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在东汉党锢之祸后,士人在政治上屡受摧残。加上魏晋以来,篡弑频仍,政治黑暗,士人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於是儒家所崇尚的纲常名教及积极入世的思想大受打击。士人精神无所记托,於是讲求个人逍遥的道家哲学及出世的宗教思想随之兴起。
佛教之所以能在众宗教中而特别盛行,主要是因为它的教义适合时代需要。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小乘为主,其教义主要为:(一)人死后精神不灭。(二)因果报应,(三)轮回之说,(四)布施。一般来说。小乘是专修个人的,此等教义,正好给予在现实生活中受尽折磨、困苦和灾难的人民对来世有所企望,因而大盛。
另外,也因为儒佛思想并无大冲突,故佛学得以为传统的儒子及人民所接受。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并无根本上的大冲突;两者均主张依赖自力而不依恃他人的帮助,佛教之众生皆可以成佛与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尧舜非常接近。主要分别则在於出世与入世之不同,在当时的环境中,现实生活与政治状况。均不容许人在世上有所作为,因此儒家思想根本无法实现。较消极的佛教思想,乃当时得令。
其次。佛教者传教方法得宜,也有助其兴盛。佛教在传入之初即巳注意争取社会上层人物的信仰和支持,在当时的博士弟子景卢、楚王英、汉桓帝、魏文帝、孙权以及南北朝的大多数君主,都好佛事。佛教因得君主的提倡及上层士子的支持,故得广泛流传,不受摧抑。
还有的是两晋时期,清谈玄学盛行,僧侣支遁、慧远等时与名士辩论玄理,亦深为士林所敬重,因此主流思想也沾染了不少佛教思想。此外,东晋末年,慧远致力於融佛入儒,其著有《丧服经》及《三礼毛诗注析》,以及后来的法显西行寻求戒律,此等人的行径,均丰富了佛学,有助於弘扬佛法,赢得了人民的普遍信奉。
而且,当时汉代神仙方术流行,他们往往透过符咒治病、占星等来吸引群众;而佛教中人为迎合当时俗尚,也兼用占验,预卜吉凶、治病等方术以接近群众,作为传教方法。例如西晋末年,西域僧人佛图澄来华,他用方术感化石勒,阻止了他的残杀,其后亦为石虎所崇信,此等方术,极能吸引一般民众,使中原人民逐渐奉佛。
最后,佛教既得君主的崇信的优待,所以君主常将财产捐於佛寺,天下更从风而化。北朝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南朝豪贵亦常舍其邸宅,以起佛寺,至於以金钱货贽田地捐给佛寺者,为数尤多,故佛寺财产年年增加。佛教寺庙既有大量财富,亦能致力於社会福利,以收揽人心。政府又容许附属於寺庙的土地及人户免国家赋役,而投归佛寺,故造成佛寺财力丰盛,劳力大增,故在社会经济上有一特殊地位,确保其势力发展。
如今佛教虽然还未兴盛,而南华能够知晓佛教的情况,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一个新的教派兴起,必然会引起本地原有教派势力的注意。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大地,道教人物又岂会注意不到。虽然佛教的传入得到道教的注意,但是,却并没有被重视,以致于后来道教反而被佛教盖过。佛教在西域本土没能发展,还被诛灭,反而在中原这个异国他乡壮大,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件让人感到神奇的事情。而之所以会如此,先是道教初期没有过多的关注,也是因为道教提倡的是无为的理念,脱离俗世;而佛教虽然说是出家人,六根清净,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很显然,佛教做的事跟他们提倡的理念并不一致。特别是在袁常穿越前那个时代。佛教反而成为多数人谋利的一种职业了。
“幽州牧谬赞,贫道所知与家师相比,犹如萤火之光与皓月。”
“那是自然!太玄真人被称之为谋圣。南华道长你不如也是很正常的,无需气馁。相信有朝一日南华道长你能超越太玄真人。”
南华一番自谦的话语,袁常倒是不失时机的打击了一番,让南华和太史慈好生无语,心中暗叹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南华行了一礼,不解的问道:“幽州牧,此前听你称呼家师为谋圣,为何贫道从未听闻过这个称号,是何道理?”
“你深居山林。又岂能知晓。”
袁常一脸鄙夷的说了一句,见南华一副你别唬我的表情,讪笑了一声,只好说道:“南华道长可知我如今的境界,乃是第七感…末那识的中级阶段。而到了末那识的境界,便拥有一种能力,那便是能够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所以,谋圣是后世之人对太玄真人的称呼。想当初太玄真人辅佐高祖建立大汉朝,让高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物。创下建立汉朝四百年基业的辉煌,如此成就,岂会当不得谋圣的称号。”
“家师自然当得上谋圣的称号!”
听得袁常称赞张良。南华也是一副与有荣焉的表情。
一旁的太史慈一脸疑惑的看向袁常和南华二人,原来刚才袁常二人的对话他并没有听到。之所以如此,也是袁常故意为之。如今太史慈还没有达到第六感的境界,过早的了解第七感的事情反而对他不利,所以,袁常只是针对南华说话,太史慈才听不到。而南华虽然如今也还没有达到第六感,但是,南华是修道之人。境界对于修道之人而言,并不是一个障碍。以他们的心境。任何的境界都不是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时间和顿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袁常也并不用担心会影响到南华的心境。
“到了!”
一座普通且简陋的道观终于出现在袁常三人的面前,南华也适时的停了下来。其实,不用南华提醒,袁常之前就已经感应到有人在道观之前等候。一名看上去只有三十多的中年男子,以及一个看上去五十多的老者。若是放在外界,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更老的人是师傅,年轻的是徒弟。但是,袁常却是知道,那个看上去只有三十多的中年男子,才是他此行的目标,太玄真人、谋圣张良。
“子义你与两位道长到处走走,我与太玄真人先叙叙话。”
袁常的声音萦绕在太史慈的耳边,而袁常的身影却是已经消失不见。同样的,在道观前的张良也在同一时间消失不见。
“太史将军,且与贫道先入道观内休息,等候家师与幽州牧。”
“有劳道长!”
且说另一边的袁常和张良二人身影飘忽移动,恍如幽灵一般,根本看不清他们的身影。二人足足奔走了一刻钟的时间,来到了此山的山顶之上,而那座道观,此时也早就看不到踪影了。
“太玄真人看破世间繁华名利,隐居山林,潜心修道,日子过的好不潇洒。”
袁常和张良二人并肩而立,眺望前方山林,无人出声。过了片刻,袁常知道跟张良这样的人物比耐性,自己肯定是比不过对方的,所以,最终还是由他先出言,打破了沉默的氛围。
“幽州牧说笑了,这一切非我所愿。”
张良听了袁常的话,却是自嘲一笑。见到袁常讶异的表情,张良继续解释道:“幽州牧可知,贫道这一身本领是何人传授?”
“据闻太玄真人的师傅乃是贤者黄石公,然也?”
“正是!”
张良点了点头,幽然说道:“在我年少之时,巧遇黄石公。黄石公被我坚韧的毅力所感动,故而收我为徒。而且,也是从黄石公的口中,我才知晓天下大势竟是掌握在顺天盟手中,由他们操控天下大势,也是从黄石公的口中,我知晓了逆天者的存在,就如幽州牧这样的人物。”
袁常好奇的看向张良,不解的问道:“太玄真人,你一口一个黄石公,似乎并不是很尊重令师?”
“呵呵!”
张良闻言,轻轻一笑,洒然说道:“尊敬是由内而外,并非口头之言。当初我也是这般做,直到后来,我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才明白这个道理。就如我虽然是一个修道之人,却也不会时时把贫道挂在嘴上,提醒自己是个修道之人。道在心中,只要心中有道,便无处不是道。幽州牧见过我的三位徒弟,也应当清楚他们的修为,而他们正是因为没有看破这一层,才一直无法踏入另一个境界。”
“既然太玄真人你明白这一点,为何不提醒你的三个徒弟?”
“修道之人讲的是无为,若是由我提醒他们,他们或许能够踏入另一个境界,但是,对于他们的未来,却并没有好处。所以,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我是不会提醒他们的。”
对于修道的观念,袁常感到很不理解,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然后就不了了之,接下来就是看个人的悟性。或许,这也是为何道教的发展不如佛教的原因之一。佛教只要说一句施主与我佛有缘,然后随便一个人都能当加入;而道教,若是悟性不够,最终只能当一个普通的道士,永远也没有什么成就。就如倚天里面,张三丰耍太极剑,张无忌看了三次才领悟真谛,其实,张无忌这样的悟性在道教里是非常糟糕的。若是换成他老子张翠山,或许只要一次就明白其中的真谛。张翠山和殷素素都算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可惜生了张无忌这个榆木疙瘩,也许只能用物极必反来说明了。
“此前听南华道长说过,太玄真人言与我有缘,不知是何道理?”袁常也没有浪费时间,直接说起正事。
“幽州牧可知当年我为何会隐遁山林?”张良并没有回答袁常的问题,反问道。
袁常当然不知道张良隐遁的原因,见此,张良微微闭上双眼,一脸沉思之色,片刻之后,睁开双眼,缓缓的将他隐遁山林的始末给说了出来。(未完待续。)
第五四九章 张良挑战()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当然,秦始皇有顺天盟的高手暗中护卫,张良的刺杀行动也就宣告失败,于是逃到下邳隐姓埋名。某日,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这老翁自然就是张良的师傅黄石公,黄石公被张良的诚和隐忍的精神给感动,而后传其《太公兵法》,并且传授其修道之法。世人只知黄石公是个隐士之人。却不知其来自何方,最终的结局又如何。但是,作为黄石公的徒弟。张良却是清楚黄石公的过往。
黄石公最初只是乡村一个无名老翁,其后一次奇遇。偶遇高人拜之为师,从而踏入修道之路,才有了他传奇的故事。
“幽州牧,你可知我师公乃是何人?”
袁常白眼一翻,自然是摇头不知。不过,袁常心头有些恍然,或许,张良的师公也是跟他一样的逆天者。若是张良说出名字,袁常必然是知晓的。
“诚然如幽州牧所思,我师公亦是一名逆天者,师公的名讳乃是项少龙,幽州牧可知否?”
“什么!”
袁常闻言,顿时瞪大了双眼。项少龙的大名袁常又岂能不知?只是他没想到,项少龙竟然是张良的师公。还有,项少龙如此惊才绝艳的人物,记载上说他最终与几个妻子隐居山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随后。袁常便继续倾听张良的诉说,这才明白了始末。
原来,在明面里项少龙是为了证明穿越是一件可行的事情而进行的试验。然而。事实上,当时的华夏政府早就已经证明过了。而他们之所以找上项少龙暗中让他返回秦朝,是因为华夏政府已经发现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存在着非必然性,也就是说,似乎有人在暗中操控着这一切。因此,华夏政府怀疑这个组织是否也掌握了穿越的能力,从而会危害到政府。于是,便让项少龙返回秦朝探明一切。
而项少龙也不负众望,探查到果然有一个组织在操控着这一切。便是所谓的顺天盟。项少龙为了打破顺天盟操控天下的格局,便暗中杀害了顺天盟嬴家的嬴政。并且让赵括之子赵盘伪装成嬴政从而取代顺天盟。只是,最后赵盘却是被顺天盟给利诱。抛弃了项少龙。项少龙在与顺天盟中的交战中受了重伤,不得不隐居山林。而且,项少龙的气息也被顺天盟的高手给感应,无法继续行动。于是,项少龙便决定让其子出山完成自己的大业。
同样,项少龙的儿子也并陌生,便是霸王项羽。
“不对啊!”
袁常有些不解的打断了张良,疑惑的说道:“既然项羽是你师公的儿子,为何你没有帮助项羽,反而相助刘邦?”
“幽州牧,你莫不是真的以为我是在帮助刘邦吗?”
张良用一副看白痴的眼神盯着袁常,于是,袁常很自觉的不说话了,还是静静的听张良把故事说完。
原来,项少龙偶遇黄石公,见黄石公天赋和悟性都是极佳,虽然年纪大了,对于修道之人而言,却是并没有阻碍。于是,项少龙便收黄石公为徒,让他辅佐项羽。只是,黄石公因为是跟随项少龙修道,气息与项少龙相近,也无法在明面上帮助项羽。无奈之下,项少龙和黄石公二人又继续找人,然后,张良便落入他们二人眼中。
而且,张良的才智也非同一般,决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依着张良的计策,让项羽和刘邦结为异性兄弟,而张良则跑到刘邦麾下效力,事实上张良却是项羽的人。初期,张良的计策都很成功,一切都按照张良的安排进行着。只是,张良用了反间计,顺天盟同样也用了如此计策,将他们组织的人给安排到项羽麾下,而且还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此二人便是范增和韩信。张良不知内情,让项羽假意驱逐韩信到刘邦麾下当内应,谁又能知道韩信一直都是刘邦的人。
结果也无需多言,项羽失败,跑到垓下的时候,被顺天盟的高手围攻而死,却非是自刎而死的。
张良当时隐隐的发现自己被顺天盟的人给盯上,无力出手相助项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师公的儿子被杀害,他当然不会就此罢休,暗自寻找报仇的机会。张良假意告诉刘邦自己无心仕途,要归隐山林,事实上却是在寻找出手的机会。后来,机会也终于出现了。
刘邦的老婆吕雉,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张良看中吕雉的野心,决定利用吕雉来颠覆顺天盟的意图。首先。张良让吕雉将顺天盟的走狗韩信杀害,以及刘邦麾下多数功臣杀害,刘邦当时也老迈。无力阻止,再加上顺天盟在夺取了天下大权之后。便将人手从刘邦身边撤走,所以,张良只要不动手,使得他的气息引起顺天盟的注意,皇室内部的争斗,顺天盟都不会搭理。眼看着张良的行动很顺利,刘邦丧命,刘邦麾下的功臣也没剩几个。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却是出现了纰漏。
前面说过吕雉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她自然不甘心一直被张良操控。于是,便决定暗杀张良,从而真正的掌控大权。然而,张良的实力又岂是寻常人能对付的了,吕雉派来的杀手都被张良给解决了。只是,张良一出手,顺天盟的人就感应到了他的气息,知道事情有变。再次派人来救场。张良被顺天盟众多高手围攻,最后,他的师傅黄石公突然出现。张良才能逃脱,而他的师傅黄石公却是不幸丧命。临死前,黄石公告诉张良,数百年后将有人助他突破境界,并且完成项少龙的任务,让张良隐忍等到这一天的到来。至于项少龙,在项羽和刘邦交战之时,有所感悟,已经破空前往另一个世界。这也是项羽兵败之时,项少龙没有出手相助的原因。
“卧槽!”
听完张良说的故事。袁常忍不住澎湃的内心低骂一声。这故事听起来,简直比他穿越的事情还要玄幻。若不是袁常的意志力惊人,怕是早就被惊呆了。当然,袁常惊讶的并不是项少龙破空之事,以袁常如今的境界,他隐隐已经感应到,要想破空,只要达到第八感…阿赖耶识的境界就足够了。
第七感…末那识有预知时间的能力,感应过去、现在、未来;而第八感…阿赖耶识则有感知空间的能力,因此,想要破空也就不是问题。只是,张良所说故事的曲折,内容之丰富,让袁常是感慨异常,若非见到张良听说了这一切,怕是他永远都不会明白,秦末到西汉初期,竟然发生了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
“幽州牧,其实在你之前,亦有一名逆天者自天外而来,想来幽州也不会陌生,不知幽州能否想到此人是谁?”张良看着袁常,微笑着说道。
袁常想了想,在他之前,有名的人物,又有逆天者行径的人会是谁呢?
蓦然间,一个名字从袁常的脑海里蹦出来,新朝的建立者…王莽。
为什么说是王莽?
其实,从王莽的行事风格便能够看出来了。首先,王莽跟袁常一样,将土地收归国有,其次,又明令禁止买卖奴隶,提倡人人平等。就单单是这两点,就足以证明王莽是跟袁常一样来自未来的穿越者,只有拥有后世思想的人,才会做这样的事。而历史上对于王莽的评价却是非常糟糕,这一切自然是顺天盟在背后推波助澜。
王莽之所以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