确实也想到了这一点,不过,在此之前,郭嘉还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毕竟还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朝廷,还是有些敬畏的。虽然朝廷落入了李傕和郭汜之手,可是,到底还是占着朝廷的名义,一州之首的任命,在他们想来,也应该是由朝廷来安排。谁又能像袁常这个穿越者一样,想到利用李傕和郭汜来给自己谋利。
“主公,袁承志如此行径不当人弟,主公可遣使令其来邺城请罪之!”
郭图身为袁绍的心腹走狗,听了袁绍的怒骂,当即献计到。当然,袁绍是袁常的兄长,敢当场怒骂直呼其名,郭图却不敢这么做。袁绍现在是生气,可是袁绍也向来多变,谁知道过后会不会又变了样。
听了郭图的建议,袁绍却是皱着眉头思考其可行性。
作为袁绍的另一个心腹走狗,郭图的竞争对手,逢纪却跳出来说道:“主公,袁常此举却是不将主公放在眼里,主公若是不惩戒一番,袁常定然会更加无法无天。若是遣使训斥,袁常定然不会重视。不若主公遣一将出兵幽州,让袁常将幽州交由主公,如此,方能显示主公之威严。”
逢纪如此积极,自然是有他的原因。
当初袁绍让逢纪和许攸二人前往渤海郡跟袁绍商讨出兵幽州之事,当时的袁常根本没有把逢纪放在眼里,反而对许攸笑脸以对,让逢纪心中极为不满。如今袁绍因为幽州一事,对袁常产生了不满,逢纪自然是趁机吹耳边风,让袁绍把袁常给撸下来。只要袁常没了这些身份,到时候,他逢纪不就可以跑到袁常面前一番耀武扬威,以解心头只恨。当然,被仇恨给蒙蔽的逢纪,却是选择性的忘记了袁常的厉害。如今的袁常,又岂是袁绍能够逼迫的了的角色?
逢纪忘记了,不代表其他人忘记了,在逢纪说完话之后,立马就有人站出来了。(未完待续。)
第五零八章 深度剖析()
站出来之人却是跟在场一众谋士都无瓜葛,却又是大家眼中钉的田丰。
说田丰与在场其他谋士毫无瓜葛,乃是因为除了公事之外,田丰并不参与几个谋士之间的明争暗斗,没有与任何一人联合,算是袁绍麾下谋士最为独立的一个;至于说田丰是其他谋士的眼中钉,也很好理解。
田丰最初是在洛阳当官,后来因为宦官当道,田丰弃官归家,接着到韩馥麾下任职;而等到袁绍反客为主夺得冀州之后,袁绍听闻田丰的名气,带着礼物去招揽田丰,言词之中极为恭敬,并且在之后任命田丰为别驾。别驾这个职位前文说过,乃是州牧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州之地的二号人物,可见袁绍对田丰的看重。如许攸、逢纪等几个跟随袁绍已久的谋士,却也不过获得从事之位,刚加入袁绍麾下就成为凌驾于他们头顶的田丰,岂会不成为他人的眼中钉。
“主公,对于幽州牧之事,主公应当三思而行。”
田丰也没有辜负他刚而犯上的评价,很是干脆直接的说道:“幽州牧自渤海郡之时便已是兵强马壮,麾下贤才猛将辈出;如今更是占有幽州之地,兼有公孙瓒之子公孙续、公孙冉投效,还有前幽州牧刘虞之子的归顺,现如今的幽州怕是以主公兵力,难以企及。主公若是要兴兵征讨幽州,怕是难以成事。”
田丰的话很直接明了,就是现在的袁常兵强马壮,以冀州的实力根本打不过人家,这种话说出来,哪个老大愿意听?摆明了就是涨他人威风,灭己方志气。故此,不要说好脸面的袁绍此刻已是眉头紧皱,脸色不虞,文丑和颜良二人都一脸通红。
“主公,末将倒是不信幽州有如此实力。末将请主公予末将五万兵马。必将幽州拿下,将袁常帮到主公面前。”文丑哇哇大叫着,表示自己的强悍。
“主辱臣死,袁常如此欺辱主公。末将自是看不下去,愿请命攻入幽州,替主公拿下袁常小儿。”颜良也是紧随其后,表达自己的忠心。
若是换成曹操,刘备或者孙权这三个人。他们要么就直接开战,要么就隐忍,都能很干脆的作出决定。然而,袁绍为人素来犹豫不决,色厉内荏。对于袁常如此投机取巧的帮他拿下并州和青州,而袁常却是在幽州战事上获利最多,袁绍自然不满,想要教训袁常一番。然而,田丰的话虽然不中听,却也有些道理。如今的袁常难道还是当初那个软柿子,可以任他袁绍揉捏的?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袁绍极为犹豫,到底是要出兵幽州,还是就此放过此事,若是就此放过此事,内心中又极为不甘。袁绍扫眼望了另外几名还没有发话的谋士,看到许攸的时候,顿时眼睛一亮。连忙询问到。
“子远,前番幽州战事之时,你跟随于袁常身边,对其有何看法?”
许攸刚才就已经想到袁绍会问计于他。毕竟正如袁绍所说的那样,幽州战事的时候,他一直都跟在袁常的身边,对于袁常的底细自然是最为了解。整了整长袍,许攸一脸自得之色,看了看其他几个谋士。朗声说道:“主公,幽州牧最初的兵马乃是从渤海郡召集,原属于冀州兵马,若论战力,自是与我冀州将士无二。幽州牧虽新近入主幽州,然则却是根基不稳,想要彻底稳定幽州,还需不少的时日才能做到;而反观主公所行,自主公入主冀州,将冀州打理的井井有条,民心安定,百姓皆称赞主公为冀州青天。若是以将士战力而言,主公的冀州将士自然无所畏惧;且主公更有稳定之冀州为后方,若真要开战,幽州牧必然无法支撑,幽州境内的百姓也会不满,届时,幽州自是可一战而定。”
许攸话里话外的意思似乎都在告诉袁绍,袁常的兵力不足为惧,主公有经过你治理的稳定冀州,干掉入主幽州不久的袁常,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许攸作为在幽州战事之时一直跟随在袁常身边的人物,对袁常的底细是相当了解,许攸这么说了,袁绍岂能不动心?不过,许攸原来却是话还没有说完。
“主公可知,幽州战事之时,幽州牧与刘和兵马联合,将乌丸,东部鲜卑等异族击退,以极小的损失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主公可知是何原因?”
“哦!”
袁绍脸上顿时浮现一抹好奇之色,许攸不仅是他的谋士,更是在洛阳之时的好朋友,对于许攸吊人胃口的问话,袁绍当然没有表示不满,反而是很配合的询问到:“子远,莫非其中还有什么内幕不成?”
“然也!”
许攸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抹高深莫测的笑容,道:“早在此前我与元图前往渤海郡参观渤海郡的阅兵仪式,当时,幽州牧曾展现了一些精良铠甲和武器,属下等以为似这等精良铠甲和武器,当是少数。然而,直到幽州战事之时,属下才发现,幽州牧麾下兵马皆已经装备这等精良铠甲和武器,正是有这等神兵利器的帮助,幽州牧的兵马方能战无不胜,无往而不利。主公兵马自是无惧于幽州牧兵马,然则,若是有这等神兵利器相助,主公兵马必然会损失惨重,于主公的大业极为不利。故此,属下以为,当此之时,与幽州开战,并非是合适的时机。”
许攸刚开始的时候歌功颂德,似乎幽州牧不过如此,只要开战幽州必然能够拿下;然而,后面许攸却是话锋一转,变成语幽州开战,对袁绍的大业不利,怎么听起来很矛盾的感觉。
其实,许攸这个人说他矛盾,还真没有错,历史都这么记载了。
却说历史上,袁绍要征讨曹操,田丰冒死进谏袁绍,不可开战。袁绍大怒,拿下田丰,准备用田丰的脑袋祭旗;结果,其他谋士没人说话,却是许攸劝谏袁绍等大战胜利之后再惩治田丰。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许攸是在维护田丰了。袁绍准备杀了田丰,许攸却建议袁绍战斗胜利再来惩治。杀头和惩治可是截然不同的感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袁绍官渡大败之后,袁绍后悔想要重新重用田丰,结果,许攸又站出来说田丰怎么,怎么滴。最后,田丰就这么被杀害,对袁绍而言,可谓是个巨大的损失。
对于许攸这家伙,可以深度剖析他的人生,或许才能对他有所了解。
关于许攸,最早的记载是在《魏熟》里面有好多地方提到许攸,都是关于许攸要做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没错,那便是要废立新皇帝。“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接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这段记载说出了许攸是南阳人,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有点气魄,敢于跟人同谋废掉皇帝。在这个事件中,许攸想到了曹操,觉得有曹操参与胜算很大,但曹操没有参与。结果正如曹操预料的,这次废立失败了。
这次事件之后,许攸就一直沉寂,直到官渡之战爆发。作为袁绍的一个谋士开始登场。在官渡许攸有三次亮相。第一次是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的时候。这次亮相记载于裴松之注引前代史料中。注中说袁绍久攻官渡不下,许攸就向袁绍献计,从另外的道路到许都把天子接来。但袁绍没有听从许攸的建议,结果“许攸怒”。从这个记载看来,许攸不但有胆识,而且有头脑。计策也恰恰是曹操所害怕的,偏偏袁绍不听。结果许攸很生气。从第一次的记载可以看出,许攸跟曹操还是很有交情的,他没有在节骨眼上帮助他的老朋友,反而是献上这条毒计,的确对袁绍是很尽心的。这么好的计策袁绍居然不用,才让他很生气。如果他不是真心为袁绍好,他是不会生气的。这时候许攸还没有叛变的打算。
但到许攸在官渡第二次出场的时候,他就叛变了。袁绍不听他的计策固然有一些作用在内,但没有这件事,他的叛变还是会发生的。对于这个结局,曹操的谋士荀彧早就预料到了。荀彧的传里记载,孔融去见荀彧,说袁绍谋士猛将如云,要打败他很难。荀彧在提到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贪财,纵容家人犯法;而审配与逢纪都是刚直而无通变的无谋之人,一旦许攸的家人犯法,肯定会被抓起来,而家人被抓起来,许攸肯定要另做打算。事情正象荀彧预料的那样,《武帝纪》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许攸贪财,而且到了袁绍已经不能满足的地步,所以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并献上烧掉袁绍粮草的计策。其实这里的记载有点问题,许攸贪财,袁绍如果不能满足,他早就应该跑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官渡之战呢?而且先前许攸还献上那样的好计,显然不是一个想要离开的人所能做到的。导致许攸离开袁绍的原因恐怕还是演义中提到的有关许攸家人杀人的事情。这件事情同样在荀彧的传中提到了。“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可见触发许攸投降曹操的,既不是贪欲不能得到满足,也不是计策不能见用,而是家人被收押。那么,从表面上看起来,许攸仅就这次叛变来说,算不上一个问题青年了。
其实不然。
许攸的家人为什么会被收押呢?到底是犯了什么法呢?既然荀彧作出了那样的判断,其中必然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因为许攸贪,所以他的家人才会犯法。尽管袁绍给了他很多好处,但他仍然以为袁绍给的好处是不够的。作为一个贪官来说,俸禄是不能养活他的,他必须要寻找另外的生财之道。而这样必然会触犯刚直的审配所制定的法度。出征之前,可能袁绍很看中许攸,一直庇护有加,许攸的家人才逃脱了惩罚。现在许攸跟随袁绍出征在外,审配和逢纪就不会再沉默了。许攸的家人一旦有新的过错,自然就会被收监。等到消息传到前方,就成了既成事实。袁绍在出征之前已经囚禁了田丰和沮授两个谋士,对许攸献的计策也是白眼相加,而既然田丰深知袁绍失败之后会迁怒于他,许攸那么聪明的人,自然也能想到。家已经没有了,再呆在袁绍身边,恐怕连命也会没了。
由此可见,许攸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打算的贪官。但他也有道德底线,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走出有违道德的路的。早期他响应王芬,估计就有趁机捞一票的想法在内。投奔袁绍,也存在一种投机的思想。但他并没有在计策不见用的情况下离开袁绍。说明他虽然投机,还是讲究人情世故。直到呆不下去了,才最终反戈一击,给袁绍造成了致命打击。
演义说许攸因为查到曹操的信件才知道曹操没粮。但在《三国志》相关的注中,却没有提到许攸截获曹操信件的事情。许攸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得出结论的。同时鉴于前面许攸提到的计策,说明许攸的才能在三国众谋士中应该排在中上。
乌巢破后,淳于琼被曹操抓住,淳于琼说胜负因为天数,曹操决定不杀淳于琼。实际上这时候淳于琼已经在战斗中丢掉了鼻子,许攸这时候就对曹操说,“明旦见于镜,此益不忘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等明天他照镜子的时候,他就更加不会忘记今天晚上的耻辱了。曹操觉得许攸的话说的有道理,就把淳于琼杀了。
以上事实说明,许攸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他很能够权衡利弊,同时也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但许攸就是一个贪官。只要他做官就会贪。贪官在任何时代都是问题青年。但比起其他更有问题的三国青年来,许攸就只能指着李严的鼻子说,你还差点。
从上述的事件可以看得出来,许攸说的话,做的事都有一定道理,并非自相矛盾可言。
就如对待袁常的问题上,许攸同样被袁常给轻视,许攸也并非大度之人,自然会记恨在心里。可是,他也知道,若从袁绍的大局作想,现在跟袁常开战,自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所以,许攸才会先拍袁绍马屁,说袁绍很牛掰,接着再话头一转,提到袁常有外物相助,对袁绍而言并非是好事,要悠着点处理。如今,不仅让袁绍止住了出兵的念头,更是趁机赞颂了袁绍一番,更得袁绍的看重。(未完待续。)
第五零九章 话说张郃()
有许攸如此委婉动听的劝谏,袁绍又哪里还会想着对幽州出兵。只是,不得不说,袁绍果然还是那个尿性,注定是无法改变。
“子远所言甚是!”
袁绍先是夸奖了许攸一番,紧接着话奉一转,谴责到:“然则,承志终究乃是我弟,其欺骗我的行为,我不能不追究,否则,别人会如何看待于我?我这便遣使前往幽州,让承志对此事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然,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至于袁绍如何个不客气法,那就无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