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洋新军阀-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一提到这个名字,薛国观那脑袋立马是摇晃成了拨浪鼓那样。

    “陛下不可啊!”

    “天下精兵云集于四川,蓟镇,中原已然空虚,今年河南陕西又是大旱,民不聊***佞小人横行,万一抽调洪承畴,中原贼势再起,岂不酿成腹心大祸来?”

    “请陛下三思啊!”

    太了解崇祯了!既然提出洪承畴,定然是皇帝心里下了决定,可明知道如此,薛国观却越是不敢接下去,这也是崇祯皇帝的老套路了,他有主意不说,一定要让臣下提出来,真要出了毛病,这责任就一股脑推给臣下,他这“圣君”形象无损!

    没有担当的皇帝,底下自然对应着没有担当的大臣,看着薛国观再次跪在地上,崇祯那假笑也是再一次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看着薛国观连连磕头的身影,皇帝瞳孔中,已然是满满的寒冷杀机!

    本章完

    

第四百四十六章。出关!应战!() 
“陛下圣明!洪督师久经沙场,自是一员良帅!由洪承畴督师出关,定能解锦州之围!臣保举洪大人!”

    大明朝二百八十多年,还是有点忠臣的,薛国观不行就换人,大学士轮了一圈,终于,还是那个作死的兵部尚书傅宗龙给了皇帝这个台阶下,当了这个背锅之人,看着跪地主动举荐的傅兵部,崇祯是难得笑着点了点头。

    “兵部所荐!朕如何不从,就招洪承畴入京面圣!”

    “臣遵旨!”

    昂扬的声音中,这抵抗东掳入侵的主帅才终于定了下来,然而为了自己不承担这个责任,崇祯足足耽搁了十九天,宝贵的十九天!距离祖大寿的八百里加急传递到京师,已经大半个月过去了!

    还好此时洪承畴距离不远,他顶上了在东江挖煤的吴阿衡的缺,出任的蓟辽总督,得到命令后狂奔两天一夜,第三天上午就轻骑赶到了京师城门口。

    洪承畴战场上号称洪屠手,孙传庭还只是一部分军机败坏,他是实实在在的杀人如麻了,屠杀俘虏,哄抢个城池什么的,洪兵做的是如鱼得水。

    可相比较孙传庭那个又臭又硬的脾气,战场上凶悍的洪承畴反倒是个熟软之人,也善于逢迎,他的人缘就比孙传庭强多了,崇祯九年十年东掳入寇,同样是带兵勤王,孙传庭就被勒令郊区待命,连进城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面圣了,最后给他个认命保定总督又给他打发了,相反洪承畴是亲自得到杨嗣昌迎接,入城时候还受到一万两银子的赏赐,进城更是得到了皇帝亲自接见,这也是让孙传庭愤愤不平的原因之一,导致他愤而耳聋,告病还乡,又被皇帝迁怒拿下了大牢。

    这一次洪承畴也是待遇不错,这才刚到京师门口,御马营提督太监高起潜就来亲自迎接,额外还有一百个大内侍卫骑马随行,算是给足了洪承畴面子。

    这一次虽然又是与清军大战将起,可毕竟不是直接威胁到城下,京师的百姓过得倒还算是安稳,一个个此时南来的北往的客商再一次云集起来,街道上挂着的招牌也是随风摇曳,似乎一下子天下又太平了,只不过街道边上永远数不清,死不光的乞丐,还是给这太平景象增添了几分凄惨之色。

    眼见着大队骑兵经过,百姓是知趣的左右让开,只不过这威风凛凛下,洪承畴却是没感觉到多少自在,反倒是一张老脸眉头紧锁着,随着战马的晃动而摇晃着脑袋,一副心神不宁的模样。

    “洪大人可身体不适?”

    “哦?没有!可能这两天赶路甚急,有些舟车疲惫而已!”

    耳边冷不丁想起高起潜关切的问话,洪承畴那张黑脸是赶紧撑起个笑容来,艰难的笑着摆了摆手。

    “哦,原来是这般!”脸上肉笑的都松懈了下来,高起潜笑的我跟个弥勒佛那样,连连点着头。

    “巧了,正好老奴府上刚到了一批参茸,就送给洪大人补补气血吧!”

    “公公,这如何使得?”

    洪承畴赶忙是摆手想要推脱,太监的东西,可不是那么好拿的,他也不贪这一口。

    谁知道,高起潜还是那副笑容不变的模样伸手抓住了他的手。

    “洪大人即将为国效命!咱家一个废人,也没什么可帮的,能出点参茸,让洪大人多出点精力杀敌,咱家就心满意足了!洪大人可千万莫要推辞!”

    “不过”

    声音在这儿拉了个长调,高起潜是意味深长的说道。

    “这些玩意,大多是东江来的,咱万岁爷,就不喜欢东江的人参!洪大人收就收下,陛下面前可不要提起!”

    政治人物,从来不说废话!这话听的洪承畴禁不住一激灵,旋即他是抱着拳对高起潜深深一鞠躬。

    “多谢高公公了!”

    这次是丝毫没有避让,高起潜堂而皇之受了洪承畴一礼。

    皇帝明显很急,洪承畴是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参茸炖鸡,就被急招到了宫中,还是那诅咒一般的平台召见,洪承畴还真叫人缘好,对他,皇帝是比对卢象升,孙传庭等人要热络的多,这头洪承畴才刚三跪九拜下,那头崇祯帝已经是迫不及待的挥了挥手。

    “平身,赐座!”

    从元朝开始,大臣只能跪着奏事了,能与皇帝坐而论道,算得上极大的荣誉了!

    毕竟是当领导的,讲话要有水平,皇帝也没一上来就急不可耐的先哭丧着老子锦州要没了,你小子赶紧上去打啊!而是先关心上了洪承畴的本职工作来。

    “蓟镇兵马操练,洪卿,如今进行的如何?”

    “回陛下,托您的天威,蓟镇兵马恢复的很快,抽调一部分陕西兵与辽军加入,再招募附近军户入伍,如今蓟镇兵马也有两万之数,有着一战之力了!”

    “蓟镇兵马比东掳如何?”

    “回陛下!各有所长!建奴之长于野战,我师长于守城,一但接战,我师以红夷大炮守阵,前军火铳刀矛手扎住阵***之骑兵也讨不到什么便宜,可若是浪战,强自与建奴的弓马铁器野战决一胜负,我军必输无疑!”

    洪承畴这话倒是中肯,没有像袁崇焕那样吹牛夸大自己,也没有像那些被建奴打破了胆子的文官首辅一般强调建奴战斗力多么强悍,把自己贬的一无是处,这份务实,再一次让崇祯皇帝点了点头。

    他也终于决定将任务托付出来。

    “洪卿,建奴围锦州,一但宁锦失守,京师当暴露于野!朕想你去解锦州之围,你可有把握?”

    “回陛下!”

    这可绝不是什么轻松活计,不过来之前,洪承畴已经有这个心里觉悟了,他倒是很淡定,对着崇祯又是抱拳深深一鞠躬。

    “臣刚刚所言,我师之长,在于守城,绝非野战浪战!此时建奴攻我锦州城,正是以己之短,攻我之长!锦州之事,尚有可为!可绝非一朝一夕!”

    “如陛下要臣领兵,需兵十五万!粮饷至少一年!并赋予臣全权!臣当出兵黑山塔山杏山之间,步步为营,挫败东掳之锐气,待其粮草耗尽,师老将疲之时,再与祖大寿祖都督里应外合,定可击溃东掳!”

    说的文绉绉,可洪承畴的这套策略拿到后世来讲就很通俗了,对方输出很爆炸,手却短,没有强开团。自己一方四个长手脆皮英雄,不能和他们拼一波团战,得靠着坦克拖着先消耗,等把对方消耗残了再打!

    这个建议也是深得崇祯皇帝之心,毕竟刚烈的卢象升都是一战而折戟沉沙,说是心里不发怵那是假的,洪承畴这个保守打发正好切合了皇帝的心理,让崇祯忍不住悦而站起。

    “很好,就如卿之所言!要兵给兵,要粮给粮,爱卿即刻准备,出关应战!”

    “臣遵旨!”

    进去时候是蓟辽总督,出来时候则是成了挂兵部尚书衔,督宣大山陕保定蓟辽兵马督师,赐尚方宝剑,权利不比五省总督时候小多少,然而出了宫门,洪承畴却是忍不住抹了一把额头冷汗。

    说实话,从指挥官角度来讲,如果可以,他更希望能抽调一支东江兵,从背后袭扰盛京,甚至这支兵马不用多,有五千,都能让皇太极顾忌十足,可这东江与朝廷之间的龌龊,哪怕他这个领兵在外的封疆大吏都有所耳闻,更不要说今天高起潜还额外提醒了他一句。

    只能放着这偌大的助力不用,凭着自己了!

    不过要能完全贯彻自己一套战略,洪承畴也有信心输不了,最坏的打算,锦州被攻破,祖大寿手下两三万人被全歼,可到时候清庭也得被自己耗的身心俱疲,力量大减,退回盛京,到时候自己重新收拾锦州,照样可以和他接着对峙。

    怕就怕崇祯皇帝这急性子!好大喜功!他可是领教过太多次了!

    满含担忧,洪承畴是一步一叹气的出了京师城。

    不过这个阶段,至少皇帝说话还是算数的,洪承畴才刚回到蓟镇,京师兵部押解来的粮草饷银也跟着一车车运来了,甚至崇祯不惜短了京师百官勋贵宗室的禄米,节流了一部分支持杨嗣昌剿匪大军的钱粮,也给他酬了八十万两银子的军饷,五十对万石军粮,而且对天下的调兵令也是一并发出。

    七月初三,卢象升最后的遗泽,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率领着残余宣大军队一万四千人抵达蓟镇,八月初九,白广恩,曹变蛟两个陕将督军三万也是汇聚过来,八月十五,庆祝完中秋佳节之后,洪承畴是旋即誓师出关,九月初,在宁远城,他又是汇合了辽镇军吴三桂,马科,王廷臣三总兵麾下的人马,加上自己麾下蓟镇总兵唐通的部队,洪承畴一共握有八总兵十三万精锐步骑,虽然没达到他期望的十五万,可整个大明帝国北方能抽调的机动部队,崇祯已经是尽数给他了!

    这个后果也是严重的,就在曹变蛟白广恩撤向蓟镇的时候,失去制约的李自成的实力再一次膨胀,几个月时间先后破宜阳,后破新安,连续攻占大小十来城,地理位置上,对朝廷的封藩重镇洛阳已经成了个夹击之势,朝廷实在无兵可派,只能让河南总兵之一的王绍禹率千余地方兵马,稍稍去加强洛阳防御。

    可是此时大明帝国的军事策略由安内再一次转变成攘外,河南的败坏洪承畴也顾忌不过来了,汇聚了全部兵马之后,他也是迫不及待的向塔山的清军屯营打响了第一炮。

    决定关外明清之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松锦大战随着洪承畴军的大炮轰鸣,是正式进入了白热化

    今天得参加保健品忽悠大会,先更一章,剩下的下午去补上

    本章完

    

第四百四十七章。二营长;打的好!() 
相比于轰轰烈烈与蒙元血拼天下的元末明军,明末的明军似乎就是窝囊废的代名词,连战连败,处处碰壁,甚至从农民军到建奴八旗,都把明军当成副本来刷了。

    然而平心而论,明末明军的战斗力其实是高于明初明军的,毕竟二百多年,科技在进步,九边由全职雇佣兵代替了农兵,简陋的火铳火箭也由仿照西方火绳枪的鸟铳以及红夷大炮取代,唯一悲哀的是,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大明初年那股子锐意进取的精神,士大夫贪弊丑陋,皇帝多疑无能,好好的一柄大明神剑,平白在他们手中蒙尘,最后甚至还轮沦落到了异族手中。

    还好这一次的松锦之战前期,明军难得的没有出什么幺蛾子,汇合了辽镇兵马的朝廷大军在洪承畴的指挥下死死抱成一个团,杜绝了萨尔浒之战分兵被各个击破的可能性,而且洪承畴比几年前瞎指挥大凌河之战的监军道张春明显老道的多,就算是握有重兵,他也不着急去解围,反倒好像防守那样,一天挪不出去几里地方,每次进军都一个萝卜一个坑,先锋提前搭建好营寨,外围用重战场围的跟城墙那样,然后大军才大炮进驻,那防守严谨的,恨不得真的把城墙搬来一个样。

    而且洪承畴也像是后世学理财的那样,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正面战场他只放了吴三桂宁远兵三万左右,八总兵像个金字塔那样布阵,十三万大军前后距离长达二十几公里,最后的大同总兵王朴干脆出了宁远城不到十公里,护着后军粮道不出来,整个明军架势就跟弹簧似得,好像清军一打,明军就缩回宁远那样。

    总之,洪承畴表现出来就一个字,怂!

    可洪承畴的怂和刘宇亮之流又不一样,他是怂中进取,七分防守却也带着三分进攻,就仿佛个石头块子抛上抛下,随时瞄向清军后脑勺就可能来一下狠的。

    洪承畴一怂不要紧,皇太极是跟着难受了起来。

    虽然是明军救城如救火,锦州已经开始断粮了,可真正赶时间的还是清军自己。

    天知道毛珏什么时候就从倭国旅游回来了,谁知道他老人家会不会一高兴带点纪念品去盛京看看自己,别看皇太极是围着锦州城不打,其用意却是速战速决,围点打援,像上一次大凌河之战那样,围绕锦州城迅速吃掉辽东镇援兵,然后纵兵南下夺取宁远山海关。

    甚至宁远与锦州一时间打不下来都可以,两万兵马杀抵山海关,足以抵御明军关内援兵,一城五千人马,困这两座坚城一年,石头也得给困化了,而这期间,皇太极还可以舒服的带着主力部队与巨量战利品回防盛京。

    可这洪承畴摆出个蜗牛阵来,皇太极的一切战略计划就成了空,他还落了个进退维谷的局面,十一万清军也不是说撤就能撤的,一但在锦州城下跟明军泡蘑菇,消耗的师疲粮尽,洪承畴再和祖大寿来个里应外合,祖大寿拖住清军,洪承畴从侧面包过来,就算他八旗大军精锐,也得来个一败涂地。

    这次洪承畴真是彻彻底底属蜗牛了,锦州六月就开始被围,崇祯皇帝拖延了大半个月来找背黑锅的,洪承畴自己集结兵马,等最远的陕西兵抵达又花了一个半月,他可没有毛珏的火车,从蓟州率军到宁远时候,已经是九月末,十月初,从宁远向锦州进军,七十公里路明军再一次走了十几天,最后还是清军实在等的迫不及待,率先应战了出。

    两军对垒在了锦州城南的乳峰山下。

    十月十七,顶着茫茫小雪,洪承畴带领麾下几个总兵,是亲自出了营寨,拿着望远镜开始侦查。

    不得不说,天时地利人和,清军占了一小半,此时天气已经冷了下来,不说东掳本来就比明军抗冻,挨着东江这个廉价工业品大市场,清人的穿着居然比大明帝国的边防军还要厚实。

    地利上,清军掌握战场,乳峰山通往锦州的必经之路山峰上和道路右侧大路边都驻扎了清军,左前方山峰上是佟养正率领的重兵部队,以汉八旗为主,右面平原上则是多尔衮正白旗精锐步骑,两股军队加一起当有两万之众,稍稍少于洪承畴作为先锋的宁远兵。

    可不说战斗力差异,这地利的优势,也足以抵消兵力差距了!

    人和上还好两军差不多,清军不用说,刚出关的明军也算是士气正旺。

    这一幕看的洪承畴还真是眉头紧锁。

    进攻又拖延了一天多,一直等到第二天中午,也是曾经卢象升麾下的总兵杨国柱率领山西兵一万余赶上来,双方第一轮交锋这才正式开始。

    这一次对于明军清军都有点跨时代的意义,最先拉开架势的,双方都是大炮,除了毛珏这个妖孽,这是此时代明清第一次大规模炮战。

    沉重的车营挡在外头,洪兵拉来了八门红夷大炮,三十几门大将军,二将军炮对着两里之外的乳峰山就喷吐出了火舌,七八两的铅子在空气中摩擦出刺耳的尖锐声音,狠狠的抛射在了山上,重家伙犹如犁那样在八旗重兵营里刨出一道道血痕来。

    不过清军也没客气,比不了毛珏这个暴发户,比辽镇他们还是小有优势的,红夷大炮居然同样有二十多门,从山上照着明军军镇狠炸过去,同样也是热闹非凡。

    轰的一下子,仿照戚继光偏厢车,沉重的边军战车咔嚓一下子车轴断裂,半个车轮子轰然倒塌,弹跳的木屑把车上明军轰的到处都是,又是一颗炮弹接着砸过去,又是个三眼铳军士猛地一颤,身上活生生被轰出来的大窟窿来。

    立着足足一百多米,碎肉居然还能崩到了洪承畴身边来,可这个黑脸屠夫,卖豆干糊口考上科举的狠人眼皮子都没眨一下,依旧是望远镜死死盯着山上,他的视线中,山上的清军同样被轰的有点狼狈,战马惨叫着倒下,被打断的马腿喷着血,穿着厚重盔甲的清军也挡不住铅子一击,同样吐血而亡。

    只不过这个年代,真要依靠炮战分出个胜负还真不现实,双方加一块也没超过一百门炮,还没有毛珏那样南北战争时候的榴霰弹,就是个铅球子点啥上,运气好了铅球弹起才能打个片杀伤,四五分钟一炮也顶天杀伤两三个人。

    中午炮战到傍晚,歇息一晚上,第二天接着干,又打到了中午,两军伤亡也不过几十人,堪堪还不到一百,战争进行到了下午,最终,还是清军沉不住气了。

    大地忽然就颤栗起来,上万马蹄子狠狠践踏下哪怕隔着二三里都能感觉到,一股子烟尘自东北方向好像黑山老妖那样猛地钻了出来,一张张牙舞爪的白色孽龙在烟尘中若隐若现。

    多尔衮骑兵还是袭击了过来。

    听着那嗷嗷的怪啸声,前沿明军无不是露出了惊恐慌张的表情,可是后面观战的洪承畴,这时候嘴角上却是终于露出了一股子笑意来。

    “亲兵队压阵!鸟铳手出阵迎战!”

    “遵命!”

    一个个军将的怒吼声中,典型的明末明军三叠阵被洪承畴展现的淋漓尽致。

    和戚继光督蓟辽时候差不多,火枪手出战都是两人同行,一个扛着鸟铳射击的,一个倒手看押的,戚继光的规矩,敌未到射程而军士乱开枪者,由刀手割掉火枪手的耳朵,回军营后,无耳者斩首!

    几声割耳的惨叫中,面对铺天盖地的八旗骑兵,还是有蓟州镇的军兵扛不住心理压力,先开枪了,受他们影响,一千多火铳手也是提前了几秒先后开枪,鸟铳打击的效果就很一般了,一百多米范围外,中枪倒下的清军也就几个,丝毫不影响冲势。

    慌乱的叫嚷中,鸟铳回头跑回了车阵,不过旋即一些举着长柄怪异锤子的明军又是迎了出来,一个留着三撇胡子,东北大碴子味十足的军官撕心裂肺的咆哮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