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才这番话,他们都是在马上对答,这时海州城已在望,李彦直便要带风启进去,却对蒋逸凡说:“我们兵分两路,我和风启进城,应付这边的事情,你不要停蹄,拿了我的关防飞马前往福建!然后坐船转澎湖去见吴平——嘿嘿,希望来得及才好啊!”
第六卷 陆海巨宦 之二 皇上皇
李彦直带了风启并四五百人马,便扣海州城,城门官赶紧出迎,李彦直急问:“太上皇在哪里?”
“太上皇?”城门官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说:“皇……太上皇暂时住在城西刘员外家……”
才说完,便被兵将推喝:“带路!”
李彦直命付远去接管海州官兵,自己直扑城西,在城门官的带领下到了那“刘员外”家,下令将刘府围了,一边高呼:“保护太上皇!”
然后李彦直才带了倭刀手、鸟铳手要进去“护驾”,却听大门呀的一声,有人笑道:“是李都督赶来护驾吗?”跟着便见一个独眼龙走了出来。
严世蕃!
严世蕃方脱大难不久,但经过数日调养,精神面貌已复旧观,李彦直见他脸含微笑,见到自己满不在乎,心中反而打鼓,忙道:“东楼!太上皇无恙吧?快引我去参拜!”
他说着就要闯,严世蕃举手一拦,脸上笑容不断:“李都督啊,要见景王,何必这么着急呢!”
“景王?”李彦直心中一揪。
“是啊。”严世蕃笑道:“陛下早已往南京去了,此刻在府中的只有景王了……”
饶是李彦直眼下的定力已相当了得,听到这话还是忍不住啊了一声,严世蕃这话真是大出乎他意料之外,但转念一想又在情理之中。他马上就明白了过来,吩咐周文豹“留下保护景王”,自己就要去赶嘉靖。但严世蕃却一句话就把他留住了。
“没用的,李哲,陛下不是这两天走地,我们到达海州之后的当天晚上,陛下就在家父的保护下出了城。往南边去了,只是景王留在这里等裕王的消息。这会……我看陛下已经到南京了吧。”
原来嘉靖到达海州之后,只留下景王和严世蕃在这里周旋,让北京方面以为他还在海州,自己却带了严嵩秘密前往南京了——若徐阶李彦直一开始就知道嘉靖已前往南京,那所出的招数就势必现在还激烈十倍。至于如何瞒过海州的地方官,或者干脆就控制了这里的地方官,以嘉靖、严嵩地能耐那可真是小菜一碟了。
李彦直本已奔出了七八步。这时才顿住了,回过头来看严世蕃,三只眼睛对望了片刻,李彦直便确定严世蕃不是在说谎。若真是如此,则现在再追下去也变得毫无意义了。他手里只有几百人,接掌海州没问题,但要是让嘉靖和严嵩先一步到达南京并控制了局面,那李彦直再到南京也别想进去了。所以在这片刻之间李彦直已知道必须等后续大军都来了。然后再水路两路并进南下,那时才有反复乾坤的可能。
“李都督,”严世蕃脸上地神情似乎写着“胜券在握”四字:“王爷就在里面啊,你这样过门不入,实在有失礼数啊。而且朝廷派你来护驾,你却不管王爷。回头论起来,却也是个罪过。”
李彦直哼了一声,真正到了十万火急时,谁会顾得这些礼数之罪?只是嘉靖若真的一到达海州就前往南京,那他现在再追也没用了,不差这一时半会了,便跟了严世蕃入府拜见景王。但李彦直还是担心严世蕃在故弄玄虚,因此仍让风启带了人去追赶,风启追出百余里,没找到半点线索。这才回来。
拜见完景王只是一个形式。之后严世蕃便邀李彦直在耳房“喝茶”,茶虽是好茶。李彦直这时也没心情品茗,单刀直入就问:“东楼,太上皇是如何脱困的?还请东楼告知一二。”
严世蕃笑了笑说:“我们离开天津以后,便在海上遇到了一伙倭寇,跟着那伙海盗便到一个海岛上呆了一段日子修船,那伙新来的倭寇,为首的却是个叫玄灭的和尚,那和尚倒也识趣,见了陛下以后俯首参见,之后又劝说那王贼放了我们。还派了一艘海船将我们送到这海州附近,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此事和李彦直风启等所料几乎一致,至此李彦直才完全确定破山果然来了,他心里牵挂着商行建的生死安危,就想着如何向严世蕃打听才是。
“怎么?”严世蕃却不住地品啧那他在北京时绝不肯入口地茶叶,好整以暇地说:“李都督不像这么沉不住气的人啊,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着急?”
其实换了谁遇到这事也不能不急,但李彦直被严世蕃一句冷嘲,却猛地大笑起来:“我急什么!太上皇名分早定!我有什么好急的?”
这句话是告诉严世蕃:裕王已经登基,嘉靖已变成了太上皇,这名分已经定下了,所以我不着急。
严世蕃见他大笑,也跟着笑起来——却是冷笑!他的冷笑似乎是认为李彦直这大笑是色厉内荏。
“李总督啊李总督,在陛下心目中,你本来也算是个忠臣,可惜这件事情你却大大地做错了!让陛下好生失望啊。君父尚在,儿臣就登基——这是哪门子的法礼?你们得到陛下首肯了吗?有君命吗?有传位诏书吗?”
“君父虽在,但身陷贼手,当今皇上是临危以承天命!”李彦直双手朝北京方向一拱:“唐玄宗奔蜀,则肃宗继位,宋徽宗北狩,则高宗承统,这是危亡之际继绝开泰之正路,虽然没有传位诏书,但天下士民都拥护的。远的不说,就说本朝,不也有这样的先例么?”
他说地本朝先例指的就是瓦刺南侵期间明英宗被俘虏,于谦辅佐郕王登基的事,这件事情严世蕃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却说:“是啊。本朝是有先例,但后来于谦是什么下场,徐阁老和李总督想必也清楚得很。”
原来在当年于谦扶明景帝登基以后,到了景泰八年,武清侯石亨等却联合太监曹吉祥发动兵变,迎“太上皇”重新登基,是为“夺门之变”。不久拥立景帝的于谦等人统统处死。严世蕃刚才这句话,明着是说于谦。其实是暗指李彦直,李彦直自然不会不明白他地意思,但他这时心想事已至此,什么害怕忌讳也都顾不得了,轻轻哼了一声,说道:“可惜我不是于谦,徐阁老也不是。”说着就要告退。
他知道自己已没有退路了。这次出去就是要点齐兵马下南京。
严世蕃却一把将他拉了回来,压低了声音道:“李都督,这里只有你我二人,有什么话,出你之口,入我之耳——咱们就挑明了吧。如今你是站在悬崖边上啊,走错一步就万劫不复,不但自己。十族性命都不保啊。”
李彦直打了个哈哈,斜睨严世蕃说:“东楼,你既是明白人,又何必来和我说这废话?我现在是走在悬崖边上,可你也是啊。而且你我二人都已经没有退路了。再说,就算咱们都知道危险。可你我还有退路吗?前面虽是万丈深渊,但我们还是得跳,跳不过去那自然就是粉身碎骨,但若跳过去了,兴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他这话算说得很明白了:他自从拥立了隆庆皇帝那一刻起便没退路了,因为他明白嘉靖不会放过他的。他明白,严世蕃自然更明白,但这个独眼龙却依然微笑着说:“你跳不过去地。”
“哦?”
“你以为自己可能跳得过去,那大概是因为徐华亭在南京是早有准备了吧,可我告诉你。那没用。两京的形势你也知道。一个是冷灶头,一个是热灶头。那帮烧冷灶头的人蓦地见到一个大火团从天而降,还有不扑上去的?这是大势所在,徐阶就算在南京安插了几个亲信也没用的,只要陛下一出现在紫金山下,秦淮河边,南京六部地大小官员马上都会涌过去参拜拥立,这时候徐华亭安插的那几个人如果还不顺应大势出头压制,那马上会被人用口水淹死。没用地,没用的。”
明朝自靖难之役以后,设置有北京、南京两套中枢系统,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而且南北六部都有齐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可以说几乎北京有地衙门,南京都有一套,只不过北京地衙门是实权衙门,南京的尚书侍郎们就都挂个衔头,是闲职,这些尚书侍郎们,品级俸禄虽然都和北京一样,但有职而无权,坐地都是冷板凳,历来都是那些在北京不受待见地贬官才被发配到这里来坐体面牢的,能够当上南京六部尚书、侍郎的人,其本身资历年望都不会在北京的尚书、侍郎之下,只要给这些人一个机会,他们摇身一变,一下子就可以从无权闲官变成大权在握的中央巨宦——这就是严世蕃所说的“两京大势”。
在这种局面底下,南京六部官员的焦躁可想而知,这些人平时都是削减了脑袋想调往北京的啊,当初张璁就是靠着“大议礼事件”,一两年间从南京地一个闲散部门飞身入阁,为此哪怕是与整个士林为敌也在所不惜。现在倒好,新皇才刚登基,龙椅都还没坐热呢,老皇帝就跑南京来了,南京的那帮闲官能不欣喜若狂么?能不戮力拥护么?
嘉靖是皇帝,严嵩是首辅,两人到了南京以后,由严嵩在南京六部里头挑两个尚书入阁,这个中枢就齐全了,南京的闲六部就会变成正六部,所有的尚书侍郎马上就由影子尚书、影子侍郎变成实权尚书、实权侍郎,这事不但名正言顺,而且利益大过天,有几个人耐得住这诱惑?所以李彦直知道严世蕃所言绝非虚语。
如果让嘉靖顺利掌控了南京的话,那大明天下会如何呢?
届时中国就会出现两个中央政府:北面是新皇帝隆庆,南面是老皇帝嘉靖。那时各省督抚要听谁的?该听谁地?
就地望法理来说,北京的合法程度似乎会高过南京政府。因为自明成祖以来,所有皇帝都在这里君临天下啊。
可就人和法理来说,嘉靖是当了三十年皇帝地天子,他此刻又已不再被强盗所挟持,若朱载垕是个成年人情况或许会对北京方面好些,但朱载垕却只是一个少年,又是徐阶趁乱扶立了他辅政。这个首辅究竟是周公还是王莽,天下人未免要怀疑。就算天下人不怀疑,严嵩在南京也一定会高唱此调来引导天下人怀疑——所以在这一点上南京政府将高于北京政府。
双方在法理上各有站得住脚的地方,也各有不足,最后会变成什么局势就要看双方的博弈了。也幸亏之前徐阶当机立断扶朱载垕登基,否则这时都不用再交手,只要嘉靖一到南京发出一道诏书,徐阶李彦直便一败涂地了。
但严世蕃说了这句话。李彦直眼神中的自信仍未动摇,严世蕃那颗眼珠子一转,似乎就猜到了李彦直的心思,笑道:“是了,是了,光有官员拥护,这事还只有一半胜算。徐华亭若是早派人掌握了南京的兵权,则陛下到了南京之后。一时半会拿不到兵权,李都督你去到用强力手段把火一扑,甚至动刀杀几个立威,那时大明天下便仍然得改元隆庆了。”
徐阶对南京的兵防早有准备,他不但下了严旨,派了监军。改了指挥使,甚至让兵部撤换了十几个将领,将兵权牢牢控制住了,这也是李彦直认为自己还有机会扭转乾坤地原因之一,但这时严世蕃却将此事点破,李彦直便不能不感不安——严世蕃既能点破这一点,只怕嘉靖在这方面也已经有应对策略了。
但严世蕃说到这里却偏偏停了下来,优哉游哉地插了一句闲话:“对了,李都督,我听说你已经升官做了个什么海军都督府地右都督了啊。恭喜。恭喜。”他都叫了不知几句都督了,忽然来这么个恭喜不但突兀。而且是废话。
但严世蕃在这种场合中会说废话吗?
对眼前这个独眼龙,他每说一句话李彦直心里都要连挖带刨以揣摩他地言中之言、意外之意,像这样的智力博弈,真是说一句话都要绞半斤脑汁,但李彦直一时想不到他要说什么话,随便嗯了一声算应答。
严世蕃笑问:“徐阁老为何不直接让你任左都督啊?哦,对了,李都督功劳虽大,年资太浅,这新衙门权力又太大,让你来做这新衙门地一把手,只怕士林要非议,言官要阻挠,这么一来一回地拖拉起来,东南的大事只怕要耽误了,所以才先做这右都督,等李都督在东南再建功勋,积年累进,然后再升为左都督就没人认为不妥了,应该是这样吧?唉,徐阁老也真是用心良苦啊。”
若是性急一点的这时只怕就忍不住要问:“你东拉西扯的到底要说什么!”李彦直却忍住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越逼越追严世蕃只怕越要东拉西扯,所以干脆就不说话。严世蕃自言自语无聊了,自会把真意思说出来,果然严世蕃忽又问:“却不知左都督是谁?”
李彦直听到这里还是没想到严世蕃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便随口应了一声:“左都督是魏国公。”
严世蕃又问:“魏国公啊,却不知魏国公现在在何处?”
李彦直要说出这答案时,但那两个字到了喉咙里,蓦地完全明白了,登时脸颊抽筋,见到严世蕃之后,眼神之中第一次现出恐慌之色来。他瞪着严世蕃,在这独眼龙背后似乎见到了嘉靖和严嵩的身影,忽然之间李彦直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地错误!
在海盗劫持了嘉靖以后,他心里几乎已开始将破山放在敌人位列中最显眼的位置了,但现在他却发现自己错了!
破山的能耐虽然不小,但他对李彦直每每是以暗算明,打李彦直个措手不及才占了一点上风,而事后又总是被李彦直从容布置,反掌扑灭,可在面对另外两个人时,这种情况却是反了过来——他李彦直这次在北京对付嘉靖、严嵩,其实也是以暗算明所以才大占上风。但现在双方一旦明确了敌我,让嘉靖、严嵩联起手来,将李彦直当做一个敌人来对付的话,李彦直还能取胜吗?
“或许这件事情,破山也做错了……”李彦直心里忽然冒出一个这样的念头来:“他应该是想用嘉靖和严嵩来拖住我,但他可曾意识到自己放走的,有可能是一伙比我更可怕的人啊!”
第六卷 陆海巨宦 之三 公私兵
李彦直对严世蕃的权术才智素来忌惮,同样一句话在别人口中说出来李彦直可以不放在心上,但由严世蕃道将出来,李彦直却不能不加多三分审慎。
严世蕃提到了“魏国公”,为何会让李彦直有那么大的触动?想弄明白这里头的缘由,可就要从大明的整个军事制度说起了。
明朝的军制,是割裂统军权与用兵权以防武人作乱。
依制,用兵权在兵部手里,朝廷用兵派钦差御史为大将,或派文臣监临,这些大将、文臣领兵出征时权力甚重,指挥使、千户、百户都得受其节制指挥,但战事一歇兵权便解,因此无法拥兵自重。边关大将纵然统领十万大军,圣旨一下便得解甲听命,就得益于这套体制。
然则战争未起之前,战争结束之后,这统兵之权又在哪里呢?那就是以五军都督府以及下辖的卫所体系。用兵之将一般是流动官,而统兵的都督、指挥使、千户、百户则一般是世袭官,这些人从百户、千户到指挥使,大多是开国兵将的后代,都有上百年的家世背景,经历了那么多代皇帝也雷打不动,和朱明宗室是血肉相连的关系。和这些世袭地公侯将领相比。文臣们——哪怕是内阁的大学士们也只是“临时”的官员而已,纵然是杨廷和、杨一清这样的地位,恩泽所及不过一二代,哪像这些卫所兵将,只要不造反,他们家族的铁饭碗便可与大明同寿,由此可见其根基之厚、与朱明皇室牵涉之深。那是李彦直这样的骤起之臣所不能比拟的。
卫所制度不但是大明皇朝地根基,而且也是一股真正名副其实的封建势力。而这股顽固势力地领衔人物,在当代便是开国第一名将徐达的子孙——魏国公徐鹏举。徐鹏举是世袭国公,是军方的第二首脑(第一首脑就是皇帝),朱、徐两家一体,是一个徐阶也动不得的人物,别说徐阶,甚至就是历代朱明皇帝。只要徐鹏举没有谋反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不过徐鹏举这位军方领袖本人却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为统兵守备,掌管南京的防守事务,管理南京地区各卫所。徐阶掌握政权之后在南京安插了很多人,对徐鹏举却没办法。这段时间徐阶没动徐鹏举,不是因为失策,而是因为力所不及。
而且徐阶和李彦直之前认为嘉靖若到南京,必是由王直挟持。那样的话徐鹏举恪于礼制,也势必将他们拒之门外,不想这次破山竟然把嘉靖给放了,一个被挟持的嘉靖和一个自由地嘉靖,对徐鹏举来说绝不会是一回事。虽然徐鹏举魏国公的地位是世袭的,但“太子太保”等加衔却是嘉靖封的。在中年的嘉靖、近在咫尺的皇帝和少年的隆庆、尚无能力亲政的朱载垕之间,徐鹏举会怎么选择呢?
李彦直在海州与严世蕃交涉之际,风启已经逐出城外,而正要去福建地蒋逸凡更已进入扬州府境内,到了这儿后他发现驿站的官员见到他的关防后有疑忌之意,但他赶着往福建,就没停蹄,直到他接近高邮之后才听说嘉靖已进入南京的消息!而且魏国公徐鹏举、内阁“首辅”严嵩以及南京六部官员已在应天府护驾听命,扬州府州县这时也已收到南京快马传来的公文,所以才会对北来官吏心存疑忌。
蒋逸凡吃了一惊。忙派了人往海州报信。他却不知李彦直这时已从严世蕃口中知道了这个消息,并对局势进行了重新的评估与预判。
“徐鹏举地话。还是有可能会选择老皇帝的。”李彦直清楚,眼下的局势,并不是拥立哪个皇帝这么简单,徐阶和李彦直背后实有一股企图进行改革的力量,这股力量锋芒所向,不但要扫荡一切行政层面的积弊,而这是那些因循的守旧派所不愿意看见的。
在那些老旧功臣心中,朱载垕其实是被徐阶所组成的这个暴发户内阁所控制,其合法性或许会比嘉靖这个三十年江山的皇帝弱些。
“李都督,”严世蕃似乎能透过李彦直镇定的面容看破他心中地犹豫迟疑:“魏国公地身份地位,别人不清楚,但你应该明白。只要他拥护皇上,登城一呼,不但南京所有将官都马上会执戈听命,就是普天之下的卫所官兵也都会听南京兵部节制。”
“东楼所言,太夸张了。”李彦直这时还有些摸不透对方地底细,却耐着心好像在和严世蕃认真讨论一般,“如果魏国公真的拥护太上皇,南方数省或者会响应,北方就难说了。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天下势必分裂为南北,若靖难之事再起,只怕天下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