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第4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子,而只是将军刘表的古旧官吏罢了。”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时期的不同平常。

    曹丕有一回大宴宾客,他出了一道题,说:“君主和父亲都得了重病,只有一粒药丸可以救一个人,你们是先救君主呢还是先救父亲?”众人莫衷一是,只有长史邴原不参与讨论。曹丕点名让邴原表态,邴原大声说:“救父亲!”曹氏父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就是实际上的“君主”,曹丕问这话的用意,显然是要大家表忠心,但邴原身为曹丕幕僚班子的首席官,却说出了曹丕并不想得到的答案,而曹丕却也并没有为难他,可见这是一个时代的特殊。毕竟,内战和抵御外辱是有区别的。

    既然在刘备麾下和为曹操效力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如果丢掉了孝道又会导致身败名裂,从某种方面来说,徐庶还真的没有更多选择。

    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强留徐庶呢?大致有三个原因。

    一是刘备没有强留徐庶的理由。孝是当时最高的道德标准,徐庶过不去的坎,刘备同样不能违背。整个封建社会,只有皇帝可以“夺情”(父母死后的守孝),其他人没有这个权利,刘备这时候还不是皇帝,强留不符合情理。这样做就不符合刘备的初衷,一旦他这么做岂不是告诉世人他有异心,想要自己当皇帝,毕竟刘备当时喊的口号是恢复汉室,而不是自立为帝,毕竟这时候汉朝还在,皇帝还在;而等到后来曹丕篡位,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逼迫下称帝,若是他自己没有这想法,诸葛亮等人真的能逼迫成功,显然不大可能;

    第二个原因说起来有些残酷,但是却是不得不说的事实,徐庶不算顶级人才,强留实无必要,反而若是因为强留徐庶害的徐母丧命,那刘备反而要背上骂名,那就得不偿失了,若是换成诸葛亮,刘备不一定会放人。徐庶的才能出众,不过那也要有对比的人。跟刘备原本的麾下如孙乾、简雍、糜竺等相比,徐庶的才能自然很高;但是,跟诸葛亮、郭嘉、司马懿这些人相比,那就是萤火之光跟皓月的区别了。曹丕的黄初中期,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疑惑,这是魏国人才太多的缘故吗?如果说,《魏略》的记载不足信,但实际情况是,徐庶的确只是一个中才。徐庶将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见了诸葛亮,诸葛亮长篇大论了一番话,即所谓的“隆中对”,从此明确了刘备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方向。一个在家“种地读书”的人能看清的天下大势,为什么一个“在职”的高参看不到呢?说到底就是才能的区别。

    第三个原因,徐庶自己也说了,用徐庶自己的话说:“现今失去老母亲,我已经方寸大乱,留下来对您的事业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因此一个要走,一个难留。庶不能留在刘备阵营,从徐庶来说是限于情,而从刘备方面来说,则是迫于势,都是不得已。所以说,在情势方面,任何人都可能有迈不过去的坎。

    基于以上的原因,徐庶离开刘备前往曹操阵营也就没什么好说的。或许有的人有疑问,当时离开刘备是情非得已,那么,徐庶到了曹操阵营之后,其母因此丧命,曹操可以说是间接的凶手,他又为何不离开曹操再次投入刘备怀抱,或许还能借此报仇。而徐庶自己也给出了解释,他已经背叛过刘备投到曹操麾下,已经不忠一次,他不想再次做个不忠之人,所以宁可在曹操麾下碌碌无为也不再次改变阵营。

    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国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

    且看这段对话,司马徽说徐母必死,刘备问了一句原因之后,紧接着就询问诸葛亮这个人。或许,在刘备的眼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自然不会因为徐母这样的一个老妇人花费过多的精力。而别忘了,徐庶和司马徽二人是好友,这件事必然会落入徐庶的耳中,那么,徐庶不再回到刘备麾下,也就说的过去了。或许二人的想法一致,刘备麾下已经有诸葛亮了,那么,徐庶是否回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吴氏是心怀忠义之人,但是,并不代表她的才智同样过人。否则,无论是三国还是真实的历史上,吴氏在被曹操抓到之后的第一时间就会一死了之,而不是等到徐庶投到曹操麾下之后才丧命。

    且说徐庶听到吴氏的询问,犹豫了片刻,他便直言说道;“母亲,孩儿心中有些许疑惑,故而无法释怀!”

    “你且说来,看看为母能否为你解惑。”

    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历来都是一种顶天立地的形象,即便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但是,他们还是愿意将问题告诉父母。或许,他们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给他们解答,只是希望有一个倾诉的对象。

    “是!”

    随后,徐庶没有保留,将袁常他们准备迎接天子的举动,以及准备推行新制度的想法给说了一遍,或许他明白吴氏不能给自己解惑,他只想倾诉一番,不想让这件事梗在心中,让他无法平静下来。

    “原来如此!”

    吴氏点了点头,明白了自家儿子为何会迷茫。也是,从小被教育忠义观念的徐庶,碰到这种事若是不迷茫那才奇怪了。想了想之后,吴氏说道:“吾儿,为母自小告诉你要心存忠义,你能谨记在心,为母很高兴。但是,你却是没能明白为母的心思,若是天下太平,天子英明,君臣和谐,你这么做为母自然高兴;然而,如今天下大乱,各方势力征伐不断,你如今忠的是幽州牧,心怀的当是幽州百姓。若是你能力足够,那么再去考虑天子和天下的问题,如今的你却还不能做到那一步。如今,你应该走出去看看幽州的百姓,看看他们的生活,在幽州牧的治下,他们是否能够做到温饱。为母不懂得大道理,该怎么做还是要看你自己,无论你怎么做为母都会支持你。”

    “是,母亲,孩儿知道了。”徐庶不指望吴氏能帮他解惑,他只需要这不掺杂任何感情的关心和叮咛就足够了。

    用完饭,徐庶决定听从母亲的话,去看看百姓的生活,或许会让他有所感悟。

第六六二章 被坑的袁常() 
北京城内一片欣欣向荣之色,每个行走在街上的百姓脸上都露出一种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神色,即便他们的身上或许还穿着破旧的麻布衣衫,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心情。时不时的就能忙碌的百姓在街上热火朝天的劳动着。北京城的建设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现在的百姓对生活有了向往,他们干起活来不会有丝毫的偷懒,每一条街道都被修整的整整齐齐的,走在街上让人感到无比的踏实和安心。

    “走过路过的不要错过咯,新鲜出炉的祖传炊饼,不好吃不要钱哟!”在街道旁边,一个满头银发的大爷正卖力的叫喊着,但是他的脸上却看不出沧桑之色,反而是布满了希望,让人看到就觉得舒爽的表情。

    “大爷,你好,这炊饼怎么卖?”徐庶走到大爷面前,轻声询问到。

    “公子,老汉的炊饼可是祖传的手艺,包准你好吃,量大又实惠,一个只要一文钱,吃一个就,老汉的孩子都孝顺的很呐。”

    武大爷有些激动的反驳着徐庶的话,这年头不孝可是会被定罪判刑的,这种话可不能乱说,不过他看出徐庶没有歹意,才没有生气,不然直接一筐的炊饼往他脸上砸过去。

    “公子你看,那三个就是老汉我家的孩儿。他们可是老实本分,辛勤肯干的人,对老汉我也是很孝顺的。老汉我要出来卖炊饼,他们可是坚决不同意,若非老汉我坚持,还大骂了他们一顿,他们哪会让老汉我出门。如今老汉我还能做些事,多给他们攒些家底,等哪一天老汉我实在动不了,就让他们兄弟三人选一个出来接过这手艺,这可是祖传的手艺,不能丢啊!”

    顺着大爷手指的方向,徐庶看到三个与大爷有些相似的年轻面孔,此刻正埋头苦干着,脸上的热情丝毫不减。或许是感应到大爷和徐庶的目光,三人都抬头看过来,见到自己老子和一个男子聊天,似乎都挺高兴的,憨厚的朝着这边笑了笑,随后继续埋头工作,没有丝毫要偷懒的意思。

    “嗯,大爷你说的对,看他们的模样,确实孝顺之人,却也是辛勤之人。”徐庶点了点头,诚恳的称赞了一句。

    “嘿嘿!”

    自家孩儿被夸,大爷显得很高兴,咧嘴一笑,自得的说道:“那是,他们兄弟三人都随老汉我,老实本分,辛勤肯干,若是敢偷奸耍滑,看老汉我不打断他们的腿,幽州牧如此仁厚,咱们可不能给他拖后腿。”

    “哦,大爷,为何你说幽州牧仁厚?这与令郎有何关系?”听到大爷说到了自己想听的话题,徐庶适时的抛出了问题。

    “嗯?”

    大爷惊疑一声,脸上露出了警惕之色,一脸防备的看着徐庶,似乎把他当成了坏人。

    徐庶没想到大爷看着憨厚老实的外貌,实际上却是如此警惕,不过他也不惊慌,稳稳当当的说道:“大爷放心,小子并非歹人。小子是从隔壁冀州前来行商的,进城之后发现到处都在施工,然而百姓们做起事来都热情积极,一点都不像是在服劳役,因此有些好奇。见大爷你面善,一时想起逝去的祖父,便忍不住想要问问,若是大爷你不可说,那就当小子多嘴了。”

    大爷又岂是徐庶的对手,三言两语便被徐庶给卸去了防备。

    “原来如此,公子你不是幽州人,倒是可以理解。”大爷摇头晃脑的叹息了一声,似乎在感慨徐庶没有出生在幽州,见徐庶一脸的不解之色,或许是被徐庶那句‘逝去的祖父’给感染到了,当下他的神情也更加温和,出言解释道:“若是幽州的子民,不觉得幽州牧仁善,那良心真真是被狗啃了。自从新的幽州牧上任之后,咱们老百姓的日子是愈发的好过了,生活也有了奔头,只要老实本分的干活,都不愁吃穿,家里的日子都能好起来。公子你看看这街道边上,是不是与老汉我都差不多年纪的人在叫卖,他们家的孩子可都是在这附近干活的。要是在以往,咱们这些老骨头哪里敢上街叫卖,一不小心就被人打伤了,运气不好的,说不定就死了,找官府都没地方讲理。按老汉我说的,死了倒还好,就怕被打伤打残了,不治孩子们又不肯,治了就要掏空家底,拖累孩子们。但是,如今咱们这些老骨头都不用害怕了,堂堂正正的在这街上叫卖,谁敢欺辱我们,要问问幽州牧会不会答应,嘿嘿。”

    徐庶再次举目望去,正如大爷所说的,街道两边叫卖的多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娘,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很热情,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大爷,如此说来,现任的幽州牧确实仁善。不过,小子以前虽在冀州,但是也曾听闻前任幽州牧刘虞也是仁善,难道就不管这些事嘛?”徐庶依然是衣服好奇宝宝的表情,刘虞的名声确实不错,当然,这些都是传闻,至于实际情况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仁善?说起来倒也不错!”

    武大爷的脸上露出一抹古怪的表情,说不出是在感慨还是嘲讽,只听他幽幽说道:“是啊,没错,确实仁善。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百姓而言,只要当官的不压榨迫害我们,都算得上是仁善了。当然,仁善的说法可不是咱们这些寻常百姓说的,都是那些读书人歌功颂德,在咱们眼里,前任幽州牧算得上是个好官。”

    听了武大爷的话,徐庶顿时心头一震。

    没错,普通的百姓只管自己的生活如何,会不会被当官的压榨迫害,若是当官的不会压榨迫害百姓那就是个好官,至于说仁善,大部分的百姓都没读过书,知道仁善是几个意思?而历朝历代,言论权都掌握在朝廷和世家大族的手上,他们怎么说百姓就怎么听,朝廷和统治者阶层怎么宣传一个人,百姓就觉得那个人是怎样的,或许也只有身处其镜的人才知道真实的情况。刘虞在幽州就任的时候没有压榨迫害百姓,而且还保护了世家大族的利益,那么,读书人自然会把他宣传成仁善的典范,而在幽州百姓的眼中,刘虞只是一个好官,因为刘虞没有压榨迫害他们,至于仁善那就不得而知了。

    徐庶若是没有跟武大爷聊天,或许他也觉得刘虞是个仁善的官员,可是,从武大爷的口中他才得知,事实并非如此。而在这一刻,徐庶觉得袁常的新制度很有必要推行,因为新制度中有一条,但凡执政者必须从底层起步,并非如原先那般,被推举之后就可以直接当上高官。不要说县令只是个七品的官员,但是,这其实已经算是很大的官员了。富裕的县人口十几万,贫困的县也有数万,这样一想,就让人心惊了,一个人直接上任当县令,对于百姓而言有什么益处?要知道这些县令多是世家大族子弟出身,他们又有几个懂得民间疾苦?

    “若非武大爷你所说,小子却是不知其中详情。”徐庶悠然长叹,似在感慨自己的愚昧,也似在感慨自己的无知。

    “公子言重了,咱们的要求不高,只要日子能过得去就行了。”武大爷很是普通的一句话,但是却让人觉得这话中承载了多大的重量,让人觉得沉甸甸的。不过,紧接着武大爷的脸上露出狂热的表情,略显激动的说道:“以前咱们觉得日子只要能过得去就好了,但是现在,新的幽州牧上任之后,咱们的日子不仅是过得去,还会过得越来越好。就算我们自己不想日子过的好,幽州牧都不会答应,幽州牧是个真正仁善的好官。我们不管那些读书人怎么说,我们自己看得见,谁是真心为我们这些百姓的。所以,我们不能辜负幽州牧的好意,一定要努力让生活过的更好,这样也算是报答了幽州牧的厚爱。”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没有碰到袁常这样的官员之前,刘虞确实值得称颂。但是,跟袁常这样的官员一比,刘虞那就只能狗带了。朝廷和世家大族是喉舌不错,但是百姓也有自己的眼睛,有些事不是说就能行的,还要去做,这一切百姓都看在眼里一目了然。

    “大爷你说的极是,幽州的百姓多幸运,能遇上这样的幽州牧。”

    “嘿嘿,那是,所以老汉我替你感到可惜,没身在幽州。以老汉的眼里来看,公子的能力肯定不差,身在幽州的话只要努力,万贯家财必然不是梦想。”武大爷为徐庶惋惜了一阵,聊了这么些时间,跟徐庶愈发的熟稔,颇有些停不下来的趋势,当下又低声说道:“公子,老汉觉得与你有缘,不怕告诉你一件事。”

    “大爷请讲,小子的口风紧实,必然不会说出去的。”徐庶看武大爷这神秘兮兮的表情,似乎要告诉他们什么秘密。

    武大爷的目光在左右扫了扫,见无人靠近,这才说道:“其实,当初幽州牧有规定,家中独子者不得上工,身有疾病者也是如此,若家中有多个子女,必须留人在家中照顾老人。不过,老汉我三个孩子都出来做工,不仅仅是老汉,就老汉所知道的,街坊领居多是让家中子女出来做工。”

    不用武大爷说,徐庶自然知道这一条规定。以往劳役是百姓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如今这些百姓却是欢欣鼓舞,这就是差距。

    徐庶脸上故意摆出一副不解的表情,问道:“大爷为何如此,莫非幽州牧给的工钱多?还有,就算工钱多,难道你们就不怕被克扣了?”

    原本,袁常确实打算加工钱来提高百姓的积极性,但是,最后被郭嘉他们给劝下了。幽州的建设并不是一天两天,如今幽州府库的钱粮也不多,若是一下子提高待遇,对后期的建设反而会造成阻碍;而且,提高待遇只会破坏市场的有序进行。所以,在郭嘉等人的教育下,袁常算是明白了,其实官府一般给劳役的待遇不算差,只不过中间被层层剥削,最后到了劳役手上的不多,才让人觉得劳役是很悲苦的事情。

    其实,袁常也是被那些穿越前辈给坑了,动不动就给自己手底下的百姓更好的待遇,来展示自己的王八之气,这样做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多劳多得,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才是最正确的。

    

第六六三章 迷茫的徐庶() 
“呔,公子你这话就不中听了,若非老汉我知道你是无心的,此刻绝不肯与你多说一句话。”徐庶的话似乎触怒到了武大爷,当即引起他的不满。

    “是,是,小子无状,惹得大爷生气,不知这是为何?”

    “嗯,公子你的态度不错,老汉倒也可与你说说。不然,公子若是再这般,想要在幽州境内行商,怕是举步维艰了。”武大爷很满意徐庶的态度,捋了捋白须,教育道:“如今整个幽州境内,若说最得人心的,自然是幽州牧无疑,但凡有谁敢说幽州牧的不好,遇到脾气差的,说不定都会冲上来与你拼命咧。幽州牧是真的在为咱们这些百姓做事,你就说幽州牧征兆劳役为何不要独子,身有疾病之人不要,放在以往,官府恨不得把所有的壮丁都给征招了,还不是因为幽州牧顾及到我们这些老弱,怕孩子们都出来干活,家中无人照料。单单是会想到这一点,幽州牧就值得我们为他卖命。”

    “是,是,大爷你说的极是,幽州牧是一心为民,小子不应该以小人之心来揣测。”徐庶的态度依然诚恳,原本他只是随意与武大爷聊几句。但是,聊了这么久,他却是发现武大爷似乎也是个有想法之人,而且隐隐的应该也是有读过书的,所以徐庶这才停留下来,与武大爷多聊一些时间。

    “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