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语堂倡导幽默小品文,自称“十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成功,小品文之成功也”,引起以新小说创作而闻名的鲁迅的强烈不满,接连几日以各种化名写文章,在《自由谈》、《十日谈》、《中华日报》、《人言》等上发表,系统地攻击林语堂。

⊙鲁迅跟胡适一向不对付,后来只要是“胡派”人士,鲁迅几乎个个都要痛骂。1927年,傅斯年在中山大学文学院任主任,鲁迅任教务主任,两人却来往甚多,对傅斯年这位胡门第一弟子,鲁迅宽容有加。据说,原因是前一年胡适和傅闹翻了,认为傅学问上不用功,大失所望之下说了几句狠话。鲁迅记载:傅“近来颇骂胡适”。

⊙林语堂的父亲是乡村牧师,家境并不好,为了给儿子凑上学的钱,甚至变卖房子。林在自传中愤愤不平地说:“有些生长于都市而自号为普罗作家者常批评我,说我不懂得平民的生活,只因在我的文章里面常说及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之故,不禁令我发笑。”

⊙1934年9月,林语堂写文章吹捧辜鸿铭的“蛮子骨气”,并攻击这是“江浙人不大懂的”。鲁迅很生气,立即写了一首小诗反击,列举了“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三项,为“江浙人所不懂的‘天生蛮性’”。

⊙1923年,汪静之给应修人写来一封信,满纸淫词:“伊那甘馥馥的嘴儿真有味,我吻不释口。藕嫩嫩的臂儿煞软和,我摸不释手。最不可形容的是似水柔情,我醉!我醉!……”应收到信后,即给汪寄去5元钱。

⊙当湖畔四诗人的其他三位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在为革命与时代而苦恼时,汪静之只是一心一意地写诗,在西湖边做隐士,同时和几个女人恋爱着。后来,应、冯、潘成了革命家,汪则一生都是诗人。

⊙1926年,“北漂”了一年而一事无成的柔石回到老家,不断给朋友、同学写信,希望介绍个“做事吃饭”的地方,最绝望的时候,他想过要“吞金自杀”,但是金子太贵了买不起,他只好放弃。

⊙1928年,柔石要出书了,鲁迅教他:我们文人,永没有发财的希望,出书一定要抽版税,运气好的话,靠版税“前途可得平安过活”,否则一旦没了工作,就只能挨饿。那时候上海的版税是15%~20%。

⊙参加革命前,应修人在中国棉业银行工作,年纪轻轻就做到了主任,他自称看见算盘、银元、钞票就会觉得要呕吐。1926年,应丢下银行的舒适工作,进黄埔军校做了一名中尉会计员,还是跟钱打交道,自嘲是为革命当账房。

⊙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校长时,1928年闹学潮,蒋介石把他找来责问。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引起蒋的不满。蒋要刘交出学生共产党员名单,刘当面顶了回去:“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说到激烈处,两人互相拍桌子大骂,一个骂“你是学阀”,一个骂“你是新军阀”。

⊙黄侃和马叙伦聊天,聊得很高兴,就约好第二天到自己家吃中饭,接着聊,并且让马叙伦早点来。到了这天,马叙伦跑过去时,黄侃还没起床,让马在门外等了很久。到了中午肚子咕咕叫了,也不见黄侃准备吃饭的意思,马叙伦忍不住问起来,黄侃睁着眼睛吃惊地说:“有这事吗?我不记得了!”

⊙黄侃作为章太炎的弟子,和鲁迅等是同门师兄弟,但大家对黄侃都不待见,都讨厌他,只有钱玄同愿意跟他来往。

⊙1924年段祺瑞上台,找到章士钊,两人一拍即合。章建议段不设总统与总理,而以“临时执政”之名,一举解决了总统制还是总理制、总统与总理争权不断的问题。段任命章为司法总长,第二年又兼任教育总长。章创办的《甲寅》杂志封面绘有一老虎,人称“老虎报”,称章为“老虎总长”。

⊙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闹学潮,掀起“驱羊运动”,“羊”即校长杨荫榆。当时鲁迅还在教育部上班,撰文支持学潮,8月12日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公职,8月22日鲁迅将章士钊告上法院,结果,身兼教育总长和司法总长的章士钊竟然打输了官司。

⊙“驱羊运动”后,杨荫榆被迫离开京城,在家乡苏州中学任教。1938年早春的一个清晨,杨买菜途中目击自己的女学生被日本宪兵轮奸并残忍杀害,悲愤难平,连夜写了一份书面抗议,于翌日清晨闯进日本驻苏州领事馆,要求日本人惩办杀人凶手。

⊙据说,清廷为了让在日留学青年们放弃革命主张,派了不少“特务”前去接近、说服。负责说服章士钊的是女生吴弱男,吴是淮军前辈吴长庆的孙女,结果章士钊爱上了吴弱男,两人于1907年去英国留学,两年后在伦敦结婚。

⊙黄侃在北大讲课,每逢要紧处,往往要卖个关子:“这里有个秘密,专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叫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

⊙黄侃在中央大学教书时,一次马叙伦去拜访他,聊到章太炎,黄侃说:“章先生很恨你!”马叙伦愕然,再问详细情形,黄侃就不说了。后来马叙伦见到章太炎夫人,问起此事,章夫人说:“季刚(黄侃)的话不能信,之前有北京某报纸诬陷我,一查,原来就是季刚乱说的。”

⊙1920年,毛泽东、蔡和森等拿着杨昌济的介绍信到上海拜见章士钊,请其资助湖南青年赴法留学,章立即赠以两万元,也由此和毛泽东结下了友情。

⊙刘文典精通英、德、日、意等语言,国学、西学都精通,做过孙中山的秘书,跟周氏兄弟、黄侃、钱玄同等同是章(太炎)门弟子,和陈独秀等同在北大教书,胡适、陈寅恪都为他的书捧过场,跟蒋介石当面干过架。

⊙北洋时代,政客无行,议员们的操守常常为人所诟病。刘文典也批评国会议员,他说:“想起这些人来,也着实觉得可怜,不想怎么地骂他们。这总之还要怪我们自己,假如我们有力量收买了他们,却还要那么胡闹,那么实在应该重办,捉了来打屁股。可是我们现在既然没有钱给他们,那么这也就只好由得他们自己去卖身罢。”

⊙刘文典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有一次,有人向刘提及当时以《激流三部曲》名噪一时的巴金,刘想了一会儿,喃喃地说:“我没有听说过他。”

⊙沈从文当过兵,没有学历,靠写小说成了教授,很被一些人看不起。刘文典公开说:“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

⊙抗战时期,在昆明,有一回跑警报,刘文典和学生一起护卫着陈寅恪离开教室,看到沈从文也匆匆跑出,刘大骂:“我被炸死了,就没人给学生讲庄子了,你沈从文跑什么跑?”

⊙1927年,奉系入主北京,周作人和刘半农躲在菜厂胡同朋友家里避难。一天,两人在书房写东西,刘半农抬起头来,看了好一会儿,突然喊了一声“砚兄”。周作人一听,以为有客人来,抬眼四处张望都不见人,刘半农指指桌上的砚台,周作人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据林语堂回忆:有一次刘半农和陈西滢在伦敦见面,陈向别人介绍刘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时,用了“也算是”的字眼,刘半农对此耿耿于怀。

⊙有一位青年非常喜欢《教我如何不想她》,便到赵元任家去,想请赵介绍认识刘半农。碰巧刘半农来赵家,赵当即作介绍道:“这就是你要认识的刘半农先生。”青年起立相迎,颇感失望,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原来是这个老头啊!”刘半农颇有所感,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除了徐志摩那样的富家子弟,一般人在欧洲的留学生活都过得很困窘。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巴黎看望刘半农,刘连称自家是“花子窝”。赵要拍照留念,刘就叫儿子趴在地上学乞丐。

⊙听到郁达夫遇难的消息后,郭沫若愤怒地说:“假使达夫确实是遭受了苏门答腊日本宪兵的屠杀,单只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要求把日本的昭和天皇拿来上绞刑台!……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

⊙据传郑振铎怕老婆,郑夫人高君箴女士,是商务印务馆大股东高凤谦的女儿,家里有钱,郑振铎去英国留学的钱就是高家给的。

⊙刘半农初进北大任教时,因为没有正式学历,被胡适等洋博士们看不起,于是发愤去法国读了个博士回来,但又被鲁迅讽刺,说他背叛了文学革命,说“刘博士之言行,偶然也从报章上见之,真是古怪得很”。

剪不断,理还乱:鸳鸯蝴蝶与南社的圈子

魏绍昌在《我看鸳鸯蝴蝶派》里将这派的代表作家,分成“五虎将”和“十八罗汉”。“五虎将”是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1909年底,柳亚子、陈巢南、高天梅等发起成立“南社”,南社标榜气节、抨击时政、鼓吹民族革命,在当时大放异彩,开一时风气。

【小档案】

〔刘半农〕

曾用名:刘伴侬

出生地:江苏江阴

生卒年: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

毕业学校:中学学历,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身份:鸳鸯蝴蝶派作家、北大教授、文学家、语言学家

主要成就: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得意之作:流行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词作者(曲作者为赵元任)

争议:做北大教授时没有文凭,被人看不起;以教授身份为名妓赛金花写传记出书

包天笑(1876~1973):曾用名天笑、拈花,江苏苏州人,报人、小说家,著有《钏影楼回忆录》等。

张恨水(1895~1967):江西广信人,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著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

林纾(1852~1924):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末民初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稼轩,号亚子。近代著名旧体诗人,创办并主持“南社”。著有《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录》、《柳亚子诗词选》。

叶楚伧(1887~1946):江苏吴县人,著名的南社诗人,政治活动家。著有《世徽堂诗稿》、《楚伧文存》,以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

※※※

⊙“鸳鸯蝴蝶派”的说法,据说是由刘半农先叫起来的。1920年初,刘半农赴英留学,临行前,上海滩的老朋友们为他饯行,都是以前同在《礼拜六》、《紫罗兰》等报刊写小说的人,席间行酒令,背诵的都是卿卿我我的旧词藻。刘半农忍不住了,说:“真是鸳鸯蝴蝶小说。”再经报纸一渲染,“鸳鸯蝴蝶派”便由此定名。

⊙魏绍昌在《我看鸳鸯蝴蝶派》里将这派的代表作家,分成“五虎将”和“十八罗汉”。“五虎将”是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1933年冬、1934年春发生了一场“京海之争”,但被认为是海派作家的人,都不认为自己是海派,鸳鸯蝴蝶作家也不承认自己是鸳鸯蝴蝶作家。包天笑直到晚年还为自己的身份叫屈。

⊙包天笑一直不算富裕,四十多岁时遇到一位相士陈梅生,陈曾经给邵飘萍和徐树铮相过面,说邵眉太浓,有煞气,徐眉倒挂,作猪形,都不得善终,后来果然。陈说包可以发财,包问大概能发多少,陈答:“可以得百万。”后来国民政府崩溃那两年,通货膨胀很厉害,包的一篇文章的稿费就可以到一百万,但到底不曾发过财。

⊙戊戌变法后有一年,谭嗣同的著作《仁学》在日本出版,但在国内买不到,包天笑便找到商务印务馆经理夏瑞芳,说明这是禁书,自己想印一千册拿去卖,问夏敢不敢。夏答说没关系,只要“版权页不印出印刷厂的名号就行了”。

⊙《晶报》、《金刚钻》、《福尔摩斯》和《罗宾汉》,被称做上海小报界的“四大金刚”,其中《福尔摩斯》最擅长“揭黑”,刊发所谓内幕消息,因此惹来很多是非纠纷,主编为此经常东躲西藏,以免被人打被人抢。

⊙20世纪20年代,上海滩兴起了很多游乐场,如“大世界”、“新世界”之类,并各自出版小报,为自己争揽人气,因而上海很多文化人都曾参与其中,周瘦鹃、包天笑、王小逸等都曾经帮人编过游戏场小报。还有一些人更是以编游戏小报为专职,被嘲笑为“把大世界当做他们唯一的排泄场所”。

⊙上海活跃着一支通俗文学写作大军,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写什么。20世纪30年代舞厅普及时,写舞稿、捧舞女便成为文人的一大工作,不少通俗海派文人就是写舞稿出身的。后来电影兴起时,写剧本便成了海派文人的一大热闹工作,包天笑、周瘦鹃等甚至应聘为专职编剧。

⊙1931年,上海某报登出一篇《黄浦滩恋爱专门大学简章》,列出各种必修选修课程,包括:恋爱自由学、乱交学、装饰学、裸体跳舞学、射雉指南、雀战必胜术、扑克妙诀、模特儿学、眉来眼去诀、徒手操法、吹牛学、拍马术、花柳指南、捧角学、诗谜学、妈虎学、曲线美研究、中西社交学史、男女心理学、中西音乐等。

⊙民国通俗小说作家常以高产著称,可以同时开弓写几部连载小说。陈亮曾经一天为七家报纸写长篇连载小说,王小逸最多的时候同时为十家报纸写长篇小说,像周瘦鹃、包天笑等人的高产也都是众所周知的。

⊙张恨水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老舍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张恨水名声大,小说抢手,但从不耍大牌,稿德极佳,不拖稿,不乱提要求,《金粉世家》在报上连载五年零四个月,中间只在他女儿因病夭亡的那次,停过一天,除此再无间断。

⊙鸳鸯蝴蝶派作家陈蝶仙中途弃文从政,给人做幕府,但很快就受不了官场生活,仍然回来写小说。刘山农是辛亥革命中苏州起义的前敌参军参谋、总军需兼秘书长,是军界前辈,后来不愿做官,改名天台山农,开始写小说、做编辑。林屋山人早年做过袁世凯的秘书,后来也弃政从文,在上海办报纸。毕倚虹在清朝做官至兵部郎中,民国后放弃做官,进了一家报纸做编辑,自己写小说。

⊙林纾写小说、翻译外国小说,产量极高,因此有人称他家是“造币厂”,林纾则自称是“磨坊”,意思是“驴子下磨坊磨粉,一天不磨,即须挨饿”。原来林家人丁兴旺,本身有七子五女,又有亲友的孤儿七八人,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人都靠着林纾的稿费来生活。另一种说法是:林纾喜欢豪赌,输得多了,就不得不拼命干活。

⊙蒋介石、宋美龄去看望张恨水,张客气接待,临走时,却只招呼用人送他们出门。张学良请他做文化顾问,不用上班,月薪一百大洋,张恨水却以“君子不党”婉拒。

⊙包天笑回忆加入南社时:“这个南社的组织,既无社址,也没有社长,每逢开会,不过聚几个文艺同志聚餐会谈而已。到了后来,社员渐渐多起来了,每年有一次大会,但仍然是聚餐性质……有朋友介绍,说某君愿入南社,说出他的姓名履历来,大家都赞成。也有某君某君,我们要邀他入社,只要某君答应了,便算是社员。”又说南社以江苏人最多,浙江人次之,再就是广东人。

⊙著名学者陈寅恪也是张恨水的粉丝,西南联大时,陈双目失明,便请好友吴宓从图书馆借来张恨水的小说《水浒新传》,每日读给他听。

⊙1909年底,柳亚子、陈巢南、高天梅等发起成立“南社”,南社标榜气节、抨击时政、鼓吹民族革命,在当时大放异彩,开一时风气。

⊙1941年4月,国民党邀请柳亚子出席五届八中全会,其时正是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柳亚子回复“不愿向小朝廷求活”,拒绝出席,因而被开除国民党党籍。

⊙朱梁任参加过南社,又是老同盟会员,清末时,朱和苏曼殊、包天笑等人在苏州教中学。一天,朱突然发起说要到苏州郊外狮子山去“招国魂”。为什么一定要到狮子山呢?朱解释说:“我们中国是睡狮,到此时候,睡狮也应该醒了。”于是一群人坐船到了狮子山,打出一面“招我国魂”的红旗,又写了几首“招魂国歌”。

⊙柳亚子形容南社诗人陈巢南,“生得五短身材,脸庞上像被淡墨水染过一般,人家都称他为陈矮子”。启功形容叶恭绰“体短而神清,食少而气旺,米饭只有半盂,面包只拈一片,盛宴之上,亦但取肉边之菜”。郑逸梅说,民初有两位名人,看文字会以为是魁梧奇伟大丈夫,其实却恰恰不是这样,一位是陈巢南,一位就是叶恭绰。

⊙国民党元老叶楚伧,长得五大三粗、魁梧雄伟,文章却很秀气,名字也取得很秀气。早年参加“南社”等文学社团,见古人以叠姓为名,如明代有沈沈,清代有孙孙,便给自己取名“叶叶”。又因为父亲字凤巢,便取名“叶小凤”。

⊙叶楚伧一生文友很多,除了柳亚子、苏曼殊、陈巢南等,还有一帮今天人们早已不熟知的诗朋酒友,曾有人在这些人姓名前,加上四个字的叠字形容词,颇有意思:英英皇皇的胡朴安,这人嗓子宏亮;圈圈点点的吕天民,这人脸上有痘斑;吞吞吐吐的朱少屏,这位说话不爽快;陪陪坐坐的陶小柳,这位酒量小只能陪坐;轻轻巧巧的胡寄尘,指说话声音极轻极低;马马虎虎的姚鹓雏;娇娇滴滴的叶楚伧,叶的笔名小凤,很女人味。

⊙林百举和叶楚伧在南社时就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喝酒。一次,两人都喝醉了,叶楚伧先走,林百举找不着叶,便大喊:“楚伧蹈海死了!”又光着脚跑到海边找,拉着卖点心的手臂问,“你把我的楚伧藏匿到哪里去了?”叶楚伧有诗纪念此事:能饮高歌未是狂,伤心除酒没商量;它年两个凄凉冢,合勒双碑傍杜康。

⊙范鸿仙和叶楚伧交情很好,某次大雪,两人想喝酒,但身上都没有钱,范稍一考虑,便脱下身上的大衣,让人送去当铺换钱,然后都买了酒喝。范于1914年被人暗杀,与宋教仁、陈其美并称“民国三烈士”。

⊙钱病鹤是民初著名的漫画家,很多政治人物讽刺画就出自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